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韦然,香港多元化文化人、音乐人、作词人、专栏作者,有“香港儿歌之父”及“另类音乐教父”之雅号。1978年前后创作了300多首粤语儿歌,至今许多粤语地区流传的儿歌如《何家公鸡何家猜》、《排排坐》、《洗白白》、《飞机榄》等,均出自其手。2010年,韦然创作的粤语儿歌《小明上广州》走红网络,成为粤港城中热话。 儿歌的“根”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小明上广州》吸引这么多人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韦然:其实广东人,一定要有一个“根”在里面,讲这些跟“根”有关的东西,他一定会有共鸣的,不会因为时代过去了就会改变。《小明上广州》本质上讲的是一种很温情的东西,我帮你你帮我,这个是永远不变的内涵,只不过在时代的表面加一件外套。 南方日报:这种“根”是不是指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儿歌?现在许多家长反而会选择迪斯尼等外国的儿歌。 韦然:是的,童谣的传统由清朝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一个创作儿歌很好的题材。“谣”起初是没有旋律的,但是这个丰富的题材,一直都很少用来写歌。很少像外国那样,将童谣谱曲,写成歌谣去教小朋友。 在中国粤语地区,过去很少有人去写儿童,就像《月光光》,很多人认为它是传统民谣,但其实这是乔飞在1958年写的。我在1978年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使命感,感觉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广东地区的童谣全部谱上曲呢?于是我就自己去采风了。采完风之后,我就把找回来的资料全部谱上了曲,大概有300首吧,包括《何家公鸡何家猜》、《狐狸先生几点钟》,现在广东地区流传的这些童谣有很多都是我写的。 儿歌的收集和推广需要政府推动 南方日报:为什么儿歌会出现断层严重的情况? 韦然:现在是商业社会,人人都想着要赚钱,而儿歌是赚不了钱的,于是就没人像外国那样(做儿歌),忽略了儿歌的存在。 欧洲的一些国家,还有日本,每个黄金时段电视台都是一定要播放儿歌的,甚至专门为儿歌拍摄MV。在这段亲子时间里面,让儿童通过儿歌,对国家、家庭产生浓烈的感情,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所以他们在儿歌的收集方面,做得非常完整。这些儿歌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这几年据我所知,香港没有推出儿歌专辑,内地只有吴颂今出过一两张,整个中国我想加起来也不到10张。整个中国有10多亿人口,但儿歌却差不多只有那几首,按比例来说太少了。 是不是说小朋友不需要儿歌呢?其实小朋友们是需要儿歌的。你去幼稚园里面看一下,都是要教小朋友们儿歌,而他们能唱的儿歌,有很多是外国歌曲,类似《Donkey,donkey,how are you?(驴子,驴子,你好吗?)》,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中国自己的儿歌太少。 南方日报:那您觉得有什么办法能够缓解这种儿歌断层的现状? 韦然:一首歌曲能不能流行是需要有人去带动的,比如说谢安琪刘德华去唱儿歌,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唱。虽然这是一件有点悲哀的事情,但确实是如此。如果像刚才讨论的一样,由日本政府推动,把童谣拍成很好看的MV,每个月都轮流着播放,大家都会对这首歌很有印象了。任何东西都是需要见面的,比如说拍拖,不见面就很难产生感情。歌曲同样也需要和人见面,你才会对它有感情。虽然有时候会“一见钟情”,但假如听完一次就不见了,那你的印象就会慢慢淡化,最后消失。 南方日报:最重要是创造一种氛围。 韦然:对了,当有了这种社会风气,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写歌了。真的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有时候大家就未必是为了钱(去写歌),只想让人们感到开心,这个也会鼓励他们去创作歌曲。就好像我自己这样,我都写了好多儿歌啦,因为我的歌曲有很多人接受,很多人在听,很多人唱,让我有那种很开心的感觉,于是我就继续写咯,就算没钱,也有一种精神上的回报。
! p5 @5 X, O% q$ S3 O u1 k/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