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_& }. Q* J4 X; P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电教IT设备的管理,对于校方管理员来说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教学扩音系统,这个存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电教设备,对于管理员来说却更像“熟悉的陌生设备”——既天天面对它们、又不知道它们的特性。因为虽然我们天天要使用这些设备,但是我们都不需要去关心这些设备。即便设备有问题了,也是商家派技术人员上门服务。
5 V% w* Y* s# I* [ % {$ [9 U5 W2 U& ^7 K* W
当我们需要选购这些“熟悉的陌生设备”时,我们可能会因为“熟悉”而轻易地做了采购决定。我们也可能会因为“陌生”而付出更多采购成本、甚至还要面对因为扩音效果欠佳而带来的埋怨。
$ e, [+ Q7 J* |4 ]7 b , ?1 G) O% d* v
扩音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庞大。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校方管理员来说,这些知识不光太深奥,而且也是多余的。因为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只需要实用的、能马上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知识。目前最便捷地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是从网上搜索或听商家的介绍。但是获取到的这些知识不光碎片化严重,甚至很多内容都是互相矛盾的。
! Q8 H5 a ]+ v0 u
& `8 T' B# ?9 W/ y$ h% Q其实教学扩音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扩音系统,因为它天生附带了很多边界条件,比如:
( |, s) F6 T$ p3 d1. 主要是输出人声。而人声频率大部分集中在300Hz~800Hz之间。0 \0 d: x4 x$ J( A
2. 相对于会议室、KTV房等空间来说,教室的空间比较大,啸叫相对容易控制。
/ _( s% i6 S; t1 {5 m& m U5 z% D3. 相对于住宅,教室环境一般都不太安静,所以对设备的信噪比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更宽松。
+ v( O- ]/ S# M7 M6 m这些边界条件的存在,大大减少了我们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内容。) C8 @# O& D$ z
) L+ ~2 ~% r* C; W+ z, e3 o
为了帮助读者轻松阅读本书内容,笔者采用了3种新颖的撰写方法:
: X5 d6 m+ u' s D/ x1.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描述深奥专业的技术原理,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
, m7 b- M; Z( g9 `* \) n% K2. 使用大量图片和表格来帮助读者理解。
% e' Z. j! W' t7 N3. 推荐了很多免费的或非常便宜的专业音频工具,包括智能手机上的APP和电脑上使用的软件。以往没有这些工具,大家要么用几万元的设备来做音频设备的监测,要么只有干瞪眼等着厂家派技术员上门处理。6 ]% D+ R+ {4 R4 w' w
1 r: J! H) W' |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快速地熟悉教学扩音系统,让“熟悉的陌生设备”不再“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