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45|回复: 2

[短篇小说] 写小说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走上这个神圣的殿堂,与各位交流、探讨小说的写作,我很激动,也很高兴。我要感谢吕东亮先生的邀请和介绍。其实,当我接到吕先生的邀请之时,我的心就一直砰砰乱跳,虽说当一位老师是我儿时的梦想,但是时过境迁,一直在农村工作,远离学痒已经二十多年,我还能讲得好吗?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是时代,我的知识能跟得上吗?据统计,我们国家每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达二千部,2000年到2005年,短短五年时间发表的文章是2000年前发表文章的总和。小说不光是数量的问题,还有个风格问题,还有个小说走向问题,随着外国小说不断介绍到中国,我们阅读那些文字,对我们传统的小说写作不仅仅是冲击,而是颠覆性的。我们对小说标准的认识也在不断否定,那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标准,已经被时代化为乌有。小说和散文的交叉,诗歌与小说的联袂,以及穿越的想象和灵魂描写的空灵,让我们无法判断是小说还是散文,是诗歌还是散文,在这个时代,真要是说什么才是好小说,真是无法说清楚,我想只有两点是标准,一个是真情;一个是味道。可是,好像这个标准不仅仅适宜小说,而且也适宜于其他文体,甚至于适合于艺术。这么一说,让我讲小说的写作,我真的没有底气。好在东亮先生说,你就讲自己是怎么走上小说写作道路的,还有,就是想到哪讲到哪,活跃一些更好,我想一想,觉得我是市小说学会会长,走上文学道路的一点心酸跟大家道道,让大家借鉴,少走点弯路,也算是慰藉。所以,也就答应下来了。
讲啥呢?我盘算了一下,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小说来源于生活;二是只有阅读才能丰富自己;三是不断写才能创新高度;四是小说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

一、       小说来源于生活
作为一个作家,我觉得对生活一定要有一双别人看不见你却能看得见的眼睛,其次要有一颗悲天怜人的心肠。生活是平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有许多人讲,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整天见到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要不就是钱,哪有那么多要写的有意思的故事呢?我认为,别人可以麻木,作家不能麻木。别人认为正常可以,你不能认为正常。大家一看我的简历就知道,我从事文学创作是很晚的,写小说的资历很浅。这一点不可嘲笑,就连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说,革命不分先后嘛。
我从事小说创作这么晚,最近几年却写得这般多,而且大部分出版或发表,就连许多老作家都说很难得。为什么很难得?因为大家知道,文学走向市场化之后,给我们作者发表和出版带来困难。写一个长篇,想在省级杂志发表,还给你稿费(当然稿费也不多),那是很难得的。有许多老作家,他们的作品写出来之后,发表不了,只能自己掏钱出版。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刚出道的小和尚呢?我参加了一些会议,有些作家也问过我,说我出道晚,出来的作品为何能够发表和出版,我想了想说,还是生活!别人是天天磨剑,我是十年磨一剑,虽说不快,但是功夫赶上来了。这就是感受生活的道理。
怎么感受生活呢?就拿我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玉琮》来说。我写《玉琮》是2005年,那时候我还在乡镇工作,虽说是基层,整天跟农民打交道,当然,我也是农民出身,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很热心。乡镇虽小,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是最基层,若说一个国家是一棵大树,乡镇就是根须,最能知微见著的。我在乡镇工作,要是总结一下,最多的事情是接待、开会和迎检。见得最多的是三种人:一是告状的,二是无理取闹的,三是农民。农民里面包括农民工。⑴告状的事情很多,也是随着政策变化,矛盾也在变化。2000年前是政府找老百姓要,主要是提留和统筹,要到什么程度?要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里有许多例子,我就不说,因为跟我谈的主题联系不密切。⑵无理取闹的大部分都是大头老百姓,也有无赖。我在丰集当副书记就碰见过,那时候让我抓民政,年终了,民政助理瞿成良对我说,乡最难缠的一户就是王瞎子,不知道怎么搞的,今年没来。我说,我们要用党的温暖感化他,他没来,快过年了,得去看望他。瞿成良有点犹豫,心想,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我跟他说,群众无小事,躲是躲不掉的。在我再三催促下,我们一行去了。这一户住在塘边沿,三间砖瓦房,到屋,确实没啥东西。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我们就救济了一些钱和一些过冬的棉衣。王瞎子为啥没去找,是因为病了,病的只有一口气儿,我们又找来医生,给他治疗,他很感激。我们也就走了。到了来年,我也没有等到王瞎子告状。据说,有人见过他到乡政府打听,问有个姓沈的书记调走没有,他很着急,要是调走了,他好到乡里闹蛋!你看好笑不?但是,为啥闹呢?说出来更可笑,这个王瞎子的女人自从他的眼睛瞎了,就跟着他的一个亲家跑了,为啥找政府,说是不作为。我再三思考,觉得挺有意思,但是没有下笔写,是因为我没有来得及写,这是一个很好的中篇小说。⑶第三点接触的农民,特别是农民工是我要说的主体。我在乡镇工作,接触许许多农民工,既然到乡里能吃到饭的,一般来说都是有头有脸的,都是混好回乡来,像刘邦唱《大风歌》,作为乡镇也很重视。接触当中,无外乎就是喝酒打牌,豪赌,豪喝。偶尔也说说在外打拼的生活,但是都不感人,都是吹牛皮!只能让人思索,让人觉得农民工朋友的文化素养还很低。但是,接触众多的农民工当中,有三件事令我感动,也促使了我要写一写农民工的文章。
第一件事情是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个朋友,在上海,原来是劳改犯,现在自办工厂,成了大老板,唯一的愿望是能到乡政府来走走,能得到乡领导的接待。我说那容易,问,谁呀?他说,就是桥头老吴家。他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那时候,我是副乡长,分管工业和乡镇企业。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秋天,雾很大,我起来得很早,原因是我家里有一只狗在院子里咬,开开门,有一个地方支持中央的秃顶男人,拿着一个棍子威胁狗,露出凶神恶煞的样子。我就说了一句:狗在院子里,你是路过的,狗也没咬到你,至于吗?这个男人不愿意,跟我说,他虽然没有咬到我,但是,他在院子里汪汪叫,那就是咬我。我当时想笑,但没有笑出来。心一激灵,觉得他说的也未必不对,因为我们太在乎心灵的东西了。我到乡政府跟一位朋友说起,那位朋友说,你猜他是谁?他又说,他就是劳改犯,在监狱里坐了十年,还是减刑放出来的,原来可牛逼了,打砸抢什么都干,八三年严打抓起了,判死刑,来了三个警察,开着警车,一家人哭得漭漭叫,很伤心。就是这样,还收子弹费,一粒子弹四角八分钱。哎,一个人混到这种地步,哀叹呀!我没有吱声,默默地走了。过了许多年,他又回来了,我们还在一起吃饭,说起来我才知道,他出走了,办了麻袋厂,现在是个大老板,小车就是十多部。
第二件事情也是一个老板。但是这个老板很特别,看起来很儒雅,像一个儒商。经人介绍,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山东某集团董事长杨华之,资产十多亿,是我们乡数得着的大老板,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的。吃饭的时候不免回忆过去,他很伤感地对我们侃起他创业的经历,才知道在外打拼确实不容易。他说他父母死得早,上过潢川师范。回来分配到小学教书。家里超生,双职工开除了。为了生活,没办法才走出去。走出去时是夏天,单衣薄衫到山东,到了秋天也没有找到活干。山东冷得早,那年下雪也早,冻得没办法,手里没有一文钱,连打电话的钱也没有,在外举目无亲,咋办?碰见拉红麻的大车,他扒上车,钻到里面藏着,饿了整整一天半才回来。回来了,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了,自己一个人也没脸去岳父家,亲戚自家没有一个人同情。快过年了,没办法也是本着试试的态度,跑到另一个当时混得很不错的老板叫赵占青家借了一万元。又跑到乡里,在一位同学家里过的年。那种日子,真是无法形容,过了年,他发誓不混个人样死也死在外面,于是又到山东,给人家擦皮鞋当小工贩牛,受的不是罪。是山东银行的一位领导,看到他老实,诚信,能吃苦,才让他进了一家公司。现在混好了,他想为家乡做点事。想起那时,要是回不来,要不是家乡人帮忙,他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我问他想干啥?他说我想在观庙高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生和老师。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也就给他办成了。我记得让他讲话,他不讲。我离开那个乡的时候问过他,你不图名,也不图利,你这是干嘛?他说,我就图个心里痛快!
第三件事也是农民工的事情。这个人个头不高,是双椿铺人,在上海打工,做建筑业,混发了。要说钱多也不是很多,有一两千万。这个数字在我们县要排也只能排到一百位之后。但是这个人做的事情绝对在我们县是数一的。他把他的资金全部拿回来,给他们村的老百姓修路,建学校,搞整体规划盖房子给农民住,还修塘补堰,最主要的是从南京大学请来专家规划,完全像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知道内情的都骂他傻逼,知道内情的都翻着眼睛看他不着调,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他是无偿的。这个举动,我想比比尔盖茨的裸捐还要好,当时在商城震动很大。我为此专门走访他,跟他吃过饭,招待标准不搞,也不央酒。一问才知道,真是令人感动。他说,跟他一起去的哥们好几个,他们都比他混得好,有个大哥叫什么六六,不是作家六六,是个老板,混了上亿,在上海吃喝嫖赌,不到一年成了穷光蛋。但是六六这个人长得好,正值青春,被一个四十多岁的杭州女老板包养,十分苦闷,想跑,刚好逃出来,又被人家逮住了,身上捅了四五刀,没死也成了残废。还有几个,包养情人,有一个小兄弟就包养了六个,个个光鲜,可是这六个都不安分,还跟别人睡,他一怒之下打死了人,判刑坐牢,剩下老婆孩子,跑回来了。想想他们,我混那多钱干啥?还不如回报家乡。我看看他,他眼皮耷拉着,仿佛觉得自己做的是应该的。这就使农民工,是睡醒了的农民!
这三个例子,给我震动很大。我们现在是追求金钱的年代,农民工是为了生活才从农民到农民工的,他们经历过阵痛,把田地甩了,把祖祖辈辈追求的东西甩了,去追求城市的生活。有些人混好了,却又变坏了,走向堕落;有些人含辛茹苦,像六六那样几度起伏,到头来还是没有找到出路;还有没混到钱的,把性命都丢到外面,临死的时候抱回来骨灰盒的。这些真是让我思考。刚好这个时候,我接触了县文物局的老同志,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说起来商城八景,并说到商王。据考证,商王应该有一块玉,就是象征权力的玉琮。这种东西代表的是文化,也代表着叛逆。农民只有叛逆才能成为农民工。我猛然理解了,觉得改革开放的价值,在农民这一方面的体现是巨大的,于是,我忍不住,开始构思,用了一年多时间,写成了五十万言的农民工题材的小说《玉琮》。
《玉琮》先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郑州日报》连载,2008年获得省精神文面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部小说,给我巨大的荣誉,也使我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回想起来,我觉得《玉琮》的成功是我感受生活的成功。这部小说没有虚构,大多是真实的,只是人物名字不是真的,还有,有些事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而已。但是,我写得很顺手,几乎是一气呵成!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只有阅读才能丰富自己

我刚走上文学道路,情绪很高涨,觉得自己一出道就是横空出世,不是“陈有才”,而是“沈有才”,我太有才了!这么一不小心就弄个省五个一工程奖,不简单!我有点得意忘形。
繁华之后总归于平淡。在《玉琮》获奖之后,我又立即根据我的阅历和经验,创作出了励志小说《茶药》。当我捧读的时候,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部小说,我自认为写得很好。为啥?我是用白描的手法去写的,追求创新,不与自己重复,同时,最主要的是有现实意义。一是写我们市茶叶的,二是写励志的。当前环境,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保尔柯察金!我就满怀信心地拿着我的新作《茶药》和两篇中短篇小说找到《人民文学》的主编李敬泽,他对我笑了笑,根本就没有看我的稿子,而是对我说,太忙了,你的稿子放在这儿。我看着,没有吱声。他看着我有点不放心的样子,就说,那好,你懂一下。说过出去了。这个时候,我就是舍不得走。我去一趟北京容易吗我,千里迢迢,不是去看天安门,也不是去中南海走亲戚,更非游览长城和故宫,跑到你这么个庙里,见到了活菩萨,你却说你忙。我早就听说了,很多编辑都不看稿,他们人情稿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看你的稿子呀?但是,我来一趟不容易,我要等!李敬泽看出来了。不一会儿,跟在李敬泽屁股后面来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他把眼镜腿扶扶,好像是看了我一眼,不说话站在旁边。李敬泽说,这是我总编室主任徐则臣,你就交给他看看吧。我当然喊老师。徐则臣也很客气,拿了我的稿子跟我说,你放在这里,我一定看。我还是不放心,要了他的电话,也就回来了。过了两个多月,我像蹲在监狱里,难受死了。终于忍不住,我给自己壮个胆,给徐则臣拨通了电话。徐则臣还是很客气,对我说,你那稿子我看了,都看了。我问,你帮我扶正一下。他说,故事讲的还可以,总编室也通过了,二审撸掉了。主要原因两点,一是今年不再发长篇了,明年的主攻方向不在这类题材上,二是故事情节太单调了。我又问,那几个中短篇呢?他说,都毙了!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很难过,觉得他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半天也没有说话。还是徐则臣最后说,你给我的《玉琮》也看了,生活积累很厚实,但是文学素养不够,你多读点书,多思考,也许会有成就的。
伤心总是难免的,挫折也是会有的。也许上帝就是这样,就是不能让你得意忘形。想到这儿,我开始反思。是故事不好,还是我没写好?答案在哪里?就在这个时候,我碰到了《莽原》的主编李静宜,她说了几句话。她说,你要阅读,还要学会阅读,静下来,冷静地思考一阶段,你就会发现你的不足在哪里。说实话,就这句话,看似轻飘飘的,就像天上飞的鸡毛一样,也不知道要落在哪里,但是,我心里明白,这根鸡毛在天上飞着。是呀,生活当中的直接经验是由岁月赐予的,我缺少的就是读书。在座的,我跟你们比较,你们太幸福了。有人问,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上帝回答是,就是从事你喜爱的工作。我是学农学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文学方面的课程,要补,还来得及吗?我自己很想到大学中文系学习,但是岁月告诉我不可能。从李主编的话里我悟到,可以自学。于是,我就腾出大量的时间阅读。我又重新找来许多书籍阅读,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其中包括我读过的我自修过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诸子百家,对于外国文学,什么《百年孤独》、《黑书》等,中国古代主要是诗歌散文,到了新文化运动,由古文到白话,经过了一系列革新,不能说成熟,但是也出来不少优秀小说作家。像武侠小说鼻祖金庸、梁羽生、古龙,严肃文学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铁凝等等,网络小说代表郭敬明、韩寒等,至于鲁迅、茅盾、汪真琪、沈从文之辈,那就更不容说了,就是诗歌、杂文、文学评论、文艺评论,我也看了不少。还研究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著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对照刘勰的《文心雕龙》进行研究。特别是重读庄子,我忽然有个发现,不妨介绍给各位。我记得卞之琳在他的诗集里写过一首诗,叫《断章》,只有四句,你们一定都会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其实,再读一读庄子的《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说的庄周梦蝶。庄子说,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我看见一只蝴蝶,栩栩然也,醒来之后,感觉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就是庄周,两个境界分不开,此为“物化”。比较比较,不知道是卞之琳抄袭庄周的,还是庄周抄袭卞之琳。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是卞之琳读庄子的感悟,也是读书的收获。
在读书方面,铁凝曾经讲过,她说:“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读书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我是把读书提到这个位置的。读书对我们消化生活、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可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呢?都说《红与黑》这个作品是古典名著,我根本就不喜欢读,也实在读不下去。这个也不要害怕。我觉得最初读书的时疾,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朱光潜先生有一句话:‘有些年轻人是不学而求创造。’他就想书本没用,我就是自己创造我自己的。我什么也不用看,你什么也别告诉我,我什么也不听,我是天才,没学会走先学跑,我一生下来就会飞,这是要不得的。另外,就是一种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也是很可怕的。越杂越好。比如我自己,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这种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作家贾大山说,如果就是让你单纯地说,馒头好吃不好吃呢?好吃。那馒头是什么味呢?怎么个好吃呢?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米饭,那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你有了对比,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所以说,读书,实际上也起着这个作用。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是对表现当代生活,可以增强我们的表现力。在书中,有很多地方你无形中就知道了。别人怎么写的呢?比如说,有一个苏联作家,他写的‘风’,夏天海边的风,‘像两团毛茸茸的小狗儿在这两个女孩子的脚腕子中间穿行’。这毛茸茸的小狗儿首先就很可爱了,这“风”变成有形的了,还在这两个女孩子的脚腕子中间穿行。忽然间,你就立刻也有了这种感觉。他的这种叙述能力给小说增添了神采,效果很好。我记得另外一位作家,写他家乡流得很急的一条河水,他把这河水拟人化了,这波浪一浪高过一浪,他说是“河水弓起墨绿色的脊背”,这河水的脊梁都弓起来了。”铁凝的这段话,我感受很深,也介绍给大家。
另外,还有两件读书的趣事,在这里说说也好。
一个是一个成语,也就是余秋雨先生在点评青歌赛当中的一个成语,叫乐山乐水,在电脑上也是读乐山乐水。但是,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应该读乐山乐水,应该读乐(yao)山乐水(yao)。余先生出来辩解说,文化文化,发展到现在应该改变读法,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不能拘泥古人。我的书出来了,我高中老师知道了,从我门口走,要了一本书。老师看到我发福了,就说,要注意身体。我拍着大肚皮说,心宽体胖嘛。老师一听,看着我说,那不读心宽体胖,应该读心宽体胖(pan)。我一愣说,不是你教我们的吗?老师说,那时候我错了,最近听了钱文忠的讲课,我才知道,看来还是得多读书呀。
另一件事是发生在真实的读书当中。听陈俊峰主席讲,诺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好,中国有许多著名作家,像墨白、莫言等,读了卡夫卡,读了《百年孤独》,都被里面的语言震撼,写作方式都改变了。我听以后,就去购买了一本,回来一读,真是爱不释手。特别有一个细节十分搞笑。说是有个人从北美洲带回来一块冰,大家都感到奇怪,没有见过,这种透明的东西是什么玩意,于是不免伸手去摸,因为冷,摸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啡”,赶紧把手拿过去,说烫死我了!我读着,感到搞笑,咋说烫呢?琢磨了半天,才觉得不是夸张,这是认识陌生东西的一种常识性反应。我们比喻也好,说话也好,总是寻找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或话语去形容,这就是框子。但是,马尔克斯就不,他是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当中,是一种换位思考,这样写来,就有第一人称的感觉,仿佛是真的。这也许是现在作家对小说的一种探索吧。
当然,通过阅读,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增加了我对间接知识的了解,扩大了视野。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我还领悟到许多道理。譬如小说,有人说,是属于西方人的,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在人们眼中,中国好像没有宗教,也没有小说。实际上不是的,庄子的文学,就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也是最丰富的小说文本,只不过我们没有去研究。
近年来,文坛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作家们都在探索,怎样能够再前进一步,写得深刻一些。自一九八五年以来,中国文坛确实活跃了,作家和理论家之间广泛对话,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的场面,各种思潮、流派、说法,而且有人已总结我们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潮流,说主要的特点是: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叙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等等。热闹一下是好事,热闹比沉闷着好,也就是“碰一鼻子灰也比没有鼻子强!”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然就会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莫名其妙的苦恼。文学不是贩卖时装,也不是典当古董。文学是对人生和世界不断深化的理解和广博的把握,我们应该有直面世界的勇气,并且有对这个世界的爱。
通过阅读,我发现,现在中国文坛有几股写作方向,一是为报刊杂志写作的,自称为严肃文学,一是为出版社写作的,包括那些官场小说,具有市场化的特点,还有一种是为获奖而写的,要是为茅盾文学奖写的,就得讲究文学性和政治性并重,要是为诺奖写的,就得为艺术创新而写,譬如叙事方式问题,只讲纯艺术,还有一种是网络写作,不图纸质媒体发表。
我一边阅读,一边实践,2009年,我完成了《回望月亮口》的写作,投到《莽原》,发表在《莽原》第三期。2010年,省文联组织开会,又见到了李主编。我说,你说的话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获得了知识,同时知道当前世界文学的走向,学到了不少写作手法。她笑着说,有的人搞一辈子文学创作,想在《莽原》上连载都没能实现,你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做到了,说明你很有天赋!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不断写才能创新高度

我市有一位非常有实力的作家叫陈宏伟,也是信阳师院中文系毕业的,是是小说学会秘书长,《如影随形》入选《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写了很多好小说。在一次开会的时候,他跟我说,他想写一篇小说叫《突围》短篇小说,给我讲了故事梗概,那意思是李先念领导过一次中原突围,在驻马店确山有个纪念馆,他们去看了,有一个人是一个科级干部,想在众多科级干部当中脱引而出,于是就采取了许多办法,这次参观纪念馆,听到介绍,一下子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双喻写法,相互对应,很好,听到了觉得挺新鲜的,我就鼓励他写。在今年周口会议上,他把写好的带给我,我读了两遍,也没有感觉,于是跟他说,你还得改,没有你说的那般好。结果,他投稿没中,又修改,这次被《小说界》发了头题。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当我们具备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有意识地去增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理解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心去尽可能地体味和自己尚未体味到的人生和生活当中一切的时候,也许又有一种困难出来了。呀,我心里想的好好的,怎么写出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啊!这是一个表现力的问题。这个表现力也是文学创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不管你想得多好,但是你无法把它表现出来,无法落实在字面上,那就没用。而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就是说话。没有语言,怎么说呢?所以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包括很多有名的作家,也是很重视语言的锤炼,甚至终生都在追求这一点。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任何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丰厚起来。同时,要是你因为不知道才省去,则是蹩脚的、被人识破的作家。”他就有一种表现手段,这就是他告诉你他在写作当中一种增强他的作品表现力的办法。就是说,什么话你不要说绝。其实他这句话,咱们中国自古就有:“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那么,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可是,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和雾来遮挡,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要高明得多。有时候看稿子,罗里罗嗦,废话特别多,说一个人开门,“他用手去把门打开”,好象他还会用鼻子开门一样。如果总是这种没用的废话,那么你这篇文章实在是没有意思了。你应该学会在限制当中求自由。首先要学会语言的锤炼。
怎么锤炼?在搞好阅读的基础上,就是不停地写。搞文学创作就像是扫雷,不断误入雷区,不断地把雷扫除,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才能不断创新。我虽然陷入迷茫,但是我笔耕不辍。今年,我在创作长篇小说《奶奶日记》的同时,不断地尝试中短篇小说的写作。写的不算多也不算少,总共六篇,发三篇,有一篇得奖,还有两篇成了死胎。发表的三篇分别是《从一首老歌想起》、《灌河》,由《莽原》隆重推出。还有一篇是《病脚》,发在《黄河文学》上。《村北那棵歪脖树》虽没发表,但获得《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种瓜得豆》是个中篇,有一家刊物的主编说,写得很好,只是版面受限,不能发。短篇《更年期》就是个废品了。我把作品又研读了一下,觉得还是编辑有眼光,那些发表的小说,都是反复改,都是用尽我心血的东西。想想也对,读者时间紧,作者对读者不负责任,那么编辑也可以对你不负责任。
这里说两个例子,一个是《从一首老歌唱起》,主要是忆苦思甜那首老歌,总也想不全歌词了,很遗憾,但是,有些细节我想起来了。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一个妇女,很有姿色,都在一起剥花生,花生米是种子,是不容许吃的,更不允许带回家。妇女想到孩子,就在口袋里装一把两把,都被队长搜走了,也就没有人敢偷带回去。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那个有姿色的,她把花生放在靠近胸口窝里,也就是奶子的地方,队长没办法,就只能打嘴仗。那妇女说,你想吃奶呀,老娘喂你。队长就上去了,被妇女拨弄开,那妇女对他说,要想吃,晚上来。于是队长晚上真就去了。也就不再搜身。这件事情几乎成了秘密。但是,没过多长时间,那妇女的丈夫死了,成了寡妇,说给队长,那妇女不同意,一直守寡。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那妇女偷花生是因为他有个卧病在床上的丈夫,胃痛,吃花生可以缓解胃病。在那个年代,我们记住什么?又忘记什么?值得思考。江苏有一位批评家专门写出文章,盛赞此文艺术性强,说这篇文章采用淡化情节的艺术手法,其表现力是超强的。他的文章也发表了,还把我这篇散文化写作的小说推介到外国。
还有一篇是《病脚》。当时投稿的是两篇文章,那篇《更年期》没用。病脚,主要是写一种亲情。写一位儿子从小不懂事,长大了,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母亲得了关节炎,每遇寒冷就痛。他把母亲背过河治疗,又背回来,这期间的心理反应。看见母亲一脸的痛苦,决定不走了,要陪伴母亲睡一晚上,于是就给母亲烧了洗澡水,帮助母亲洗脚。在洗脚的时候,发现他母亲的脚趾头连在一起,分不开。这个时候,震惊了!我时常想,我们是母亲掉下来的一块肉,但是,我们了解母亲吗?了解多少?我们口口声声说爱母亲,母亲伟大,我们到底发现了母亲有多么伟大?我们还发现母亲身上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这篇小说,听编辑说,是细节,细节很感人,这才是真正的小说。
说实话,写小说是个艺术与技术的问题。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中国有一个成语可以说明,那就是“画龙点睛”。画龙的过程都是技术的过程,一个画师的高明在于观察得仔细,画龙画得仔细,但是龙画好了,还是一条龙,是画在纸上的死龙,他不会触摸到我们心坎那块柔软的湿地。只有来了一位画家,掂起一支笔,端详之后,点上眼睛,这条龙就成了活龙,就会飞起来。这个眼睛,恐怕就是小说的灵魂了。所以说,写小说,灵魂的深度决定着小说的高度。我们都知道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了,我读过,分上下两部,出延津和回延津。主要意思是能找到一个能说上话的人,这就是小说灵魂。可惜,只是上半部写得好,下半部重复了。
文字的张力还牵扯到文学的真实性。有许多人会问,文学能表现大千世界的繁华吗?我的回答是:行。但是,文学又不能写尽大千世界,因那样就是摄影师,而不是画家了。为什么摄影的艺术价值跟画家的艺术价值无法比较?主要原因,摄影就是对生活的拍照。还说一个问题,那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就是断臂维拉斯,这些都是我们透过艺术的冰山一角的呈现,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浸泡在海水里的冰山,那浸泡在海里的才是斯芬克斯,才是导致泰坦里克号沉船的主要原因。
厚度是什么?是蒙太奇,是电影的对接艺术。在小说作品中,主要反映两点,一是文字的厚度,因为每个文字都有不同的含义,而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教养的人眼里,含义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文字的特殊意思。他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人共同来完成的。譬如,红色,我们一看到了,就表示吉祥如意,大红大紫,脑海里产生这样的意识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见到红旗就表示我们见到时下的中国,表示着那些革命者的牺牲。但是,红色在西方不是这样的,他表示的是危险,是警告。这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语言所暗示的含义。如何找到一个字、一句话,能够让我们作者与读着产生共鸣的东西才是最为重要的。像月亮的光线,几千年以前我们古人看到的于今天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了月亮,就想起李白,就想起霜,还想到古代美女的翩翩舞姿,这都是语言的厚度。但是,也由于网络世界的建立,打破了我们文学世界的好多秩序。语言每天都在更新,有些更新是好的,有些更新就找不到南北。像“被”字的用法,一时成为网络时髦语言,今年又出现了“有木有”,真让人无语!

四、       小说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
小说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这个话题有两层意思,一是阅读小说。有人做过调查,市场上每出版一本小说,出了图书馆收藏二千册左右之外,百分之九十是被三十五岁一下的年轻人购买,所以,就小说来讲,要面向年轻人才能有出路。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出版社不愿意出版那些纯文学文本的东西了。这些年,出了网络小说走红之外,就是官场职场小说走红。王跃文、六六等小说深受欢迎,自从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介绍到大陆,更是风靡一时,并且还要风行下去,至于外国小说,主要是猎奇,但是这些年,翻译存在问题。上次鲁迅文学奖中的翻译奖空缺,就说明这一点。但是,不管从哪方面去说,小说的阅读群体还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再一个是写小说。我们国家,用年龄段来衡量,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从严肃文学的角度看,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主力军仍然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物,这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都是在这个年龄段。话又说回来,茅盾文学奖是评给人的,不是评给作品的。就作品而言,写的最好的还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说莫言的《蛙》,我是拜读了,对获奖作品点评的时候说,是一种文本的探索,是莫言二十年来的积累。李耳,就是写《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河南作家,现在北京,他是八届作协代表,在答记者问时,鼓吹说,《红楼梦》不比莫言伟大,为啥?《红楼梦》没有回答贾宝玉将来的出路问题。这不是扯淡吗?《红楼梦》为啥要回答贾宝玉的出路?有必要回答吗?况且《红楼梦》是写的大清王朝,就是暗指大清王朝要完蛋,还给什么出路?这个李耳,真是用幽默嘲笑了莫言。为啥?你仔细分析就会明白,拿作品跟人比,真是用黄瓜与板凳比硬度,有可比性吗?这不是说莫言的《丰乳肥臀》要比《蛙》好。《丰乳肥臀》是什么时候写的?年轻时候写的。
至于网络,更不用说了,譬如你们最为喜爱的郭敬明、韩寒,都是穿越而来的,都是疯狂的赛车选手,他们拥有的读者几乎覆盖整个文坛,创造的新生事物更是心灵的火花。他们为啥能够写出来?现在有些人攻击他们,攻击的人员我看了一些,都是年纪大的,说他们学问不好,没有古文基础。特别是韩寒,那个李敖,在电视里就公开骂韩寒是垃圾。我不知道李敖读过韩寒的书没有,但是我读过李敖的《金陵春梦》,史料价值还好,就是爱骂人的习惯得改。听说最近又热衷于选举,在电视里又把人骂得狗血喷头。至于说到古文,这个东西与写作有关,但是不是说谁古文高就是谁的小说写得好。北大古文大家之一的陈寅恪,人格魅力光照千秋,但是他写不出来小说。那个沈从文,才小学毕业就写出来好小说。在北大教授当中,沈从文被另一个教授十分看不起,那位教授当面就说,陈寅恪应该拿四千元工资,我拿四十元,沈从文这小子只能拿四块。可是,沈从文仍然是小说大家,仍然受人尊敬。听说,北大也有个中文系,每年招收新生,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北大不是培养作家的。当然,你要是想当作家也可以。这句话有人不禁要问,北大真他妈的奇而怪之,说这话是啥意思?是歧视作家吗?不是的。因为当作家,特别是小说作家,比做学问要难得多,做学问只要你脑子好,勤奋,也许就会有成就,而作家,这些都具备了,一辈子也不见得有成就。
年轻人写小说不要迷信。有好多年轻人写小说很迷信,主要是对大家的迷信,还有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这里说一点闲话。天津一位书协副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两个作家,都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作家,犯了一个鸡蛋那大的错误。一个人就是铁凝,人称铁娘子,是我们现任的作协主席,正部级待遇,中央候补委员。她在公开场合提笔写错了一个字,什么字?就是风华正茂的“茂”,真是狗尾续貂,写好了,她又看看下面空着,就在下面加了一点,而且媒体曝光了。还有一个人就是写出《乔厂长上任记》的天津作协主席蒋子龙,他居然不知道律诗中的108个平水韵,还有不知道对联中的对仗和押韵。其实,这个人太苛刻了,有道是瑕不掩瑜。也许他们压根就不喜欢古诗韵律和对联呢?铁娘子那个失误,有点风趣的味道,也等于自嘲。铁凝女士肯定说,写作不神秘吧,我会写《啊,香雪》,但是我不会写“茂”,多一点更香呢。
说到不要迷信,我还多说一点,大家都读过《红楼梦》,对《红楼梦》中妙玉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凡是读过的,对妙玉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这人奇趣高雅,超凡入仙,简直不是人间货色,就连贾宝玉、林黛玉对这位妙玉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我们不能迷信,我一说你们一定会赞同。我认为妙玉是假的,是伪钞。你想一想,一个出家的尼姑,住在庙庵里,喝茶还那般讲究,什么最好的水是隔年的梅花瓣上的雪水,窖起来,用什么盏喝。这不是穷讲究嘛,这说明这个妙玉凡心未泯!真是可恶!我最讨厌一心二用的人了,这个妙玉就是代表。
说到这里,我也告诉大家,要想写小说,做学问,那是两码事,是不能一心二用的,切不可学妙玉,外表看起来冰清玉洁,骨子里都是油腻腻的。写小说也是一样,要写就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别假,一假就成问题了。
小说是年轻人的,是因为年轻人有激情,有精力。纵观中外作家,都是这样。当然,也有六十岁以上写出不朽之作的,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但是,陈忠实的中短篇写得也很好,而且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显山露水,要没有七八个长篇垫底,他能写出《白鹿原》?陈忠实自己就说,他写《白鹿原》也是偶然的醒悟,就像菩提悟道一样,突然悟出中国文化的传承,才写出白鹿原的。因为太隐奥,所以,要想拍出电影或电视剧,十分有难度。《静静地顿河》作者肖洛赫夫,是从十多岁开始写的,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的,就是这样,人家还怀疑是抄袭的,主要是找不到抄袭的主人,最后才给了诺奖。说这么多,都是出名的,最后落幕前介绍一个画家的书,叫《叶落长安》,我看了,觉得比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书好。还有许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24 00:57 , Processed in 0.12876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