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语言 互演经典 s( H/ k# v' L3 b
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穿上中国传统服装,演绎中国旧社会爱恨情仇的故事,含蓄斯文的中国学生身穿美国大兵水手服装边唱边跳,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这是3月10日-11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上演的演出内容,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打造的两国经典歌剧《原野》、《伯恩斯坦》。 中外歌剧找不同 此次演出是两校“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交流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目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次以歌剧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双方学校互相演绎两国经典歌剧(中国的《原野》和美国《伯恩斯坦》)这一方式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交流的主要内容建立在演出剧目、乐队、指挥、演员这四个方面。其中,演出剧目上分为中外歌剧两部分,中国歌剧部分剧目采用我国歌剧的代表作《原野》。《原野》是我国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原创歌剧,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金湘的代表作,既能代表我国歌剧艺术的特色,也可以向世界音乐院校展现中国音乐学院的创作及教学水平;外国剧目部分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提供的美国本土音乐歌剧荟萃《伯恩斯坦》,这部歌剧来源于美国本土,与国内歌剧教学中经常引用的欧洲古典歌剧相比有所不同,更具有美国声乐特色。通过两部中外歌剧的对比,不仅能凸显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歌剧内容的不同,更能体现不同文化艺术背景下对作品诠释的不同特点,对于促进国内歌剧表演教学会产生重要作用。 此次交流打破各自演唱母语作品的常规模式,这对于两国演员都是非常新颖的方式,也考验双方表演功力。中外双方学术交流成员通过学习对方的歌剧作品,都有用非母语演出歌剧的机会。在两场歌剧演出中,一场为各自演唱母语作品,即中国音乐学院演唱《原野》,密歇根州立大学演唱《伯恩斯坦》;一场为演唱非母语作品,即中国音乐学院用英语演唱《伯恩斯坦》,密歇根州立大学用中文演唱《原野》。其意义不仅仅是外国人用中文演绎中国歌剧,更代表着中国歌剧走出国门、为更多人所认识、接受。此外,在中国歌剧的演唱中设计有中国版的“仇虎”与美国版“金子”的合作,类似的情形也会在美方歌剧中出现。这样的角色融合,在语言、表演、演唱及情绪表达上都与一般情况下合作的歌剧是截然不同的。 乐队指挥换搭档 在歌剧演出中,乐队成员与歌剧表演者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因此,双方还会在乐队、指挥方面进行交流,以便双方所有乐队成员都能完整接触到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风格下所衍变的歌剧。在中国交流演出时由中国音乐学院的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担任乐队伴奏,在美国交流演出时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乐团担任乐队伴奏。这样安排使中美双方演员可以与不同的乐队进行合作,为乐队演奏者及歌剧表演者都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活动邀请了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指挥杨又青教授赴美担任美方乐队指挥,并邀请美方乐队指挥来华担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的指挥。乐队指挥的交流为中美双方管弦乐队再次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为本校乐团成员提供了一次接触不同指挥的机会。该项目中所涉及的音乐包含中西多种风格的演绎,有多种音乐元素的诠释,对乐队成员尤其是对本校参演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对新音乐风格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这样切实的合作交流机会,从剧目、语言、角色、乐队合作上对仍是学生的演员们提出了挑战,演员能发现自身弱点,挖掘其他演员身上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使歌剧表演水平达到实际意义上的提升。国内学校的声乐教学固有模式通常是一对一上课后学生自己练习,作品通常为一首宣叙调、一首咏叹调之类,学生通常没有歌剧的完整意识,这对于学习歌剧表演的学生而言非常不利。像这种剧目、语言交流及角色置换中的歌剧表演打破常规,对于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也是一次考验,同时也给了他们学习的机会。 该项目在中国完成上半部分交流后,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在3月18日至28日会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完成下半部分交流,届时两部剧目将在美国演出四场。
- N$ D, K) E2 X5 o4 e& Z% r, f. \* V" m4 y% I2 R7 u0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