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合唱《牧歌》' X, O$ l: y5 Y+ {: o6 F
6 S( b% l$ e/ K* o/ T《牧歌》是中国东蒙昭乌达盟地区一首长调民歌。这首民歌曲调绵长、柔美、舒展、自由,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后更具艺术魅力,已成为中国现代合唱音乐文献中得到国内外听众和音乐界一致好评和欢迎的曲目。1 e% z( E7 _+ p" a
0 r7 o; M/ U7 x! n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批根据汉族民歌、方言特点改编的合唱曲,在人民群众中间也颇有影响。如王方亮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兰花花》、《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等。
) A: [, f- n: Z3 C+ x: E3 c4 m! i3 \$ E$ `3 e6 L7 h- v
196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而产生了由10个乐章组成的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萧华词,晨耕等曲。原诗作共12首,作曲者选取了其中的10首),是建国后一部成功的大型史诗性作品。8月1日在北京首演后,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欢迎。作品用严谨的格律,清新的词意,鲜明的形象,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10个乐章分别是:①《告别》(混声合唱);②《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④《四渡赤水显奇兵》(男女声独唱与合唱);⑤《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⑥《过雪山草地》(男高音独唱与合唱);⑦《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⑧《祝捷》(男声独唱与合唱);⑨《报喜》(女声独唱与合唱);⑩《大会师》(混声合唱)。这10个乐章把红军在长征中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举世闻名的壮阔图景,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一部史诗性和抒情性相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民族性极强的大型声乐套曲。0 }: A) ]! H- ^
" s- r# L, S) L" y8 I( B( |8 b在"文化大革命"中,合唱艺术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与其它音乐创作一样,处于一种同样境地。1971年,政治形势开始有些松动,出现了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重新填词和改编)等合唱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虽然其合唱手法比较简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部合唱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亢、清丽的陕北民歌旋律,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8 U% O- \ b$ {; r
# o( W" b' Q8 l, U$ }: h
此外,像《三湾来了毛委员》(山樵编词,焕之、颂刚编曲)、《浏阳河》(徐叔华词、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编曲)等也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m5 ]3 J) k& @; B3 r# q
+ J, T6 z% d9 ]3 y0 k4 ^) Y! O" }/ A在"文革"中出现的合唱作品中,以田丰《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的大合唱格外引人注目。这部把毛泽东的五首诗词——①《沁园春·雪》、②《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③《忆秦娥·娄山关》、④《清平乐·六盘山》、⑤《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组成的合唱,气势雄伟, 带有很强烈的史诗性和戏剧性。作者在合唱中成功地运用了交响乐队的烘托作用和京剧音乐的组织结构及唱腔特点,以其丰富的合唱技巧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这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诗人博大胸怀。其中的《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写得尤为成功和出色。9 d- H( W r) ~4 ]" t/ _" W" L/ C
3 e5 W8 `; ^- \" p- R: h% y
在"文革"中被奉为"革命样板戏"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以及后来出现的交响乐《智取威虎山》,实际上都是一种大型清唱剧形式。交响音乐《沙家浜》虽然被奉为"革命样板戏",但就其利用中国戏曲音乐作多声创作来发展中国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体裁,所作的探索和实验可以说是成功的。无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重唱,包括在素材的剪接,结构、层次的安排等方面,都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后来出现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在艺术上基本承袭了交响音乐《沙家浜》的模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所以也没有《沙家浜》在群众中的影响大。 O- Y! F$ W, y1 O+ _
& u, \0 K+ S8 [ ]( m
80年代前后,中国的合唱音乐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通俗音乐"在中国流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受了严峻考验。中国作曲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出现了一些好作品。特别是1986年中国合唱音乐评奖活动,对繁荣中国合唱音乐创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合唱音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和地方性的"合唱节"等活动的开展,也为中国合唱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F% ]( {6 Y6 P) j+ l9 _
% h9 s0 t( n% r6 v1 ^) D首先出现的几首作品在题材上呈现出多样趋势,如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出现的《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词,施光南曲),《密林深处的歌声》(王森词,刘敦南曲)、《把我的奶名叫》(黄宗英词,瞿希贤曲)、《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芦芒词,贺绿汀曲)等,这些作品已闯出"大颂扬"的禁区,为后来的合唱音乐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8 V4 V' k9 r( f; Y( i2 z& B1 N1 ~8 {! g
《周总理,您在哪里》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第一首合唱作品。作品成功地吸收了生活中的呼喊、倾诉等音调,特别是"回声"效果和"卡农"手法的运用,把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歌颂表达得极为深刻,其主旋律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独唱曲。
3 W) {# ?; @+ W! g$ _6 }: ?
; C/ v0 W6 |- [% ? a% C. y9 a5 c1986年前后出现的一系列合唱作品,可以说是对新时期合唱音乐创作的一次检阅。这些合唱作品用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风格,表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合唱音乐新风格和新特点。如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东辉词,田丰曲)、合唱套曲《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向彤、贺东久词,王祖皆、张卓娅曲)、《黄山,奇美的山》(晏明词,香港屈文中曲)、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廖代谦、任卫新词,陆在易曲)、合唱音诗《森林日记》(于之词,张敦智曲)、清唱剧《大劈棺》(高行健词,瞿小松曲)、《生命宇宙的春天》(刘念勋词曲)等。5 j* }" ~3 M, x8 M" i: R: w; {
6 F% H% m) l2 o, g1 X
合唱组歌《云南风情》是田丰于1985年为风俗片《她从画中走来》所写的配乐中选取组成的一部洋溢着浓厚民俗风情合唱作品,全曲由"洱海渔女"、"赶摆路上"、"摩梭葬礼"、"舂米谣"、"火把节之夜"等五段合唱组成,分别反映了中国云南的白、傣、纳西、景颇、彝族等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作品中采用了"离调"、"多调性"、"调式混合"、"重叠"以及对位式的相互呼应,手法新颖别致,充满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v2 {7 l3 d+ M- N/ b, W
5 A" M3 N t, z# v
《黄山,奇美的山》是香港作曲家屈文中于1983年完成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七段歌词连续演唱,曲调优美动人,和声色彩丰富,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香港等地很受欢迎的合唱作品。" o) j& Y+ p" T
, M! M( G2 X: e4 D
在80年代前后出现的合唱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用中国的古代题材进行创作和改编的优秀作品。如《秦王破阵乐》(李焕之改编)、民族交响合唱组歌《诗经五首》(金湘曲)、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选自《胡笳十八拍》,李焕之编曲)、交响合唱《蜀道难》(李白词,郭文景曲)、《李白诗组歌》(香港 屈文中曲)以及《白石道人词意组曲》(关乃中曲)等。这些作品在用现代创作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发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情致、韵律和文化精神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具有深刻的历史、哲学意蕴,令人瞩目。; Y! B6 I$ K: h6 q% V8 N, z
' J1 m! ^' @2 L5 b1 v6 }
《胡笳吟》是李焕之于1984年根据古代琴歌《胡笳十八拍》所写的大型合唱曲。在这部合唱曲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琴歌所特有的神韵,并对其伴奏音乐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使作品在保持琴歌韵味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中合唱部分也写得十分细腻精致。而《诗经五首》则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非常有特点的合唱作品,作曲家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选取了五首古诗作为歌词,并用作曲家自己的感受和对古诗词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合唱的写作精致细腻,音乐语言古朴深刻,作曲技法使用了现代音乐的许多因素(如双调性、偶然音乐、吼喊等手法),使作品生动而具有特色,所呈现的是一种凝重、粗犷的古典美,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十分动人。
" C+ q9 }( _: O2 R; I: b1 d, x* }5 A I0 J$ j
在80年代后的合唱音乐创作中,《大劈棺》和《生命,宇宙的春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两部清唱剧。2 B$ [8 {+ ]3 v( k8 B. ?
( i% h/ d2 X! {) }
瞿小松的《大劈棺》是在自己创作的舞剧《冥城》音乐的基础上重新改写的一部清唱剧。舞剧以中国古代"庄子试妻"故事为脚本。在创作中,作曲家用四川方言和川剧音乐素材及表现手法,笔调简洁畅达,使这部清唱剧具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全剧由"祭灵"、"诱惑"、"惊变"、"杀妻"、"怨魂"、"吟梦"、"超度"等段落组成,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来探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底蕴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成功的,但用这种创作方法而引起的"文明之忧"批评也较多,为此也引起了一些争论。9 B. n! E9 x0 X! d5 c. s
6 }1 w' _6 ]/ j. M2 J" L4 O* X,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