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1|回复: 3

[微型小说] 关于小说创作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hifi 于 2016-4-14 11:36 编辑

自始自终都认为写小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个作者可以写诗歌写散文,但未必能写小说。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小说创作都是一项浩大的艺术工程。除必要的表现手法及创作技巧外,它还要求写作者要有足够的历史和人性感悟,足够的社会和人生阅历以及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小说创作是一个作家文学创作达到一定程度和高度之后才可以涉足的领域,是对一个人整体创作实力的检验。尽管我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但回头来看连我自己也不太满意。我在尝试创作小说的的过程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但主要的有一下这么几点:
1. 取材问题。
   在创造小说的过程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从生活中掘取素材?什么样的素材可以写进小说?怎样将生活中的这些素才提炼上升到文学的高度?我想这恐怕是每一个初学写小说的人都会面临的共同性的难题。其实这牵扯到一个很大的话题那就是创作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唯一依据。因此,一个作家能不能深入生活,深入到什么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其小说的成败与否。大凡比较成功的小说都是深入挖掘生活的例证。因此说有志于小说创作的人首先就是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要能在生活中捕捉真善美。作家陈忠实在《创作感受谈》一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作家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有没有直接从生活中掘取素材的能力。有这种能力,他会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能就很难发展,再要硬写就可能导致模仿。关于创作与生活古人有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说大凡写不下去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是否对生活的掌握不够。在此情况下我一般都会搁笔。转而去写散文什么的。写着写着突然对那个小说有了感觉于是回头再去写。
2. 想像力匮乏。
 有了从生活中掘取素材的能力并不等于你就能写好小说。因为,小说并不是照抄找搬生活并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反映。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艺术加工,上升到文学的高度。从生活素材到文学作品这个飞跃我们必须借助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想象,合理的想象。想象是文学的翅膀。似乎中国的作家普遍存在一个情况那就是想象力匮乏。你看看人家那个《哈里波特》是何等地匪夷所思。造成中国作家想象力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与人文得分离。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一个成功的作家应该具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以及一颗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心。作家应该多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包括科技天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想象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在此多下工夫才行。
3. 语言文字表达。
 文学说到底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小说尤其如此。老一辈作家向来非常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像沈从文,老舍,汪曾祺等。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一代年轻作者则远远不够。我阅读过一些小说,思想不能不说深刻,情节不能不说跌宕离奇,就连结构处理也可谓处心积虑。但一读那文字却如同在吃涩柿子,另人作呕。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那中或忧郁,或凄美,或激越,或亢奋,于人而言实在是一种精神和感官上的美的享受。小说的语言,特别是对话中的语言它最能体现出创作者本人的功力。好的文章只要读上开头几句就能将你吸引住。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陈忠实的《白鹿原》。
    说到小说的语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方言。小说中能不能使用方言,俗语/我的看法是可以用但不能滥用。现在有一种倾向,好象只要用方言都是脏字,什么操,靠。其实流传于民间和广大人民群众口中的方言,俗语,段子等有不少都是精华,是很能揭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用。你比如,陕西关中的一些方言在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里就大放光彩。
4. 结构及逻辑。
   除语言文字外小说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结构和逻辑。结构是否完美,逻辑是否合理?这里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固有的秉性,和数理思维有关。而结构纯粹是一个技术性操作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小说创作还是有章可循的。那就是一些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倒叙,插叙,平行,粘连,嫁接等。在结构安排上我觉得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及陈忠实的《蓝袍先生》均是上乘之作,一般人很难企及。
5. 细节的处理。
 一篇成功的小说应该经的起方方面面的考验。单现实中有不少作品却常常出现瑕疵,有的甚至是硬伤。例如:安妮宝贝有一篇名为呼吸的作品。写的是一个问题少女在面对爱情时的所作所为。应当说全篇小说总体上还算不错。但结尾却忽的冒出一句:林问我你知道刚才我想的是什么。这实在是一个画蛇添足似的败笔。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在完成一篇小说之后应反复推敲,反复检查。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因为细节往往会影响整体。

写小说为了什么?好小说和好看的小说区别在哪?
  “好看的小说”和“好小说”的定义是不同的。“好看的小说”就是单纯的消遣,读者看得爽,能够从头看到尾。“好小说”则纯粹从评论者(艺术)的角度来定义它的价值,以及对读者是否具有深层次的启发。
  笔者认为:在现今“文学”日渐衰败的景况下,写小说就是为了获得读者的认可,获得自我满足。而一部小说是否属成功之作,关键是让人可以不觉无聊乏味地看完它,隔一段时间后,再看到这部小说,或是由这个作者创作的新书,还会有再次阅读下去的兴趣。
  也许你会觉得以上言词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贬低,或者是对其作品的一种忽视,一种亵渎。但恰恰相反,在当今图书市场几乎三分天下(青春类、历史类、玄幻类)的局势来看,我们要求创作者首先摒弃个性化写作,通过掌握大众的阅读喜好进行创作。而是只有与市场相结合的作品才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才是成功之作。
  其实,小说创作与如何做一个社会人是相同的道理,正是所谓的“个性融于共性。”思想性、文学价值都较高的好小说不一定有市场,不一定受到读者喜欢。好看的小说却往往能够成为人们缓解紧张生活节奏、释放生存压力的一剂良药。比如,闻华舰营销策划机构的CEO闻华舰先生的《痛,就哭出声来》,比如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做到高层的王强的《圈子圈套》。
接下来,我们就小说创作这一问题进行几方面的探讨。
 一、常见题材的分类与创作建议
  根据个人创作经验,笔者认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小说,可以大致归分为以下几种:
  1、玄幻小说
  仙侠、修真、远古大地等等类别的小说都可归为这一题材。
  市场简析:玄幻作者们受到黄易等玄幻大师们发散思维的启发,天马行空,把日本动漫、宗教典故、中国传奇等都信手拈来,在小说内容上,区别于传统武侠小说,往往强调天马行空的“异想”,场景总设置在没有具体时间年代的虚无飘渺情境中,角色都具有上天入地的超能力。
  创作建议:1,内容上做到娱乐性强,人物往往飞天遁地、穿梭时空、驰骋星际,其语言和人物性格要幽默诙谐;2,开篇要做到引人入胜,这对于读者是否有兴趣读下去至关重要;3,题材离奇,YY得符合逻辑,情节中要有创新元素,从外部新鲜事物中汲取养分;4,文学性不可太强,要写得通俗易懂,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做到通篇流畅;5,作品内容最好有一定的艳情描写,但是不可太露骨。6,布局巧妙而连贯,让人可以一口气读下去,但是别在每个细小的场景过多渲染。
  2、奇幻小说
  奇幻类作品包括了魔幻、科幻等,背景以西方或者异世大陆为主。
  市场简析:《魔戒》、《龙枪》等成功作品已经为西方奇幻小说确定了很好的规则,以致国内许多作者纷纷遵循此规则来效仿。就目前市场上而言,不仅要求作者想象力丰富,笔下人物众多,奇异迭出,而且对于战争或者的层次把握非常到位。
  创作建议:作者要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要不,就做到场景规模具有史诗感,力求波澜壮阔;要不就另辟蹊径,溶入较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让读者有“新鲜”之感。个人认为,富有魔幻色彩的西方玄幻小说不是目前国内作者所擅长的,而将西式魔幻的磅礴气势与东方的细腻感情相容的达者少之又之。所以,若非成熟大家,此类题材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3、言情小说
  有关都市生活、都市异能、成人情感、校园青春言情、历史言情等等以“情”为主题的作品均可划为这一类别当中。
  市场简析:在以上所有的主题当中,最讨好的,要算校园青春言情小说和历史言情小说了。但是校园青春言情小说现在已经日趋呈低迷状态,原因主要是由于前两年青春文学的火爆,出版界盲目跟风,导致高版税、高起印量,所以,很多出版方承受不起。目前,只有韩寒、郭敬明、明晓溪等所谓“名家”在支撑这方天地。相反,历史言情和穿越性质的言情小说倒是日趋热火。从《后宫——甄嬛传》再到《穿越时空之绝色神偷》,可谓风靡一时。
  创作建议:笔者认为,言情就是童话,就是浪漫与梦想相结合的产物。1,不要盲目跟风,走青春言情创作路线时要慎重;2,可以考虑在都市生活背景上,适当加入玄幻元素,以它作为市场卖点;3,溶入轻口味的YY,与都市言情相结合,让主角多金,或者拥有超人的智慧等,但文中最好涉及爱情、阴谋和背叛。4,如果你文笔够好,再加上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不需太多),不妨选择走历史言情或者穿越时空这条路线,但务必做到通篇流畅、轻松、明快。
  4、恐怖小说
  凡涉及灵异、推理断案、悬疑等主题,风格中偏带惊悚的小说都可归列这一类别中。
  市场简析:“爱情”和“死亡”历来是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随着《地狱第十九层》、《碎脸》、《鬼吹灯》、《三岔口》等恐怖小说的热卖,但凡与悬疑、惊悚、灵异、恐怖沾点边的小说,不论网上网下,都有一批拥趸者,各个“恐怖”、“灵异”论坛的点击率惊人,一股恐怖小说的出版风潮开始涌现。所以,恐怖悬疑小说是非常够吸引人眼球的,这个市场的未来非常广阔。尽管如此,但目前中国的恐怖小说市场上形成品牌、具一定影响力的作品非常少,仍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中。
  创作建议: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中搏出位,在对恐怖小说的创作中不妨考虑以下几点:1,“体验式恐怖”:情节相当诡异,紧张、刺激的场景气氛都营造得比较好,注重“心理悬疑”的描述。2,借鉴西方探案类小说,做到逻辑推理相当严密,每个恐怖细节都与案件丝丝相扣。3,加入异域风情、风水秘术、沙漠考古等等充满东方传奇神秘色彩的恐怖冒险元素,以诡异探险作为小说的亮色。可以借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
  5、军事小说
  这类军文又可以分为现实题材、未来战争和军团(或一支小分队)的时空转化(回到过去)三大类别。
  市场简析:国内目前正在掀起一股势头强劲的军事文学热潮,大多属现实题材。而现实题材的军事小说,又称“铁血小说”,如果主题够新颖,符合主旋律,则比较适合拍摄成影视剧。相形之下,另两类就显得比较薄弱,但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它们当中的成功作有《狼牙》、《紫川》、《北京战争》等。
  创作建议:1,既然是军文,就要写出军味儿,不能脱离军营这个元素;2,如果是把主题放在未来战争或者是时空转化上的,那不妨塑造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一个不仅指挥作战厉害还是随时可能都会“挂掉”的英雄YY人物,另外,记得附带赠送美女,还要制造出西方大片式的恋爱情节;3,如果是选择现实题材的军文,不妨侧重中描写一个军旅中人成长的经历。描写他的心情故事、理想抱负和矛盾抉择,里面可以掺杂对现实的不满、战友的深厚情谊等。别把当他英雄来写,而是当成一个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6、武侠小说
  这里指的武侠,不单指传统类武侠,还包括稍带穿越、玄幻、异侠性质的,以“侠”为主线的小说。
  市场分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侠之大者”这四个字曾经令多少青少年为之热血沸腾。但,传统武侠的类型并不适合新写手来写,传统武侠的鼎盛时期早已过去——“金古温梁黄”之后,我们看谁的武侠?传统武侠作品的衰落已成定局。终其原因就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网络的产生,导致的读者阅读需求发生了变化——读者们看厌了千遍一律的“为国为民、江湖争霸”,转而欣赏具有奇异能力的主角和情节离奇的作品。因此,武侠的“宗主地位”便被后来的玄幻所代替。
  就好像以前综艺节目不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央视的“正大综艺”等节目,并且觉得它们非常好看。但随着湖南卫视推出“幸运九七”“快乐大本营”等新颖的节目之后,我们的眼球立刻被它们所吸引。
7、职场小说
职场小说现时越来越火,《杜拉拉升职记》就是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说,职场小说是80后的救赎。
小说写作的感悟 
生活里有太多值得记录和值得思考的东西,小说这种题材用于完成这个任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喜欢在业余的时间用小说这种题材写一点自己的东西,好与不好,我写的很认真。这些年在不同的文学网站,也认真看了不少东西,觉得有一些话要说。
  很多人谈到小说的创作,作家的历史使命,时代的苦难与批判,社会生活的哲学思考等等,都是从大处着眼出语惊人高深莫测。可是生非惭愧,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我只是把自己这些年读小说和小说写作的一些散乱而具体的体会写出来,也许只适合初学小说写作的朋友看。
一、小说的“虚构性”
  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不是记录生活的流水帐,即使是从生活里原本来的东西,也要有所取舍和改造。这就是小说的“虚构性”。但不是因为小说有了“虚构性”的这一特质,写小说的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否则也不会出现福娄拜写《包法利夫人》写到最后,因为无法让她再活下去失声痛哭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作者与自己创作的人物互动的例子,小说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必须尊重生活的真实,才能达到艺术上的真实。具体讲我们设计了一个事件,那么这一事件发生后,事件中的不同人物由于地位、阅历、生活环境的种种不同,会产生出什么样不同的想法,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会有什么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又会导致事件下一步怎样的变化,继而再一轮涉及相关人物的思考、反应与做法。这和生活里是一样的,生活里的事件就是这么展开的,小说也必然要这样展开,这就是所谓源于生活的一方面。
二、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说是反映生活的真实也好,艺术创作的真实也好,其实就是小说情节的合理性。这是生活小说创作必须遵行的原则。如果一个小说在情节、人物塑造上丧失了合理性,读者看了之后都觉得是在胡说八道,那它的道理多深刻,词句多优美就都没用了。前两天被车撞断了腿,过了两天和朋友一起去蹦迪这样的故事,这些年在网上看到过太多。
  其实谁都知道合理性的重要,可是一些朋友写着写着,为了让事件按自己的要求发展下去,就忘记了合理性这个原则。经常看到有的写手写这样的情节,甲对乙产生了误会,两人见面之后,乙要把误会说清楚,甲由于气愤,根本不听乙的解释,滔滔不绝地指责乙如何如何,乙几乎张不开嘴,只是不停地说“你听我说”,可是关键性的话就是说不出来,最后甲拂袖而去,误会越闹越深。这样的情节在生活里有可能发生吗?如果发生,或是涉及到不能言明的什么人、什么事,乙无法进行解释,或是乙的解释甲有另外的理解,根本就不信。而乙完全说不出来一两句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一定要做好铺垫,不要简单到只是乙插不上话误会就发展下去。看过一篇小说,写两个非常理性非常阳光的大学生相互有好感,他们有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结果有一天男生和一个同学闹了矛盾,那个同学的母亲正好是他们的老师,母子俩同谋诬陷这个男生。事情被男生察觉后,他当然很气愤,旁边另一个女同学在劝他,他十分生气地对那个女同学说:“他妈的课我不上了!”这个“他妈的”课,是指那个同学母亲的课。没想到对他有好感的女生路过听到,误会产生了。她不能接受这个男生说脏话,特别还是是对另一个女生说,她误会那个男生理性阳光的一面有欺骗的成份,也误会那个劝他的女生和男生有特殊的关系,所以这个感情刚刚荫动的女生没有做尽一步的探究就疏远了男生。这个铺垫就很合理,很好。
三、小说的立意(主题)
合理性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小说的立意。写一个故事很容易,但是我们的故事想要表现什么,这就是小说的立意,也就是主题。小说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是作者要表现的东西。我不是要说我们的作品主题高尚与否,正确与否,但是小说必须有它的主题。完全没有主题的小说少而又少,可是把握不好、表现不清、甚至写乱了主题的小说却层出不穷。有的写手被生活里的某一事件感动,本身就没理清楚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写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写着写着收不住笔,哪一段都觉得挺好,写出来就舍不得删,主题经常就这样被冲淡,被淹没了。
  比如有篇小说,回忆六十年代被扭曲和迫害的一个叔伯辈的亲人的遭遇,情节里提到了爷爷,然后用很大篇幅描写了爷爷当年抗日的英雄事迹。而这段描写之前和之后,爷爷这个角色或是这段事迹对受迫害的人的影响,不论是生活现实里的,还是心理上的,再也不着一字。除了血缘关系,这个爷爷和这篇小说再也没什么可联系的地方,虽然那一段写得也很精彩,但爷爷这个不为主题服务的抗日英雄,在这篇小说里就成了一个非常多余的人物。
  除了不必要的文字淹没主题的,也有的写手丢掉了必要的文字挖掘主题,非常可惜。看过一篇写官场权谋不得意的机会分子嘴脸的中篇,一开篇新局长上任,男主角惊喜地发现竟然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机会来了,故事开始了。可是两万多字写完了,男主角极尽钻营拍马之能事,作者却完全没有用到开篇埋伏好的“老同学”这一层关系。想想看《红楼梦》中的门子发现新上任的老爷竟然是葫芦庙里的故人贾雨村时,心中的暗喜、忐忑,接着侍机而动,鞍前马后,随之恃功而骄,终无善果。其情理脉络,通畅淋漓。说回上一篇,“老同学”本来在人物心理、行为,乃至周边同僚眼里的份量,都是可以大做文章,成为更好地为谋权主题服务的亮点,结果作者只提了一句就丢在一边,实在可惜。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塑造人物
  按传统的说法小说有三个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现行的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人物都是第一要素。由此可见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很多写手塑造人物最失手的就是千人一面。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律师的车被人故意砸了,他非常气愤,“告他!”而一个小混混的车被人砸坏了,他也非常气愤,抄起地上的砖,砸那个王八蛋。当然同一个人物面对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总的来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红楼梦里的凤姐听到别人说了不中听的话,可以直接冲过去给人家一巴掌。但是如果是薛宝钗,这一巴掌就不能打。不是因为薛宝钗不能打人,而是直接冲过去不是宝姑娘的行为,不符合她的性格。如果我们的事件发展需要宝姑娘出手打这一巴掌,就要给她做一些铺垫。这样才合理。
五、语言风格
  塑造人物除了行动,语言也同样重要。每个人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说同样的话表达同样的观点,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参与社会斗殴事件,当父亲的很发愁,正好赶上老同学来串门,老同学劝他。这里的老同学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个什么局长,他会说,“我说老同学,这个问题,可千万不能不引起重视啊……”如果是个一线的煤矿工人,他会说,“老同学,这还得了,孩子这事可别不当会事……”一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就有不同的用词,不同的语气。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句话说:“这话倒像某某说的。”这是因为听到的那句话一定符合了某某人的说话风格或是观点态度。而我们在一些小说里看到毫无语言特点的对话,其实这都是作者自己在说话。
  说到人物的语言,要说说小说里的对话。不止一次地看到年轻的写手说对话不重要,我很不理解。还有,也许聊天室的影响吧,很多写手的对话是这样写的:
  秘书:“局长,这个材料写好了。”
  局长:“嗯,我回头再看吧。”
  秘书:“您还有什么事吗?”
  局长:“没事了,你去吧。”
  看过一篇讲外语学习与应用的文章,里面提到对话交流中“语言本身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的任务是靠身体语言、语气、表情来完成的。”他的这个百分比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是他强调的对话中身体语言、语气、表情的重要作用,很有道理。试着再看一下刚才那段对话:
 秘书毕恭毕敬地把材料递了过来,“局长,这个材料写好了。”
  局长面无表情地接过材料“嗯”了一声,停了一下把它扔在办公桌上。“我回头再看吧。”
  “您还有什么事吗?”秘书有点失望地看着局长问。
  局长把身体靠向宽大的真皮座椅闭上眼睛说:“没事了,你去吧。”
  一比较便不难看出,在语言之外对话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对话的描写怎么会不重要呢?
  我们创作的人物,从体态形象、脾气性格、动作习惯、出身、职业等方面,我们创作者自己都应该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许小说里并没有着力表现这些东西,但是作者首先必须非常熟悉自己创作的人物,才有可能非常自然地把人物表现的细致传神。
六、制造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小说没有悬念很难成为一篇好小说。小说里要制造悬念抓住读者这很重要,但是不能为了悬念而悬念。看过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写的一个很烂的悬念。三个好朋友,其中甲的老公和乙发生了感情,甲察觉到乙有了婚外情就极力劝她不能这样,乙面对甲时也非常的矛盾痛苦。丙什么都知道却不便对甲直说,就话里话外的提醒甲,可是甲却明白不过来。直到甲有一天发现乙要去会情人,就暗中跟着要教训那个勾引了自己好朋友的男人,丙拦都拦不住,情急之下拽着甲说:“你知道他是谁吗?”甲不顾一切地回答:“我管他是谁呢。”结果三个人对了面。悬念造势够足,情节达到了****,可是问题来了。想想如果和我们自己有点关系的人有了情人,有人问你“你知道他是谁吗?”你会是什么反应,几乎谁都会“谁呀?!”我们可以到生活里去试试。所以这个悬念设计的就非常不成功。因为它脱离了生活的真实,假。而张洁在她的长篇《无字》的一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吴为想写一篇关于叶莲子这个女人的书,只写了个开头就放下了,一放就是三十年。接下来故事开始了,却没见叶莲子,也没提吴为要写作。叶莲子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写了个开头就放了三十年?读者就始终被小说的第一段里的这些问题揪着,想看个究竟。当从后边故事的发展看到叶莲子与吴为的关系,看到叶莲子经受的苦难和吴为经受的苦难,也更明白了为什么吴为决心要为叶莲子写一本书,为什么会一放三十年,为什么放了三十年后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悬念就设计的非常好,象一条拉鱼网的绳头,一头拴在读者的心上,另一头兜着几十年的故事。
七、矛盾冲突
  有朋友说我写的小说里没坏人,我不是故意这么写的,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如此。我个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切忌作者先定位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更不能写成“好人就什么都好,坏人就万般的不是。”可是很多写手还真就写成这样。生活里我们身边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吗?有谁是从心里想做一个坏人的吗?只要想想这些,我们就不会犯那样很低级的错误。
  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是这样的,矛盾的一方在诉说的时候咬牙切齿,“恨不能杀了他!”可是我们置身事外,尽管也在心里断着对与错,但是我们看矛盾双方有谁是十恶不赦必杀之而后快的呢?生活里的好与坏就是这样,所以不是我们写不写坏人,是生活里本来就很少有简单绝对的坏人。
  电影《一声叹息》是个讲婚外恋题材的,这部电影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没有写成一个批判稿。作者没有把冲突三方中的任何一个写成的道德败坏的坏人,而是从人性本身的角度,生活本身的角度,揭示了三个人在这场情感灾难里的困惑、艰难、无奈,让观众体会到婚外恋给三个人同时带来的不幸。刘蓓看着张国力无奈而歉疚地说到底还是爱上个有妇之夫;徐帆时而伤心地询问“我到底哪做的不好,我改还不行吗?”时而愤怒地责骂“你个没良心的东西”;张国力左右为难,面对来自妻子和情人两边的怨恨跪在地上懊悔地喊“我不是人!”
  这些足够教育人了,作者的功夫下到家了,他不站出来再说什么批判婚外恋情的话了,不要帮着读者界定好人和坏人,当然也别帮着读者做其它的事,讲好我们的故事就够了。这就是《一声叹息》的作者高明之处。
  必要的知识学习与储备。小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会涉及到很多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可能什么都懂,哪一方面都是专家。即使我们在写我们最熟悉的生活,还是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知识点,有的或者根本就是常识性问题,所以写什么要了解什么。比如你的小说里要写到一个医生,可能生活里你和这个医生的原型很熟悉,但是写他写深入了,偶尔一笔两笔涉及到他的工作状态,你和医生就变得陌生起来,这时候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乱写。不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找了解的人问,也可以写出来之后让了解的人先看看,不然要闹笑话。比如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写一个国家级的非常重要的研究机构,作者要让它出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故。结果他写一个研究员发现计算机硬盘数据全都丢失了,整个研究所上上下下全都傻眼了。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看到这儿就会觉得非常可笑,因为我们自己的家用电脑硬盘数据要是丢失了非常可怕,而在一定级别的商用计算机应用故障里,特别是越重要的应用系统,数据丢失是最不可怕的故障,因为越是重要的系统数据备份的要求越严格。
葛海林-山西(961689319)  20:48:43
八、细节描写
  作者要站在故事背后,只让读者看到故事,让读者通过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结合,感悟到小说里的道理,千万不能作者自己站出来。要想打动读者,得靠我们笔下的功夫,比如小说里的细节描写。看过一篇文章,写一个传达室的老人去世了,一个叫周强的小战士走到传达室门口,想起老人两年来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突然对着营房在喊了一声,“周强,你的挂号信!”然后流下眼泪。这个细节作者写得非常好,他没有在这个叫周强的小战士走到传达室的时候站出来替他说他有多难过,也没写周强怎么回忆老人的音容笑貌,而是用周强抑制不住对老人的思念,自己再现了老人非常普通的日常行动这一细节,使小战士对老人深深的念与难过的心情,非常形象地跃然纸上。再说《一声叹息》中的一个细节,女儿藏起张国力的鞋子,让他无法离开家去找自己的情人,当他意识到女儿的举动找女儿要鞋时,正在用拉琴做掩护的女儿忍不住边哭边说:“我以后回家好好写作业,好好练琴,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张国力流泪了,心痛地抱起女儿。观众心里也流泪了,这个细节的震撼力无法抵挡。
  写好细节既要靠挖掘,还要靠生活里多观察。人在生活中经常有自己都不易察觉的变化,比如一个部门经理,和员工交待一件事情,交待完了不放心就问,“你听明白了吗?”接着他要去和老总汇报,还是这件事,汇报完了也还是不放心,就问,“我说清楚了吗?”要善于发现,善于抓住人物、事件的细节,我们的小说就有了神韵,就有了博尔赫斯说的“让读者每读两千字就有翻回去再看一眼的东西”。
  描写和介绍是不同的两种手法,在小说中,有的时候为了简要快捷地说明一些情况,必要的介绍是要有的,有的作者甚至通过各种形式把介绍写得出神入画。但是毕竟小说不是说明文,一定要把握好介绍与描写的关系。比如写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可以这样介绍出来:“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甚至在上班经常乘坐的公交车上,和让他出示月票的售票员大喊大叫。”也可以这样描写出来:“听见走到身边的女售票员说:‘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他用力掏出月票瞪着她,‘你什么记性,烦不烦!’售票员抬头一看又是他,笑了一下。”在后边这个描写里,没有出现“暴躁”这样的字眼,但他的行为和售票员看到“又是他”已经让读者明白了一切,人物的刻画更丰满鲜活。如果小说通篇充满了介绍,那它还是小说吗?它能打动人吗?很多年前央视热播《爱你没商量》,其中的女一号周华是一个美艳惊人、聪慧宽厚、才干过人的“好姑娘”。而在几十集的电视剧里,这些特点全是靠别人在对话中讲出来的,看似描写,其实是苍白的介绍,因为几乎看不到一个情节表现了女主角的这些品质。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暴躁蛮横、自以为是,长相一般(宋丹丹主演)的女人。很多人看了以后都问“周华到底哪好呀?”所以你介绍的多好都没用,要通过你的描写让人物现身说法,表现出来。当然那个本子里女主角在身隐绝症,面对委屈等一些情况下,有几次过激或是过份的举动,造成需要的冲突与矛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之后,这个聪慧宽厚的姑娘如果对自己的情绪变形有一些歉疚的自省,大家也就看到了作者要表现的女主角。
 还有一些写手,小说一开篇,岸边的柳树山上的云,淡淡的清风溪里的水,忙了半天五百多字了,故事还没出来。我们写东西不是为了写好了藏起来的,一定是想让人看到的,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自己想想不就行了吗?可是写成这样怎么给人看?编辑看了头两段没看到抓人的东西把我们的稿子放在一边了,读者看了半天耐不住性子,去翻别人的东西去了,那我们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嘛。
  有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在小说里可有可无,并不为我们的主题表现与情节推进出什么力,别舍不得,删了吧。
  现在很多时髦的写手喜欢在自己的小说里放一些散装英语,其实这是很不好的。有的时候突然出现的一个外语单词,在表现人物或是环境上有着非常不错的功效,但是一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它的作用。要加标注。曾经看过有人在自己的小说里写,“要去Melbourne了,给他发了message,可是没有answer。”幸亏我学过几年洋文。可是读者有多少不认得洋文的?而且这几个单词也不是象yes或是bye那么常用很多人都认识的。其实这句话就是“要去墨尔本了,给他发了短信,可是没有回复。”有必要弄这些英文单词放在里边吗?如果这样的文字因此让读者看不懂,是读者的悲哀还是作者的悲哀呢。写小说要踏实,不要卖弄。
  最后用两句话说说错(别)字。认字在写小说来讲是不能再基本的基本功了,下点功夫吧。错别字是个小错误,丢的却是大脸面。
  写小说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我写的这点体会可能很土,也很俗,但是我觉得还是别动辄卡夫卡的奇诡,米兰。昆德拉的深邃,动辄就质问“这样写能超越巴尔扎克吗?”最好踏实一些,先写好我们的故事吧。走路是要努力学习的,跑步是会走了之后渐渐心领神会的。套用一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不好糊弄,也不能糊弄。如果我们写小说忘记了这一点,那是在糊弄自己。葛海林-山西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4-14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写作的具体要求
小说是以局部把握整体、反映整体,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语言艺术形式,富于变化、活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需要调动艺术的才能和运用技巧。本篇分别从以人物为本位、组织故事情节;结构的安排;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人物;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细节的描写和叙述视角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意义上小说的写作要点。小说习作者可以从中具体地掌握一些小说的创作技巧。
一、要善于以人物为本位,精心组织故事情节
  任何小说,情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代作家王蒙曾指出:"所谓没有情节的小说,实际上是用一些小的情节代替了总的情节,绝对没有情节的小说是不可能的"。有的评论家说他的小说"无人物、无冲突、无情节",他回答说:"那岂不是同画符差不多了?其实我没有写过什么''三无''小说,我写的都是有人物、有冲突、有情节的","所谓无人物、无冲突、无情节的小说我是不相信的,我也从来没有那么做过。" 葛海
近现代小说,较多地摒弃了由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往往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但各种技巧的运用,使作品依然保持了时序的连贯性和情节的完整性。即算是表现"意识流"为主的心理小说,表面上时空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情节在变化中依然是完整一体的。
作家们写小说,情节设置上一般呈两种倾向:"强化"或"淡化"。情节"强化"的小说,作者常常利用尖锐的、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往往将人物放在尖锐、严酷的矛盾斗争中加以磨炼和考验,造成紧张、激烈、大起大落的气氛和戏剧性的高潮。这类小说,其好处是吸引人,扣人心弦。缺点是过分强调巧合,多少丧失了一些真实感,让人一看就是"戏",太戏剧性了,往往丧失了生活的开阔感和高瞻远瞩的距离感。有时候,过分强调情节,也会使人物在情节的安排下无所作为,使人物性格难以表现。情节"淡化"的小说,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如孙犁的《荷花淀》,几个农村妇女以送衣为借口,想去淀里部队上探看丈夫,小船划到半路,遇到鬼子兵,她们躲进荷花淀,鬼子船追上来了,男人们正埋伏在淀里,把鬼子船炸沉。作者写打仗,只用一百来个字,却把注意力放在白洋淀水乡美丽自然景物和水乡妇女的美的描写上。情节淡化的小说,其好处是保持了生活的自然本色,但处理不好,极容易写得松散乏味。严格说来,所谓"强化"、"淡化",只是作者不同的美学追求,并不决定作品本身的质量。好的情节,无论"淡化"或"强化",都应作到真实、生动、写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虚假的、老掉牙的故事,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肤浅的,脱离人物实际、不能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情节,也是谁也不愿意看的。
写作小说,一般情况下,往往是从特定的生活感受出发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被某些事件、某些人物打动了,觉得这些感触,能够写成一篇小说,于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比较完整的情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13 03:04 , Processed in 0.0859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