当璀璨的繁星布满舞台与天幕、纯净的童声合唱回荡空中时,演出已近尾声。可所有观众还沉醉在《高山流水》那如梦如幻、情真意切的故事中,难以自拔。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还安静地坐着、回味着,直到演员登台谢幕才缓过神,起立、献上雷鸣掌声。4月12日晚,由武汉市文化局、蔡甸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武汉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 _: |# R. I4 H& i
' D1 j" [* d' Q3 G- i7 v( V 作为地方院团参加2016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重头作品,《高山流水》此次在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多项单项奖、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之后,几经打磨,诚意亮相。5 D) {, c" @, k
2 E/ E6 v9 s5 V; y) x7 z. v' d. Y 歌剧《高山流水》取材于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位于汉阳月湖侧畔的古琴台,就为纪念俞伯牙、钟子期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可以说,知音故事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本土文化的典范,更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 9 O6 Z( H; I- _6 f) M1 S. T, F1 Y+ T
由于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因而其艺术创新的难度不小。为确保艺术水准和品质,该剧特邀黄维若、曹其敬分别担任编剧与导演,莫凡任作曲,王燕担纲指挥。( G/ s$ _4 V! l$ t" X) ?
- Y# z: j% z/ d
为了让原作更丰满,黄维若在剧本创作时,用楚辞的语法书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塑造,如在伯牙、子期、楚王等男性角色以外,拟人化地增加了高山、流水、玉衡仙女等女性角色。这种创作方式既建立了符合戏剧要求的故事与人物,又创造了美丽奇特的背景与情境,且拓展了知音文化的当代意味与内涵。# w# x5 K0 ?3 T
' X5 K$ y+ Z& e! X" ]) R+ a
无论是精心设计的合唱,还是响遏行云的咏叹,从中都能看出作曲家在歌剧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莫凡接到创作任务时,一度十分兴奋:“‘知音’讲的是音乐家的故事,表现音乐家的心路历程。伯牙的遭遇,让做严肃音乐的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看起来特别有共鸣。这部歌剧里,我带入了自己的情感。”莫凡认为,中国原创歌剧不仅要有自己的个性,也要遵循西洋歌剧的创作规律,大段直接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并不是高明的做法。因此,歌剧《高山流水》的音乐虽然大量采用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代琴曲为创作素材,但都是巧妙地再创作,让古琴的韵味自然地流露,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此外,该剧音乐创作还吸收了湖北、湖南的一些民歌,充分彰显了地方音乐文化的特色。 4 D; [+ e& `1 Y+ v" s+ T1 K: V # E. o; E5 x9 ]0 s4 ] D 当一首首歌曲不断在舞台上放声时,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能够艺术地还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指挥家王燕功不可没。王燕一直热衷歌剧指挥,为此她下足了功夫,甚至能唱出自己指挥过的每一部歌剧的每一句唱词。此次演出,音乐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她准确无误又潇洒自如的挥舞下,完美结合,释放出动人心魄的能量。 7 ~) ` S G X4 A6 e- j0 @/ ~5 e4 ~' _"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