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春会 于 2015-10-22 21:25 编辑 ; r/ H! k; p' b! \) {6 T- ]/ P, d0 u
: i/ L! l% ~/ n7 R, B 初次玩耳机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音箱系统妥协到耳机系统的发烧友,这类发烧友往往是出于家庭环境、便携需要等方面考虑“被迫”配置耳机/便携音频系统。这类发烧友在音箱系统上已经有一定的发烧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声音有比较明确的概念和目标。这类发烧友相对来说走得弯路会少点。$ T; T6 R4 E4 }8 U6 {) n
第二类是完全对HIFI音频没有概念,仅仅是想升级得到更好的声音,从“给手机配个好点的耳塞”或者“给电脑配个好点的耳机”等简单愿望出发,由此逐步进入HIFI发烧的新天地。这类人群是真正从零起步的初期发烧友,他们会遇到很多以前完全难以想象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以及恶意炒作的枪文误导的人群。
# \- @+ |2 A# e, S( z0 K
" ~% j& F# W* k4 A 这篇文章重点是针对第二类:“纯正的”初级发烧友。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让新人少走一些弯路。) V! w3 [9 _$ [- _
一、不可忽略的基础知识学习4 f+ U6 n* F/ z# u& C2 _0 H
作为刚刚接触HIFI耳机的初级发烧友,第一件该做的事情是搜索一下有关耳机和音频发烧的基础知识,包括:3 d8 H/ _, i3 p4 A, P3 D' [
1、耳机、耳塞不同的结构、驱动方式等,比如动圈、动铁、静电、平板等不同耳机单元的特点;& Q+ Y/ M& ]+ B; M2 t( n
2、耳机放大器(功放)的原理,不同电路方式的优缺点,比如甲类、乙类、平衡放大、电子管、晶体管等等;5 I4 M$ w1 h4 N& [6 g% {: \
3、音源的不同种类和对音质影响的相关参数等,比如传统CD播放器、SACD播放器、纯数字播放器、USB解码器、模拟与数字音源的差异,高码率的不同格式等等。. P" P) N/ n }' V/ D1 w3 f
4、音频产品技术指标的含义和测试条件等。 ]' {" w, M; e$ }1 T4 b- c/ i) i9 m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好处不仅仅是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器材,更重要的是不会被一些商家的宣传噱头和概念性炒作所忽悠。! C5 W# T5 E2 ?' T3 k* ]; U- [+ e
* ^; i) P: r% R& V' Z( v
二、新手常见的七大错误观念。这其中既有技术性的,也有主观上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HIFI而出现的一些概念性错误: J) B7 h+ E* c, m9 `
1、以价论声、用简单的“好”“不好”概括音频器材+ \; o1 A, J; G* x M9 G1 `0 G
音频产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因为不同音频产品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每个人对音乐风格上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找对自己喜欢的风格,那么再顶级的产品也是白白浪费金钱。
7 N7 |' i0 B; l" m2 o, j* }5 H 所以在选择音响产品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产品的基本风格特点,某些人喜欢用简单的“好”“不好”,“同价位无敌”之类的断语去描述器材,而没有对器材的具体特性做描述,这是最具误导性的。对于这类“评价”发烧友们可以直接忽略。
7 u( Z0 k2 |3 n- B' L- c$ g; L1 A7 \( h& |
对声音的评价是基于主观感受,要想完全统一到一个数字化的绝对标准是不可能的,但是HIFI器材对声音的还原还是有一个大致划分标准,特别是通过不同器材的直接对比,就很容易认知一个器材的基本特性:比如声音还原的冷、暖、柔和、刚猛等风格特点,对细节的还原、低频的控制力、声场/定位的表现等基本素质。所以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包括这些详细的对比内容。/ L! K8 U3 X1 I; e; P7 T
作为一个发烧新手有些事情是不能偷懒的,不仅仅是需要多听积累经验,更要注意分辨别人对器材的评价,哪些是有参考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在现实中,新手喜欢直接看结论不看具体对比细节的更多,看到所谓“秒杀”“无敌”“一步到位”“神器”“强烈推荐”“根本不用考虑”等等煽动性文字立即心动+行动,这类文字恰恰是一些恶意炒作的人最喜欢灌输给大众的。这样走弯路的真不能怨别人。, Y6 g4 C% j- C8 k7 W* p
$ W8 j7 T6 M! d7 x( S2、声音响=推力大6 t+ o m: w' ], u
常见某人描述:“音量旋钮只要到某位置声音就很响,结论是:这个器材推力很大”。这属于对于音频器材技术性的误解。一个放大器把耳机声音推得很响并不代表其推力大,因为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失真。所以在音频放大设备里输出功率这个参数必须包含3个方面的细节:输出功率(W)、负载(欧)、失真(THD),通常默认失真数据是在1%,这样的数值对于实际听感而言已经算是明显失真。失真数据是可以通过专业测试仪器直接测定,所以对于器材的推力大小看看可靠的测试数据即可。
% o- Y2 u2 m. P- [. Z 举个典型例子,SONY的D100录音笔在刚推出的时候被不少人称为“推力强大”甚至有人声称超过推力超过200毫瓦的国产便携播放器。为何有这种误解,就是因为D100只要转动很小刻度的电位器就能得到很大音量,而实际测试音量旋钮在转到一半(刻度5左右)的时候就已达到极限失真1%,此时输出功率仅仅为17.3毫瓦/32欧,这个值其实和其说明书上的25毫瓦/16欧换算下来差距不大,而相对mini audio 的DX100播放器378毫瓦/32欧,差了20多倍。
4 m7 p; s/ ?" R& g2 ~ 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大推力是某些器材通过软件提升推力,这种也属于大幅度增加失真的方式,通常只有在非HIFI类大众音频产品里才会采用。
. l: x6 y+ A% ?. J! x 从实际听感对比来说,声音响不等于推好也是可以直接验证的,比如D100驱动HD650耳机的表现就很糟糕,不仅是缺乏动态,中高频失真也比较明显,属于典型的没推好。
7 a3 o& T Q) p
. E3 s6 W( z# C+ `9 Z; r3、低音猛=声场大
* `& |1 l! n$ a# O" J 有人把低频控制力较差、量感夸张,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类似残响、堂音的效果)与声场定位混为一谈,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无关的概念:7 u# o) g- T* {
A.声场定位与器材特性相关的主要是两个参数:9 E6 _+ b- ?+ ~" L* w
a、通道分离度:指标越高声场越宽,越能还原出乐队应有的阵势。, C( _! Z- ^. V4 Q/ T! P+ I+ T8 e J
b、高频解析和细节还原:这两个指标越高乐器定位感越强,人耳对低频的方位感不敏感,所以会有那些2.1音箱出来。
% z- l! t+ u% q+ t! e" l B.空间感、厅堂感涉及的却是中低频的问题,主要是低频部分。低频控制不好容易形成一些类似残响的效果:一个信号结束还带着余音的尾巴,显得有些拖拉,同时会添加一些虚假的空间感/厅堂感。1 _6 k6 i- j2 R1 J7 L- r
有些人会说:能营造出厅堂感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实际上录音的时候,只要是现场录音(大多数古典乐),已经把当时音乐厅里的残响堂音之类的同步录下来了,而音响器材只要做到直接还原就能体现出现场的真实空间感。低频控制力不好实际是一种失真,夸大了空间的感觉。
( o- j$ L$ v# r8 x9 F% ~ p- Z. v3 L- Y, J* q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W. |2 P; A7 E* M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X+ O) Q+ }) a! n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 o4 z' R. ~, F A7 k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U# I: y# d% j, i
什么是优秀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不少中低端器材因为技术成本等限制无法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细节使声音听着更柔和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冷硬的数码味,还是比较讨好大众的,但这种调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还有明显差距,最主要是人声还原欠缺了情感和亲切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