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06|回复: 1

[歌词创作] 文章写作技法

[复制链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gxyg 发表于 2015-9-10 0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作文写作方法——托物象征法# s/ Q7 @. r" t0 g1 |

. E- f! x0 l0 R2 C0 h所谓托物象征法,就是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 ]% L# H7 A0 z9 o. Z6 \1 L+ ]/ i  `6 B( ~* a2 X
茅盾《白杨礼赞》用了象征寓意法:白杨树“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 a9 F9 t+ \& ~6 A$ R1 P
  U% J9 Y9 p; d. [8 o% f0 u有时,运用象征寓意法并不点明象征意义,要读者自己去领会,如高尔基《海燕》。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长在岩石上的竹子象征坚毅顽强的精神。  S* h; R4 p( r: A" _1 C" S
  ?& g( K3 E: f
要注意的是,用什么事物象征什么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同样是雷电,在A文中也许是划破长空、撕裂黑幔的利剑,是正义力量的象征,在B文中也许是眦牙裂嘴、吞噬一切的凶神恶煞,是邪恶势力的象征;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现。
0 r) t; S( g' N- f! D5 e9 Q: w4 Q
[例文1]! S# F* `* R# B' ~
$ W" m  D: c2 y
樟树赞" V* C% W1 J3 q$ E7 \
; {. E( O* M8 U7 t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 A) v* O2 N3 }; Y5 q: i# M( {0 I! F2 r/ C1 b8 o2 m" s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x' p! s" O" i+ b# f
: f; T0 n# B* r- {. j
这是两棵樟树。
5 \1 K1 ?+ k: f" b; _( i
: Y3 i# e3 H3 j+ v: ]9 X# G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u- B9 ~- s7 f6 L3 g

- D: @4 X- `* d7 I$ I0 Y- O7 n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X# x: g/ D& |) x2 H+ V. Y4 ]

% E2 U# y. M$ o( H; }: M6 M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n( W9 m% H3 D* h; h$ u' m5 o

$ g) ^" `" p" g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A2 `# Y+ w& ~1 k& a

; J, |7 O) M4 [5 S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2 ^3 a" S& \% x9 }
, G# b/ @# p/ Y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9 h2 u+ b( |* _1 p
! N3 R2 e% s% r# K( Q: @7 S. v. \) E(作者:茹志鹃。选自《人民日报》)1 n9 S, `- d$ J
" }( x/ l) {- C3 t
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散文《樟树赞》,用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德、精神,委婉含蓄,“耐咀嚼,有回味”(茅盾)。  ]% m6 f7 X5 b/ a( o, x2 [( x, r

! k4 c+ e$ @8 |  a% w3 M0 N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这就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接下来。着力表现樟树荫凉大、不招虫的特点。樟树“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这形象,与宋庆龄奉献全部心血造福人民的崇高品德何其神似!“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特点,与宋庆龄嫉恶如仇、抗凶祛邪的斗争精神何其神似!宋庆龄就是这样,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的博大的爱,对敌人对丑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的形象、树的特点,与人的品德、人的精神极为神似,赞树与颂人便完美的融合起来。" c! c; C& A& G% \$ k

1 q* ^5 l0 y" [! L7 w7 {7 ~文章由“两棵树”到“两棵樟树”,到“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再到“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意也就层层深入。9 `1 j, a. i' B5 }, k
; p& T' a' o0 L9 `- L
[例文2]- o0 X+ M5 F$ p4 c1 q

4 f( E' K0 F( b; n; J. C- Q5 v移 石) G1 S/ ]7 [/ t) G, S6 a9 {8 m
: H+ G# z' Z, e* y/ x3 L4 i+ j
这是一个梦。
9 L9 t2 X; m0 s# l  o- E8 O
+ M( k9 {9 }6 u" Q; X7 F我梦见自己跟随着许多人,在一条漫长的路上走着。1 F/ h) e+ ]; Y! [* _& F* t
6 K$ c! i2 |$ k; C- W1 {" k
我们不是去麦加。但我心里明白:我们要去的地方,比麦加更令人神往。3 b( T* J! I) H8 F4 P1 B

, z. g) C6 ^; @8 c$ y/ p我们走着……
; |$ `" C% z) I6 A4 z; T
, C' v2 v+ O2 M8 w  T- w( N忽然,人流止住了蜿蜒,而且渐渐响起了喧嚷的声音;我惶惑地从人群中往前挤去--噢,有一块巨石踞伏在道上,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
: a1 P0 J/ C, Y- O% u% s
& f! R4 q* k; U; s5 S, n. ]3 M$ [; u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 X: @8 M  x0 m7 i% {( _, R9 @- ~0 B+ N0 ^" x
“搬掉它!”一个长者说。我望着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银白的须髯,觉得他像愚公。
; @" x! |9 O, M, j5 D3 D2 }6 q2 _) T' k2 f# g
“推开它!”一个壮者说。我望着他伟岸的身躯、英俊的脸庞,又觉得他像丹柯。- P" t$ {( G% H) l
/ }* E) I; t# l- `8 p
我们用手,用肩膀,用整个儿身体,推着巨石;然而,它稳稳地伏着,像牢牢地生了根。3 H( c$ I' U' n8 [- E( E) E
8 h! C, L/ l; E
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7 D5 I5 ]( o3 k2 U- S. l
# X* f( X; I) I( N$ W
有个脸上凝着愁云的人,长叹了一声,唱起“归去来兮”的悲凉调子,走了。, C" g6 U4 ]6 c% W
3 {7 T+ l' g$ M3 ]; o4 L
一张圆脸凑近我,拍拍我的肩膀,悄声说:“伙计,等石头移掉了,别忘了叫我住在……”他也走了。
7 [$ s( x3 A7 @" {% E
& W- h  Z' j' ^& i路边的大树下,有个人正在一块帛上写着什么,我上前细看,帛上写着“行路难”三个大字,“难”字后面,排着九个惊叹号。“难”字也写在了他那无望的脸上。: y  p) ]9 V) }0 j

7 m/ I  T4 u! j' B' i( n9 i在另一棵树下面,有个人跪在那里,虔诚的脸朝着苍天,他在祈求:“夸娥氏二子呀,快来帮我们把巨石背走吧!”6 n' L: w. H9 F) w' u- l: M
# y% r+ d7 U+ c' U3 l6 t) O
“哪里有什么夸娥氏!我们只能靠自己!”那长者说。
: G! T" |  N. o* j$ h# z; P$ o: Q) }9 H) Y! n
“是的,我们只能靠自己”!壮者举起手里的木棒,对大家说:“我想出一个办法,用木棒支在石头下面,借它的力把石头移开。”
7 d/ s7 b9 ^% w/ b1 r) Q" ]: W$ `7 q, U3 G/ B
真是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早点想到呢?
7 a( w$ y- Z/ M7 q
$ f1 y( M/ Y- u) ~8 _2 E  Q……傲然的巨石,在我们的密集的木棒之上,在我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
; _, u$ N. o/ b3 d( w6 `( s; D' q  e+ d! ~$ Y5 X: {% S; m- f6 b
我听到巨石的呻吟了……  d* y' j: v7 C2 \
6 Y2 T( N8 ~0 r
……我醒来。——手上,额上,竟是汗涔涔的。
" V6 w- H, P' c+ H) {6 J% r* F! b3 K" h3 M( ^
一块巨石傲然地挡在前进的路上。怎么办?有的主张“搬掉它”,有的主张“推开它”,有的遇艰而退,有的准备坐享其成,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祈求上苍保佑。但是顽石却只能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把它搬走,最后它也确实在人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呻吟了。不难看出,巨石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A9 c+ X; s. w7 s5 ~1 w
; w; W7 p" i% s, c; W* O
本文也运用了梦幻法。; A. |" l1 Q; B9 E1 g
8 Y" ?* w  `+ k  F6 H4 u; ~& A

  s$ t4 G' L& X" N
! s" y+ w6 z  }  {: Q! C$ e- x% {九、作文写作方法——感觉挪移法& ?% l; n4 ^' T% k0 [0 a& K
. l3 Z( ~% O  u2 J0 d6 Y" F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L7 l  l; S, b  L

7 U! |+ u$ V( U6 T) C% T  V[视觉→听觉]
; u# T/ j" Z3 U9 j/ r( m; p+ o" y" t3 a5 `' g5 D8 x- _; I' ^2 V2 p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x. y( ?3 [% B1 G7 z
8 D& Q% S; h  ~3 y# ?; ?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0 E# T2 U; N, E" Y' o3 n: r3 Q4 s& H4 u, O& ~/ v4 o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3 g. y0 L6 r# a7 d  v

% x3 G" l* ?/ ]6 ?2 d; O2 m[听觉→视觉]
3 y2 }0 `+ }$ N2 D. m* w- [
3 J" [8 o# v$ }* f( p2 k* ?* O3 Q- e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客思》)
& f! F) J% Z9 n* b1 P! R9 H
* L7 r/ n! {9 A鸟抛软语丸丸落。(黎简《春游寄正夫》)
5 u1 P& F4 k) Z& G( v3 \, e- O' c- L
/ F7 T1 ~- J1 T- o% n# n  B[视觉→触觉]
: R5 S* N& @- J; h3 ^% R6 S3 K) t
( {3 T( ~. t* K% f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 Q/ J& N% I" u. N! u, X9 _( x- S( S0 H: n5 W3 n% k
[视觉→嗅觉]
3 d3 @. X4 ~$ c/ X9 |# y) e
; ]3 q4 p. q4 L% R: z) Y当我看见满圈里毛茸茸的北京小鸭欢快地追逐奔跑时,仿佛嗅到了餐桌上那美味可口的烤鸭的香味来了。(转引自汪丽炎著《汉语修辞》118页)" z3 b6 V  w/ K: r0 A5 k

+ ?  b, w$ H1 X5 b9 t- c: P[听觉→嗅觉]1 i$ e4 b* K  V6 |- d6 v; ^
- D0 ^) x1 J, s, g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 Y  E* c5 X0 i0 a& C  n
9 b( v3 U% K' w3 z
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l/ t6 e- a2 E- _) i
; t! P! c. [" t+ _- c6 c/ v$ a( x
[嗅觉→听觉]; U. e) B2 z5 ^6 g6 m

! |8 v1 S4 @  ~' Z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 O: {  Z& Y3 \5 O: r. y4 N* f& e% R1 q  }  J
[听觉→味觉]
- F* W0 Z" r4 Y* e/ N7 W, ^% R4 b# e  i7 b% G
她那略带东北土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喻杉《女大学生宿舍》)/ y& F$ w  J& ?3 O+ t  J4 F9 k

* Q7 x8 g" m1 m6 ^( h( [[听觉→触觉]- E5 r$ W- p3 m, P6 L( P4 e5 ]
2 [0 b( R& l4 G! p1 _) X6 f6 D
……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 j# W( R4 u% V1 V

% J& W3 a+ O3 G, O0 {0 e[嗅觉→味觉]
  P! k6 w( I1 R7 R& T) Z( a  ?* t* y0 B1 J( @9 h, e0 w
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厦门的夏夜是迷人的。(转引自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405页)
% x! r: v) _( m) ]0 i: J5 D8 z1 V8 r
[味觉→触觉]' ^. s% z! p6 z

7 F# W$ [7 z  Z2 |# U空气呀,/冷得发辣。(郭小川《大风雪歌》)" \+ A0 r% b3 r/ S) G" ]

: w; h; f& c9 ]7 G! T[痛觉→味觉]- K2 S2 P6 G$ p
  E; Z; E, ]5 [& i- G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8 x$ E7 W7 g/ i' g6 p4 y" Q0 ]4 A  J- O
有时,调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觉,塑造鲜明隽永的意象,表达奇妙独特的感觉,给人强烈的审美享受。如:# ~0 y1 r* _. ~- j/ f- R
1 g9 `- `5 ?' _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2回)4 g6 j8 B' L3 y  Z7 z# `
- c) x" Y% R# |2 y$ l$ ]
将听觉挪移到机体觉(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另一种是痛觉)、味觉、视觉,生动形象。
8 e5 p/ s! T- ?5 }7 m' ^8 k0 K$ b+ ]0 @/ h/ H& L
通感往往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合用。2 I2 }0 M) C, O9 ?$ [+ C& A7 F

& p# `& ^2 E3 g5 t7 P: P- c' g) N$ q“本联想而生通感”(钱钟书),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把一种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
( x4 ?2 L' t: j  S+ P9 C2 W1 j2 l. c& \  v$ h
作文运用感觉挪移法,能够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新鲜隽永的审美享受。1 A3 p2 [" A. a7 ]0 ?. p8 c
( A' \6 o$ D/ v& y+ Y, y6 e

7 U: L' [9 r. X) ^( l5 s
( {+ K9 X' `%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楼主| gxyg 发表于 2015-9-10 06: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文]
+ k3 ?" `( D2 f: n  L1 b% `- U8 K' q3 |6 X9 u5 @
歌 声
% k: W! N' L* x" d1 O6 L  i# `! P' o( g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3 `* w( K) k/ v( L, w# P

* p+ j/ K2 P, U* o6 s3 p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1 c9 r) `. K; h

3 a, G9 n2 q& l9 D!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劳春的困倦么?
# B4 G, `) h$ m2 @0 v+ r
& I5 o# R& r3 D; [5 P  Z' U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 S+ L: B- E" B2 ^; A5 L1 L" |- ?
, e% `8 m! \' i3 t2 x1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4 V" d$ _) Y5 d( ^
/ @- F/ z" S4 C. N1921年11月3日上海。(作者:朱自清)
% e& f+ i2 C4 t) K$ b# @% s' C0 r8 X
“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本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运用感觉挪移法,将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二段主要从触觉来写对音乐的感受:仿佛在“暮春的早晨”,脸上感受到霏霏细雨,“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手感觉到“新鲜的微风”的吹拂;脚感觉到甬道的“滑腻可爱”。第三段主要诉诸视觉:花园里,微雨洗尘后的群花“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看到“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第四段则主要从嗅觉来描述:闻到“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和“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文章从听觉开始,依次唤起触觉、视觉、嗅觉,最后又回到听觉,巧妙而严谨。
, x" |& Y( _- p% u/ T3 n
" _2 {# _3 q; \) v# ~# d$ S; \( V' O  P- k2 C2 \

$ \2 w3 \2 t8 I6 T1 J0 I十、作文写作方法——内情外移法
! c; K2 n: ]1 }4 }0 {( j2 o
: n1 S- C6 n0 a  [9 m5 e8 G喜悦、哀伤、忧愁、恐惧、愤怨……人的感情十分丰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景象,事物、景象就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观察者的主观情感移注于外物的现象叫做内情外移。
0 |) d8 U+ [! X
/ q/ |/ ~/ N4 O" v5 [) Y8 x内情外移是写作中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现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都是以诗人之情,移注于青山之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忧国思家之情移注到了花、鸟身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董解元),虽然都是写秋叶,但前者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后者却是无穷的凄凉与哀伤。6 x, `/ C0 Y7 l# i# l0 X: w

' K7 ?6 }& m; {* ?9 T; v唐朝诗人戎昱的《秋月》诗,可以说是对内情外移的理论阐述:“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诗人认为,云愁月惨是观察者自身的“苦”、 “愁”移注于云、月的结果。
8 H+ ]& \% L' F4 A* x+ y, s7 s5 s
7 ?6 J; {7 X8 h$ ?; l( n3 t% g“烟云泉石,花草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王夫之)内情外移是古今中外作家常用的手法。: _( h1 t' [% O2 W

$ a3 V6 Q0 w9 X0 B/ m0 Z$ I[例文1]
4 [  l9 A0 r$ k: s  l8 u; m# B( |
秋天的孩子4 E" s$ h/ X% T
7 v) h" ^- M* [- `5 q
一直觉得人的感受力在秋天特别敏锐,最能领略书中的况味、画中的意境,个个都成了诗人。, C, A# E7 ~# t; V  u" u- o
4 i* ~& \5 k: C" ]$ Q; v
那天,在课堂上,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聊聊秋天吧!”他脱口说出:“我爸妈在‘秋天’离婚……”' t) X# m. b, O; T# c. J( s

% G& k1 K$ c7 \/ {5 G( p" w愣了两秒钟后,他像不小心泄露心底秘密似的,把头压得好低好低。我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随时随地会倏然而出地刺伤孩子的心。
; \, k  B& J5 u+ T5 V
% N) q, ~" a" U9 E而后他一连串的对话,让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
3 k4 I* c* L. u# k, R5 I. J4 _
. a. h, n5 T) N. n6 v课本上形容落叶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我觉得很美,他却说:“落叶根本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
3 F+ ~# w  }/ W
1 q$ t# Y# _+ b( ]$ `4 i. e我说:“秋天一到,候鸟又来了,它们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他说候鸟费尽千辛万苦,只是为了找妈妈,就像“万里寻母”的故事一样。
% c! o0 y1 D" d& H: @7 b# |
+ ]5 N, w5 S# F“秋天,橘子红了!”他说橘子是妈妈最爱的水果。妈妈总是把橘子剥得好干净,肥肥嫩嫩、圆圆滚滚的,像光着身子的小婴儿,看了忍不住想吸一口。
5 @; p. ^0 C) s' A9 S
# P! [, S- X: w( F我说:“入秋后,八月桂花香!”他说他记得桂花的味道,妈妈曾带他到公园捡拾飘落的桂花,然后掏一把封进茶叶罐里。
  O/ O9 k: o: B3 s3 i- m! u) u) f: I7 D6 ^4 c
妈妈说,过些时日,桂花香和茶叶香就会像我和她一样你侬我侬永不分离。
! {5 W( S9 [$ m8 M# Q( W$ k1 y; a" j% P  `2 Q- r: a9 z- I
“秋天,蟹黄肥了。”我说。他眼里有股超龄的怅然,冷冷地问:“老师,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生完小螃蟹后,会离婚吧?”
" Z0 {5 k  p9 X# I4 d8 d, B/ P
我说:“秋天很好,有中秋节呢!”他说自从妈妈不在身边,月饼吃起来不甜;月亮怎么看都不圆。
) i& P* ^  G- g0 K5 J/ s% a5 Q* D5 D8 F1 d3 x1 o* y
我说:“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1 H! b4 j. z6 ~/ y3 h& ]: y. I

0 N- X" M% ]- H7 H: W  g. T- R1 n# `“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7 j3 I& J# P/ }" M- O2 Q' t
) c- j2 O4 w: H& v# Z: T
他说……/ M: t+ w8 T7 ?
; N9 j; s4 H7 h! y6 U* c# ~# s
他说……6 M1 y- k  V7 w& Q: L* u* y

) H" j* v: {. t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
8 F  g9 l' ]8 D6 v7 M+ G
5 l% R) ?. O% h( }2 P0 ?8 T(作者:睿安。选自《台港文学选刊》)7 Q4 f& V* M) o1 m. u. Z( p
0 p5 o$ _; n6 T3 d! x2 b2 {
在一个父母离婚而失去母爱的孩子眼里,秋天的一切都是凄凉的——落叶不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而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候鸟不是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而是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的;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他内心哀伤,因而,他眼里的一切景物都浸染着忧伤的情感。
0 G; R+ w  Q: q3 h( m9 v7 X. [7 z
在“我”心中,秋天原本是充满诗意的,但受孩子哀伤情感的影响,“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最后,“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s, J. N2 ^5 v3 O4 r: g. ~1 f  s# I/ X! f# @2 ]3 w; c4 V
[例文2]
, f& J) z$ N+ i7 {
4 e$ Q- D2 O0 x* M落 叶
% t/ ]7 j/ a: {' y5 v% \9 N3 P( L8 P- b  W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 _6 {" q; u2 N0 t$ X3 ~! J  ~
. I, e: Y. F8 O! t; a; Y. Y( Z1 F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 R. `0 [4 P6 w# c3 N& c8 f/ q# _& N4 t& v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 g# |, [! _- [; T+ f7 {5 J% C# I( |* j0 X' y0 s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W: G* b$ O; @' `4 d% ^. X
8 }4 z) H; i; }+ l( A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9 q' p' e, O6 s7 ~! O# k. e0 K2 m0 b( }8 c0 Q! b* U5 V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6 y4 ]' w: q6 E5 f- q8 T9 |# p$ k  t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 ]/ c" P  b/ i( [
% V  J) L2 f( C6 c! `/ n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 T% E( E2 g& b0 a
& ^$ `% Z- |. p3 R. q2 `(作者:贾平凹。选自《读写月报》); s6 A2 a9 D: N. A. Z* z2 `
3 j4 v3 V7 ?. j. C* ^" h) y% \4 q: e& A
法桐本无思想感情,法桐的叶子“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作一个妩媚的笑”、“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可怜的法桐”、“一身绿的欢乐”、“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这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移注。作者的“忽然醒悟”,及“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的卒章显志,也是作者的思想请感的流露、升华。& [" ^" [. d  `& S

  S$ a( S5 V5 p* G& z2 E) J5 O! @; m) g, H8 Z% 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3 03:58 , Processed in 0.12190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