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4|回复: 0

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复制链接]

974

积分

4

听众

519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974

活动最佳作品

geciwang1 发表于 2015-2-11 13: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门德尔松


[作者简介]


  门德尔松(Mendelssoh-Barthody,Felix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 于汉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门德尔松自幼受过较好的专业音乐教育,九 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十五岁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十七岁创作了著 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舒曼认为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最有修养的艺术 家。”门德尔松在周游英国、瑞士和法国巴黎时,他的作品及演奏受到极大 的欢迎。特别是《仲夏夜之梦序曲》,在伦敦演出之后,人们为之倾倒。
  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定居后,在他的影响下,莱比锡成为德国第一个大音 乐中心。他的最杰出的事业是 1843 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 音乐学院。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有很大影响。 门德尔松一生交游广泛,作品丰富。曾和歌德、韦伯、梅也贝尔、罗西 尼、柏辽兹、肖邦、瓦格纳、帕格尼尼等接触,并对他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 响。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最著名;有 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及《芬格尔的洞窟》为最著名;还有《e 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大提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言歌”
这种钢琴曲体裁。
  门德尔松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 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作品的幻想性格。作品风 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家中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门德尔松于 1847 年 11 月 4 日逝世,年仅三十八岁。

[作品简介]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 1595 年创作的一部喜剧,取材于民 间传说。剧情大意是:古时候雅典有一种风俗,父亲有权决定女儿的婚事, 并且还有一条法律:若是女儿拒绝父亲的决定,父亲便可依法将她处死。
有一个雅典居民,到统治者狄西奥士公爵面前控诉其女儿海美亚,说她
拒绝给她挑选的丈夫,而爱上了另外一个青年赖桑德。公爵判决海美亚离开 家庭到修道院中度过一生。海美亚立刻去找她的情人商量如何逃走,他们约 定次日夜晚在一个森林里相会。那个森林原来是精灵们的乐园,海美亚和赖 桑德到了那里,备受精灵捉弄,引起了种种离奇的误会和笑话。第二天清晨, 公爵和他的未婚妻来到森林打猎,偶然碰上这对情侣,公爵对他们的遭遇深 表同情,便自动撤回先前的判决,把他们带回家,并且安排他们和自己在同 一天举行婚礼。剧本假托虚幻的梦境,宣扬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嘲弄神权 和封建宗法制度,表现了肯定生活的乐观精神。
  《仲夏夜之梦序曲》就是门德尔松凭借在莎士比亚这部喜剧中获得的印 象和灵感而在十七岁那年创作的,作品散发出浓郁的青春气息,充满了诗情 和美感。他的卓越的管弦乐法,生动地渲染了序曲中虚无漂渺的梦幻色彩。 这部作品无愧于获得交响音乐中最好的典范的光荣称号。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很欣赏这部序曲,他曾写道:“这部美妙的作

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是出自一位十七岁的学生之手,这学生后来 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夏夜之梦》的音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 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因为它的新奇和充满的灵感和诗意都达到了惊人的 地步。”
  在这之前,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序曲都是作为歌剧、戏剧演出的 前奏而构思创作的;但《仲夏夜之梦序曲》却不是莎士比亚同名喜剧的配乐 或前奏曲,而是第一部独立的、专为管弦乐队演奏用的序曲。门德尔松是音 乐会标题序曲的创始者①。

[欣赏提示]


  《仲夏夜之梦序曲》,以多主题的完整的古典奏鸣曲式写成。在序曲中, 门德尔松用丰富的想象、优美抒情的风格和精练流畅的笔触,描绘了夏季月 明之夜和迷人的森林中的神奇生活。带有神秘气氛的夜景诗趣,形成序曲诗 意般的音乐背景,使序曲罩上一层幻想和仙境的色彩。
  乐曲的引子,由木管乐器奏出四个缓慢、安详的和弦,在长时间的延长 音中逐渐消失。
呈示部主部的第一主题(e小调、 2 拍),是贯穿全面的主要主题,
2
它轻盈灵巧,由小提琴用跳弓奏出:
  ■它有时急速地旋转,有时被突然出现的引子的和弦切断,造成幻觉般 的活泼气氛,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森林中的仙王和仙王后率领一群小精灵在快 乐的轮舞中无忧无虑地欢跳着。
呈示部主部具有进行曲性质的第二主题(E大调、 2 拍子)以突然的
2
强奏出现。它是一个揭示仙王和仙王后的主题,音乐庄严而明快:
  ■ 这个主题与引子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一出现,音乐的气氛豁然 开朗。接着第二主题与强奏的第一主题交织在一起,乐曲更加活泼欢快,把 尽情欢舞的热烈情绪推向高潮。
突然音乐弱下来,进入短小的连接部。在两支长笛二度同音反复的背景
下,两支单簧管的波音音型与第一小提琴下行跳进的旋律交替出现,感情温 柔平静,很自然地过渡到副部。
  副部(B 大调)中柔美的爱情主题(见下例①)平稳下行,在发展过程 中,不时插入木管、铜管的跳跃音型(见下例②),更突出了乐曲戏谑的风 趣。

  接着进入呈示部的结束部。在沉着有力的和弦之后,出现了欢快舞蹈性 的新主题:
■ 活泼跳跃的旋律在进行中忽然出现了有力的切分和弦,更增加了乐曲的情 趣。



① 1843 年,门德尔松采用序曲的材料,为该剧作过全部配乐。

  接着第二主题在属调(B 大调)上再现。最后结束在强有力的主和弦上。 作者巧妙地运用 B 大调的属音自然地把乐曲导入了发展部。
  在发展部中,作者把第一主题作了多次调性变换,并以时隐时现的手法, 进一步刻画了虚幻神奇的境界。突然在小提琴的中低音区出现了爱情主题的
“破碎”片断,#c 小调,情绪忧郁,乐曲在渐慢渐弱中结束:

  再现部由引子开始,在主调上再现了主部第一主题(e 小调)、副部爱 情主题(E 大调)、结束部的舞蹈性主题(E 大调)。再现的爱情主题一扫“破 碎”的忧郁情绪,重又回到优美圆满之中。
  音乐进入尾声之后,爱情主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当主部第二主题再现时, 音乐达到了喜剧性高潮。
  然而到此并未结束,接踵而来的是轻盈灵巧的主部第一主题又一次出 现,并把庄严明快的第二主题在木管乐器的和声背景上,由小提琴用连音在 高音区奏出,显得十分安详柔和。随后,引子的四个和弦再次响起,把人们 带入虚幻莫测的意境,美好的梦幻渐渐消逝了,音乐结束在寂静神秘的气氛 中,全曲首尾呼应,给人以完美统一的印象。

钢琴曲《g 小调第一叙事曲》
肖 邦


[作者简介]

肖邦(Chopin,FryderykFranciszek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华沙附近。童年时代,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 听,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八岁即 公开演奏,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时被刊印出来。1826 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 曲班,这时无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 年肖邦 来到巴黎,尽管他在巴黎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但他无时无刻不 在怀念祖国,祖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始终牵挂着他的心。
1831 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体弱多病,他自 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 年 10 月 17 日病逝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 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降
b 小调奏鸣曲》及一部分《夜曲》、《幻想曲》等。他采用玛祖卡、波洛涅 兹等民间舞曲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 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肖 邦在创作上的成就,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深远影响。他 的作品,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相映成辉,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作品简介]


  肖邦的《g 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 拉德·瓦连罗德》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诗的简要内容是:十一世纪立陶 宛被日耳曼骑士团所灭,立陶宛年幼的康拉德·瓦连罗德被敌所俘,并被扶 养成人,成为骑士团中的佼佼者。他英勇善战,但不知自己是立陶宛的后裔, 却为敌人卖命,攻打自己的祖国。就在这时,一位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 的歌手,深入虎穴。在老歌手循循善诱的教育下,康拉德终于醒悟。在一次 与立陶宛的激战中,康拉德和老歌手假装被俘,回到了祖国。从此康拉德一 直为祖国浴血奋战。后来,康拉德化妆成贵族,又回到了骑士团,并以超人 的武艺当上骑士团的首领,开始了复仇大业:他削弱军队,涣散军心,耗尽 财力物力,暗中破坏十字军的一切力量。在一次对抗立陶宛起义部队的战斗 中,康拉德故意使十字军陷入包围,致使全军复没。骑士团被打败了,立陶 宛人从此获得解放。而解放立陶宛的勇士康拉德却被敌人的秘密法庭处死。 密茨凯维支的这首长诗悲壮感人,气盖山河,但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 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而是抓住诗的感情内涵、史诗般的气质、时代的 色彩与戏剧冲突,运用交响性的构思、新颖的和声、艰深的技巧以及奏鸣曲 快板乐章的曲体,写出了这首雄浑的英雄悲歌,歌颂了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
迫的顽强斗争精神。 “叙事曲”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出于对民间史诗中古老传说及神奇故事的
兴趣,而采用的一种体裁。这一体裁首先在舒伯特的声乐作品《魔王》中获 得典范表现,而肖邦是第一个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作品中去的,它为后来

李斯特的“交响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肖邦的这首叙事曲是在波兰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革命的内容和爱
国的激情赋予这部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交响性,它被高度地评价为天 才的作品,是肖邦所写过的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首。

[欣赏提示]


  《g 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是奏鸣快板曲式,全曲分引子、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
乐曲开始,是七小节缓板的引子, b A大调、 4 拍子。双手齐奏一个庄
           4
严的曲调,好似讲故事者的一段从容不迫的开场白。最后以忧伤、询问的音 调结束,把人们带进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音乐形象的对比性,预示着故事发 展中的戏剧性。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g 小调拍子,中庸速度。 带有沉思忧郁色彩的旋律,安详地在展开,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使我们感 到作曲家的思路正在追溯着祖国久远的过去,感叹着现实中的国家与民族的 苦难命运:

随着主部的发展,在连接部里出现了另一个音乐形象:

  这种痉挛式的节奏,神经质似地在运动着,它破坏了主部主题的平稳气 氛,表现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在不断增长,直至暴风雨般地爆发。
随后,出现了温和、明朗、充满抒情的副部主题。在柔和、清淡的和声
衬托下,这个主题( b E大调、 6 拍子)象溪水一样无拘无束地潺潺流
4
出:

  结束部是副部的补充,其中可以听到主部主题的音调,但情绪已经平静 下来了,进一步抒发了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在整个呈示部中,叙事曲的主要主题是抒情性、叙述性的,没有主题之 间强烈的戏剧性对比。
展开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两个音乐形象: 第一个形象是悲剧性的。在头几小节里,主部主题以稍慢的速度、轻声
地在 a 小调上出现,不稳定音与不稳定和弦的一再强调,音响的不断增长, 表现了由警觉的沉默到惊慌地呼喊的情绪变化,完全改变了主部的抒情色 彩,而加浓了悲剧气氛:

  第二个形象是英雄性的。富于诗意的副部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广阔地发 展,以丰满的音响、浓密的和声、铿锵的节奏在明朗的同主音调(A 大调) 上展现,显示出刚毅、豪迈的英雄气概:


  在展开部的第二部分里,旋律失去了明确的轮廓,对立的形象互相急速 交替,不可抑制的音响洪流汇成势不可当的滚滚怒涛,把音乐卷入了戏剧性 的高潮——再现部。
  在展开部中,英雄明朗的色彩居于优势,作者为了把英雄的成分巩固下 来,所以再现部以优美的副部主题开始,这便是所谓“再现倒装”的意义所 在。
  副部主题在 bE 大调上再现,它不再是那么平静、温柔,低音部流动的分 解和弦、音调的不断高涨,使之富有充沛的活力和豪迈的气势:

  再现部最后两小节(可视为尾声的准备句)的终止,是叙事曲戏剧性的 最高潮,它以强烈的情绪肯定了尾声中悲剧性的转变:

  尾声 经过短暂的戏剧性高潮,音乐进入了急板,这是热情如火的尾声。 刚毅丰满的和弦、似波涛上下翻滚的音型、音阶式经过句的怒潮、动荡不安 的连音符、急骤增长的音量??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又重新把听众卷入了 暴风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8 01:29 , Processed in 0.16611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