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民歌集《声音博物馆》
我国民歌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各具其独特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解放以来,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在民歌的搜集整理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也陆续出版了大量的民歌集,对于我们研究民族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利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民歌集都遵循“挖掘——整理——成书——出版”这一单调的程序,因此,当2005年1月1日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相配合的,记录原生态民歌的《民歌-中国》从书一经出版,就吸引住笔者的目光。这种以“电视栏目与书,光碟(附赠CD或DVD)”结合的方式新颖,且有吸引力。而《声音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一本,它记录了近百首年代弥久,价值珍贵的民歌的“声音”及文字资料,读者不仅可以听到许多耳熟能详的民歌的“原始”的声音,还可以了解到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笔者认为它是有一定的阅读及珍藏的价值的。
由于许多民歌的推广传唱,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音乐生活。“但是,当一地方民歌被越来越多的非当地人学唱时,随着它的传播面的日渐拓宽,其地域特征也就日渐消退。这是因为,所谓‘地域特征’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为该地区所有而非其他地区所共有。其他地区的人在学唱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这些特征而代之以自己的地域特征。这时,回到该民歌的产生地去体味真正的,地道的风格,是还原该民歌应有风貌的最可靠的办法。”《声音博物馆》收录的大都是被人们传唱已久的民歌及它最初的“声音”资料。这些“声音”,或者是这首民歌最早被采集到的录音,或者是这首民歌由专人演唱录制成唱片最早的版本,又或者是这首民歌唱的最为地道的一个版本。笔者把这些“声音”统称为“原始的声音”,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原始的声音”资料,《声音博物馆》才有其特别的价值所在。
首先,假如没有“声音”,这本民歌集也就没有其出版的必要。书中的谱例及文字介绍在许多民歌书上都能找到,以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为划分出版的民歌集它也不是第一本。单对书而言它并没有什么特色,因此笔者认为“声音”才应该是本书的重点,书上的谱例与文字介绍不过作为相配合的资料。至于本书有没有突出这个重点,及这些所收集到的“声音”是否全部都符合书中首页提出的以寻找“原生态民歌”为依据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其次,这些大部分还原民歌原有风貌,最为地道的“声音”记录,使得许多传唱已久的,甚至已被改的“面目全非”的民歌找到了其本源,找到了自己的根。虽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但我们总要不断回头去重新审视,才能知道现在所站的位置,及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艺术也应如此。
《声音博物馆》作为一本以寻找“原始”的声音为出发点而出版的民歌集,它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尝试。因此,笔者在认真观赏这本书的同时,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何为“原生态”?
本书首页就提出,这是一套以“‘会唱歌的民歌版图’为概念,从故事文化,乐谱记录,演员资料,亲历感受等各方面,以‘原生态民歌’为点,用多种方式精彩呈现。”的从书,《声音博物馆》作这套从书中的一本,当然也应符合“原生态民歌”这一标准。书中并没有给“原生态民歌”下任何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会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误导读者。“原生态民歌”这一概念众说纷纭,至今仍未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明确全面的定义。因此本书要提出这一说法,就应先对其进行解释和明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