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型滇剧《情暧春秋》 在本土戏剧里面,滇剧算是生存得比较好的剧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南省的专业滇剧团一直在减少。“为什么滇剧观众越来越少,少到罕有年轻人来关注,难道戏曲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到工业社会就不适应了?但它既然能流传200多年,肯定有它的艺术地位。”在观众年龄这个问题上,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觉得,戏剧观众的年龄本来偏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不懂得欣赏。“年轻人不走入剧场,是因为没有这个习惯。” 谁的滇剧? 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专业的滇剧团有20个,上世纪90年代有13个;2005年以后,只剩下“2个半”,其它的基本名存实亡。 这里的“2个半”,指的是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院、楚雄州民族剧院滇剧团和曲靖市珠江源演艺中心滇剧团,其中前两家拥有完整建制和独立法人,后两家没有独立法人,只是单位中的一个剧团,演员只有20多人,所以它们被并称为“半个”。
牛街庄滇戏博物馆,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馆长张勇已71岁。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张勇对滇剧有着深厚的感情,12岁时,就跟着老一辈滇戏人上台表演。2010年2月,因为热爱滇剧,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投资百余万元建成滇戏博物馆。 对于郭维平的观点,他深有感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滇剧,我们采取的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张勇说,走出去就是主动出击,请艺术学院的博士生、研究生来看滇剧。同时到中小学演戏给孩子们看,有的孩子看哭了。“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看,而是没有机会和习惯看。” 包钢说,舞台艺术为观众而存在,观众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剧种的兴衰。而把戏送到年轻人身边,就会有人被吸引,这多少让郭维平兴奋。郭维平说:“剧团一直在努力的是,让滇剧在都市中生存下去。” 云南省滇剧院现有演员71人,平均年龄为35岁,算得上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但人才流失了不少,一些年轻演员养家糊口都难。”郭维平说。 李俞龙,85后,外公、母亲都是滇剧票友,自己又天生喜欢唱歌,13岁时开始接触滇剧,并考入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习6年后于2005年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省滇剧院。“刚进团的时候每月是800元,有些人是六七百。我们班从演员到乐队总共来了16人,男生有八九个,到现在只剩下两个,其他的都走了。” 现在,李俞龙的工资全部加起来是2500元。为此,他不得不依靠自己天生的嗓音赚些外快。 郭维平说,为了让整个滇剧院日子有所起色,最近几年滇剧院一直在创新。作品有现代滇剧《铁血流芳》和《情暖春秋》,题材创新,但没有偏离滇剧本体。除此之外,还有《京娘》和《赛妆姑娘》。 《京娘》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其主演陈亚萍就是凭借此剧的表演,于2013年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省滇剧院继王玉珍后的第二位“梅花奖”得主。《赛妆姑娘》则是根据观众需求推出的一部滇剧,开创了传统戏曲滇剧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融合模式。其唱腔设计上追求好听,台词设计念白是昆明话,并在其中穿插一些现代词汇,拉近了年轻观众和滇剧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