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1|回复: 1

[剧本台词] 浅析欧美电影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7-21 08: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各国都对电影艺术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作为电影艺术 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生产创作中,一直都在学习吸收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外国电影流派的 影响更甚,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繁荣的时期。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模仿借鉴;现实主义
一、引 言
声色银幕,曼妙光影。电影自诞生起,就以其新鲜的画面再现、奇妙的时空穿越,注定成为倍受追捧的艺术形式。欧洲及美国凭借最先发明电影技术以及对电影有较 早理论认知的优势,对世界电影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十七年”电影继承了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区革命文艺两方面的传统,开启了一段新征 程。“十七年”是一种新的社会话语形态的形成时期,也是一种旧的话语被改造的时期,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新中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电影生产、放映 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有力保障[1]。
“十七年”电影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注重现实性与时代感。通过分析和观看“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风 云人物和普通人民及他们成长、战斗的生活环境,“十七年”电影成为了中国影响的一面镜子,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事实,反映生活。最为成功的有《林则徐》 《甲午风云》《平原游击队》等一批展示了中国人民真实的抗争历程的影片。第二,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电影的创作者们牢记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创作 要塑造“典型环境中要塑造典型人物”的教导,刻画出了像林则徐、小兵张嘎、董存瑞、喜儿、李双双等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形象。第三,“十七年”电影继承了我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出了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2]。
就外来影响而言,“十七年”电影受到了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三方面的影响。从主流意识形态来看,“十七年”电影主要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而对于除苏联以外的国家和流派,有着十分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客观审美态度。
论述“十七年”电影创作中的元素,在政治立场上基于美国“好莱坞”电影有着明确的批判态度,但在审美形态上,“好莱坞”的某些风格和特征,还在被或明或暗 延续着;而在电影界有着世界性影响力的欧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也同样跟“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有着一些不可分割的联系,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苏联电影对“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在学习国外的诸多电影理论思潮之中,对中国电影工作者影响最深远的自然是苏联电影。尤其是苏联著名的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中国早期电影核心基地 十里洋场大上海早在1926年就把他的电影名作《战舰波将金号》公开放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这一新兴事物作为舶来品 进入中国后,引起广泛关注受到热烈追捧。中国早期电影人开始在学习中不断展开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在1930年到1933年之间,苏联电影不论是在政治上还 是艺术上都为中国电影工作者接受,活跃在上海的许多左翼电影人的创作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电影。他们在电影这条道路上的学习和提高无不受其影响。
比如夏衍、郑伯奇等一批进步电影人在当时以饱满的热情翻译介绍了一大批苏联电影以及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电影经验、理论和思维技巧。这些探索和借鉴都可以 在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贺孟斧的《艺海风光》和费穆的《春闺梦断》等大量当时的中国电影中看到。至今,蒙太奇艺术便一直成为中国电影 制作及评论界经常讨论的问题。
三四十年代苏联电影发生了创作方向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转变,1934年银幕神话影片《夏伯阳》的成功,促使苏联电影作为“大众的艺术”开始走向了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的全新发展道路。苏联电影创作的指导原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社会主义、实主义,这一不可忽视的电影思想和创作方法促使电影艺术家 彻底把握当下苏联电影文化现象,着手对现实的革命发展做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处理,以此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贯穿始终的基本方法来描写现实。”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电影艺术家对当时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普通人民的关注描写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倡导所有的文艺作品紧紧围绕改造思想和教育劳 动人民,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
就“十七年”国电影的创作元素而言,苏联同类题材电影创作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苏联电影题材元素思想风格等方面都在我们中国同类电影中显现的直白详 尽。尤其在所谓“革命历史题材”问题上,苏联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成功为“十七年”电影树立了学习模仿和借鉴的榜样。三四十年代占据主导地位反映革命斗 争,展现社会建设题材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苏联电影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苏联电影推向了国际, 为它赢得了肯定和赞扬,在世界上享有巨大声誉。苏联电影的体系和思想被“十七年”中国电影工作者广泛采纳接受,在 1951 年对银幕诗人孙瑜拍摄完成的电影《武训传》全国性批判运动中有较明显体现。
“十七年”中国电影界在对待历史题材创作内涵的理解和处理问题上,发生了十分深刻的转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变直接发生和作用在思想观念上,一方面 能够有力地促进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也极大感染了广大观众以及对苏联“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内涵的接受。在同类影片 生产发行方面,在文化教育等多项领域,更是直接复制苏联的管理模式[3]。
“十七年”电影产生的代表作品《小兵张嘎》与前苏联电影的代表作品《伊万的童年》在表现题材和创作时间上几乎相同,两国又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影片主人公所 处环境和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类似。”十七年“电影的主题乐章基本为“英雄颂歌”,《小兵张嘎》这部电影所呈现和表达的核心内容,与其说是展现了以为少年英 雄嘎子的战斗业绩,不如说是塑造体现少年英雄嘎子的成长足迹思想变化。影片叙事的基本格局不再是简单影像化表达这种特殊年代不论男女老少病弱残都怀揣坚定 信仰并肩战斗对抗敌人,战火硝烟中牺牲奉献宝贵生命换取最终胜利。相反,却以人民群众携手而行共同寻求和平生活真理,在经历重重困难考验后达到目的赢得解 放胜利作为极大追求。影片用“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巧妙的刻意回避了少年儿童在大时代背景下直面战争的残酷悲怆,完成了情之所至写意的表达方式。 影片将经典“好莱坞”电影传统叙事模式中男人、女人与孩子间人物复杂关系,通过电影的方式作为传达创作者的一种态度。单纯直接的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模 式在《小兵张嘎》影片里被改写和转化为开化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模式,为此,专门有意设置了一个甚至多个能够代表党和人民人物形象的角色实现吞吐感,用 以支撑并结构影片整个叙事主体故事发展自然顺畅千里。《伊万的童年》获得了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导演是前苏联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塔尔可夫斯 基。影片表现了12岁的俄罗斯少年英雄伊万,电影一开始就已奠定了影片叙事的基调:阴暗、残酷和孤独。我们看到衣衫褴缕的伊万孤独的睡在战争废墟里等待天 黑,当死寂的夜幕降临时,他悄悄的潜进冬季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完成侦察任务胜利归来后,他看见战友,苍白的脸上只露出淡淡的微笑。影片表述的文化态度就 是“抵抗遗忘,直面残酷现实,反思战争悲剧”。小兵张噶形象的成功塑造和电影的成功充分体现出前苏联电影对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的积极影响作用。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7-21 0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好莱坞”电影特征及对“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在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不断地有大量的投资涌来,不断地有好电影从这里诞生 出旋即引领起世界电影风潮。“好莱坞”已经成为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而好莱坞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老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 期中国电影在学习探索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少不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孙瑜导演的1929年《故都春梦》1930年《野草闲花》等一系列代表作中,受西方 好莱坞电影文化渗透的突出影响不单是反映在表现技巧上,也融汇于思想内容上。然而在5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背景下,好莱坞式的电影语言不再为人们所采用阐 述,可是实际上他们内心的艺术样板依然是《魂断蓝桥》这样的美国好莱坞的情节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精神特质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复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好莱坞。一战前后,好莱坞影响世界主流电影发展的脚步就一刻未停歇过。中国民族电影自诞生,就与好 莱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到了“十七年”时期由于政治立场上的分歧,虽然“十七年”电影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批判好莱坞,但它与好莱坞电影的美学关系却 仍然无法割断。联系着好莱坞、苏联电影、以及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共同纽带就是“戏剧式电影”的叙事美学[4]。
比如“好莱坞”的情节剧,在叙事上比较完整,有公式化的叙事风格,以一种隐形的视角进行叙事,例如《魂断蓝桥》这样经典的好莱坞式的电影,能够最大化的吸引观众。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上对好莱坞进行了或明或暗,无法避免的学习和借鉴。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特征及对“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甚至世界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打动了 全世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紧密的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表现,并以最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 这一时期的最高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倡拒绝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拒绝编剧荒诞的生搬硬造、拒绝人们熟悉的小说改编的剧本、拒绝夸张自傲的高调等理论,这 样的理论,在“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中,能看到很多的影子。一大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影片被译制。
例如经典之作《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马11时》等。因为情感与主题在视觉影像中,在电影美学精神特质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共通性,因此它对“十七年”电影的亲和力就体现在此后中国导演所摄制完成的现实题材电影中。
比如说“十七年”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导演谢晋曾仔细研究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十一时》,对战后西方的电影新思潮有所接受。在他的一些影片中也反映 出了一些变化,如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使用倒叙等,甚至在《芙蓉镇》中出现了人的幻觉的表现等等。在叙事结构和方法上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一定的 巧妙借鉴和学习。
五、结 语
总之,欧美电影对“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苏联电影在政治立场和主流价值观上占据绝对优势,“好莱坞电影”虽然被拒绝和打压,却或明或 暗的影响着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从未中断,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好莱坞电影”的可传播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了一大批“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人,而这 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在这些流派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辉煌的时期。“文革”前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对1940年代末 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9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意识流”电影和“作家电影”以及他们的理论都有过学习介绍。
例如在1949年第一期的《电影艺术》中有白景晟的文章《谈谈蒙太奇的发展》,同年第三期的《电影艺术》中,张暖忻和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分析电 影美学及其效果。在1980年4月出版的《电影文化》中,周传基和李陀的文章《一个值得重视的电影美学学派——关于长镜头理论》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讨 论。
新时期,电影生产和创作方式促使我们意识到电影本体和现状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电影人重新以饱满高涨的激情投入到电影的生产研究领域中,保持对本土电 影创作的热忱,吸收思考各国优秀电影理论、技巧和经验但又不拘泥于此,在相互博弈中迈入自我探索发展新阶段。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在全球化的风 潮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如今,中国电影的创造早已迎来新陈代谢的创作局面,新的生力军更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断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在向国外优秀电影 的学习和借鉴中,中国新一代青年电影导演不但更加注重自身内在的成长与完善,而且愈发追求对市场竞争中担当起中国电影历史责任,对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推 动意义。专业化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使得他们有基于世界电影范畴的更明确的判断,在商业诉求与自我表达间寻求平衡,自觉肩负与好莱坞等西方电影抗衡的责任,祛 除过多强加在电影身上的多余捆绑,代表中国电影实现与世界电影的对话,推动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徐文明.“十七年”时期的“两结合”思想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0(2).
[2]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 (俄)格拉西莫夫等.苏联电影艺术的技巧问题[M].北京:艺术出版社,1955.
[4] 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5 08:54 , Processed in 0.139615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