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11|回复: 0

试论如何在少儿古筝教学中融入国学思想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35

听众

858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8557

活动最佳作品

zgycgc 发表于 2015-11-18 06: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应该是仁爱思想的践行者,“国学经典”对提高古筝教师的德行修养意义重大。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本文当中先探讨了“静定”与习筝者定性的培养的作用,之后对国学经典对习筝者技艺水平培养内容进行探讨,最后列举了古筝教学中“国学经典”导入实践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为融入国学经典的少儿古筝教学方法的发扬提供帮助。
  【关键词】少儿古筝;古筝教学;国学思想
  古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影响着传统古筝艺术的传承。最近几年来,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的“国学经典融入古筝教学”的古筝教学模式得以建议并逐步得到发展,此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古筝艺术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古筝艺术的艺术形式具体化,还对提升少儿古筝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大对“国学经典融入古筝教学”的研究,使其更为系统化、具体化、有效化,无论是对于提升少儿古筝教学效果,还是发扬国学经典思想都能够产生突破性现实意义。
  一、“静定”与习筝者定性培养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中的“静定”思想
  “静定”就是不改变不动摇。中华古圣先贤们明确指出,智慧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被打开。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定力是保证先前设计好的目标、愿景和追求能够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扫除干扰,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1]。
  (二)定性培养对青少年古筝学习的作用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是构成其优美旋律的基础。对青少年习筝者来说,专注与否是习筝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获取筝艺知识、掌握古筝演奏技能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要素就是要能够做到“静定”,具有定性。
  经常让孩子们诵读经典,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专注力,保持内心的宁静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有进步意义[2]。诵读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读的内容上,诵读国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静定的心态。最近几年,以“国学经典诵读”达到提升学生定性的案例比比皆是,古筝教师也应该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因为对于古筝学习来说,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静定的心态是帮助学生良好掌握古筝知识的重要内在支持,所以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来实现对习筝者定性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
  二、国学经典对习筝者技艺的培养
  在中华国学经典中,我们的古圣先贤给后人总结、概括、保留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如能用于青少年古筝教学,对于习筝者古筝技艺的培养训练,效果显著[3]。
  (一)“学而时习”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取自《论语》,“学”是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方法的过程,“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方法反复进行实践练习。对青少年习筝者来说,“学而时习”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下青少年古筝学习中,学会了新曲子忘记了旧曲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在学习演奏古筝的过程中,我们应定期的进行“学而时习”,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老曲目的练习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演奏技法,达到心领神会熟能生巧的目标,从而在演奏的技术层面上、作品的理解能力上得到不断提升。
  例如,初学者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山东民间乐曲《凤翔歌》,这是一首只有四十个小节的小练习曲,但是曲中出现的上、下滑音就有三十多处。在古筝演奏中,左手恰到好处的“吟、揉、按、滑”是筝乐表现力的“灵魂”所在[4]。左手按颤技巧运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古筝演奏者技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了左手按颤的运用,弹奏出来的筝曲就显得就淡然无味,没有了光彩。正因为左手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比较抽象,又具有美学性质,想要准确的掌握好左手按颤技巧着实是比较不容易的。所以,习筝者在练习中必须认真仔细的琢磨左手按颤技法,反复不停地练习、温习。怎样才能使滑音的滑动过程变得自然、顺畅,并非是一天两天就能运用、掌握好的,只能是通过温故知新才可以得到不断进步。
  (二)“一门深入”法
  《弟子规》中有云:“读书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按照《弟子规》对读书的要求。习筝也一样,应该是:“习筝”法,有三到,心眼“手”,信皆要。方“习”此,勿慕彼,此未终,彼末起。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习筝的时候,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全神贯注,一个指法,一个曲目没有练好,不要好高骛远,急于开始新的练习项目。
  由于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对演奏者弹奏时的力度、速度、技巧和乐曲表现内容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古筝所有的练习曲,一般都具有对不同指法、技术的针对性,通过重复的、专门的进行某种单项练习,能够从中学会、巩固或改进某种演奏的技巧和方法[5]。所以,想要提高演奏技巧,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练习曲的训练。并且,训练练习曲时一般都是纯技巧的练习,排除了旋律和乐曲表现力方面的包袱,就可以让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精确地掌握触弦的力度、方向、角度和音色等技术上,从而在技术训练层面上能够得到快速提高。所以说,只有通过专门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克服高难度技巧的技术负担。这就需要习筝者心无旁骛,一门深入,专注练习,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来,“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学思并重”法
  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把“学”和“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主动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到的内容。
  在2011年8月3日,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协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在北京音乐厅开幕。中国知名古筝演奏家吉炜女士带来了一首专门为国际古筝艺术节开幕创作古筝与管弦乐交响协奏曲《论语》[6],演绎出了千年儒家经典文化,筝曲大气恢宏、旋律优美,绝妙的表现了古筝的传统韵味和现代技巧,更是借音乐的魅力弘扬了中华文化中孔子的思想。然而,想要演奏好《论语》这首筝曲,不仅需要演奏者纯熟的指法,还需要他们对《论语》非常的熟悉,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思考《论语》背后的深刻内涵,才能够将这首《论语》完美的演绎出来,所以说在古筝学习中“学思并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以致用”法[7]
  孔子认为,要想学有成效就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古筝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拨弦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相碰撞,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筝流派。不同古筝流派有着不同的弹奏技法与表现形式,当习筝者在练习某筝派中的作品时,必须要能够提炼出这一筝派的旋律、技法特点,再练到下一首同派筝曲时,就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习筝、练琴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比如在练习陕西筝曲《秦桑曲》时,能够很好的掌握左手的按颤,掌握好其中的音准、韵味,对演奏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再去演奏同样是陕西筝曲的《姜女泪》、《百花引》等曲目,就会容易很多[8]。
  三、古筝教学中“国学经典”导入的实践
  (一)国学经典中的“礼乐合一”思想
  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礼乐合一”的思想,礼仪和音乐都能够通达才能有德。“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由人们的内心所产生得,而礼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体现在外表上。音乐由人心而生,所以它有静的特性,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在,自外加于人身,它的特征主要是注重形式、外表,从而形成了礼仪制度。因此,最好的音乐一定是平易的,至上的礼节一定是简朴的。
  因此,在教习古筝过程中教师既要学好“乐”,也要遵循“礼”[9]。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上都要做到严谨认真,凡是恭敬,凡是有礼,尤其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言语行为都不可太随意。行动上要注意细节。比如,在学生到来之前,已经做好上课的准备,着好装,戴好指甲;练完琴将指甲收好,放归固定的地方,将琴罩盖好,以免落入灰尘等等,这些细节都是有礼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古筝的爱,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礼”也表现在教学语言上,教筝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经过合理的组织,切不可太随意,张口就来,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领悟程度等进行精心设计。一般应该亲切,文雅,要用鼓励的语言;当然,如果,学生不用功,练习不到位,老师也应该给予批评。但是,批评并非责骂,运用批评的言语也要讲究分寸和艺术[10]。
  (二)“礼乐并举”的培养效果
  2008年,中国古筝学院将“国学”列入教学范畴,开启了“国学”全面融入古筝学习的时代。该学院的国学课,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些大纲和教材是国学课教师依据古筝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其曲目内涵、故事背景、人文历史等内容专门编写的,国学文化与古筝教学紧密结合,将古筝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中国古筝学院的这些做法,让古筝学子们能在习筝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是我国古筝教育史上的重要突破!
  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老师是中筝学院的主要教师之一,她对古筝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她会在古筝作品的教学和诠释中注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学和演奏时全心投入,将自己对乐曲的感动与激情倾注其中。例如在进行《临安遗恨》这部筝曲的教学中,袁莎总是先带着学生一起体味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领略岳武穆胸怀壮志而难酬的悲怆,领略岳飞对祖国的那种深沉强烈的爱之后,才进行《临安遗恨》的教学[11]。她认为,没有对作品的体味与领略,再均匀的长摇技法也难以奏出其蕴含的哀伤之情,再强烈的大幅度刮奏也难以展现那种悲愤的力量。“筝琴之韵,犹如王维的诗,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很静、很抽象,观山不现山,观山但见山,这就是琴筝。”这是袁莎多年演奏教学总结的心得。袁莎在古筝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她的古筝教学和演奏成果卓著[12]。
  (三)“青少年读经班”的开设
  在2012年、2013年暑假,我尝试开办过三期公益的“青少年读经夏令营”,并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的每个周日,开设了为期一学期的“儿童读经班”。2013年9月至今,在每个周日的上午,我们仍然在开设公益的“青少年读经班”,并且会一直持续办下去。
  读经班课程的大致安排如下:
  1.每天的课程开始之前,须向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和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画像行三鞠躬礼,并向父母、老师问好,且鞠躬行礼。这样一来,在鞠躬行礼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起孩子们谦虚、恭敬的学习态度。
  2.静定训练,帮孩子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会播放轻柔宁静的音乐,比如古琴曲《寒山僧踪》,要求孩子们静坐、冥想,不动、不笑、不闹、不说话。老师通过轻柔的语言引导孩子调整呼吸,让他们的身心与自然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之前降服自己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3.经典诵读,诵读《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中庸》、《道德经》等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有:听读,听老师或其他同学读;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指读,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读;还有齐读、男女同学分开比赛诵读等等。这样一来,诵读显得非常有趣,孩子们读得非常喜悦,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观看《中华弟子规》、《中华德育故事》等动画片或德育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知行合一”。经典不只是拿来诵读、背诵的,而是要根据经典的内容实际做出来的,正所谓《中庸》里的“力行近乎仁”,《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孩子通过观看生动的德育故事、视频,直观地学到了怎样通过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长辈,学到了什么才是做人的根本。
  5.中华才艺熏习。我们还请来了中华武术老师、圆式太极传人、书画院书画家、礼仪老师、德音雅乐老师等等,来让孩子们碰触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才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在教导孩子们读经的同时,还带孩子们学习孝亲感恩的歌曲,并教他们学习手语舞,孩子们在这中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步非常显著。
  四、结语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文化修养与积淀,对弹筝至为关键。古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卓越表达方式。古筝教师作为联系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其在古筝教学中应该将“经典诵读”融入古筝教学,将传统文化中的教学理念融入古筝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上学生们在腹有诗书、气定神闲的状态下更好的理解与学习古筝,才可能不为技巧所拘,才能真正的将筝曲中所描绘的意境、所塑造的形象完美的诠释出来。国学经典与古筝教学的有效结合之路虽然艰难,但我们坚定不移。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才能让学生沉下心来,苦练技法,克服心浮气躁,克服骄傲自满,最终将自己打造成德艺双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胸怀祖国和大爱的、境界高远的新一代的中国古筝骄子!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2 23:56 , Processed in 0.12136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