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更新笔记,主要是忙于更新剧本。今天就继续分享近期亲身体悟的实操经验,信息量很大。为便于理解,会掺杂几段对《星际穿越》的分析。 1. 电影是信息承载量很低的媒介 这是师傅反复教导我的一句话。几乎成了金科玉律。 在小说里,爱上一个人,也许只需一段心理描写就能说清;在电影里,你得设计一场完整的戏,少说三分钟,多则一整部电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说(尤其是概念阐释、心理描写多的小说)很难转化为电影。 而你看到的绝大多数好电影,都只是老老实实说清楚了几件事而已。信息量大的,要么难看懂,要么干脆拍成三部曲。 你一定常听到诸如“太复杂了”“说不清楚”“太长了”“没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是两部电影的体量”等反馈。究其原因,是想把太多东西塞进一部电影里。 2. 是野心太大,还是信心不足? 为什么你想不断往故事里加信息?是有更宏大、复杂的世界非展现不可,还是你觉得故事不够好看,需要加料? 答案往往是后者。 说白了,是对主线故事信心不足。 在前阵子的创作中,我就犯了这种错误。不断叠加细节、增加支线、复杂化角色的前史……误以为信息量大了,分量感就有了。结果适得其反,挤压了主线故事的表达空间,最本初的情感冲击都大大削弱。 譬如,我想塑造一个不那么扁平化的反派,就试图在片尾翻出他的复杂前史,揭露其不为人知的复杂身世,以及作恶的苦衷。反派形象终于立体了,片子也不那么套路了,听上去很酷,但问题接踵而至——故事之前全是主角的视点,并没有腾出空间来铺陈反派的复杂身世,突然在结尾处,切换视点,通过大段台词和闪回来表现反派充满辛酸血泪的人生故事,十分跳tone,仿佛进入了另一部电影。很可能让观众莫名其妙,甚至笑场。 听上去很虚对吧?下面说点具体的。 3. 《星际穿越》的野心和代价 看完这片子,我第一时间就想问师傅,不是说电影的信息量承载很低吗?为什么这片子可以同时说这么多事? 自己琢磨了两天,发现师傅说得没错。因为诺兰在实现野心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小代价。 先说说他的野心。 在一部电影里,他同时讲述了星际穿越(黑洞/虫洞)、人类救赎(AB计划)、环境恶化(末世饥荒)、人性阴暗、父女情、五维空间、时间失衡……等议题。可以说,诺兰把三部8.5分电影的容量压缩进了一部电影,还没乱套。 看一部顶三部,那该打几分?豆瓣网友表态了,9.2分! 真心牛逼。 那代价呢? 四个字:拖沓、笨重。 这片子足足有169分钟啊,几乎是两部电影的长度。 为什么会这么长?正是因为电影信息承载量有限,想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说出真实感,就需要反复铺陈渲染。 举个栗子,开场诺兰用了三四十分钟来铺陈“末日饥荒/沙暴”的景象。 他不是直接用字幕或者开宗明义的对白,而是从侧面反复勾勒、铺陈。一开始是一票老人的采访(第一个是老年墨菲),营造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然后是灰尘展示;再到棒球场上的遮天蔽日的滚滚黄沙;再到和小学老师的谈话,农业是王道,科技走到了末路;再到库伯和岳父在走廊喝酒,“在我的年代,地球上还有六十亿人”;再到NASA,交代枯萎病已经蔓延到了玉米上,人类曾经下令通过屠杀人类来节省粮食…… 从日常生活,到教育界、科技界,都展示出了一种末世的状态。人类在未来,很讽刺地回归了农业时代。 相较之下,《雪国列车》开头用新闻播报;《猩球崛起1》片尾用航班动画展示;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就把背景交代清楚了。诺兰为什么要反反复复说? 因为他要“真实感”。 然后就付出了拖沓的代价,很多观众感到不耐。不是说星际穿越吗?为什么还不进入太空啊? 再举个例子。 很多人觉得曼恩博士和库伯在冰原上的戏很拖沓。因为曼恩带领库伯往外走时,一路走一路叨逼叨呀叨逼叨,说了一堆自己的内心想法,没有动作,没有奇观,甚至对于推进主线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但为什么要这么写? 为了树起这个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