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美籍俄裔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在中国举办第一次中国钢琴作品征集比赛,图为齐尔品与夫人——中国女钢琴家李献敏 我弹奏的中国作品
□ 周广仁(著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1937年,我10岁,开始学钢琴,第一次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是在1951年。那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文化部通知我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要求我一定演奏中国作品。文化部给我的作品是贺绿汀的《晚会》,我又在马思聪作品中选了《鼓舞》。当时只有十天左右的准备时间,之前我从没接触过中国作品,所以觉得演奏中国作品真的很难。特别是马思聪的作品,演奏技术已经很复杂了。 回国后不久,我又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东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术和平友谊联欢节。这一次我演奏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这是我第二次接触中国作品,没想到获得联欢节钢琴演奏三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赛事中获奖的钢琴家。 1955年,我调到北京中央乐团担任钢琴独奏。记得我弹的第一首规模比较大的中国作品是吴祖强的《主题及变奏曲》;弹得比较多的有陈培勋、王建中、黎英海、储望华等人根据民歌改编的中国作品。1956年,我参加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比赛要求选手要弹一首本国的作品,我弹的就是陈培勋的《卖杂货》。后来,又经常弹吴祖强、杜鸣心根据舞剧音乐改编的钢琴组曲《〈鱼美人〉选曲》等。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提倡“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我们钢琴系的老师不仅演奏而且也创作,我本人也创作了一些作品。“文革”当中,外国作品不让弹,我们只能弹中国作品。当时的中国作品很注重民族化、群众化,音乐风格老百姓都很熟悉,演奏家也很喜欢弹。 1980年,我应邀作为“埃德加·斯诺”基金会邀请的中国第一位钢琴家,赴美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成为改革开放后钢琴界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在29所大学举办巡回演出中,我弹得最多也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就是中国作品。现在我虽然已经86岁了,但还在坚持练琴,还野心勃勃地想把手中这套中国作品补充些曲目,再弹得好一些。我认为,作为中国演奏家,首先要把中国作品弹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