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伴随着《北风吹》的唱段,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从延安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历经时代变迁,成为百姓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近日,复排歌剧《白毛女》将借助最新的3D技术登上电影银幕,使观众感受科技与经典歌剧结合的魅力。 浸入式效果 让观众走进舞台 现今,在国内院线中,3D电影已然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民族歌剧电影走进3D电影放映厅,却是国内的首次尝试。 “2012年,我在柏林电影节上看到了德国著名导演文德斯拍摄的3D电影版的现代芭蕾舞集锦《皮娜》,让我对3D电影有了更深的认识——除了‘上天入地’的效果外,3D技术能使舞台剧更加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3D电影《白毛女》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告诉记者,在剧院观看舞台剧,往往由于距离较远,观众很难看清表演的细节。但是3D电影通过立体效果和镜头的拉伸,使观众仿佛站在舞台上,融入舞台表演中。 当下,对经典民族舞台剧的保存和传播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考虑的重中之重。“每个演员都有表演的高峰阶段,将艺术家巅峰状态的演出记录下来,供后辈学习传承,是刻不容缓的。同时,电影已经成为现今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一个舞台演员一年最多演出几百场,但电影可以放映上万场,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侯克明说,3D电影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拍民族歌剧,对于推进优秀民族艺术作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分步录制 保证电影音乐层次 据了解,《白毛女》的复排工作从2014年初正式启动,经过老艺术家传帮带、演员深入生活、多次汇报演出,这部20多年没有整本演出的经典歌剧,终于在2015年回到舞台。而3D电影版则在2015年6月开拍,拍摄时间将近40天。“为完成这次拍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摄像、舞美等各系主任,带着自己的团队通力合作,虽然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是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作品拍摄。”电影版《白毛女》执行制片人陈亮告诉记者。 侯克明告诉记者,虽然电影版90%的内容是还原舞台剧,但是为了在高清晰的画面和声音的电影放映环境下展现经典舞台歌剧的魅力,所有演职人员可谓煞费苦心。 电影拍摄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展现歌剧的声音魅力。“音乐电影的声音一般有两种拍摄方法:一种是拍摄与录音同时进行,类似于实况转播,但是声音和画面会发生冲突,如到处摆放的话筒会影响打光、摄影机拍摄等。另一种是先录制声音,再拍摄画面合成,也就是《白毛女》的拍摄方法。”侯克明介绍,整个声音录制过程分为3个部分——交响乐录制、民乐录制、演员演唱录制。录交响乐时,让演员在隔壁房间清唱,指挥戴着耳机,跟着演唱演奏、录音;而录制演员演唱时,则让其跟着交响乐唱,这样才能保证演唱和伴奏配合一致。“之所以分3部分录制,是因为随着镜头的变化,歌唱、交响乐等在音量上会有细微的比例变化——如拍摄人物特写时,自然要提高演唱音量而降低伴奏,才有真实感。”他告诉记者,为保证每个细节都唱腔饱满,且摄影机也要分别拍摄全景、中景、近景,演员的每一个唱段要演唱好几十次,特别是拍摄哭戏时,演员非常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