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02|回复: 1

[原创散文] 故纸堆中文蕴长

[复制链接]
李碧琴 发表于 2017-7-22 09: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消沉于辛亥革命失败至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期的鲁迅,有五六年的时间埋头于故纸堆中:或收集金石拓本,或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或补抄补绘所购图书的确页;甚至大量的抄书。经他辑录修整抄写的书籍竟达数十本之多。所谓故纸堆,不是正式的书籍或早已在社会上失传的印刷物,不过就是地方上或民间逸书逸文和抱残守缺之类的拓片只纸,应是很无聊的事,鲁迅自己也觉得很无聊,他之所以消耗大量时间于这无聊事,是因为这些故纸堆中“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说白了,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方式,他在《呐喊》和《自选集》自序中都道出了这期间的积郁和苦闷——“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地消去了”。

在鲁迅心目中,故纸堆是无聊的东西,而以后的国人,更会条件反射似地把故纸堆与封建、腐朽、陈旧、抱残守缺相联系,形象颇为负面。即使我们这代上点年纪喜欢怀旧的人,提到故纸堆也颇厌恶颇反感。须知,我们是在破“四旧”的喧嚣中度过了近三十年,也跟着颟顸了近三十年。那些逸书逸文古碑拓片和抱残守缺之类的片言只字,都是与地方历史上封建大家族、封建士大夫和缙绅权贵、冬烘举子相关的东西,十足的“四旧”,自当砸烂、焚烧,当时有谁会自讨苦吃,去亲近、去沾上这霉气十足的东西。而年轻人,更是喜逐新潮、现代,喜欢有明星和洋文标签的东西,对故纸堆颇隔膜颇不屑。

其实,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就与他这些年埋头故纸堆有极大关系。虽然鲁迅说是白白耗费了自己的生命,但这是不同角度的一种表白,或者说是自嘲,就如同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对摇头晃脑课子念书的老先生表白的情感一样。鲁迅在16岁前接受的是三味书屋似的传统教育,之后在外求学既属理工科,又有点见异思迁,哪所学校呆的时间都不长。

就是他在日本弃医从文,也没在哪所文科大学正二八经地学下去。他曾同几位同道的人办文艺期刊《新生》却流产,除了大家心不齐,钱不足外,更主要的恐怕是力所不隶把,因为,这期间,鲁迅并没有产生一部乃至一篇有点反响的作品,按他的话说,是“既没有人赞同,也没有人反对”,感到“从未有过的无聊”。可以说,在结束求学生涯时,鲁迅除接受了些新思想,增加了些科学素养,开阔了些眼界,其文学功底,基本上是三味书屋奠定的,可他恰恰对三味书屋及课子老先生,表示出厌烦和不恭。

埋头故纸堆前的鲁迅,已过而立,可几乎无所建树,埋头故纸堆后,一篇《狂人日记》,宛横空出世,震撼文坛,作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迅即超越时人,成为思想文化界巨擘。这一巨大飞跃,应与前些年埋头故纸堆不无关系。

故纸堆中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珍贵的地方史料,对正规书籍内容是难得的补充,且如璞玉般,较真切,少粉饰,更少官方的意志和搅局,比官修书籍更真实可信。同时,这些故纸堆多出自地方宿儒名家之手,文字简约,语句雅畅古朴,稍一激活,很多即可为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语言范式。这些故纸堆应属野史、杂书类,鲁迅一向就很推崇,他那么多年的埋头故纸堆,恐怕不完全是消极遁世所致,应是充实、提升自己的一种修炼。正是有这种修炼,他的思想更为深沉,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严谨,文辞更为老道,笔力更为犀利,创作更是如泉涌而不可遏止。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碧琴 发表于 2017-7-22 0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发觉自己过去的懵懂无知,让我产生了对故纸堆的看重,只是遗憾,醒悟迟了,故纸堆遭长期浩劫,已十分难寻,再没有像鲁迅埋头故纸堆的条件。那些过去民间常见的石印或手抄的古代、近代地方志书、族谱、个人著述、民间笔记,多已被销毁或不知所终,幸存者都为稀罕物,不管是官方收藏还是民间收藏,都极难一见,更难借阅。我是凭着对故纸堆那点敬惜字纸的虔诚,极有限地接触到一些属故纸堆的残篇破卷、纸纸片片,只要得知哪个家族或个人收藏有族谱、词序、碑文及其先人文稿之类,明知人家不会随意示人,更不会轻易借出,我便以义务为其标点、翻译为条件,从而也获得一点残篇破卷的复印件。每当接触到这些东西,我自当认真辨认,研读,摘录,不轻易放过。

如此用心,有以致之,自觉收获不小,一是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方方面面有了不少的了解,二是得故纸堆中朴实简练古文句式的浸淫,自己的文笔也得到些影响。这对我从事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自是大有裨益;在写作上,除了拓宽了我散文创作的路子,有了新的源头活水,还让我对撰述地方文史资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已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在省、市、县文史期刊和汇编辑录中刊载,而这些,在社会上的影响比我的创作更大。因为文学创作更多属个人的事,除了名家大家,除了刻意谀俗,并就没多少人在意,加之有时效性,时过境迁,更没人在意,甚至连自己都不在意了。而文史内容,属于社会,属于历史,不但有更多的人关注,而且,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意义,相反,愈久愈有价值。

如今,地方上为发展,为提高知名度,都在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以彰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很多家族在寻根探源,在联宗修谱,以显族系演绎,祖德流芳。这些工作,更多的是在故纸堆中寻寻觅觅,修修补补,一轴破卷,一片残页,一块断碑往往弥足珍贵。

看来,故纸堆中实在是文蕴悠长,不可小觑。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3 17:26 , Processed in 0.14496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