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48|回复: 6

[作曲家] 贝多芬 - 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 no1

[复制链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X" U! Y7 V- z2 `6 e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
1 k/ |3 A) D5 H- j) \& V' V  K1 G# t* G, v) x
( b8 g9 d) y" m+ a0 K! b
演奏:巴伦博伊姆0 g" {$ w% E' F0 m2 e
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WEN: Piano Sonata No.1
. B' V2 c) s( ?! ]5 V5 P7 t" ]3 P/ X! A7 O1 c; O
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OP.2.1,作于1795年。OP.2的3首奏鸣曲呈献给海顿,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9 e  ~+ s4 E- {, d2 x, x
& W, Z2 V; Q  R" |  X1 [7 O  ]: ^2 f4 J/ W
乐章
/ E2 ^9 g, g/ f/ c3 U, i) u; s# h# g
这首第一号在OP.2 3首中,是最具悲剧性情绪的一首,共4个乐章:
! z- ]7 v5 E! a8 F
: v, C1 ^& H: v6 ~$ e2 T5 q' j! i( B1.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其中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恰成明显的对比,不但旋律线的动态相反,而且由圆滑奏所呈现的优美曲线与第一主题的断奏和生动的情趣迥然不同。
* m# t& K  t4 K! H( J2.慢板,F大调,缺少发展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乃1785年所创作的《C大调钢琴四重奏》(无编号)转用而来,两个主题都类似于舞曲的旋律。
/ D& n4 E  V/ i. o2 [! O* l5 x# z3.稍快的快板的小步舞曲,F小调,主题具谐谑曲的趣味,中段是F大调,后面是平静的小结尾。+ {3 f) R' K8 N+ s; U
4. 最急的急板,F小调,奏鸣曲式,两个主题都伴随着三连音符,显得很有动态性,在速度与力度的交织中,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早期对自己个性的探索。
  W" Q! @* v9 C0 {唱片4 t4 i+ }1 `. O: p( I
% r2 i0 t" z3 N* u( U& ~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 I! `3 G' P# |, z5 |
. x( J# p, G1 E! D* R+ e/ U
1.科奇什(Kocsis)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五、八、十七)。
1 x3 h5 T, I  C& |/ M2.布伦德尔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至第三)。; \4 z% `5 d0 B. I2 g4 J4 ]
3.佩拉希亚演奏版,Sony,CD编号SK 64397(1994年录音,第一至第三)。; n) ]: D+ ^% E+ Z
4.谭梅文(Melvyn Tan)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5465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
& C8 H  X; x# H' Q0 d2 @5.洛坦(Lortie)演奏版,Chandos,CD编号CHAN 92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 a, h4 q% O" C# Z% c
6.尼古拉耶娃(Nikolaieva)演奏版,Olym,CD编号OCD 561。
' H- A" o4 b" a. Q: ?5 M9 o7.里尔(Lill)演奏版,ASV,CD编号QS 6055(第一、二、十九、二十),《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3 l( @" I, Q! T" [/ }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可选施纳贝尔1934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 2(全套8张),《企鹅》 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带花。2 |0 z4 v! E) C$ r9 J$ j
$ r5 L! ]9 \* a/ S2 u
大约15分12秒
6 V$ `, Q3 i6 `& c! U/ ]( X: K7 B
  ]- _5 x: O. F! h# [5 }8 B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 - Allegro (3分30秒)
1 V8 w0 S. I- H8 [+ K1 i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 - Adagio (4分36秒)
- W) c: m6 i+ p: f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I - Menuetto - Allegretto (2分34秒)' p3 L0 [- A: u- B- l2 v( G0 P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V - Prestissimo (4分33秒)
" A, [  `5 V8 e8 D9 n赏析
6 [& Y' w, G7 j5 Z# N2 A3 q5 O1 E& \# P; r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3 {- O6 j9 c1 f1 ]( L+ j$ h5 F3 _+ V
* C3 }- E# M# N& v9 M/ p& Z6 O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W! z& G4 O7 Z7 P, x

; C3 m! \) R$ _! W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m$ ?9 h& t# S) I

6 A9 z$ U- g# w0 k《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 O1 K+ a1 n- g  |- k  x- h0 A
' d; l8 a6 `% D/ u& h( b% b8 n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简析$ |1 _! Y6 r0 `# t& l
/ I5 S' |8 ?7 i) V+ ^9 s: ^
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鸣曲式
4 v' c+ E* I/ Q% ^6 J8 _6 p. P: ~1 j7 @- _
这一乐章织体比较简单,以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细腻有机地发。简洁手法几乎已达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整个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而有力与毅然的决断力。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和在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中曾未见到过的丰富和强烈的感情。. _3 [0 P" U3 G* O) S7 O- ~

4 a- T- W: s3 P' o: N! F呈示部简洁的描绘是非常丰富的。刚强的激情以不断增长的不安、坚决勇敢的结论,现实地描写了英雄的形象。展开部是再现部强有力的准备部分,贝多芬又表现出新的持质,展现出猛烈的前进动力,给予整个乐章新鲜而强大的内在张力。最后那猛烈敲击音的连续,凭着弱拍上的锐利强音,使音乐又掀起了高潮,为乐章刻划下英雄的性格。
* h* j0 T5 ]  Z6 {' i6 c- Z" N  x. |/ ?
本乐章几乎就是由一个动机展开而成的。开头的两个动机虽然采用了莫扎特《g minor 交响曲》终曲主题的轮廓,但贝多芬却完全重新理解了音乐,以变成刚毅的感性和号角声。人们也把这种动机的形成称之为“曼海姆派爆发的火花。”贝多芬在他初期的许多音乐中都使用了类似的动机,这种样式的动机很象是烟火往空中跃升而去,而曼海姆乐派也时常采用了这种手法。6 O: D9 u) @/ Q% `
) @" Y8 G# R/ B% K9 T$ ?
总之,我们在这乐章中已经看到贝多芬以巨大的现实主义才能,探索了表达形象特性的音调,用各种因素的对比发展、综合、分解、过渡,把各种感情倾向和色彩集中在统一的范围内,充分显示情感的矛盾。
, S" w- ?- X5 |3 A& j
, Q. j5 K$ O6 n" d/ r4 R; y第二乐章 柔板(Adagio) F大调 3/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 E$ F( t! ], u: c8 p8 p8 }' _+ o- z4 a
0 e- l7 @7 J1 S钢琴家在演奏慢乐曲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困难是由钢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钢琴家按下琴键以后,就再也不能影响这个已经发出而且正在逐渐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几个声部中存在着音型化的伴奏的条件下,这种声音的消失并不那么明显,而在没有伴奏的进行的条件下,消除旋律线条的“附点节奏”的斗争对钢琴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钢琴家的脑海中应当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线条的声音的形象,并且应当想象他弹出来的音是用嗓音唱出来或用琴弓拉出来的,把这个音与随后的旋律音连起来。这种想象的对声音的支配力会帮助钢琴家把旋律线条连绵不断地活生生地送到听众的耳中。 本奏鸣曲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它在属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再现段变奏地重复着第一主题,并且以中段的素材构成的尾声告终。& T8 h! M% Y7 \
2 k9 \2 [# k  s" o7 |
此徐缓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充满了莫扎特罗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贝多芬1785年在波恩写的《c大调青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式。这个意味深远、高贵且又哀愁的主题是由仅仅十五岁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说是非常惊人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质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从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成长的过程。9 U3 ^$ Z3 l( E3 C
4 q; O0 u$ F1 c, C
罗曼·罗兰曾写道:“在第一首贝多芬奏鸣曲 (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较朴素,较少装饰,更接近于自然。各种因素明确地对比着,而不是以逐渐改变色彩来从这一种过渡到另一种,线条进行没有修饰。不只是关心,人们是否喜欢,而是注意更为正确地表达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假装的。”9 c. l) z( `3 f; }, j
) @" v5 e$ _7 R: ?
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创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轮廓的、直率的旋律,而这种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综合的宽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种严峻的、斯巴达克式的东西。乐章还表现在以(1egato)为主要标志,使演奏精致、敏锐、细腻。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满感情的明确轮廓被清晰的节奏支撑着,表情上形成相互对照,内容上一脉相承。总之,这个乐章已经展现出贝多芬特有的悲怆美。
! Y' W1 y! o" y1 ]0 u- ]2 U& w" p2 I. S% M' u! e+ F
第三乐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 minor 3/4拍子 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 W* ^7 }+ m( S
% Q. E) ^; r: F此乐章带有曼海姆乐派及海顿、莫扎特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小步舞曲传统,生动活泼而充满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质接近于古典交响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节奏范围来表达贝多芬的个性。三声中部八分音符进行的特性音型极具戏剧性,使人联想到《第五交响曲》的诙谐曲。这乐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优雅情趣,它不是优雅的宫廷舞曲,而是使人预感到诙谐曲的音乐。) ?6 \" x2 F( Z" ^4 \1 L2 `& T8 J

+ p$ {; ]0 A6 i7 @+ P2 O) `主部的音色是阴暗的,而且出现锐利的不协和音,在音乐方面带有纯重的感情,有时甚至是忧郁不安的。在乐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乐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现的锐利强音,产生的是悲痛的音响,而不带有诙谐的味道。1 a3 N9 Z4 m$ X* d
0 A* A# N8 b. S. k
第四乐章 极急板(Prestissimo) f minor 2/2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 L7 `8 R3 j+ @" I
, u/ r0 ~5 N( V% f3 A. g' j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不绝如缕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
7 @. s# P* j( S
# ~2 Q% J! I6 t2 S9 a; A  c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动人的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现在急流的音乐中。乐章极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鸣曲式是变形的,乐曲的内容也倾向于浪漫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意境宽畅的新主题,同时使用了主要动机代替尾奏曲思,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性格,在这种回旋曲中依然充满了奏鸣曲式般“动”的表现力。" Y+ j  f) r5 C* K, N

; ~  [5 e6 t; q6 i) _- c乐章植入激烈的对比及动机的有机式展开手法,也产生了无比的内在紧张力。7 W7 L7 a2 ]9 @$ _7 Q4 S2 A
8 D- o  e: I1 C9 {
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0 ~; G" i. `1 n' f( k
! |& \$ b) _# F1 {" Z3 m
文字来自于书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m$ Q4 O0 A: L

* v. Y& V) q- Z! t, ?" Z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H3 p2 |0 I/ `; W6 Z% q8 E) b8 x6 T
3 G, e  g3 ^1 c' k1 x& x3 ?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
$ |. F3 b  r  c4 X% T
$ Y/ u' E5 b" e7 ^- \( @
) y. {% F2 ~+ ~  u0 x: l1 J演奏:巴伦博伊姆3 Z" V' ?( Y! N# o0 K
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特别是它的头尾两个乐章,即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D0 ~2 x! }5 b5 r! d5 y

# f1 I# x4 i) r9 X第一乐章
2 T. g$ q& D* g# F+ ~% ?2 Q
# i# _( q+ @% h8 e第一乐章具有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有机发展。它的主部主题建立在音型化的和弦音的基础之上。这样主题的例子在古典派的作品中,特别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俯拾即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作品第57号第一乐章等等)。
, v* X+ _5 B& c9 [) H( A) i8 S& f# |; E1 ~0 V
主部由一个8小节的乐句组成,它停在属和弦上(半终止)。连接部也是压缩的,它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并且导致平行大调(降A大调)的属和弦。第二主题在平行大调上频繁地使用了降六级音(降F),它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本身同样是简明扼要的。它与主部主题相似,这点是很出色的。奏鸣曲作品第 2号之一的副部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一样,是第一主题的倒影(略有变化),8小节刚毅坚决的结束部结束了呈示部。& @$ Q9 _6 ?, |0 s, Z9 n. W/ y8 P; {

! Z; Y# \9 Z! v# d8 |; j展开部以主副部的素材为基础,属音持续音周期古典派作品中通常在展开部的末尾,在这里它并没有立刻导致再现部,而通过一个不长的(6小节)连接段,这连接段又回到主部所特又的四分音符进行上。
9 n1 W) m. V* ?2 Z) d4 E6 Z* t& E
# ]5 a! }1 p0 o- C2 s再现部与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部在呈示部是p,而在再现部是f(强拍上有sf),结束部主题稍有扩大。9 s/ h# v" k, @( w+ b9 g) M
# p% N% ]3 @/ e  r' T  ]8 [
第二乐章$ t  I* |3 b  S: q% w1 E; f( O9 f

# R: P& L; M8 F钢琴家在演奏慢乐曲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困难是由钢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钢琴家按下琴键以后,就再也不能影响这个已经发出而且正在逐渐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几个声部中存在着音型化的伴奏的条件下,这种声音的消失并不那么明显,而在没有伴奏的进行的条件下,消除旋律线条的“附点节奏”的斗争对钢琴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钢琴家的脑海中应当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线条的声音的形象,并且应当想象他弹出来的音是用嗓音唱出来或用琴弓拉出来的,把这个音与随后的旋律音连起来。这种想象的对声音的支配力会帮助钢琴家把旋律线条连绵不断地活生生地送到听众的耳中。6 M$ B! i5 d% @, K# O6 d! `4 b

1 P) f4 |4 n4 g3 ^% b$ Z* t本奏鸣曲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它在属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再现段变奏地重复着第一主题,并且以中段的素材构成的尾声告终。' O+ s* S) V4 L8 Z8 Q% |
: J: |# D7 }( J
第三乐章8 ]* C. ~, ?4 i

5 G# n+ R) ?/ g4 h* A( B/ T; `: C演奏任何一首作品,尤其是舞曲形式的作品的时候,演奏者应当清楚地感觉到音乐的脉动。我们在开始弹以前,心中就应当对一定的节奏有所准备,感觉到要弹的作品活的脉动。我们心中始终应当有运动,而这个运动感无论在休止或在长音时都不应当中断。
2 @+ ~- x2 M9 n0 M- l
) Y8 d$ f% F8 {5 E9 r0 t第四乐章6 t: _. ^7 a, v: ]$ m! S

1 N" u4 x- `; a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充分地表现在本奏鸣曲的末乐章中,这样的乐章无论在海顿或莫扎特的创作中都是找不到的。 贝多芬的对比f和p急剧的变换都应当准确地奏出。在他没有标上cresc和dim的地方,决不要用这些记号削弱对比和急剧的力度变换。
5 Y# k0 y, R$ j* }" ~; F0 |3 }9 T2 {
这个末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向属调(C小调)转调并且直接转入副部。后者在22小节出现:12小节的乐句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如歌的主题(结束部),它在左手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呈示部以简短的、建立在主部动机的基础之上的补充告终。
* R1 a  _  V1 _  A; K; x8 S' O/ v4 C% @& e0 w. M' h* f- [
展开部从平行大调(降A大调)上新的主题开始。呈示部在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而展开部里新的主题则出现在四分音符(重复的和弦)进行的背景上。在新主题的结尾出现了主部的动机(pp——在八分音符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再现部和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再现部中,副部和结束部的段落在主调(f小调)上。6 e/ v8 Z6 P# Y) b6 }! v+ V
8 p; m. v3 i7 E4 p8 v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O% t( L; k. L) S; m9 {
/ _# K7 w; u( x3 n; F
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 z7 J7 P( n& s

! U& S) j8 T  h; B" S) L
! F7 ~+ _7 b7 C演奏:巴伦博伊姆
9 H8 q3 G7 z1 ^9 O第一钢琴奏鸣曲  W( |* O4 c* o- S: l3 b
+ J' {& G  P" t2 h. N4 \
(献给约瑟夫·海顿)
3 d6 j9 V2 U0 t8 X
8 c: l! p9 u: ]) k% qf小调 Op.2 No.1
% r# C( i: |0 V5 W* J% \) {2 x$ \* z7 f- u" R# X- q4 v, c% E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Z: y6 H- n* I+ ]3 Y" B. p3 Y. T
' t6 o8 M/ f. j6 c& I+ `2 j* d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 z) ~7 c5 y& N2 u# [' O9 S
; y* U+ l' Z2 p6 R' J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4 b$ O9 I6 k  T: G
$ v6 F) g9 m  B' ?( s) B《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0 y5 u7 z0 V* A: D
& r* v" X# d5 e曲体分析
' T: K' K/ _/ p9 H3 U- ~) [
2 H+ l( K$ {1 ~' X5 T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鸣曲式
; q+ r$ w' [8 g+ R
* P) w4 z7 o$ s& O/ ]& n$ R1.呈示部(1—48)2 t! m9 p, Q. x1 g3 [+ P# N, D* Y
- {) l0 c; U$ s9 e' o- }9 @8 y: N0 A
(1—8)主要主题 (f)- M0 h& Z& i# C  p  ]* ^
. Q' ~7 R3 a! Z7 p
(9—16)连接
# \( |8 q, F4 k  T9 P, e# g& M/ ]7 Z7 Z; Y
(16—20)动机重复& }7 B6 q4 x/ }1 n
) L( c: ]3 z7 V) j- v5 I
(21—41)副主题 (bA)" S$ |, A& G$ J& s' V
! H- \/ F# A+ \3 B0 B/ }
(42—48)结尾
9 s7 l& l% N/ _8 @0 q4 O
/ V6 [: m, ]: [2.展开部(49—100)
( c3 ~% l! v) i' |$ r" g. D
3 t6 P0 M/ g6 |/ l& O# q0 q. e(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 S0 I2 V1 j+ C% _8 K' s4 z

( P5 U% G9 }' d9 P# S(95—100)模进
& h% D" J1 e- t0 Q. X7 c% f5 X" _8 d4 \9 J7 B7 q8 l$ |
3.再现部(101—147)
  x6 `9 c) ]6 [8 Z/ A2 O
6 z7 R' \6 H, Y7 V$ K(101—108)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y" W8 Y9 A- g8 C$ J. S2 K6 j* d$ E  b; o
(109—119)连接
2 t* P* q# R$ _! N6 {+ [. S
0 ^- E& c. m+ Z(120—140)副主题 (在主音调上)# m) @) D- n; T! m

6 L) M) H) T+ G(141—147)结束主题
% ^& V3 K/ H, {0 H8 E& L( |4 v( o
* z* Z# h, b) C4.尾声(147—152)
! J& {$ y- h$ h2 ?( D+ e; ~& s; m: }
第二乐章 柔板(Adagio) F大调 3/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5 x1 W7 B  O, H9 }! {+ f
2 X2 r( t* Q& [$ h5 T8 p" w% g9 D1.呈示部(1—31)  H2 e$ l0 ?9 r
' T# ?. T5 l' E) ~1 @1 R+ u
(1—16)主要主题 (F)
6 z4 }6 A; Q" B
+ G5 x1 v, [  T/ y(17—22)连接9 {9 Y# R5 }) `6 s# H) `: ~
. L, U3 B; i, o, X3 Z3 V
(23—27)副主题 (c)3 B) |' c  D2 b

! `# |; U9 `: v(28—31)重复结束6 m9 Y" i$ C. Q8 M$ z( H0 a

2 z/ D; u4 D2 E( K$ C2.再现部(32—58)' z' d. y' d, Q' o8 H, b

8 U4 U9 [0 k' `! q6 n# k(32—47)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3 D& N$ O7 F+ p. R

" U( E5 C+ B) G9 A" N* f(48—58)副主题 (在主音调上)
1 |  u! k$ L! ]  _1 Y) E& |! n2 i& ^/ I3 w; e# H4 K! ]
3.尾声(58—61); w, A, y* D& N

  R  d$ a- p# j, f$ y6 j* @第三乐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 3/4拍子 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2 [, t  F6 e) v: L/ c- e) `
6 r. t5 [1 Y' s
1.主歌谣曲式(1—40)
# {  v2 Z* i. I+ a. ]* M2 A: D0 e8 U( E# D
(1—14)小步舞曲主题 (f一 A)
/ ~3 g% n) Y: K* Q" ^- t$ w- ~% Z" p: g, Q4 k
(15—28)转调展开0 F' N; ~) X3 O& P

2 T  y( P/ D8 h4 I5 P# C! `* P(29—40)主题 (原调一主音调)
, `6 R# s- [0 p  J9 l) c% D
) @- Y, }; }2 P" g4 O2.三声中部(41—73)
* z7 ]7 m; T' Y! J0 V9 b8 c6 v
' Z4 {( ^- [# n* n2 s3 l(41—50)三声中部主题 (F—c)
! n' W: a9 v& m5 w! ]4 w  F  X( t2 R. _+ ~
(51—65)中间部分3 ~  t- M, E6 u0 S
; y# G% z3 X9 r+ }& c3 k; H6 {
(66—73)再现部 (主调一主音调)
0 W+ h" A# {- `3 {  S% _- p7 c1 P8 t; H8 M& j$ |* b
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
& X' G+ O; q8 ^' d' A3 V8 Z
$ |* e) j9 V" y  J  N8 U4.没有尾声。
' n) s+ V# U2 {3 ~$ {: x% }/ u% @$ {# _
第四乐章 极急板(Prestissimo) f小调 2/2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8 V" R0 \" ~; G

0 g  |9 C1 Z2 v2 [' a, @7 I1.呈示部(1—56)6 ~& l- F! @& Y; F
( o6 I1 j* H* I
(1—13)主要主题 (f)
# [* |! ?; l! \
, K& y* C% b, o0 c; K(13—21)连接
8 g# D4 X- T; H. X1 Z; s/ u7 ]0 F7 }) ~: c: W
(22—34)副主题 (c)
! Y; m: W$ H& J( o+ }. A. z3 s/ M/ z
' G! j& P) h" {' U( m(35—50)重复乐句
; O! |, H* \# L0 f8 r6 p6 N4 M) m+ B+ P
(51—57)结束主题5 ^7 M/ d5 {+ C: N

) l! _3 V& Q5 j; A9 Z8 B(58—60)转调至近似三声中部
2 Y4 E0 U* F; f, c
$ K/ N& J9 {5 J" Z  e+ B2.近似三声中部(61—139) (bA)
( n# O) u) e9 o0 T3 V
( E- @8 @/ k$ Z6 h6 U# u1 i6 l; T; q(61—80)第一部分( I, @- U' a: d  J' D0 R

9 f$ a8 h& P% Q* z  N) `9 Z(81—88)中间部分
( l  p4 m# P; r; u0 v( D& b4 W
) `0 }/ z: h0 p: d9 t" K(89—96)再现* p5 u: O* d4 x$ R9 r
8 }7 s- V5 y- W/ M
(97—111)重复
+ ^' I, }+ Y& h% c( G+ M- n, |; h5 f4 O" k: ]) s
(111—139)转调再现9 n; F0 q/ @5 L7 j- f1 Z4 d
$ d, L/ I8 s" D" K. E
3.再现部(140—198)7 W4 I7 k* h: }/ y, P! E- k

2 E6 m0 b& C" I' C9 ?(140—148)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Z6 ^# L2 Y* g

/ D8 u0 V8 }( S- f% ?/ B% m% l+ f3 d9 s(148—162)连接# w7 {. c- \2 j3 v/ {6 I: I

7 d4 _2 T5 e& F! i1 A(163—190)副主题 (在主音调上)& r) Z8 d. ?' X
* g/ O' U3 n8 N
(191—198)结束主题
. A, {( q; g. Z$ V6 z' f# L  p" Z8 J
4.没有尾声。; d0 O, i5 b: |

4 [0 N$ v% S0 E! Y2 r.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2 v4 K$ C3 B; v6 [$ i7 z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
5 A7 ]/ {+ y& o: c- C* x2 }" D# W
. x2 N9 m6 c$ L2 G; X1 |0 u; A
3 r7 y/ _* Y) C  l6 u/ q7 C' q  Y演奏:巴伦博伊姆' E8 e" v* A5 g
第一乐章5 Y' T% [& E2 n5 d4 W& O

" q8 k( g7 U4 z8 }4 P7 t% A这一乐章织体比较简单,以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细腻有机地发。简洁手法几乎已达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整个 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而有力与毅然的决断力。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和在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中曾未见到过的丰富和强烈的感情。
! p9 F' @) g- t1 ~/ Z3 {
7 {# W! R: }  d呈示部简洁的描绘是非常丰富的。刚强的激情以不断增长的不安、坚决勇敢的结论,现实地描写了英雄的形象。展开部是再现部强有力的准备部分,贝多芬又 表现出新的持质,展现出猛烈的前进动力,给予整个乐章新鲜而强大的内在张力。最后那猛烈敲击音的连续,凭着弱拍上的锐利强音,使音乐又掀起了高潮,为乐章 刻划下英雄的性格。* c/ `5 n( X0 N. X( c, L

8 P5 Y0 P' _, y本乐章几乎就是由一个动机展开而成的。开头的两个动机虽然采用了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终曲主题的轮廓,但贝多芬却完全重新理解了音乐,以变成刚毅 的感性和号角声。人们也把这种动机的形成称之为“曼海姆派爆发的火花。”贝多芬在他初期的许多音乐中都使用了类似的动机,这种样式的动机很象是烟火往空中 跃升而去,而曼海姆乐派也时常采用了这种手法。
! J5 D/ p/ d8 x+ @+ J5 N2 `
: _+ }0 i" m  X1 `6 p% M; l总之,我们在这乐章中已经看到贝多芬以巨大的现实主义才能,探索了表达形象特性的音调,用各种因素的对比发展、综合、分解、过渡,把各种感情倾向和色彩集中在统一的范围内,充分显示情感的矛盾。
* L$ v/ B8 U: Q, V  }8 T: W* d1 ?+ W' D4 X- z: g: @
演奏注释
+ w2 q9 z1 b- c8 o; A1 G2 V6 U2 {8 K5 T) f6 ^
[1]紧凑的主要主题以断奏上行分解和弦型进行,由a、b两个动机组成。旋律的和声型进行很容易察觉到与铜管乐器的音响有联系,它表现出一种戏剧性的威力,似乎是一种表现力的召唤,一种感情的号角声。形象性的音调在威武方面扩展,具有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三连音的节奏要弹得十分准确。
! z* j2 p( E! O$ \1 A+ w( p[2]上行形的颠峰要做出稍许的强调。
5 q; W3 x( v2 C: O2 V[3]左手第一个四分音符是五六和弦,注意不应当与前面三个和弦混成一个节奏型,它是由和弦来表现强拍。
/ Q- ]- R8 X# X4 ^[4] 以(crese.)(rit.)的内在对比,趋势逐渐高涨起来。
* l& K- |6 [2 w8 }4 |3 @, G[5]倚音必须弹得尖锐,把时间紧迫起来,以符合音乐的急速性质。可利用前倚音凝缩起来,在颠峰点加入sf,突出倚音所依附的那个音。
# ^8 S8 L0 Z* M2 R# s& X- H! A$ ][7]音型化的和弦做出ff,应按住所有的音。这个分解和弦不可慌张,每个音都要弹得很清楚。5 y) f! i/ _# r5 V0 o2 w' v
[8]响亮的半终止,延长符号大约等于1小节。音乐以片刻的胆怯、微弱的叹息为解决。
, a( a: h+ s+ z: @[9]号角声在低音区,因此低音应很确实,造成刚毅的感情对比。; |: d3 p$ g5 a6 i
[11]这4小节的基础是安祥圣咏式的陈述,是聚精会神的沉思。背景上仿佛有几个乐队声部在相互呼应,左手要突出温和的下降形,要十分注意动机的第四拍不能与后面的第一拍混在一起,而要象轻盈的结束那样离键,敏锐地提高对音色表现力的感觉。
+ d9 M; |2 s3 N[15]下行的切分音好象是从第八小节第一拍的“叹息”发展而来的,用切分音的力度与叹息的消极音调相对比。
9 |  I/ Q! Q4 g* a. x3 ?$ z- I: p" n  Y[16]到达平行大调(bA)属和弦,为副主题调性作准备。
% k- Y0 T0 F' F# K, z$ Y5 h[21]bA大调卜出现副主题。它开始于属音的小九和弦,与主要主题巧妙对立,旋律线的动态相反。清晰、上行、尖锐、号角声般音型的主部变成了柔和、下行、歌唱、灵活的音乐。圆滑奏所呈现的曲线与主要主题的断奏是迥然不同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背景却出现了贝多芬非常喜欢采用的热情重音。sf强调了加入不协和的装饰,但重复低音的印象不能消失。! O5 h0 g0 q0 v% D9 M
[26]这里好象是急促的“感叹词”,片断重复、动机重复和模进,使音区扩展了。; f8 b; S& P1 \/ w) b
[33]左手的切分音变得固执、坚定、号角声般,越来越强,而“感叹词”被肯定、确信所代替。
- y: n0 q- B+ Y* p[34]终止式的下属和弦首次出现。
5 x/ Y) @- x/ b7 C[37]乐句的终止。先是一个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而后又通过变奏的部分重复进行到完全终止。8 ~# R2 n" K' t
[41]结尾句开始。(con espressione)带有哀愁寂寥的气氛,象一种小结尾的曲思。右手的旋律应当弹得很深,左手的和弦则应当弹得短促。重复两次的2小节片断提高一个八度,要强调两个主题问的戏剧性因素。- [( f$ z- G* f7 f: A* p/ f, i
[47]此和弦给人以延伸音符的感觉,可做出主和弦与属和弦在感情、力度上的冲突,注意强弱的音乐处理。
/ n+ M" Y! M( z! W[49]展开部基本上是p的性质。从结束呈示部的调性(hA大调)开始,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动机发展而成。八分音符进行应当连绵不断,高音声部须连贯进行,sf弹得肯定。. J2 F: y: h7 C8 U8 `0 ^  K- T
[67]低音下降的旋律要非常有精神,(1egato)可用力些,表情极其丰富。8 t9 a. I8 Z; y1 ~; i( e3 ?
[73]低音声部的切分音与右手的高喊声相呼应,左右手接连不断的重复加剧了思绪惊慌、萦绕不去的特性。节奏重音要注意互相打断。8 N0 S- K* D# ]. a
[81]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发展,三对连线音符中,第二对含义比较深长。要逐渐安静,紧张消失了,但感情还未平息,叹息音调变了面貌,强调了抱怨、柔弱的情绪返回。! K- Y1 f. M( H' G  u; }4 r. Y
[85](tr.)要非常仔细,应该不加结束。
  Y' F# b: ^$ R$ c) r[93]左手惊慌的余音、同时下行的二度、三度要有分寸感。迥音的动机加半音的锐利摩擦使气氛升腾起来,以预告主题和再现。
) ]7 I) x$ @: o+ w( \[95]连续的模进,由主动机的一个因素构成,并从很弱渐强,用这个模进引出再现部。1 S4 w7 w8 T3 x3 f3 \: m
[101]再现部开始的力度与主要主题首次出现时的弱奏形成对比。这里果断的特点使主要主题变得强而有力,把f增强为ff。左手的和弦部分与呈示部不同,在强拍上给旋律作伴奏,节奏性比呈示部更加鲜明、更加坚决,整个是ff的性质,直至延长号。, j8 e2 E. E% g  x* d1 U
[105]第一音都要跟左手的拍头配好弹出,贝多芬写下的装饰音都要弹在拍子上。
4 R3 z0 Q2 I7 T$ B  w; s! c[109]在主要主题与副主题之间出现短小的、向下属方向的音调,它改变了主调性。$ i. l2 c4 w9 n# t: T: M
[120]副主题在主调上再现。3 Z8 U# M  }' B" j+ g
[132]左手的切分重音是考验,是加强了的意志和决心。
6 {' x& `7 x$ _9 O+ p  Z9 N8 {. t& m[141]结束主题规模不大,但连续强大的打击音及其弱拍上的尖锐重音应当弹得极其强烈,以形成简洁有力的终止,使得最后的结论令人信服。
" `) K9 B+ @. P% q1 z4 L[146]进行到阻碍终止,引出短小的尾声。尾声开始2小节是五度动机,并以缩短时值来加强发展为连续模进,最后以极强奏结束该乐章。& A  K" t+ ~% J+ P+ z5 o
第二乐章
" A' M# G+ _( A8 [3 M
0 I2 j" y0 A- r4 y8 p& I此徐缓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充满了莫扎特罗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贝多芬1785年在波恩写的《c大调青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式。这个意味深远、高贵且又哀愁的主题是由仅仅十五岁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说是非常惊人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质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从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成长的过程。9 E* z0 C) ?0 ]) X* |1 x

7 c/ f0 J' e- F' h( y4 c8 R罗曼·罗兰曾写道:“在第一首贝多芬奏鸣曲(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较朴素,较少装饰,更接近于自然。各种因素明确地对比着,而不是以逐渐改变色彩来从这一种过渡到另一种,线条进行没有修饰。不只是关心,人们是否喜欢,而是注意更为正确地表达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假装的。”; M7 C6 U+ \% K& F& h

! r! n6 a- w$ z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创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轮廓的、直率的旋律,而这种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综合的宽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种严峻的、斯巴达克式的东西。乐章还表现在以(1egato)为主要标志,使演奏精致、敏锐、细腻。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满感情的明确轮廓被清晰的节奏支撑着,表情上形成相互对照,内容上一脉相承。总之,这个乐章已经展现出贝多芬特有的悲怆美。; y. t$ [2 v# M6 Y0 k
- v9 f, ]" U6 E! ^7 p
演奏注释
: c8 m3 p0 m/ e0 g7 r& r( v( v) e8 z: w2 }2 C% i9 F
[1]开始于具有美之奥妙的F大调主要主题。这一主题是有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一部分是8小节乐段。弹奏迥音时,要注意上助音放在弱拍上。
& g2 r0 p1 X$ u[8]准确地弹出高音声部中的十六分休止符,其余声部保留到底,要有节奏匀称之感。
- Y9 U" A! }3 @) }! Z2 ~[9]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前半是属和弦的发挥,应当把低音c弹得很丰富,十六分音符进行轻盈、流利,不要用过多的踏板,高音声部的级进、下降都要有鼓涨起来的感觉。迥音可把附点分割成三个音。/ G0 N  m1 w# n# T7 E' A2 y
[10]sf只是表示强音之意。
1 T1 n% V& S7 M2 [' P' M[13]其后半提高一个八度再现主要的乐思,但没有再现完整的乐段而只再现了用完全终止结束的后乐句,并加以变奏。二分音符F音要保留到底,可以深触键。2 J+ p3 `8 V) k. L' n& r5 D4 R- A
[14]用加重和弦的办法来代替(rinf.),以表现贝多芬怆美的世界。
* E5 U& l, p& n; C1 Q; Z, R[17]连接段落用新材料,并从跳出的新调d小调开始。d小调动摇不安的经过部要保留拘谨特点,每组三个三度的音型应有朗诵音调的线条,左右手的音符进行应以四重奏的形态采取应答的方式,确实而牢固地巩固音乐的根基。
' M" f8 L7 w1 p[23]优美的副主题在属调c大调5小节乐句上娓娓唱出,以从属和弦开始,用完全终止结束。三十二分音符要弹得均匀、平滑、从容不迫,千万不要弹成“经过句”,要有明确的线条,与主要主题对比、联系。
: u+ |. Z' p7 q6 y; F7 E[27]应当如歌,好象由大提琴奏出来一般。0 e- W9 g7 o7 H7 _- _
[28]加固结束主题,重复结束动机,sf不必太强烈,手指尖的感觉好象深深地陷到和弦中去。
& P3 ^/ D! ~0 R9 t( m[29]动机进行变奏,它变化了三连音和延留音式的辅助音。左右手上每两个音符的音型,第一个音符应当沉重些,而第二个音符要轻巧地离键,防止进行中断的现象,整个线条听起来要象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2 c/ T4 s: k" p6 K. A
[31]结束和弦小节,增添了小七度音(bb),转回主调而引出再现部。低音c必须响遍全小节。% `! J0 |8 s; S7 k) U3 q" u# q
[32]小规模的变奏被优美地装饰了,在主要主题旋律上先出现十六分音符,随后出现滑音式的三连音,此时的音乐手法相当纤细、绮丽。4 x/ d$ b* Q* S7 i7 {
[37]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应尽量优雅,在节奏上确实弹出三个音符对四个音符的组合进行。
. l& r) G, l9 g* p/ A; A! L[45]注意sf产生的和声效果。
1 }; K5 I# J- Y5 d2 s0 \: Q  E6 [[56]一个连续不断的线条,以致听不出左右手在轮流演奏,变奏的程度越来越大,要讲究平稳的情绪。0 p- l8 c) [& v
[58]尾声,静静地结束了再现部。& G. v' \* e; N8 O5 o
; v. O8 U6 s- A# {4 I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f, P" F( _; K/ @  h
6 L7 B+ L+ v  Z% U+ R: O) ~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2 S+ N, G9 j8 c

, r% _, F' B: t
. H: R3 n. B$ C) G演奏:巴伦博伊姆
; R8 V3 m* D( D5 ~" Q  p第三乐章
0 Z3 s: y1 d6 J" ^
  s0 a( C% ^0 }2 `7 F此乐章带有曼海姆乐派及海顿、莫扎特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小步舞曲传统,生动活泼而充满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质接近于古典交响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节奏范围来表达贝多芬的个性。三声中部八分音符进行的特性音型极具戏剧性,使人联想到《第五交响曲》的诙谐曲。这乐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优雅情趣,它不是优雅的宫廷舞曲,而是使人预感到诙谐曲的音乐。/ t, [0 E2 H7 Q4 Q6 |6 q
6 q1 @# C# Y, m7 N; x0 k. @
主部的音色是阴暗的,而且出现锐利的不协和音,在音乐方面带有纯重的感情,有时甚至是忧郁不安的。在乐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乐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现的锐利强音,产生的是悲痛的音响,而不带有诙谐的味道。
% c% Y5 T+ K+ a5 Q4 j: g, I
: v! J/ J; e( Q! v1 Z演奏注释
1 Y- ^# @5 l, }) E" E3 O0 A( L# _4 n% c0 c# o$ {; \* I
[弱拍起]小步舞曲趣味主题的第一动机,要轻柔地触键,避免与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结起来。整个主题音乐的音色是阴暗的、是注重低音效果的,可以看到弦乐四重奏的背景:两只小提琴在细致地歌唱,同时大提琴给予很确实的回答。重音
4 {6 h& K3 R. u9 e4 C的换置是有一些粗野的色彩,一种对未来的大胆领悟。0 T4 a1 T! h: l: b% ^$ d' X! g/ v
[8]把模仿的中间声部显示出来。1 M5 u9 [8 p- B9 ]. I
[11]倚音后面的音符可弹成两个八分音符。: t! e: \$ |- L5 G9 U
[14] 必须把第三拍与第一拍连起来。. O/ _5 f9 J" L- y4 V$ I2 |/ B
[24]第三拍后,双手隔八度的单音是全体动员的齐奏,弹奏时要想象一个八度音之下有大提琴在合奏,要以ff肯定式地做出来。
  O) S9 U$ S; T! y; O7 ^" `; S5 U[29]8小节乐句开始,注意sf在第三拍上,动机主题再度以f出现在低音声部。6 Z6 N" V$ \1 K
[30]颤音要做得非常贴切、如实。8 y4 a" B9 u8 V! V" S+ O6 ~
[35]p应当突然出现,并注意它的之后还有pp的性质。
7 M) Q! z% |/ M. G" s[36]平静的小结尾应极有透明声音。
- i% ~2 Y" v* ]" J+ `' {[40]爽朗新鲜的F大调。这个中间乐段的速度与前面相同,这里的弱起拍也应当同第一拍分开。4小节的乐节主动机以左右手的交替所弹奏出旋律也同时发挥了对位法的妙趣,它与小步舞曲相对照显得更为流畅,充满鲜明的光彩与安静的温暖。* ~9 B$ b- x; ]" G' V
[41]三声中部。第一部分是不对称的乐段,第一个八分音符应当突出、加重,其调性是同主音大调(F大调)。- F, o; E. g( B
[45]左手充分(1egato)呼应前面4小节,旋律在低音声部极其柔和。应当轻轻地把高音声部里第三个四分音符放下,比中间声部的G音放得早些,G音应当保留到小节末。% ]2 G5 c0 ?- `4 ~
[51]中间部分具有动机的性格,并是属和弦的发挥。
- x% |( o" t& |( v1 Z8 w" |[59]右手平行四度的六和弦经过句,指法要准确、连贯,把最后两音移到左手时会显得轻松些,给人以强有力的解放感。1 x# B- l: B- [! B
[65]右手的。bB音可继续按音,与下面的A音连结起来。
- S+ ?$ s0 j# _4 ][66]再现部的后乐句有变化,用三声中部调性的完满完全终止结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立即开始再现的主歌谣曲式。
0 ?4 W' q# N5 L) q第四乐章
/ w( H# Z) \* ?7 S$ o1 q: t/ q9 @/ O$ M0 e
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不绝如缕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7 Y+ ?" X2 I8 |' g
3 N5 @, J0 Z: K8 z. Z, @. m7 S; S
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动人的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现在急流的音乐中。乐章极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鸣曲式是变形的,乐曲的内容也倾向于浪漫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意境宽畅的新主题,同时使用了主要动机代替尾奏曲思,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性格,在这种回旋曲中依然充满了奏鸣曲式般“动”的表现力。
* o: `1 u, g" w- e# C0 c: S1 y4 Z( ~# E
乐章植入激烈的对比及动机的有机式展开手法,也产生了无比的内在紧张力。9 a, u, t) W' f% \" w5 n
5 r% E  S1 \3 w+ S" R  z
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 {! x2 ?$ O" E; \7 M+ N7 b+ D

6 B. Z8 u0 a+ c$ h/ d" B; _$ `3 y! w演奏注释
% K( S/ O1 K* \; R& w. a  s7 h8 l8 ~8 e9 u
[1]主要主题趁着急忙的三连音动态始于f小调,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旋涡,以强劲的反复给予呼应,右手的和弦重音须给予特别强烈的紧张度。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5 ?5 `+ ?7 X  G7 T# X( a
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凛。
2 ?) }: x) F: P+ q4 B! f[2]注意左手是利用低音强劲的反复。( j% k* [/ `4 a+ B# z, m. a9 u
[5]左手注意声部的进行,G音应当保留到底。
2 V3 k7 b* W% b[9]左手上的两个四分音符必须弹成断音。7 i1 Q2 _- K. {
[10]颤音要求弹得亲切、实在。3 c! @" t6 A0 I) M
[12]主要主题用重属和弦结束。9 t( }- \) K1 c- e# s) X5 A; @
[13]加固上面重属和弦,全末乐章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都应当是连音,以形成一个动力性的大背景。
6 T, W% t- p8 h: `, }[17]强击出三点f音的上限音fff。) K9 M, s' R9 e. U  u2 u
[22] 副主题伴随着三连音自然发展,显得很有动态性。它运用了开头的迥音动机,给人一种与主要主题相对应的圆滑之感。前面的力度ff一直保持有效,直至后面p出现为止。
5 e& X* u8 g1 ^) A6 }( N[24]旋律线条在左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上和右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上。
) A. l7 W8 G8 g* W0 A- H2 w7 Y[26]右手的三连音、左手的二连音的不规则节奏创造了期待的印象,这个旋律特别歌唱,有明显的斯拉夫民间音调。
. c5 D5 c2 d' u+ e1 @& a' s  W5 w[29]左手分解八度G音须弹得稍轻些。* C+ T; m$ v8 q3 Q+ R/ l
[34]用完全终止结束,导入新的旋律。左手使用阿尔贝堤低音,清晰、透亮,并且几乎不用踏板,右手的八度音如歌地,弹得纯朴、极富表情。0 `0 ^# c6 @4 L" F& _) o* L
[50]以主要主题结束呈示部。ff应当突然在右手进入,好象强调形象的内在对比,意志的振奋及感情的深沉与强烈的三连音流动浑为一体。
; }8 k3 U) c; E$ E" p' O[61]转凋到近似三声中部,其调性是。bA大调。以回旋性发展了主要主题,表现出优稚的感动和激情,音乐显示对第一乐章开头动机的回想,在浑然忘我的气氛中对比。左手上重复的和弦应当弹得轻盈透亮,可以想象是单簧管独奏配上弦乐伴奏。0 k+ j  Z/ I  J+ z3 ?$ a
[62]在左手第四拍上不留住而轻轻地放掉和弦,仿佛在寻找宁静、安逸,透过主题流露出献媚风格的痕迹。
" ^$ Y/ ~  Q  ]6 i8 ?' E6 D[70]左手三个四分音符应当是连音。
2 m5 P- S8 ]5 g, N0 ]: r[79]左手2小节部分应当是(1egato)。
8 I4 {4 d; i( P2 F+ T[83]中间部分是属和弦的发挥。
) `2 I6 j5 I. S" r6 W[111]三连音的流动逐渐减弱力度,虽然是pp,要用三连音再次奔驰起来,重新取回无限活力,注意速度与表情。左手的pp可从第一拍开始,pp与充满魄力的强奏sf相互交错,为后面将倾出的全部威力做准备。这种手法充分显示出贝多芬的个性萌芽及那独有的雄大气宇。' x( X; K& @% k0 X; w+ y/ X( a
[113]转调的再现连接段落,其性格材料是乐章开始的主动机,注意高音声部突出,应有管弦乐的音响。
' U1 c! A6 w+ i* t[122]号角般的召唤,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做出sf,而中间声部重复的三、二度可以轻些。
0 B" f$ [; P) Q% U6 i, d) ~[131]主调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发展成段落。  W+ q0 i4 y0 [4 y8 ?  c6 }$ e
[133]高音声部要勾住旋律,使其圆滑进行。0 H$ V1 a( P( N6 d" Z8 e) c# F
[136]进入(decrese.)中,左手下面的c音要确实地弹出,使低音基础巩固,右手上声部是四分音符。要赋予持续音以紧张感,使再现部的出现变得更为迫切。4 w( C, E! `  e5 }4 V; j
[140]在再现部中,重新又是暴风雨,又是斗争,又是意志的奋发。主要主题一直用f来陈述,避开了p和f的对比变换,引向热情的胜利。) g" C, ^" W# {. ?& [9 W
[154]用主动机的材料延伸。* H$ K$ q: T# s+ M* G
[19l]尾奏手法较为简单,以华美的三连音音符的琶音组成,慢慢提升的激烈热情造成了非凡的紧张力量。最后以下降的琶音崩溃般地掉下来而突然结束,形成圆满的效果。
* E7 l- N) I) t- v( e; J
  j0 d& b7 ~7 H0 d3 Z+ z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z- q. P  s$ Z

1 V) O, S( N" _" ~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5 D! f6 {" F" U* {

演奏:巴伦博伊姆

* y: w! q  x6 ~  p

6 ?2 ^4 G! [  J  b' X% s% T; n7 A* |
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2-1
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的编者亚培尔博士向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哈姆请教,假若挪亚方舟之事重演,现代的挪亚只能携带一本琴谱,应带哪一本最合适?哈姆的答复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 --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一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2号之1)至第十八首(作品第31号之3)是前期作品,第十九首(作品49号之1)至第二十六首(作品81号)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二十七首(作品90号)至第三十二首(作品111号)是晚期的创作。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作于1799年,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当时,耳聋的残疾" 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 g0 ^% [9 r( i* a* B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7

积分

4

听众

115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67

摇滚达人

 楼主| 五散人 发表于 2015-7-25 08: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c# D1 I7 ~* |* x. V: @, o( e

3 g) x5 S# E9 x" u# ~: f贝多芬 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1 F小调--16 {  d" S9 X9 J  c

演奏:巴伦博伊姆

; b: p" ^$ N) }, E

& X: }* l# S' l
贝多芬的Op.2包括三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897年,每首都有四个乐章,在内容上已经出现了贝多芬强烈的个性以及贝多芬特有的气势恢宏的作风,与当时的风格迥然不同。
这首《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f-moll Op.2-1 是在Op.2中最有悲剧情绪的乐曲,同事在乐曲中也已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
第一乐章,快板,f小调,2/2拍,奏鸣曲式。此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有力与依然的决断力。一开始是紧凑的第一主题。经过由这个主题的动机而成的短暂的经过部,第二主题以A大调出现,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旋律线动态相反,而且由连奏所呈现的优美曲线与第一主题的断奏和生动的情趣也炯然不同。在展开部里,显示第一主题,然后是第二主题的发展,结束部分用第一主题的动机来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3/4拍,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是安详而柔和的。旋律是充满感情如歌的。开始的主题是从贝多芬于15岁时在波恩的C大调钢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转用过来的。第二主题在C大调呈示。经过5小节的经过部后,立即将两个主题做变化再现,短小的结尾,用更富于装饰性和更平稳的情绪来静静的结束乐曲。
第三乐章,稍快板的小步舞曲,f小调,3/4拍。此乐章生动活泼并充满了幽默感。主题是有谐谑曲趣味的。主题反复之后,经过中间乐节,主题再度出现在下声部。中段是F大调,最后又回到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最急板,f小调,2/2拍,奏鸣曲式。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也是Op.2三首奏鸣曲中表现最为大胆,最有独创性的乐章之一。乐章中充满了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骤雨突然袭击,或某种大事件突发一般。第一主题以在当时算是不寻常的强音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在c小调呈示,这个主题伴随着三连音,显得很有动感。展开部以降A大调的新主题开始,接着发展第一主题,三连音的流动逐渐减弱力度,突然又以强音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再现部。尾奏中激烈的热情慢慢提升,最后以下降的琶音突然结束。

+ N8 N) e' ^2 m/ \+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4 09:44 , Processed in 0.142948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