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5|回复: 0

[短篇小说] 圆圈式结构和双环式结构

[复制链接]
zghifi 发表于 2016-3-11 08: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hifi 于 2016-3-11 08:46 编辑

圆圈式结构

   有一类小说,它的主人公的处境或生活状态,从“原点”(小说开篇时的起点)写起,几经变化,但只是划了一个圆圈,最后到了结尾处,又回到了“原点”(起始点)。这类小说结构的组织方式,称为“圆圈式”,或“原点式”。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一些短篇小说作品,为“原点式结构”的代表性作品。如《瑟夫的房子》,开篇写第一人称的“我”,接到了已经分居些时日的丈夫魏斯的电话。魏斯住进了名叫瑟夫的人的一套带家具的房子,请求“我”回到他的身边。“我”离开了男友,和魏斯住进了那套不要房租,只交煤气费和电费的房子。俩人共同过了一个多月轻松自在的日子,房主人瑟夫突然来收房——他的女儿没了丈夫,需要住这房子。夫妇俩只能搬出去。这样,兜了一个圈子以后,男女主人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原点”。
    《发烧》,写一个名叫卡莱尔的教师,因为妻子离他而去,只好在家照顾孩子。好在这是在他放暑假的期间。暑假过去了,他必须上班了,只好找保姆。第一个保姆很粗俗,一见面就被他辞退了。第二个保姆是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几天以后,卡莱尔从学校回来,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院子里,还伴着一只大狗。他抱孩子进屋,见到当保姆的女孩正和她招来的三个男孩在一起抽烟喝酒,听唱片。卡莱尔只好把他们连同保姆一起赶走了。第三个保姆是一位老太太。这位保姆很会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一直干了六个星期。有一天,卡莱尔病了,只好告假回家休息。但这时候,老太太告诉卡莱尔,她准备和自己的老伴离开这里到外省去。老太太终于走了——绕了一个圈子以后,卡莱尔的生活又回到了找保姆前的“原点”。
    以上“原点式结构”的作品,都从故事的起点(人物某时段的生活状态)写起,绕了一个圈,然后又回到原起点(原生活状态)。这两篇小说,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却于自然平淡中,写出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及人的无奈——其实我们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在原地绕圈子。小说主人公的“原点”突破,仅仅是一套自己能够安心过日子的房子,或有一个能够为其带好孩子的保姆;回到“原点”的无奈,隐含着主人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诉求。译者说,在卡佛的小说中,“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如果失败是生活的全部的话,那么生存价值的拷问也在其中了。
    中篇小说也有采用“圆圈式结构”的,但其形态并不完全相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以第一人称叙述——“我”是一个在彼得堡居住多年的孤独的单身男子。一天晚上,在河畔的路边,“我”为一个受到人身威胁的单身女子挺身而出,从而两人得以结识。从内部构造而言,小说是以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的“板块式”来完成的;但从整体的组织形式而言,小说从第一夜便开始了“划圆圈”的过程。孤独的男子倾听着女子倾诉的恋爱和等待情人回来的故事,并伴随着女子的焦虑和“我”的安慰,两人的心渐渐靠近。三个夜晚过去了,女子对那个很可能已经弃守诺言的人绝望了。第四夜,就在“我”对女子由同情、喜欢而产生爱意,期望着得到爱情,并得到那女子的回应时,那女子等待的人突然出现。就组织形式来说,故事中的“我”从孤独的起点出发,画了一个情境的圆圈,又回到了孤独生活的“原点”,从而形成了“圆圈式”或“原点式”。不过这个“原点”只是生活时空的“原点”,在人物的心灵情感上,那永久的遗憾和怀念已不会停留在原本空白的“原点”上了——因为增添了爱情萌生的经历,孤独人的“孤独”已经变成了长久的思念,美丽的回忆也将陪伴他的终生。小说有别于多数“有情人终成眷属”套路,“原点”回归,凸现了失落和遗憾,强化了感情激荡和余音余味,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

双环式结构

   有一类小说,其整体由两个人物故事组成;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环”。这两个“环”在某一点相接触,形成交叉点,使原本独立的两个“环”连接在一起,并碰出了火花,使小说整体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应。这样的小说结构,我们称之为“双环式”,或“十字结构”。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名作《象棋的故事》,就是由两个可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的。这两个故事,分别来自两个人。一个人,是年轻的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他几乎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的象棋大师。他原本是一个被乡村神父收养的孤儿,常常木然地看神父和别人下棋,没人理会他,也没人教他。一次神父下了半盘棋就被人请走了,巡警队长就让琴多维奇接着下。这一下不要紧,巡警队长竟然是不开张。琴多维奇的下棋天才从此被发现,后来就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冠军。另一位是B博士,他并不是棋手,而是一家法律事务所的法律顾问。二战期间,他曾被德国法西斯分子单独关押了十几个月。在关押期间,他孤独、寂寞,后来从一个党卫军军官的衣兜里偷拿了一本棋谱。为了消磨时间,他反复背诵棋谱,然后以条格床单为棋盘,自己和自己对弈。两个人,各有各的故事,形成独自的“环”,似乎毫不相干。但两个人在一艘远洋轮船上相遇了。漫长而又寂寞的旅途中,船上的人发现了棋王,于是邀请棋王下棋。世界冠军自是一人一方,另一方是船上的众人。棋王漫不经心,但对弈很快就结束了,众人难敌一人手。再下第二盘,原本在一边旁观的B博士突然冒了出来。他支了几招棋,竟然走成了和棋。不仅是众人惊异,连世界冠军也有些出乎意料。于是有了世界冠军和B博士的对弈。第一局,世界冠军输了;再下,世界冠军陷入长考。就在这时候,B博士的思维混乱了,因为他产生了又被法西斯关禁闭的幻觉……
    两个人在同一时空中相遇,使原本两个各有自己的独立故事(两个不同的“环”)的人,发生了关系,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环”便交切在一起了。这一交切,使两个原本只是带着属于个人经历的故事,发生联系和碰撞,从而产生了新的内涵或意义——作品的反法西斯内涵跃然纸上。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说《射击》,采用的也是“双环式结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分两个章节,形成两个情节“环”。第一章节,写某团军官圈子里,有一名叫西尔维奥的特殊人物。他不是在职的军人,却经常在家中招待军官们饮酒。他的特别爱好是收藏枪支,并且每天练习枪法,其住所的四壁让子弹打成了蜂窝。但当一个新来的军官在酒后侮辱了他以后,他却息事宁人,没有选择决斗。由此,“我”对他产生了轻视。直到他收到一封信,准备离开此地的时候,才向“我”解释了他不冒险决斗的原因——他原本也是一名军官,是团里最受宠的人物,后来与一名年轻、英俊的富家子弟的军官发生冲突而决斗。那军官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帽子,然后毫无惧色地从容面对他的枪口。他没有射击,对方让他随时去补射这一枪。第二章节,为第二个“环”,写几年以后,“我”拜访一位新婚的伯爵时,发现他家的一张画上有一个枪洞,一颗子弹正好打在另一颗子弹上。原来这位伯爵就是欠西尔维奥一枪的人。伯爵承认,当西尔维奥找上门来的时候,他产生了恐惧感。西尔维奥以抓阄的形式让他开了第一枪,伯爵夫人闻声赶来,跪倒在西尔维奥面前。西尔维奥临出屋时挥手一枪,打在了伯爵发枪后打在画上的子弹孔里。前后两个“环”,以“我”的见闻和叙述连接在一起,使小说超越了“传奇”故事,并从中透射出人性的反光——无视生死的人会在幸福时刻对死产生恐惧,令人恐惧比让人失去生命更能给强悍者带来满足。
    “双环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环)相交在一起。如果没有交叉点,单独的故事只是“故事”而已;当两个故事(环)相交,使原本的“单环”形成一个“双环”整体的时候,作品才上升为内涵隽永的“小说”,并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应。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21 02:27 , Processed in 0.04761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