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2 J) F) y: \$ R' ^
日前,第23届白夜艺术节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举行。拉开这一世界艺坛盛事序幕的,是新版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瓦列里-捷杰耶夫亲自挂帅担任指挥。这个版本《黑桃皇后》的导演阿列克谢-斯捷帕纽克,对于中国的歌剧爱好者来说并不算陌生——去年,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袂制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出自他手。
2 Y/ d: v' ^) G; X6 Q0 x* ] 白夜艺术节从1993年第一次举办,已从为期仅9天的小型音乐节,发展成跻身世界十大艺术节之列的顶级艺术盛事。与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等不同,白夜艺术节由马林斯基剧院独家举办,所有的演出均在剧院的三个舞台上进行。每年这个时候,马林斯基剧院的舞台都被星光照耀,与圣彼得堡夏季独有的白夜奇景交相辉映。今年的白夜艺术节长达68天,包含175场演出,其中歌剧61场,芭蕾58场,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独唱及独奏音乐会52场。演出阵容颇为强大,歌唱家弗富拉内托、鲍罗丁娜、阿布德拉扎科夫,钢琴家马祖耶夫、道格拉斯,小提琴家祖克曼、卡瓦科斯,芭蕾巨星洛帕金娜、维什尼奥娃等大师级人物纷纷亮相。& w7 O* i9 m( R) @
应该说,马林斯基剧院称得上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是因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俄罗斯深厚的音乐和舞蹈传统在这里得以延续;与此同时,它又如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一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停探索。正是忠于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剧院演出的作品历久弥新。因此,在柴可夫斯基诞辰175年之际,由全新创作的《黑桃皇后》为此次艺术节启幕并不偶然。
0 D9 @) A5 z) j$ u! `) _ 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之作《黑桃皇后》与马林斯基剧院以及圣彼得堡这座城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0年初,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受时任马林斯基剧院经理的弗谢洛夫斯基之邀,开始创作歌剧版《黑桃皇后》。作曲家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全部乐谱,同年12月,这部作品在马林斯基剧院首演。《黑桃皇后》中的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这里也是原著作者普希金生活的地方,歌剧的第一幕和最后一幕中还分别使用了圣彼得堡的真实地名——夏园和冬运河。新版《黑桃皇后》中,圣彼得堡更作为贯穿全剧的元素,与此前泰米尔加诺夫执导的古典版本不同的是,这一版使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呈现夏园、冬宫、彼得保罗要塞等地标性建筑。当序曲响起,舞台上压抑、灰暗的涅瓦河畔更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果戈理小说中的场景。第一幕夏园中不时活动起来的雕塑则不仅是舞台道具,而更像是主角悲剧命运的见证者。
z9 w) _* s: f 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伯爵夫人”的原型,取自与普希金同时代的戈利岑公爵的祖母戈利岑公爵夫人。年轻的戈利岑公爵是作家的熟人,两人经常在社交场合和文学沙龙上碰面。一次,他跟普希金讲起,自己曾在赌场输尽所有,他的祖母告诉了他三张逢赌必胜的王牌,帮他捞回了本。戈利岑公爵夫人是欧洲宫廷的传奇人物,在巴黎生活时她是法国皇后玛利亚-安托瓦内特的座上宾,并在那里获得“莫斯科的维纳斯”的美誉,甚至连圣日尔曼伯爵也为之倾倒。据说,正是这位被风传拥有神秘力量的伯爵向其揭开了“三张王牌”的秘密。后来公爵夫人搬到伦敦,日后成为英国国王的乔治三世公开对她表达过爱慕之情。回到俄罗斯后,公爵夫人在圣彼得堡的地位仅次于沙皇,全首都的王公贵族都以能被她接见为荣。她在大海洋街的宅邸至今被称为“黑桃皇后之家”。普希金将公爵夫人年轻时的历史传说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自己的短篇小说中,“三张王牌”成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然而,普希金并没有让小说的主人公格尔曼通过“三张王牌”获得好运,相反,将他推向了疯狂的深渊。
, N; z- }" ^: a, k5 O* E+ u2 u 歌剧版的《黑桃皇后》由柴可夫斯基兄弟共同创作,哥哥彼得作曲,弟弟莫杰斯特撰写脚本并填写歌词。歌剧的剧情与普希金原著有所不同:在人物性格上,柴可夫斯基的格尔曼更人性化。在夏园第一次出场时,他并不知道“三张王牌”的传说。他满腹心事是因为暗恋着一位贵族小姐,而自己只是出身平凡的普通军官。富有的耶列斯基公爵向他介绍自己的未婚妻——伯爵夫人的孙女丽莎,格尔曼发现丽莎竟然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姑娘。接下来他听说了“三张王牌”的传说。夺回丽莎的强烈渴望让他第一次产生了探出伯爵夫人秘密的想法。深夜,格尔曼潜入伯爵夫人家,向丽莎表明心迹,丽莎对他表白的回应更坚定了其获得“三张王牌”的决心。相比之下,普希金的笔触则更加冷酷,格尔曼从一开始就以“城府很深,虚荣心又重”的形象出现。丽莎在作者笔下也并不是伯爵夫人的孙女,而是身份处于女仆和小姐之间的养女。她可以陪伴伯爵夫人出席上流社会的舞会,却无法和其他贵族女孩平起平坐,更不可能如歌剧里那样嫁给血统高贵的耶列斯基,格尔曼暗中追求丽莎只是为了接近伯爵夫人。不难看出,柴可夫斯基塑造的格尔曼是因为爱情而致富心切,逐渐失去理智、最终走向毁灭,而普希金笔下的格尔曼则是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机会主义者。
4 C! x4 y! v7 j& i' L 如果说,普希金经典的文学著作和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乐章是《黑桃皇后》的两张王牌的话,那么导演斯捷帕纽克的现代解读,就是决定新版歌剧成功与否的“第三张王牌”。在人物刻画上,创作者抓住了普希金原著中主角性格的关键。“他的侧面活脱脱是个拿破仑,而灵魂却像靡菲斯特。”——普希金在小说中这样描绘格尔曼。歌剧帷幕拉开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身着法国军服、头戴三角帽子的小格尔曼,在灰蒙蒙的涅瓦河畔他与伯爵夫人相遇,并摆弄着手里的纸牌,一点点搭建出一个纸牌屋。成年格尔曼出场时依然是这样的打扮——儿时对拿破仑的崇拜,长大后变成了对成功的极端渴望。这样的人物解读道出了整部剧的主旨:波拿巴主义代表的不再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独裁,而是人们心底企图通过金钱和权力而高人一等的原始欲望。为了这种病态的追求,甚至不惜牺牲尊严、道德乃至他人的生命。$ S. {! n. o3 t; y# V
舞台上的细节巧妙地暗示着歌剧和原著的关系。比如伯爵夫人死后的灵魂出现在格尔曼面前并告诉他“三张王牌”一段,伯爵夫人并没有像鬼魂一样飘然而至,而是躺在格尔曼的床上。这样的细节不乏隐喻的味道:普希金在小说中曾写过,鬼迷心窍的格尔曼甚至想过为了获得“三张王牌”,去做年近古稀的伯爵夫人的情人。
. P Z& y4 f1 H, o# T/ k1 f 美中不足的是,导演有时过于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震撼力,而造成了内涵上的空洞。夏园一幕之后,舞会上金色的雕塑再次复活,并伴随着田园曲跳起舞,这样的表现手法一旦反复使用便失去了意义。再如丽莎和女伴们一起弹唱的段落,闺房的香艳布置和慵懒的气氛从某种角度上,的确可以理解为贵族生活的空虚和无趣,但却并不符合整部作品压抑、疯狂的气氛,甚至有媚俗之嫌。: O( J6 o0 r% b, \$ a h% [
从表演而言,年轻歌唱演员的功力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男高音阿克肖诺夫成功地塑造出了处在精神崩溃边缘的格尔曼的形象。女高音丘利洛娃塑造的丽莎少了份楚楚可怜和多愁善感,多了一种为了爱情走向毁灭也在所不惜的勇敢和执著。
6 J3 V" v" z1 e, l& }; k4 Q 斯捷帕纽克版的《黑桃皇后》此轮首演后,将和传统版本一同作为固定剧目在马林斯基剧院上演。相信时间会告诉我们,它是否能经得起观众的考验,也如老版那样常演不衰。不过,无论新版的《黑桃皇后》日后会成为经典还是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对于马林斯基剧院乃至整个俄罗斯歌剧界来说,这都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9 v6 z ~0 b$ ]; [8 {# Y* E$ Q7 _&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