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妆,恰到好处。39岁的张小美,看起来还不到30岁。5 a" [, i5 i+ R; r3 O7 K/ T+ d
+ p9 K: Z& A @4 u) C7 L
时尚的打扮符合她的身份——服装店老板。她的小店在青浦区赵巷镇上,距离沪青平公路不远。
. J" z S4 u' F5 H" _# }0 |# n: \. {. m$ p L. ]! j
张小美的歌声却一点也不“时尚”,她唱青浦田山歌。田山歌,又称田歌、秧田歌等,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是长江流域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时传唱的一种民歌。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没有山,田山歌取意就是此民歌高亢悠长,似乎在山间田野久久回荡。20世纪60年代以前,清亮高亢的田山歌在稻田间随处可闻;如今会唱的人已少得可怜。以赵巷为例,现在会唱的已不足20人。其中,数张小美唱得最好。
4 b8 w3 |$ n2 J" e8 z" v2 P/ C" }; M: B8 h; N0 |3 V
1 意犹未尽唱“花名”5 [( Q( m5 S' }3 k
; B" [$ t. l7 @1 } 初识张小美,在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朱家角“天下第一茶楼”。- ]6 F6 V, ^) U2 v
( T+ b5 ]$ U2 x! P, o& n2 j 当时,她穿着传统的碎花蓝布衣服,手捧一大束鲜花,毕恭毕敬地与几位老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在拥挤而嘈杂的茶楼里,她显得有些拘谨。. ^- Y+ N4 F6 q6 p
3 y/ d3 |) N& N+ Q
下午2时30分,“青浦田山歌传承基地”挂牌仪式开始。赵巷镇派出的6个代表,除了张小美,其他5位老人平均年龄73岁。坐在张小美身边的王锡余最年长,虽已86岁高龄,但身材魁梧,声如洪钟。他们6人一大早就在镇上的文化站集合。
/ P# z7 O; [+ F t
) a1 W, k! k/ d3 A% e ~ 仪式上,赵巷丁窑村、朱家角张马村、练塘泖甸村、金泽雪米村接受了“青浦田山歌传承基地”的授牌;同时还宣布王锡余等16人为“青浦田山歌传承人”,为他们颁发了证书和10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艺术津贴。/ _2 d& [% A" T: {6 Z/ a5 i
2 ^9 C) J" g! N! Y 议程过半,张小美上台。王锡余此时已在台中央的靠椅上坐定。小张走近老王,扑通一声单膝跪地,献花、拜师。1 S2 N a% B- i+ y
" n' h& l i ?& U “田山歌听起来特别有味道,第一次听就很吸引我。”仪式结束后,张小美脱口而出。
/ D, [ z4 Q. T: w0 \ S' B1 c2 q' x8 S# O( p& f# u
茶馆里,人群已陆续散去。“正月梅花开来叶头尖……”她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唱的正是她师父最拿手的曲目《十二月花名》。说话细声细气的张小美,居然可以爆发出那么有力量且清脆绵长的声音。
2 W4 e3 Z" C3 i( [9 }8 o
?+ {/ J9 `, j. l6 Q 2 想写封信儿给温总理: W3 L C j; T' H3 z
7 [2 V) H* l/ z 2天前,在赵巷镇一家没有招牌的服装店里,又见张小美。5 E8 Q- t% ~# B6 D( z2 E
( O3 n, i. N+ W6 D
她正忙着。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都是羊毛衫的销售旺季,她经常要从早晨忙到深夜。4 t% k! A( f1 [) p8 v
9 Q8 m9 Y$ ^; v; K! ?- \% }( X
可是,一见面,她立刻停下手头的生意,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叠信纸,刚想说话却欲言又止。沉默了一会儿,她涨红着脸,轻声问:“我想给总理写封信,你说行吗?草稿已经改了好几遍呢。”
- D; A/ @7 t+ m4 s- Q' d8 `% l1 G+ }* t* E
那天从朱家角回来,张小美心潮澎湃,在车上就急着问大家,想不想去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表演,所有人都点头。到家后,她翻来覆去想了一个晚上。“我多想去首都为首长们唱一唱我们青浦的田歌啊!”" F8 _3 N7 a' N7 Q( r! w( k2 g
9 k6 P: {8 v% J3 Y' B
她想写,1953年,赵巷镇丁窑村9个农民组成的田歌队曾经到北京汇报演出,在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得了优秀节目演出奖,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的师父王锡余就是其中之一,老人家今年86岁了,身体很好。还有两位老人也健在。
9 f* v* y! o& |$ |8 L1 M
5 J U5 h" K U8 H( t: W 她想写,改革开放这些年,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里的房子越来越大。许多有田的农民都“农转非”了,会唱田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我们赵巷镇,真正会唱田歌的,就剩这3位老人了。我只向师父学到一点皮毛。
) E! G. |; M0 u& f
, D p2 r4 k8 m8 \9 u* O “希望我们青浦的田歌能够再次飘到北京,否则再过几年,可能就没人会唱了。”张小美的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的画面:她扶着3位老人,头戴草帽,手持红绸,在首都温暖的阳光下,尽情歌唱……" u) e1 y5 C2 i
1 h) B' W0 Y* L9 {* ]* o
3 田歌演唱在大礼堂% \3 S' Y C- K3 |/ H* O" o- I
- I6 L3 ?6 c. J# A7 R" h 读完信,张小美大方地唱了起来,还是那首《十二月花名》:“正月梅花开来叶头尖,两梅独出一个徐阿千。徐阿千家寒穷苦呒饭吃,到伍家坛上做长年……”狭小的店堂里,高音回荡不息,令人精神大振。
' [* H( o; W7 I# }: O' H' T6 m! L6 d
单单一个“正月”,四句歌词,她就唱了足足10分钟。这也是田山歌的特色之一:歌声悠扬,尾音特别多且拖得很长。
F6 ?* L' \+ N0 c3 X% _: Q; ?% `! W5 e: J& e3 ~
“这是我10年来第2次在家里唱田歌。”一曲唱罢,张小美语出惊人。想想也对,田歌来自田间,本就该在农田里演唱。
& E9 B9 @8 w' V, X D% X, c
9 f, c" h1 ?# _& E& z6 I! Q: {5 L “在家里唱空间太小,感觉有些压抑,喉咙放不开,会影响效果的。”她笑着解释道。最早学田歌时,在赵巷镇文化站的小礼堂;之后的几次表演,都在大礼堂。“现在让我站在田里,我也唱不出来。师父当年是边劳动边唱歌,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而且农田也越来越少了。”' H6 Q2 |9 c' t
5 w& r! m5 J2 \1 V4 R. k 聊到师父,张小美话匣大开:“师父年轻时是镇上的‘头块牌子’。音色好,中气足,咬字清,歌词熟,大家都推他领唱出头歌。他既是‘头歌’,又是进京田歌队的队长。”
6 n p% Y( W+ B9 N! x3 S- j3 M: _0 t1 H; W, b: g
田山歌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一唱众和,音飘数里。除了头歌,还有前卖、前嘹、长声、后卖、后嘹5种跟唱以及赶老鸦、歇声两种和声。" w1 e' s1 P9 r5 R
+ Z; c# A3 |7 G3 {; L& O! m “有人把我们几个同龄人称为第二代田歌手,要我们赶快培养第三代。其实我们自己还没出师,连师父的十分之一都没学到,怎么教别人?”
5 p, B' _$ u' U1 \ W
. E: Z6 Z1 U6 l4 i R* Y1 { 4 有女取名韦唯
- H& H6 m. X* b: b1 j9 g4 C! k/ U
, B4 Q+ I+ z" i: O 张小美的女儿名叫张韦唯,今年16岁。“因为我特别喜欢歌手韦唯,所以给女儿取了这个特别的名字。”: y. Y* \) x ~& {( H) z( \. N
& Z5 a4 H+ {. k+ ]7 x- i* A/ {
小韦唯的确遗传了妈妈的音乐细胞,乐感和节奏感都很好。“我从来没想过教她田山歌,教了她也学不会,她喜欢的是超级女生周笔畅。”几年前听说妈妈会唱田山歌,小韦唯曾吵着要妈妈唱给自己听。结果张小美刚唱一句就被女儿叫停,还得到了“又怪、又吵、不好听”的评价。那是她第一次在家里唱田歌。哎,要让现在的女孩子喜欢唱田山歌,难呐!% T; Z& {# W$ Q& v$ u
# Z: X9 J* |" l2 ?( s; w2 x7 j
“我的第一个师父是王锡余的爱人王雪娟,只可惜雪娟老师教我没多久就去世了。她的嗓音特别美,大家都说她唱的是‘甜歌’。”张小美说。
- _. O; v; g! v, b @' c/ H: e6 g7 C# }" N. z( h+ @# p7 ?# q
在朱家角的授牌仪式上,张小美又找到一个名师,74岁的孙美芳。“她在几个老人中唱得最特别,我准备向她好好学学。她也去过北京,而且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走,我们去丁窑村找她,让她自己告诉你。”
% w# a, \. T% a2 Q0 e6 E$ R- a. l* O" P& {7 Z. L
5 没有新娘的婚礼/ \2 y* s( g9 S; m/ q9 T0 a
8 r+ C8 i- |5 u 沿着沪青平公路步行15分钟后到达丁窑村。孙美芳家就在村口,正对大片农田。正在浇菜的是62岁的陈秀娟,仅存不多的田歌手之一,她是孙美芳的邻居。6 W6 g" S+ C3 H, @4 i
$ p* ^. s5 t1 e5 ^- G6 C& U “农忙时,我们就在这里唱田歌。”陈秀娟说,“王锡余大哥唱头歌,大家一块跟着唱,热闹得不得了。而且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唱,两不误。”
" M- \1 `8 k2 \: e
- |) h0 }, G/ F5 t/ ~ 抬腕看表,已接近下午5时,太阳冷冷地挂在西边天空。3 m2 b `% t% l5 r1 j9 e$ o4 ?
; r$ a9 D4 @0 \' J f) D' S: Z
夕阳下,田埂边,年轻的田歌手听两位长者回忆当年。在她们背后,是一大片开阔的田野。那些热闹的劳动欢歌场面,张小美从来没见过,但幸好,她还能从悠扬高亢的田歌声中去追寻、去遐想。
% i# X- X* \( b' }6 B" Z: q: u: P" F% P/ D) m
谈笑风生间,孙美芳道出了自己的传奇故事。50多年前去北京会演,出门前她已订好婚期。不料演出轰动全国,在各地巡回表演长达35天。婚期被迫一推再推,推迟到第三次时,孙美芳还在北京。按照当地习俗,已不能再改期。于是,丁窑村举办了有史以来唯一一次没有新娘的婚礼。还有一种更传奇的说法,据说当年找了个小伙子做替身扮演新娘,热热闹闹地蒙混过关。* _' V+ G" v/ W" a
2 |. L2 K+ |9 }) v* c2 a( Z- w. O
“错过了婚礼,但看到了周总理,值了。”老人精神矍铄,语气坚定。“周总理穿着中山装,还和我握手,我永远不会忘记。”
" j( }: `; Z# M5 w4 i9 B* K3 }% }/ v
6 刚刚迈出第一步
" J2 }1 n1 e% `( b5 I @2 J8 w
- V# o8 t* V0 N3 X3 ] 孙美芳说:“田歌现在不流行了,改编的新田歌和老田歌是两码事。要是以后真的没人会唱,我也没办法。”$ B: F- J) P7 L4 o
7 ~" e5 l5 K0 E4 _5 J. G2 H: }- s
陈秀娟说:“每次参加活动,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有补贴,我唱歌的积极性都快没了。”' R/ Q" `: p7 l+ b y8 Y6 {
6 R8 o( \4 [# K8 m% i
张小美说:“从朱家角回来10多天,我再没唱过田歌。一个人没法练,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定期练歌。”
7 Y2 ]5 g" j8 M
: s: T& T' @9 ]8 }# l 这些,都是田歌手的想法。他们,是最直接的“护歌使者”。
- S, I6 j) J8 m& t, I- u9 i
' J* Q- o' v: d1 F! [, y5 V 他们的想法不止这些——办过几次训练班,像是走过场,找些20多岁的年轻人到班上勉强凑数;只有碰到外国友人来访或者重大文艺活动,才赶场子唱一唱,10年来唱的次数不超过10回……
+ [0 O7 y' P2 o4 S' }
( O0 E/ | r0 {4 Z 最近一次普查显示,青浦目前健在的田歌手不满百人。“田山歌的前景不容乐观。”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江明惇教授不无担忧地说。他认为,对于青浦田山歌,首先要保存而不是继承。“保存,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原生态的东西;继承,则有发扬的意思,重在改编。田山歌是一段活着的历史,后人能从歌声中听到几百年前的先辈在田间劳作的声音。历史,是不能随意修改的。”
. T W2 P8 ^4 V! ?
( m( T2 a- J) k# { 2004年,青浦田山歌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上海市保护项目;2005年,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浦田山歌传承基地”“青浦田山歌传承人”的命名……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表明,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 I4 m$ d8 E; w1 t) Q
! r0 D( a' z) o/ y" n, r) z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Z* X+ @. A2 U- L( u
( i% E2 A6 W9 q
3名田山歌手在一片开阔的田野地里交流唱歌心得(从左至右:张小美、陈秀娟、孙美芳) 曹刚 摄
$ y9 [- j: _) g$ x4 J
6 N% \" a4 ~4 b# J 一身农家打扮的歌手们唱得很欢畅 0 A0 L, P3 e% I# O
0 A5 M8 e$ z7 c1 b: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