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行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规范问题
; }" i7 h: W B! { 目前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刊物和资料很是不少,但主要都是些介绍性或描述性的东西。现在这个领域里的活跃分子基本上都是些记者或“自由职业者”一类的人员,很少看到严肃学者的身影。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大众文化或社会心理载体,还是作为当代活生生的音乐艺术或娱乐商务市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真对待。# Z! k# P& v; A9 K9 z/ f
传统教育造就的是“知识精英”(或曰知识贵族),学者、专家和教授们在这个社会知识体制内是精英中的精英,对大众文化自是隔膜有加,再加上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流行音乐一般来说主要把受众定位于青少年。这是造成目前流行音乐研究现状的原因之一。介绍和评论虽然“繁荣”,但缺乏起码应有的规范--研究规范和操作规范。对流行音乐不能只是从感性上去接触,听一听、唱一唱、弹一弹,聊一聊、议一议,这都是不够的。应该对它进行理性思考,把它提到理论的层面上来,进行学术性的研究。而学术研究是有它严格的学术规范的。% c% z3 c, o" I% e* Y$ a$ S& [! E
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大众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音乐工作者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介入和实践。尤其是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学者就更是责无旁贷了。 T/ r7 O7 ~3 V/ [
我们知道,关于音乐学的定义,日本《新音乐词典》虽比较笼统,但却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格罗夫认为音乐学只研究“被作为艺术来看待的音乐”。而日本《新音乐词典》则认为,音乐学是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之总称。它应包括人类一切时代,从原始时代直到现今所创造的全部音乐,而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艺术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有小部分保留在书面上(乐谱、文字、图象),更多则留存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音乐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所有这些音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当然应该包括当代的流行音乐。
5 | T3 Q# C7 l# I) b: n1 F8 W 1863年确立音乐学这门学科的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CHRYSANDER)认为:音乐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成为受到尊重的、完全意义上的科学,而不应逃避最严格的要求。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研究流行音乐,有无可能性?应如何做?有无可能把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提到学术的范畴?
, X. _$ s+ _ Z/ y! N3 T& K: z 二、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S; I _8 z4 w
首先,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要看研究者是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去进行,他的立足点在哪儿?出发点是什么?他从哪个切入点进入研究的?有时我们甚至还要看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当然是指学术立场而不是政治立场)。
( }+ R, t' G& g2 D) | 对流行音乐的研究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进行。可以从音乐形态学和音乐分析学去进行理论分析(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等等)。也可以从音乐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具体到音乐学这个大学科里面,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可以从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来考察,也可以用民族音乐学的方式去研究。其实我们可以把流行音乐研究看成“城市音乐学”,不管是城市、乡村,都可以看作是对音乐的区域性研究。曾经为了反抗“欧洲中心论”,我们大力倡导民族音乐学。现在西方学者认为这也是另一种不公正,提出要打破“弱势中心论”。民族音乐学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欧美本土的地域音乐呢?用一种偏差去应对另一种偏差,这种“矫枉过正”只能强化以前的不平等结构。民族音乐学应该包容世界所有民族的音乐,不管它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因此在现在美国的音乐学术界,城市音乐学很是流行。城市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主要就是流行音乐了。比如,对纽约或波士顿街头黑人音乐的研究等等。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流行音乐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在中国现代城市民谣和流行音乐研究的领域里值得大力倡导。
( I8 A6 I; t; T# r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体系音乐学或曰系统音乐学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在俞人豪先生的《音乐学概论》中,体系音乐学主要指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音响学)。还有,也是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研究视角--音乐传播学。很显然,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指向流行音乐的。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范畴、领域)和研究方法,与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以及民族音乐学都有很深刻的关联,因此我们说音乐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学科关系上,它应该是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次一级学科,最后需要简要指明的是,它直接地是音乐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i( r4 D4 X/ p
理论规定与实际操作上是有一定出入的,这里有必要阐明。假如我们要给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上的规定--定义,我们万万不可说,音乐传播学就是研究流行音乐的。原因有二:1、并不是只有流行音乐才有传播的问题,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照样传播,只不过传播方式不同罢了。2、我们知道,一般的普通传播学概论把传播分为四类:人际传播(传统的民间音乐口耳相传)、大众传播(现代的传播方式,由专职的GATE-KEEPER通过机器将信息传给受众)、组织传播(古典音乐乐团)、内部传播(个体内心的自我交流--回忆、想象)。这与民族音乐学一样,从实际操作便利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湖南或鄂西的地方音乐来研究,假如你是本地人。但你不能因此就从理论上来这样规定。因为一上升到理论层次上,这个问题就麻烦了,理论有一种普遍必然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人只能研究中国音乐,湖南人就必须研究湖南音乐,那黄陂人是不是就只能弄弄黄陂本地的民歌了呢?作为一个研究者,当然需要考虑研究工作的便利性,但这是个人操作上的,与理论规定是有一定距离的。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和层面上去研究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和学科意识。
" ~& j' N: t1 f$ u5 ] 三、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
/ }5 e. B8 a( S% g# {$ R( M, Z+ v 对于流行音乐,一个前提性的看法是--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 q! J7 r- r) d5 p- v- z& e& G
任何一个观点,只要你具备足够的理论勇气把它明确、彻底地提出来,就可能会有两种遭遇:反对者认为完全是胡话,胡说八道。而同意者认为这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你是在废话。自己的理论前提有可能陷入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对此我是有充分估计的。这也是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理论自觉。
/ H' @" d) G5 G: o" K7 N 从具体的音响特征、音乐形态(节奏法--节奏的切割与组合、旋律法--不同的旋法)、乃至结构上,作为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们的确有很大差异。民歌就是民歌,流行歌曲就是流行歌曲,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想我们可以先从对“流行音乐”这个概念的具体分析入手。什么是“流行音乐”呢?流行音乐的风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是分时间、空间和深度(或强度)的。首先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流行的音乐风格显然不同。在古典时代,古典音乐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这是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切入。再从空间这个广度来看,流行的方式也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在一个封闭的山村里,山歌就是山民们的流行歌曲。这是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至于深度或强度则没有客观指标,它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和音乐形成社会共鸣的程度,这是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进入。从具体的音乐传播内部环境看,影响音乐传播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性因素(性别、年龄、地域等)、社会性因素(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有的音乐适合在二十几岁的青年间传播(比如摇滚乐),有的则适合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传播。有的音乐适合在酒吧这类城市商业场所传播,而有的则适合在农村。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了分众的概念,认为在当代信息与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实际上已不存在一个无差别的一体化的受众。
# u( j) a, E$ q+ N. {4 H. J “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过去的,是指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的、乡村的、自然形态的(仍保留原始形态)。今天的,是指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音响。国外研究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家曾有一个著名的“模仿说”观点,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流行音乐的实质: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模仿。当然是“变形模仿”,可是要当心,模仿得不好就会露出马脚,比如:《999朵玫瑰》和《彝族舞曲》、《白桦林》和俄罗斯民歌、《好汉歌》和《王大娘补缸》,有时模仿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弄不好就人我莫辨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G) ]: Y3 o& `" @+ X9 { 从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本身也是起源于民歌。今天的流行音乐,其本质依然是民歌--工业时代的民歌、都市民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F1 E6 l/ q2 p
四、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民歌和民谣, z9 G) Z: ]: p) W: M) A# _ u
# C" ?' G+ Z5 x l: U! J/ @7 c) ]9 s, J
# U: F6 D* 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