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对于作家残雪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她同时获得了两个国际文学奖的提名: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和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另外还与她的翻译安娜莉丝共同获得了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 `. u" Y P- h
, ~' D& a- g. K. J* l: h& M) b# ^
2 t# o% e& ]5 J
/ Y; ~* R8 y b2 ~1 X3 d
面对获奖的喜讯,残雪很高兴她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她看来,自己能够得奖,是因为学会了西方的思维工具,又将中国文化的特质很好地融入进去,让西方人觉得很新奇。
- i# |& z' d2 l6 o5 p0 J" y8 I. C" }& L1 ]: s, U7 h
! I0 ^, k& t- G% ?, g |
! ^- ~8 ?7 K5 `# g2 i- T% n但在国内文坛,残雪却似乎没有得到如此的理解和认同,而她自己也不愿意和中国文坛的人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愿意再作出评价。“我早就说了,不抱什么希望了,也懒得评价了。因为我搞这一套,他们不欣赏我,我也不欣赏他们那一套。”8 h$ ?- G/ B# U. I7 m
3 A9 f" W# @6 e6 C! H
' e: q4 G- Q" \+ B. R
: ]0 w: D8 z5 E& ~( P
在残雪看来,中国的大部分作家固步自封,只知道守住和回归传统。但她认为仅仅这样做是不能够恢复传统的,因为过去的已经是过去的了。“相对于西方的文化,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但需要比较、学习和融合,只有再创造才能守住传统。”
3 P3 A: `2 o7 M1 z$ t
0 ~9 ?- i% ]: I/ e! e1 _+ c0 o" ~/ ? J9 B8 @) M0 w
1 n, ?7 a, F" s: Y2 B
但其实1980年代的西学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再次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残雪也是那批受影响的作家之一。不过在她看来,其他人已经放弃谦虚地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劲头,还是觉得自己的传统文化好。
2 Z+ @; q2 o3 N6 x- N$ d* h
5 r7 G5 s+ Z- [- Q& m0 U! A) c
L0 U4 n# I( q$ A/ ? o& @% u7 }! s/ \9 x; ~- U
残雪最近五年在研读西方哲学家的经典作品,并且她还在写一部批判萨特《存在与虚无》的作品,叫做《物质的崛起》。“文学与哲学探讨的是相同的问题。只不过最近几十年,文学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哲学。”
! n. g7 V+ F4 ]1 G: z: | f6 }! `
: W- ?/ P3 |/ u- v' N1 @- g
# R# W9 S4 r& h5 b6 w3 h( R) Q4 q
' i1 ?$ p% {+ q. r" c w; Q她看到了西方现代社会最终指向的虚无,“现代人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的这些问题了,但他们面临的是相互之间的交流、人际关系和感情等问题。”
" A; |8 ]( q8 t- C
4 x* v' v1 i) c' o5 }" S. r \/ W# M8 a
7 q# C/ o3 Z. C
“不过中国现在还没有解决吃饭穿衣这些问题,所以后面这些问题在中国暂时好像还不是那么大的问题,但也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n9 p5 _3 M7 G
8 d# {: r! N' E) a% M
4 @ A1 b! c- u: M- D
6 j- s b8 L8 q4 C, b, ?/ S+ p% X0 M残雪试图在自己新出版的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里描述一个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她说,这是一本欲望之书,也是在写爱情。“就像瑞典的评论家夏谷所讲的,我的几本写欲望的书描写的都是人类社会的乌托邦,在探讨什么样的关系是最理想的关系,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我的探讨是超前一点,但也不是超前得那么不得了,因为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在残雪看来,《黑暗地母的礼物》的读者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可惜目前这种人很少。”+ P& k0 p& ]* V; F
9 I$ Y3 ^' X) N* H) y* j, S7 V
# k% {, D8 g0 ?4 A e& p% h6 ]. t0 |5 R: N) M0 G& O6 V) K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残雪的专访内容。
# l; i$ q( }! P( e- D1 n& x$ s
+ s) m( j7 ?' a0 Q0 ]: y2 e! w0 ~$ e1 A; u; \' q, d z, @. y9 T
/ [5 e) g* S$ R8 I) O" N' X
, ^5 H' d3 R/ a. I Q0 }" c4 a5 L2 Y& ^: X# w& y/ Z
) r8 a0 y4 v0 ^$ {( I0 `& v
: q) Q$ ~. C$ p% T. b7 D0 \澎湃新闻:您自己觉得您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1 @7 I# Q3 V. Y: f% C
" K0 L1 X% g8 t: i B5 |: ~2 h/ E4 q; J* D4 z! T( w2 o
/ y. ?3 }9 f+ \/ Y9 M, {
残雪:主要因为我的作品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这个方面,我应该是在中国作家里面做得最好的。所以国外的读者能够把我的作品作为文学来接受,我觉得这是很少有的,这一点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的方法和其他作家都不同,我很谦虚、很努力地想去理解、认识西方文化,并且将其很好地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老老实实做了几十年的工作。然后把我作为中国人的优势在西方发挥出来了,所以他们觉得我的作品很新奇。要不然那么多外国人都没有得奖,而为什么我的作品能被选中呢?如果我的作品类似他们曾经诞生的那些文学风格,比如卡夫卡、但丁、塞万提斯等,那他们就没什么新奇感了。1 x3 R& {, i, B( q/ @
. z c- l, b% {; Y8 P5 V
5 c' v& A8 X, N- T% K' F' X t
5 O. s6 t P/ v/ i, Y9 x澎湃新闻:在之前的访谈里面,您提到了一些西方哲学的术语,比如说“自我意识”,那您是不是除了对西方的文学比较感兴趣之外,还对西方的哲学比较感兴趣?
9 O5 }+ X5 J* V2 r3 H' a% k) m! D
+ ]' C6 F2 x6 X& X( G残雪:是,我最近五年里一直在攻读西方哲学。我搞了30多年的文学创作,而我这么多年一直看西方哲学那些前辈的作品,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了我们这种实验文学和哲学探讨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探讨的途径完全不同。而且在思想界,文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取得的成就比哲学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所以我就想把哲学最根本的问题重新探讨一下,也是我的野心。因此我一直每天坚持用四个小时读西方哲学,已经坚持了有四五年了,黑格尔、康德和尼采这些哲学家的作品我都读过。
* Y$ ~4 T! g7 H2 a8 t
% B, d& k* F- v/ C我最近在写一本批判萨特《存在与虚无》的书,现在已经在扫尾了,主体部分和导言都写好了,需要继续再检查几遍,可能有60多万字吧。但我不是“文革”那种大批判。萨特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处在一个转折阶段的大哲学家。对照他的观点,我把我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我的这个体验。因为搞了30多年的文学创作,我和萨特等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作为中国人,我有我不同的体验和想法。萨特不是自己也写过文学嘛,当然他写得不是太好,也算不错了。所以我和萨特在这个方面特别有共同点。# U, P! m' X9 G$ {0 u
$ _. |* _; _/ t
# h7 r, C+ I" D6 A3 H5 a5 @
7 D# Z) S% s; O, U但是我作为中国人,同萨特在很多方面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而且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一套图型。我的那套生命的图型跟他的存在图型是两码事。我这本书既是讲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涉及了西方的其他经典,主要是黑格尔、康德、马克思早期手稿等。一方面我通过学习了解他们的这些观点,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们民族以前并没有这种系统的哲学,这些逻辑系统都是从他们那里来的;另外一方面我掌握了这些东西之后,就觉得我有优势,可以用我这本书和他们抗衡一下。所以我在大概四年以前就开始写这本书,现在还没有完成,最后还差一点,不过也快了。
! A6 u* ] z9 W( p, S: |5 O! D
9 B/ F9 ?) O: [* {5 w
- ~( P: @# A5 }8 u5 I8 M b% v" V! I. \) M% q
我自己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觉得激动人心。因为我的观点都是从我的文学创作中来的。“文学在这个方面是走在哲学前面的探险队。”我一直这样说,我在国际上跟那些外国人也是这样说的。也就是说文学比起西方的经典哲学,已经走到它们的前面去了,文学现在更厉害了。
" t9 V; P2 h1 L; g1 q1 I
, v# B1 d: m5 F- A- ~2 P/ W$ o# d/ p$ t- N. e3 ^
+ I$ S3 t9 l5 O" R" f( W: g) ~我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学习西方,然后进行反思,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就产生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实际上就改造和再造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觉得继承传统只能通过再造或者重新创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才是传统,因为那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你说你是传统,他说他是传统,谁是传统啊?怎么能够肯定呢?这很难说的,过去了的就是过去了的,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那种环境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你还说就只能是那样搞,不创造,就是被动地去继承一下,那是不行的。要恢复传统必须要创造,而文学在创造性方面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我们搞文学就叫做创造,通过创造把我们古老的文化再重新化腐朽为神奇,重新把它发扬。这是我的思路,跟我们国内的这些作家一般讲的那一套继承的思路不同。
l% T& [1 s/ }( I/ @6 t
$ T+ j7 \; G# @1 ]/ d% V+ m
$ f4 t; J2 g. x8 n8 j2 K8 t5 D; }. M' s5 N3 e2 I, f3 y
澎湃新闻:对西方文化的兴趣是受父母的影响吗?
3 X$ Z$ r6 p6 d, A
4 ^1 q, r/ x. T+ q; v% f
! M! R) {6 U" k3 o- i- k& \: | k% v2 n; ?( t3 \
残雪:有吧。因为我父亲以前攻读马克思主义,家里都有《资本论》那些哲学书,所以小的时候就看过,就激起兴趣了。我记得我十四岁还是十几岁的时候,把《资本论》都通读过一遍,那个时候也给了我好的影响,打下了基础。所以我后来搞的那种文学就是跟谁都不一样了,人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我是那种本色演员,搞几下子就没有了。所以还是从小有这种氛围的,有积累,到一定时候它就以文学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 G: m3 ^4 ~' p2 t( `3 d. {
. e& E! l5 ^. m1 l, }7 W0 I3 ^, w3 I% E* W; v
$ R* { B$ P. H- `; _
澎湃新闻:您和您的兄长邓晓芒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人选择做文学,而另一个人选择哲学?# k5 h4 F: q! _& y$ c' q$ j
5 d# a( d( k' O
; q# t1 c) C! i+ n; A" J* K
7 W) p2 F7 K- U3 U) _# M残雪:我跟他还是不同,他是那种比较冷静的气质,我可能更加现代一些,就是那种容易冲动的气质。因为家里到处、包括朋友和邻居有那些书,包括俄罗斯和西方的文学,所以很快我就融入了文学的氛围里面,就被文学吸引过去了。十几岁的时候是有几年看过哲学书,后来很快就被文学吸引过去了,觉得文学更能够吸引我。因为我看过的这些文学就是哲学嘛,它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我现在说的这种方式——以物质的方式来表达精神的东西,一种情感的精神,其实和哲学就是一回事。
8 `$ ^, f5 M- A/ j
3 d# ?3 ~' K" {4 W9 I: N- Y$ E4 m9 V% `4 d
: Y0 V" Q5 n5 V. w1 O/ a
只不过因为气质的差别,我很快就被文学吸引过去了。搞了30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我搞的这个东西确实有点优势,就是在这些大师的指引之下,从但丁、莎士比亚开始,还有《圣经》,一直到后来的这些现代派,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因为中国人是物质的民族,有这个深厚的基础的。
" ~9 y+ i" F$ ^" R/ ^& D" A" O0 d) r
: s" j+ o! m a' C
: ~$ v7 x: ^8 I/ t9 B澎湃新闻:您所讲的“中国人是物质的民族”是指什么?2 x* j9 e- f( W
1 h1 T0 c3 p% v& S, M3 s7 Z2 o' w! h, I
0 F/ H! l9 X- o/ K残雪:我是一个二元论者,我所指的物质就是精神,精神和物质二者是分不开的。西方把精神的那一维已经搞到了顶点,但是物质这一维还没有起步,所以我们处在这个历史的关头了,就是我们古老的文化在这个历史关头面临了机遇。这是我自己认为的,可以把物质这一维开发出来,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一种抗衡。
/ n7 C6 F: r5 `4 ]5 M) w: b" s
; y6 v# a* B( u" D9 L. \
4 a& i$ G; Q" e8 S5 z) c t
2 u- x' E$ F; u: r% A, Z' N" W7 G我认为世界最高的终极设定就是精神和物质的抗衡,就是“有”和“无”的抗衡。我是一个二元论者。西方是一元论,认为精神至上。它的唯物主义的那种物质至上也不是真正的物质至上,因为它的物质没有精神化。而我所讲的这种“物质”是有形的精神,有质量的精神,所以这和黑格尔、康德都不同了。我的“图型”也是有质量的,不是那种空灵的图型了,而且更有力量,是从大地那里面生发出来的。. ~0 D, g/ h* l Q5 ]( f4 e
' L. J; h$ i# f
6 X( X4 p0 ?5 U2 R! l& i6 l9 m, ~( w2 w$ y: y
澎湃新闻:那您和您的兄长会讨论哲学问题吗?
+ b2 l* @0 p8 x8 b& ~; ]. a0 u: T( U9 I' s* Y# r; S% y% m1 A( s
: y! |$ P i9 q, z# i
# g" y, L' u B- n" g
残雪:讨论啊。之前还出了一本书,叫做《于天上看见深渊》,就是鲁迅的那句话了。在网络上卖得还可以,我看到印了一万多册吧,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今年一定要推出第二本,叫做《旋转与升腾》,可能有70万字吧,之前拖得太久了,现在得到了资助,所以一定要推出。内容还是我跟他的谈话,第一本也是谈话录,谈的是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既谈哲学又谈文学。第二本哲学谈得更多,基本上就谈哲学问题和抽象问题了。
% {9 g* |1 c0 c+ F4 @6 q! D! ]& G2 s! `. Y) h5 y) ?
$ N+ a8 l- |* S3 h; U. A
, A& H7 @! P& a: y2 C9 T好多人都在盼望这本书,尤其是那些学哲学的,想从这里面找到一些新东西。我跟他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有共通的地方,另外他的哲学根基非常深厚,在这个方面可以指导我往前奔了,像探险队一样。
, j ~/ U* G+ h7 s' |& d- {" L8 {* _% R" ]; |) O
0 N$ t5 w2 y ~$ x+ r: w6 G
4 Z, V6 H f* E$ z' F, h; |
) u/ r1 @; b2 v0 b" t
1 w% A/ c7 Z% ^; l: Y; j
! i/ }8 ]( S! A+ S+ l0 Q8 y
, u( f# M" D; {1 V
1 n! Q. ^! Y" q4 K- c7 Q
* Q7 N4 a1 R2 |% T, ^1 v+ N& g9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