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
' N* D/ n3 P" N" Q; b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K.37,F大调钢琴协奏曲,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K.595,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1791年),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4 X! K2 S. P3 X) ?6 |! q. Z
; y; J4 l* _2 d3 V4 U8 P- i-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共作有27首)
* u1 o4 e7 v% q( A5 ]6 K N! q/ f! Q p. G; v
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
2 b) g% }, S3 d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
+ d8 h5 Y1 ]' mD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 r- H+ D6 t1 \& k) [# w; e1 n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3 m" F3 P$ R# w% B: Q+ K' ?9 o
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K175,作于1773年9 p' C) _7 N4 ^( |0 y6 L6 |
降B大调第六号钢琴协奏曲,K238,作于1776年
% d0 e! {' j n, u9 R/ P1 WF大调第七号钢琴协奏曲,K242,作于1776年
* a! s( p) g3 ?1 @C大调第八号钢琴协奏曲,K246,作于1776年3 E3 L6 _* M* {4 v: R
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作于1777年2 U5 b; K6 e5 `* w- A# ]" k$ M
降E大调第十号钢琴协奏曲,K365,作于1779年
# N( y5 V9 N/ l9 c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13,作于1782-1783年
6 b$ a! }( S' _- o) F$ ^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协奏曲, K414,作于1782年
' d1 F6 M) g1 ]! y7 eC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协奏曲,K415,作于1782-1783年 j1 c+ E0 H1 U s
降E大调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年9 ^" n' t) b9 u- W$ R) g
降B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K450,作于1784年6 d9 N0 i8 T1 q* Z- p5 n7 p" w$ A
D大调第十六号钢琴协奏曲,K451,作于1784年 n4 c: T0 J; }1 M2 Z# g( C* G1 a
c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453,作于1784年
3 |6 T( ]$ ~) E a3 e降B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协奏曲,K456,作于1784年
1 X) n- S8 l! S% _* S& Y' R IF大调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K459,作于1784年
& ^2 U. H5 f( G# C! m# H. ?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
1 A8 j- [0 W4 A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5 f2 A6 C. @1 l7 | h
降E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K482,作于1785年1 n7 x; m% E1 g. E0 g
A大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K488,作于1786年' ~: I8 p! q2 |7 B
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91,作于1786年) v9 E5 L* O; t
C大调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K503,作于1786年+ u7 s8 q. y& [& [
D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0 u! M, t3 E, F, B' a
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作于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 3首2 J2 ^ l6 z! S! P- s. \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K.37,F大调,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K.595,降B大调,1791年),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3 S0 d, v x' V
6 u' w& Q& D5 S1 j( Q* K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 k2 J' X7 }$ G: @7 L
2 [! Z0 x o0 H Q* V" f0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早期的协奏曲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直到1773年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K.175)第五首,D大调。但即使在他改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他后来的某些风采。
# w; e7 R7 E7 @8 o: K) m7 {
, k# ^8 [3 A& v5 G8 y: V他的头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暗示了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先声。例如圆号在首乐章的应答句,令人想起后世德奥交响乐中萦绕不去的森林情结。总之,你很容易把它们和巴赫或海顿的协奏曲区分开来。
+ y! o5 V4 T2 x# l1 n3 O
3 U; ^0 r+ ^+ k他的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1777年)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一首。
, p1 J* E/ s' ]6 v! R7 W* ^# F v% Q5 O# k) q
首乐章没有通常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抢进来续出它的下句;乐队又叠住钢琴句尾,重申它的起始句,却又再一次被钢琴打断。你来我往,一上来就是对抗,如此奇险,却又如此奇妙。
9 H& y' E- Y3 J4 H
. e1 o! i/ d' [! v慢乐章又是一个奇迹,反差之大,对比之强烈,令人吃惊。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首次用小调写的乐章。, L; u2 Q+ k: ~0 Y+ [" |
6 V' D" t" {, y- L8 V& ?: \6 V$ l加了弱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凉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之极的独奏长句,宁静而略带伤感。% s: f7 w# C- i& s9 K& S5 [5 B
( n S) W* ~$ n+ Z/ N# m3 t
当小调的乐队主题又转回来时,田野的上空又被阴云遮蔽,而钢琴奏出的甜美曲调,听起来成了一首悲歌,令人倍觉伤感。
$ |# x4 i( U5 g8 F/ E% v8 M: G1 Z i" t% n% r; ?* G% Y1 l
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不同,莫扎特所有重要的钢琴协奏曲都是他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也许钢琴协奏曲所需要的交响意识直到维也纳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
2 o* J* B+ Z9 ?/ T" M
8 q; a: c9 j7 R8 Q6 G; E从第十一首(K.413,F大调,1782年)起,一个向着他的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其音符中了。此时的莫扎特,刚刚摆脱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作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音乐家。4 ^! b+ e9 H" A1 E$ }* h
; Z& j8 d; N0 G因此,第十一钢琴协奏曲起头那句著名的旋律,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是那么风流、洒脱。在抒情的慢乐章里,美丽动人的歌唱旋律,恍若天上仙乐飘飘。
4 l" p( W- F; |! J( h- t- F
2 |& `5 }( Z3 m5 v" P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部钢琴协奏曲:+ C6 H7 P' D6 m, ~# U
" P3 W- h7 j. i; h0 J0 u降E大调第14首(K.449)
3 b: c6 x1 _: k& k N# Z0 I降B大调第15首(K.450). n! Q# K9 }) [4 q9 T$ s
D大调第16首(K.451)7 t- W# g1 N' Z. H8 d; q
G大调第17首(K.453)2 S. Q. f/ o* V1 X$ w$ q
降B大调第18首(K.456)8 |' U, ^/ |* [3 l3 ?: A
F大调第19首(K.459)。0 C, i- t7 }% l
降E大调第14首(K.449)的独特之处出人意外:一首大调作品的开头竟是如此阴郁、迷茫!在通常总是欢快爽朗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少见。2 V- o: S2 ~8 _; w( d4 Q
' F F5 V4 A' E2 X& S降B大调第15首(K.450)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以华丽的步态翩翩进入。
4 U' } ?5 J, p* v* o8 F6 ^8 G T. @8 w j3 q# {/ ?/ {; @( R' e2 ^: S
慢乐章是一支犹豫而沉静的歌,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7 ?! k7 d- Y! l+ y
/ G9 n5 d, u; O4 F; V6 `D大调第16首(K.451)的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 o7 I* L3 t& k' \5 j: a% A
! b7 P+ G/ ~0 `8 C% AG大调第17首(K.453)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4 v3 g: u* r# U9 |
- Q4 \# k$ e. k: R: g$ b+ q9 I降B大调第18首(K.456)也体现了莫扎特这个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贯穿着兴奋、舒畅和鼓舞。. U7 N/ c# L- [7 a- c. b& ? E
$ c# [3 M. g0 A
从第十九首(K.459,F大调,1784年)至第二十七首(K.595,降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成熟期,也是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 z; w$ \" v( x2 Q5 H9 g& g2 X- S4 ~3 x2 l# }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表现庄严有力的采用C大调,壮丽辉煌的用D大调,清晰和激昂的用F大调,欢乐而刚劲的采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采用A大调,朴实感人的采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采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的时候才采用小调。
* |: D0 q5 E% J% ~4 G6 C( {) \- ~7 m5 d& u! @: w# q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的,即d小调的第二十首(K.466,1785年)及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年),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 |* ]( f, ?9 }. t
' v3 |) e1 ]9 S+ ]- ~尤其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有一种痛苦的挣扎感,就像是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流下来。
4 Q3 N, Q/ b7 Q2 d- t! T# f# Z+ S% b. V- p! s" T
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8 D7 X1 c; a# w1 _: a5 |
( r: N0 z" q! `; F" P$ x0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伟大,也更美丽。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 B) q" G, V: K$ x) z: y8 h+ Z) z- r! p( u/ ?: h( x
第二十首(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2 u* [! Y. [2 M; n: ~. G7 M5 R
: A" ]: g+ Y. V0 I
尤其是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的慢乐章,那个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自恋的沉思,宁静、优美、令人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大众欢迎的曲目。' P: B2 I' O& A& n- N
7 Z9 J5 a- e& u1 G- J$ \( S7 S
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降B大调,1791年)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豁达而超然,这首作品作为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之作当之无愧。' L8 ?* m9 C3 U/ t' _
E( f: f# |1 H {% u* [4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