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38|回复: 1

[歌词创作] 文章写作技法

[复制链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gxyg 发表于 2015-9-10 0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作文写作方法——托物象征法
/ U, C+ R3 U$ U8 o6 }' l2 f4 }9 n- u" Q
所谓托物象征法,就是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8 n9 X! E% s0 _8 r: B" O, O% ]8 u2 R* b3 U0 n
茅盾《白杨礼赞》用了象征寓意法:白杨树“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e  O% C# e: u3 y. O
9 R0 x! Q! G2 Q
有时,运用象征寓意法并不点明象征意义,要读者自己去领会,如高尔基《海燕》。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长在岩石上的竹子象征坚毅顽强的精神。, W- X. @* z0 ~+ e! y# ~

2 b0 W/ o6 ?4 j  c) r要注意的是,用什么事物象征什么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同样是雷电,在A文中也许是划破长空、撕裂黑幔的利剑,是正义力量的象征,在B文中也许是眦牙裂嘴、吞噬一切的凶神恶煞,是邪恶势力的象征;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现。/ q5 L. a4 A, Y7 x* \
9 d2 R9 L' _3 G, D3 W7 c- x
[例文1]
5 b2 H7 m1 n* X% W4 F, w+ g8 u$ j" ]+ f
樟树赞
/ u) K5 `, K; A6 t! ^( f: \, D, C0 |  p& Y- j, ?! u6 _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n, V" N5 @8 g3 T5 E* d/ w. R. F
" T" Y" b4 D3 ?$ m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W8 G, b. q& {$ J" v

6 P, g- o$ i- {6 f7 l这是两棵樟树。
2 Z; j4 L: h5 A" y9 Z. h* ^8 l6 ?6 X) j& ^' c) M" P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 F1 O5 g1 n6 I4 p. W1 q* y" ~
5 W. q& T. h9 |8 s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7 x5 M7 r+ f) z; q
/ Z+ z5 k) C6 U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0 l6 }+ x3 ~  g
9 {  R; F- A' G- C; Y: m  l/ T, y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W- Q  b. f; ]+ A) u! m

/ ?9 [; d- ?: @2 _! B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 C1 H- O. A- s: N* E6 f9 U8 m9 g0 I7 j) }# ~$ p7 G5 V4 d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z( |3 g$ k0 a  `9 Q  r& H

+ h. a7 \6 N+ ]$ r- T(作者:茹志鹃。选自《人民日报》)
. @* S5 r' ]# h5 o6 t) K: x# A
% }  B9 V1 P9 Y/ K& `8 C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散文《樟树赞》,用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德、精神,委婉含蓄,“耐咀嚼,有回味”(茅盾)。
- v( h' Y$ I/ ]2 r4 D
  I' v$ ~/ l) y/ j7 r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这就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接下来。着力表现樟树荫凉大、不招虫的特点。樟树“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这形象,与宋庆龄奉献全部心血造福人民的崇高品德何其神似!“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特点,与宋庆龄嫉恶如仇、抗凶祛邪的斗争精神何其神似!宋庆龄就是这样,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的博大的爱,对敌人对丑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的形象、树的特点,与人的品德、人的精神极为神似,赞树与颂人便完美的融合起来。
% Y# P( Q: }9 h( m$ D$ P2 F: f
" {7 L" M+ f/ `" B$ w文章由“两棵树”到“两棵樟树”,到“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再到“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意也就层层深入。) c$ `2 Y$ m& q' d. e' N0 F
) W3 f2 h3 t. d( h- D
[例文2]' d( a* I  V! X, b) z# B
. @9 \, c  T! h, ?; a$ m( B
移 石
: p8 D: S8 r( K" m. z( M9 Z% U% }% ]: H6 R
这是一个梦。9 y9 b) X  Y* _  d9 Z

5 L- D6 \7 p  t' o: n我梦见自己跟随着许多人,在一条漫长的路上走着。2 h/ r; J" t" R1 C: H: q' Y7 H

5 R; S- B. l6 V! f我们不是去麦加。但我心里明白:我们要去的地方,比麦加更令人神往。
) `, z8 T9 b5 {* {: m: q9 l+ J2 L" X6 \  i5 M, p$ H
我们走着……
9 `; L! w) b" L$ U# p, C
5 U$ y% |. k( O4 S' g忽然,人流止住了蜿蜒,而且渐渐响起了喧嚷的声音;我惶惑地从人群中往前挤去--噢,有一块巨石踞伏在道上,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3 h# |( @, ?; J$ |, o5 r

2 G0 l2 s: F5 y* p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3 o0 C4 j, o" S" X: `
: o1 a5 A. [; F7 X, G  e“搬掉它!”一个长者说。我望着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银白的须髯,觉得他像愚公。
9 m# T$ L) `- T2 m
. k' t0 L+ k/ }! o4 i“推开它!”一个壮者说。我望着他伟岸的身躯、英俊的脸庞,又觉得他像丹柯。0 ]! U6 D# [4 e( p
2 z7 o8 z! n' K$ K' e
我们用手,用肩膀,用整个儿身体,推着巨石;然而,它稳稳地伏着,像牢牢地生了根。/ T5 R1 m) Y8 k6 I, B& K3 ]

4 P* k& B# Y& s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 B1 E  h& Z4 k' C# k2 j7 j" b! |+ |
有个脸上凝着愁云的人,长叹了一声,唱起“归去来兮”的悲凉调子,走了。1 ]* P8 n( I! k/ S9 \

0 k  o+ ]5 }4 h$ Y3 S3 A一张圆脸凑近我,拍拍我的肩膀,悄声说:“伙计,等石头移掉了,别忘了叫我住在……”他也走了。
; i# r3 E  U& p0 q$ x. h7 F. j  I5 M; y' S" U, k
路边的大树下,有个人正在一块帛上写着什么,我上前细看,帛上写着“行路难”三个大字,“难”字后面,排着九个惊叹号。“难”字也写在了他那无望的脸上。9 H/ D3 U: {5 X9 n# G
3 t5 w/ E) B: C. [
在另一棵树下面,有个人跪在那里,虔诚的脸朝着苍天,他在祈求:“夸娥氏二子呀,快来帮我们把巨石背走吧!”3 _! c/ j1 q7 x+ ^- {

$ b3 }/ k$ P  M# P# q“哪里有什么夸娥氏!我们只能靠自己!”那长者说。
* ^( w! t# Y, P6 K: u- I7 y7 ]3 V3 I( T: c9 Z% B
“是的,我们只能靠自己”!壮者举起手里的木棒,对大家说:“我想出一个办法,用木棒支在石头下面,借它的力把石头移开。”; {) D  u; C- W6 G0 M2 A

- I! ]" \7 z" F) l真是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早点想到呢?/ n+ D& _( h- o8 C0 U6 u$ }. B

( _# Y/ N+ `* g- O0 }……傲然的巨石,在我们的密集的木棒之上,在我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 r& K; l9 h: q7 b
% A+ Z/ O* `5 m9 X  j: s+ b, f
我听到巨石的呻吟了……
( e) ^' M( _. g' r) h1 ^/ z7 U4 U3 Y6 b+ B1 r: m
……我醒来。——手上,额上,竟是汗涔涔的。
9 J# j0 T, f  b
7 F/ w* e0 q" N一块巨石傲然地挡在前进的路上。怎么办?有的主张“搬掉它”,有的主张“推开它”,有的遇艰而退,有的准备坐享其成,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祈求上苍保佑。但是顽石却只能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把它搬走,最后它也确实在人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呻吟了。不难看出,巨石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 ~' N& M) i* `' g- G
! Y; G& f1 ]) O2 Q2 k本文也运用了梦幻法。
9 H9 W8 v! l# G$ @; Y( H
) P. m5 Q% t1 X* E: n2 d  j' z$ S& C. P1 K$ p
% q# m% S% }7 P3 z9 k2 \4 h' D0 ^* K! j
九、作文写作方法——感觉挪移法* F5 ~4 k, p( T. J0 c5 G; D. z1 s  L
3 G! J6 h0 j9 L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N. m3 W  P7 c  k, N# _8 D0 v. @

5 L. m  C0 D1 u6 t0 K, j[视觉→听觉]8 e3 X. Y" z' J& I% z
9 i+ P0 o, q2 [/ R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A, v3 C) {& P* k( G$ t6 I) D. y( ^
9 h3 M% @  a7 d/ T" \. W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9 t* a" Z+ I4 D& t% `7 }/ u& Q% Z  H- I! c2 F* Z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C% f& S3 {- q, \- g/ G* r- H# u; P
- V' d& b' d% ^1 y/ a: m4 O# [
[听觉→视觉]
+ z$ t" y4 V( l# ~# K2 o! c
3 r  k6 ~7 T9 z+ m2 Q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客思》)& l5 K5 @$ t( l" `" X, k
) ~5 M- @- Y* v+ f5 o7 ~/ ^5 b
鸟抛软语丸丸落。(黎简《春游寄正夫》)- Y# S' A) d, s7 o) \3 a

; M# }- }5 [; W' m& }4 o9 E[视觉→触觉]' Q3 X" C! x( d$ n9 r

; `6 m  e9 T( [2 M% G, e) a!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 q+ s+ r. B4 w( B3 E9 k
- Y+ @/ n. s' N( ^[视觉→嗅觉]8 `, ~5 u* n: `# c8 n- S

' t+ H) ]8 Z" t0 R% K当我看见满圈里毛茸茸的北京小鸭欢快地追逐奔跑时,仿佛嗅到了餐桌上那美味可口的烤鸭的香味来了。(转引自汪丽炎著《汉语修辞》118页)
/ q: F& [3 ^7 @/ ~) ?. ?/ U" d
  p, A5 d% u' E6 b. L[听觉→嗅觉]
1 J3 @$ p5 k% ], C. b6 S: I$ G7 e& m3 V" T: i. ^4 |5 t6 ]1 H6 J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7 D' ]9 v/ `5 \: x
$ r' h" k$ r+ t% Y1 U
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 [1 E7 j3 k0 i5 j  z/ s! `
0 f2 d' Q5 X4 W* _3 x; H+ ^/ D[嗅觉→听觉]2 X( i" N* l) Z. L0 [) a7 J
  `$ T# R. W; _% Z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 L0 e; d( e  O" `  q
' I0 O- D$ N+ o[听觉→味觉]: @3 W1 c$ R# c; w& {
& G7 D& F* G. q, O# {0 [) `
她那略带东北土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喻杉《女大学生宿舍》)
  M, ]0 A, @5 z6 Q' y4 [
: H4 t5 u; z) X2 L( \[听觉→触觉]8 [( C0 I& r( `  w
" |/ C$ a; t" t- ^: g; i
……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O7 X9 `$ T7 H7 G
% X1 X. n! }$ ]; ?[嗅觉→味觉]
  S: E% t$ w$ x: m; q; ?
5 G" t( V4 x& P  P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厦门的夏夜是迷人的。(转引自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405页)
. I3 {0 z) T$ }. `, ]. p1 ^8 B$ g% w1 o6 W3 T
[味觉→触觉]
4 Z% ]  ?. l. F3 t4 ?+ B- ]
3 c. J. l& N7 l" J) d8 c# z" ~空气呀,/冷得发辣。(郭小川《大风雪歌》)- o& z8 ], J$ E& {
; P( T' h* z, m* Q4 o* {$ S
[痛觉→味觉]
5 X" V9 t$ W# b, j- v8 U" D( ]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u; z  m- c0 A: Q' r7 k, c
/ a; x) P* g1 D/ y有时,调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觉,塑造鲜明隽永的意象,表达奇妙独特的感觉,给人强烈的审美享受。如:
1 x% w1 q/ {1 L" |4 T$ t
. q. G. ]3 Q5 r6 U9 q) Y8 K0 o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2回)1 n4 n. K7 }, a& q, a, Y( L8 \1 t2 y

7 F- }$ Z* v4 i. Y8 {8 x5 ^将听觉挪移到机体觉(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另一种是痛觉)、味觉、视觉,生动形象。0 J5 g  y2 z0 Z8 f! P) |& L

- {; l$ s5 E) a' z通感往往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合用。
/ z$ U5 h& Z: n, ^( l% I9 r: n, ~6 K2 K$ Q
“本联想而生通感”(钱钟书),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把一种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 o, {8 y# [4 ?# w% c. i; z

9 Z* D+ G7 }# J# E) C作文运用感觉挪移法,能够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新鲜隽永的审美享受。
; r1 K+ A1 G+ M& f  s( T6 ^
; X' _: c8 w& I& J. I. N8 S0 i. Y
" k' _4 {  c- w3 a
0 W4 C8 y, x3 F+ Q' t9 x. B#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5

积分

23

听众

171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65
 楼主| gxyg 发表于 2015-9-10 06: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文]
* e1 T# j- i4 L( X5 @$ o: L5 H4 O
歌 声
3 u2 o  t" B1 l1 P/ }1 E, F
, d5 u, X1 s9 g& z6 Y' X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 R! _* ], V0 S/ Y0 a: K& R) Q6 \
& \5 E2 j( ]8 J- j) f3 H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 f0 f3 ], G0 L3 M" y2 ]% b  ?: M' u9 M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劳春的困倦么?
( l8 t  Z0 r( j7 t
& k) K: N! b. d: x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7 z5 N1 |( k7 S3 x0 V, I5 Y- }$ B
0 F3 ^3 i& t4 X8 g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 E" r" L1 f8 G; P) a; _
7 D+ R( p% i7 y% i1921年11月3日上海。(作者:朱自清)
! Y2 x# Q# ^' v/ [$ B0 o. O1 Z: l1 a/ f8 b* T' a' H; k+ [  e5 Q
“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本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运用感觉挪移法,将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二段主要从触觉来写对音乐的感受:仿佛在“暮春的早晨”,脸上感受到霏霏细雨,“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手感觉到“新鲜的微风”的吹拂;脚感觉到甬道的“滑腻可爱”。第三段主要诉诸视觉:花园里,微雨洗尘后的群花“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看到“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第四段则主要从嗅觉来描述:闻到“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和“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文章从听觉开始,依次唤起触觉、视觉、嗅觉,最后又回到听觉,巧妙而严谨。+ [5 T" h/ ?* D  {) U' v& |2 u

) V9 l/ m# `5 o: F3 J% p# w; }8 K4 l, {/ ~3 i) u* ^
. ^7 w+ k2 A; p% Q
十、作文写作方法——内情外移法+ j: a- Z1 v6 b! }( l5 k( ]
, c% h4 [3 `* q2 W! Z
喜悦、哀伤、忧愁、恐惧、愤怨……人的感情十分丰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景象,事物、景象就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观察者的主观情感移注于外物的现象叫做内情外移。
, g& Y: O0 e* t; L9 E. u9 d# A) n5 _) l- Z$ }2 G7 b) F
内情外移是写作中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现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都是以诗人之情,移注于青山之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忧国思家之情移注到了花、鸟身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董解元),虽然都是写秋叶,但前者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后者却是无穷的凄凉与哀伤。
& m# n5 Q4 J- ~7 q: M2 W* b3 W3 `
. O! U; J! t8 m2 R唐朝诗人戎昱的《秋月》诗,可以说是对内情外移的理论阐述:“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诗人认为,云愁月惨是观察者自身的“苦”、 “愁”移注于云、月的结果。0 c( A) A, C5 W, U1 O4 K- i, Z( D+ i

0 g  |' h( t. Z“烟云泉石,花草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王夫之)内情外移是古今中外作家常用的手法。
& S$ m! ?3 ?( r: F. |% U7 b" Q
. p$ N8 Z/ Y, L9 Q% _, m[例文1]
1 @/ v4 l% b5 ^% ]/ e. O. N+ H- Z. H* g; v1 y' H+ D: D: q8 N
秋天的孩子/ l! b1 r0 L  v% ~! h: f" J4 H7 m2 u

4 B  w; C6 H) i4 l7 ~, `$ c8 E一直觉得人的感受力在秋天特别敏锐,最能领略书中的况味、画中的意境,个个都成了诗人。
) S! E, t5 B. k: g1 d, m# C
/ s" Y  K) N! Q6 H7 s4 ]那天,在课堂上,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聊聊秋天吧!”他脱口说出:“我爸妈在‘秋天’离婚……”
- v+ k* ^0 z0 b+ L4 m& y: L' \  n; e% `& l4 l! a. t
愣了两秒钟后,他像不小心泄露心底秘密似的,把头压得好低好低。我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随时随地会倏然而出地刺伤孩子的心。
6 M# r! @2 D9 N/ b9 I
2 ?; y8 k* w! y' G0 I- U3 p3 K而后他一连串的对话,让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
& d0 @# u" q! P% `! g9 e1 U8 w9 f8 j* V1 |  R0 h# H9 @
课本上形容落叶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我觉得很美,他却说:“落叶根本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
# `) ?, c! I' v3 d/ Y& Q: ?/ \# p
- R2 `0 H6 q' k5 B8 W5 j  B9 m& f我说:“秋天一到,候鸟又来了,它们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他说候鸟费尽千辛万苦,只是为了找妈妈,就像“万里寻母”的故事一样。7 Q' ~- _' L5 q' G$ y5 G) H
6 E1 w3 o" j( Z: N; x" Z6 x! t0 s
“秋天,橘子红了!”他说橘子是妈妈最爱的水果。妈妈总是把橘子剥得好干净,肥肥嫩嫩、圆圆滚滚的,像光着身子的小婴儿,看了忍不住想吸一口。
0 r, J8 e& w- L5 N% K; r) h1 G  [. X6 m  C
我说:“入秋后,八月桂花香!”他说他记得桂花的味道,妈妈曾带他到公园捡拾飘落的桂花,然后掏一把封进茶叶罐里。; P1 ^+ h& Q# t2 X/ P& z
6 ^' ?! O% C2 j
妈妈说,过些时日,桂花香和茶叶香就会像我和她一样你侬我侬永不分离。9 ^- F1 A; ]  _
1 I9 P9 \9 Y1 m5 m
“秋天,蟹黄肥了。”我说。他眼里有股超龄的怅然,冷冷地问:“老师,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生完小螃蟹后,会离婚吧?”
& ]# |' ^$ @: L
' O# T) L' @! S! _; o我说:“秋天很好,有中秋节呢!”他说自从妈妈不在身边,月饼吃起来不甜;月亮怎么看都不圆。
5 A0 b) k% k& h" H! n5 U4 E% ?& R5 v/ l
我说:“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
+ B! [" \6 u  D  P) `3 t; P) Q* J& I% G# w
“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
: d* l) U" e9 ]# @, H
4 K4 u" W) o* e5 x; r他说……
6 `" j6 }0 R& ^( _! I
0 `  z" r, p* M& `" C. }他说……- F& j6 }- J* y/ n, s# F3 l9 r# t

0 c! Q1 i, G" {/ B9 _% n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
9 t# h8 }! q  s5 \8 \9 M( `
; n# i5 H6 K% @* y(作者:睿安。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6 j! u, I4 ]! Z; Y3 ^7 g# W7 l
在一个父母离婚而失去母爱的孩子眼里,秋天的一切都是凄凉的——落叶不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而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候鸟不是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而是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的;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他内心哀伤,因而,他眼里的一切景物都浸染着忧伤的情感。' `6 z7 u& `9 G

; `8 h) }& u2 I5 l- h在“我”心中,秋天原本是充满诗意的,但受孩子哀伤情感的影响,“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最后,“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 u- i$ Q# u" z( y
6 ]9 U8 k' e. P- [
[例文2]* _0 Z" z. f( L% D
2 ^6 c9 p- B  _3 ]
落 叶  Q! |  j/ [5 {; @

7 |$ x) R0 }  b* [; I- e- U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7 T' _& u7 h: P6 k, S- P+ r  K$ m
5 ~6 p4 o0 c5 c1 P1 w. `  d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 s; w- n+ Z- b. f" u: }4 o2 Z
* L. R9 m3 F, u. }6 w; E,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G4 b! h' [/ s
5 _) b4 h6 X3 L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3 i) Z# y- ^" r- D+ T7 t7 n& F* v3 P; v" X) C: I1 a' [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 M6 }# U0 N/ E# Z0 b% L7 f! V  i& w8 M7 ^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M7 ~& i; |, {0 Y2 R  |
" d* N0 Y3 T& f$ u$ N: u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5 Y0 `+ {% _- r, G

2 g- @% T8 f& m/ L4 M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 I- F& p; r3 ], \( D8 W
1 Z5 s; E- ~( c4 T( @, ^(作者:贾平凹。选自《读写月报》)
! O) C% X5 v/ _; {1 F: m; U
' G6 g" n: o7 f  E' M法桐本无思想感情,法桐的叶子“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作一个妩媚的笑”、“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可怜的法桐”、“一身绿的欢乐”、“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这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移注。作者的“忽然醒悟”,及“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的卒章显志,也是作者的思想请感的流露、升华。1 A9 X( p8 L( y! N

$ _3 S8 k; ?  ?; h0 O7 u' ~, Y' u  \& s, S2 B- |5 h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26 21:51 , Processed in 1.55368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