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35|回复: 1

[剧本台词] 电影剧本分析:《星际穿越》的野心和代价

[复制链接]

1282

积分

4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282
p2pcom 发表于 2015-8-3 18: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久未更新笔记,主要是忙于更新剧本。今天就继续分享近期亲身体悟的实操经验,信息量很大。为便于理解,会掺杂几段对《星际穿越》的分析。

  1. 电影是信息承载量很低的媒介

  这是师傅反复教导我的一句话。几乎成了金科玉律。

  在小说里,爱上一个人,也许只需一段心理描写就能说清;在电影里,你得设计一场完整的戏,少说三分钟,多则一整部电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说(尤其是概念阐释、心理描写多的小说)很难转化为电影。

  而你看到的绝大多数好电影,都只是老老实实说清楚了几件事而已。信息量大的,要么难看懂,要么干脆拍成三部曲。

  你一定常听到诸如“太复杂了”“说不清楚”“太长了”“没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是两部电影的体量”等反馈。究其原因,是想把太多东西塞进一部电影里。

  2. 是野心太大,还是信心不足?

  为什么你想不断往故事里加信息?是有更宏大、复杂的世界非展现不可,还是你觉得故事不够好看,需要加料?

  答案往往是后者。

  说白了,是对主线故事信心不足。

  在前阵子的创作中,我就犯了这种错误。不断叠加细节、增加支线、复杂化角色的前史……误以为信息量大了,分量感就有了。结果适得其反,挤压了主线故事的表达空间,最本初的情感冲击都大大削弱。

  譬如,我想塑造一个不那么扁平化的反派,就试图在片尾翻出他的复杂前史,揭露其不为人知的复杂身世,以及作恶的苦衷。反派形象终于立体了,片子也不那么套路了,听上去很酷,但问题接踵而至——故事之前全是主角的视点,并没有腾出空间来铺陈反派的复杂身世,突然在结尾处,切换视点,通过大段台词和闪回来表现反派充满辛酸血泪的人生故事,十分跳tone,仿佛进入了另一部电影。很可能让观众莫名其妙,甚至笑场。

  听上去很虚对吧?下面说点具体的。

  3. 《星际穿越》的野心和代价

  看完这片子,我第一时间就想问师傅,不是说电影的信息量承载很低吗?为什么这片子可以同时说这么多事?

  自己琢磨了两天,发现师傅说得没错。因为诺兰在实现野心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小代价。

  先说说他的野心。

  在一部电影里,他同时讲述了星际穿越(黑洞/虫洞)、人类救赎(AB计划)、环境恶化(末世饥荒)、人性阴暗、父女情、五维空间、时间失衡……等议题。可以说,诺兰把三部8.5分电影的容量压缩进了一部电影,还没乱套。

  看一部顶三部,那该打几分?豆瓣网友表态了,9.2分!

  真心牛逼。

  那代价呢?

  四个字:拖沓、笨重。

  这片子足足有169分钟啊,几乎是两部电影的长度。

  为什么会这么长?正是因为电影信息承载量有限,想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说出真实感,就需要反复铺陈渲染。

  举个栗子,开场诺兰用了三四十分钟来铺陈“末日饥荒/沙暴”的景象。

  他不是直接用字幕或者开宗明义的对白,而是从侧面反复勾勒、铺陈。一开始是一票老人的采访(第一个是老年墨菲),营造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然后是灰尘展示;再到棒球场上的遮天蔽日的滚滚黄沙;再到和小学老师的谈话,农业是王道,科技走到了末路;再到库伯和岳父在走廊喝酒,“在我的年代,地球上还有六十亿人”;再到NASA,交代枯萎病已经蔓延到了玉米上,人类曾经下令通过屠杀人类来节省粮食……

  从日常生活,到教育界、科技界,都展示出了一种末世的状态。人类在未来,很讽刺地回归了农业时代。

  相较之下,《雪国列车》开头用新闻播报;《猩球崛起1》片尾用航班动画展示;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就把背景交代清楚了。诺兰为什么要反反复复说?

  因为他要“真实感”。

  然后就付出了拖沓的代价,很多观众感到不耐。不是说星际穿越吗?为什么还不进入太空啊?

  再举个例子。

  很多人觉得曼恩博士和库伯在冰原上的戏很拖沓。因为曼恩带领库伯往外走时,一路走一路叨逼叨呀叨逼叨,说了一堆自己的内心想法,没有动作,没有奇观,甚至对于推进主线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但为什么要这么写?

  为了树起这个人物。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2

积分

4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282
 楼主| p2pcom 发表于 2015-8-3 18: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之前从没见过他。他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交代清楚。
  讨巧的做法就是一句话交代清楚他的求生欲,这很好懂,但流于扁平化。诺兰野心很大,想要把他写得更立体,就必须用大量对白来交代信息。
  既要塞入信息,又想充分阐释,即便是诺兰,也没法避免影片过长。但他仍然只能让观众看懂95%,剩下的5%,还是要仰仗大量科普贴和影评分析。
  这就是野心的代价。一般导演不敢这么玩。因为不成功,便成仁。
  那谁成仁了呢?
  当属吴宇森的《太平轮》。信息量过大,彻底崩盘,烂成了渣渣。
  4. 不要为自己的剧本辩护
  剧本是自己的亲骨肉,一般情况下,你已经觉得足够好了,才会拿出去展示。但往往读者会挑出一堆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排斥,觉得对方没眼光或者没看懂,想要解释一番,甚至想用口才和气场去说服对方。
  别费劲了,没用的。
  无数经验表明,每当有人觉得有问题,十之八九就真有问题。不管对方段位高低,其实都有鉴赏能力。区别只是在于,职业剧本医生,可以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普通圈外读者一般只能察觉“有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还得靠你自己摸索。
  但你要记住,对方跟你无冤无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的态度,不该是申辩,而应该聆听。听听最真实的读者反馈。更重要的是——
  5. 旁观者清
  总有人站得更高,总有人身处局外。
  而你呢?
  傻傻深陷局中,看不到全局。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品位、有想象力,宁死不想改,但别人却依旧不买账。最大的可能是,你没有让对方看到你所看到的,也就是没有把你脑子里的精彩世界呈现在字里行间。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某个场景的氛围、角色的心理状态、动作都已经在你脑子里放映了10遍,最终落实到剧本里,却只是某个不起眼角落的三言两语,读者根本感受不到。当你费劲口舌解释一番后,读者才恍然,原来你想表达的是这个,听你说了我才懂。
  说白了,就是你自己脑补太多,却没写充分。
  你发现没?
  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成是,你和读者之间存在“信息差”。
  6. 十个形容词,都抵不上一个准确的人物反应。
  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人物性格”究竟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不是实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究竟该如何表现?
  初执笔时,形容词是我全部的希望。什么“内敛”“孤僻”“害羞”“强势”“偏执”……一抓一大把。可每每有人说,看不懂人物的性格是什么。
  我急了。恨不得说,你眼瞎了么?我不是写得很清楚吗?他就是一个XX的人!
  结果你可以想见。形容词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直到我问对了一个问题——
  “他/她此时会怎么做?”
  然后,我悟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公式:人物性格=角色在每一个情境下的反应累加。
  所谓的“动作即性格”。
  具体到剧本修改,你几乎不用改太多,只需微调每一个情境下的动作细节,通篇累积下来,人物性格的立体度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电影传达信息的方式所决定的。小说中的一个词,电影得拍一场戏。
  7. 下笔,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事实上,几乎以上所有的论点,你都可以在编剧教材里找到。新编读来觉得应该有用,却不知道怎么用;老编呢,则觉得是老生常谈,无甚出奇。
  这再正常不过了。就像那句话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融入血液。
  如果读完这篇东西,你只带走一句话,那我希望是这一句:
  “亲手写一个剧本,胜过读十本剧本教材,胜过看100部电影。”
  嗯,我默默写剧本去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5 09:07 , Processed in 0.299711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