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流行音乐的发布愈加便捷,综合各个音乐播放器的数据,每天都会有数十首歌曲发布。从数量上看,流行音乐的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但从质量看,可圈可点的作品并不多。
7 Q( X6 H7 r+ f- z6 r; e# b' v
4 ]$ K& \! H/ q# T1 e& u 听音乐本是听歌曲本身,但偏偏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注重的多是除了歌曲本身以外的其它各种因素,发行者对伴随文本的偏执使得接受者也循此接受。歌星的颜值、制作人在圈内的影响力、MV画面的冲击力、推广媒体的运作、粉丝的培养以及网络水军的雇佣等成为一首歌曲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流行音乐的创作水平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几十年前的旋律不断重复,还是几十年前的歌词在不断吟咏。整个乐坛如同静止的湖面,没有丝毫的涟漪。倒是不断有神曲蹦出来,试图搅动这潭死水,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 d- m+ N* E: c& z
0 Y$ o& E8 o( @# A4 Y: ] 无论流行音乐怎么发展,也不管听众的口味如何挑剔,内容为王始终是永恒不变的宗旨。只有潜心创作出的优质作品,才会获得听众芳心。但当下的歌曲几乎全是粗制滥造出来的。绝大部分歌曲是音乐合成软件制作而成,没有原声的乐器,也没有原声的嗓音,歌手的声音都依靠软件的后台处理去掉一切真实的因素。甚至有不少作品是对西方的拙劣模仿,还有的是直接抄袭,浮躁的态度无法产出不浮躁的作品。* i% f: L- U6 _1 a; w& Y
1 M* A8 ]6 ^' f, N/ W) q( B. L
音乐本身是真情的流露,但是当下的歌曲创作大部分是命题作文,是应制之作。缺少作者的感情投入,比如影视音乐。电影制作者们尝到了歌曲推广电影的甜头,于是大量的推广曲、插曲、主题曲被穿插在电影中,除此之外,电视剧、电视节目、广告、游戏等都有相关的流行歌曲相伴随,大量的音乐人转战至此,为之服务,只图完成工作,至于质量如何则可另当别论。8 t: n; s! u$ q, m# T) J
' h& E, y' a' K: T9 l3 y( O
歌词贵浅、音乐尚俗,浅和俗不是肤浅和低俗,但是听听当下的流行音乐:“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你是我的小水果,就算世界末日到来你还有我”、“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你比六环少一环”、“混蛋我想你,混蛋我想你”、“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虽然大众有权选择自己的娱乐对象,大量的作品也是因为市场需求才产生出来,但这些都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受众不得不将就。尤其从长远来看,这些现象极不利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1 d' c2 Q& `7 |* e; z" l
; m* ]$ l/ Q# H3 W# a6 l
流行音乐成了当代人的一个玩具,被肆无忌惮地玩弄。音乐成为电视节目的最佳卖点。近年来平均一年有超过一百个的音乐娱乐节目。2015年的音乐娱乐节目也是异常火爆,而且被玩出了新花样。《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继续沿着既定的路子在电视里上演。《歌手是谁》、《蒙面歌王》等花样翻新的节目登上荧屏。悬疑、推理、脱口秀、相声、小品等特质纳入音乐选秀。所有的歌手都借着电视这一拥有绝对观众技术的平台增加曝光率,反叛音乐的代名词崔健也走上了《中国之星》的舞台。7 X/ w" L4 v0 v# }
& v w; ~1 ^/ p' l8 S& d 繁荣娱乐节目会不会带来音乐的真正复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娱乐节目所从事的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节目本身是重复,演员表演的节目全是重复,歌手在一次次重复中领薪水,听众在一次次重复中消磨光阴。音乐,还是在原地踏步的那个音乐。- p$ R: G) U! K7 a6 t
0 E1 @* |# V' ~5 c7 |. q7 ] U
音乐产业成了时髦话语。尤其在“互联网+”口号的感召下,音乐产业如火如荼。音乐资本不断重组,行业格局一变再变。商业性是流行音乐的本质特征。不是说艺术和商业无法融合,而是在商业化的草创期,音乐艺术性的一面会被摧残殆尽。2015年年底,国家出台大力发展音乐产业的意见,而大力发展音乐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产值3000亿”。一切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无法规避,也许我们能做的是在产业指标的罅隙中注重一下音乐本身的特性。
5 R1 y G" w1 v7 J3 }0 a1 y& O3 j: Y( J/ V: @# Y% F. T: u
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转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也是年内的一件大事,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本是基本的常识,但在音乐界免费才是常识,“十五的月亮十六元”成为冷笑话。版权法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市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优秀作品的创作中去。但实施的结果是各大音乐企业为了版权展开厮杀,为自己利润抢夺更多的版权资源。版权瓜分完毕之后是版权的交易,是新一轮的资源重新配置,真正能获益的作者又能有几个?至少从目前来看,对一般听众而言,不外乎多下载几个应用软件,实在不行,电脑、平板、手机、MP3里面储存的歌曲还能听好一阵子呢。0 D: W1 m& H3 s2 K8 a' {; s+ |
( u2 U; j8 M3 S0 F! [$ M8 O 音乐行业格局可谓一天一个样。每天都有音乐公司倒闭,每天又有大量的音乐企业诞生。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产业发展陷入一定的盲从,无论是内容创作、文本生产还是出版发行、营销推广,都存在不少弊病。本雅明在多年前说过:“无产阶级不但越来越有可能用它的积极的内容来取代这些空洞破裂的外壳,而且——至少是暂时地——也面临着在意识形态上屈服于资产阶级文化的这种极其空洞和腐朽的形式的危险。”这话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契合,在商业资本浪潮席卷之下的本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却不得不屈服于资产阶级的文化逻辑,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并不全是空洞和腐朽,但唯商业利润是图之下必然是艺术灵韵的消失。6 A; L6 H& l$ E5 u U! y' f1 }& ~2 C
7 I8 U/ R0 R0 M$ l# C& J
流行音乐的发展如此纷繁复杂,却几乎没有人真正关注它们。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的发布更加快捷,音乐评论也理应如此。但真实的情况是,主流的学术界对此默不作声,整年主流的音乐报刊没有发表一篇关于今年流行音乐的论文;各大音乐门户网站发布的全是具有广告性质的通告,围绕歌星展开;各类社交网站及用户评论平台也没有真正滋生微批评,而是成为了粉丝骂战的平台。我们离不开它,但是我们拒绝关注它。
' ]) s! R4 x! m8 V* @+ l, ^4 B. b' ]. n, F/ o6 S6 o
% Y A0 p, g1 ]$ S/ O1 N0 a2 r) z/ z- U* |; A7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