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79|回复: 0

[原创散文] 黄河情韵 草原书香

[复制链接]

8459

积分

8

听众

364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459
莫秋言 发表于 2016-7-20 2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包头文化在线”、“黄河赛纳”、“沙河文艺”微信公众平台共同举办的“黄河情韵,草原书香”征文大奖赛结束了。一个月中,我们收到包括台湾在内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品550余篇。从中择优选出40余篇优秀作品,陆续在本版刊登,以飨读者。

  时光之书

  □杨挺

  这个世界有时候会有奇迹发生。小满后一日,天光未明,透过窗帘的间隙,看见一场细雨无声无息的降临,这雨盼了半年了。在拉开窗帘的一瞬,仿佛时光也裂开一道缝隙,大地上隐隐的水渍像打开的书页墨迹,任由天地人凭栏纵情阅读……

  “阅草原文化,品华夏书香。”突然,书博会的主题语跳出脑海,“春风普雨润鹿城”是个吉兆——“书”和“包头”这两个伴我走过青年、盛年的生命伴侣,再次成为赫赫时光之书,让我为之心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早春二月,我怀揣诗人的梦想,被一声声《鹿鸣》和懵懂的爱情,召唤到了这座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那一年,我像一颗树种,南下黄河,看古城湾里的九百九十九根桅杆,听南海子渔舟唱晚的歌声;那一年,我像一个看世界的孩子,西上昆都仑,听《草原晨曲》的热情奔放,看十里钢城的开阔舒朗,迎着石门河谷的风,远眺高炉五色斑斓的烟……

  但是,我还是来得太晚,最早来到阴山脚下的汉人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他的“胡服骑射”变革取得空前成功,一代明主便在阴山的南部地区开疆拓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让千年的诗人们没有了颜色,让敕勒川景色天下流传。直到元代,流民还不断迁来阴山南北,进而又出现了古人描写的“出边弥弥水溪流,夹路离离禾黍稠”的繁荣景象。

  包头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就是走西口了。漫漫西口路上,寻找家园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地,陆地走马,水上行舟,皮毛集散,水旱码头,蒙古人叫“包克图”,汉人们叫它——河东包头。三百年的走西口,造就了今天包头城的基业和性格。

  包头人的性格既有山西人的精明,也有着蒙古人的爽快,当地人说这就是“风搅雪”。当你吃完东河人引以为骄傲的“烧麦”,再去吃蒙古人的“手扒肉”,肚子里面那才是真正的“风搅雪”的感觉。东河区是包头的老城区,东河人是真正水旱码头上的原住民,语言有晋陕味道,吃食有雁北遗风,头脑有商家精明,处事有江湖世故。但是,最让人流连的还是东河饭食,收放自如,精打细算,粗中有细,酸咸有味,加上清真和蒙餐的滋味调和,既不像西部的农家风味,也不像东部的蒙古盛宴,在夹缝里找到位置,在吃喝中自成一派。这不仅仅是餐饮之道的技巧,东河人的性情由此可见。

  包头的肚量不仅在于民族融合,不仅仅在于福徵寺和吕祖庙的双教一体,不仅仅在于美岱召和五当召的隔山呼应,不仅仅在于蒙古调和爬山调的音律混成。在某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还会跨越了时空和地域,基因突变再造出意想不到的风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支援包钢和军工产业建设,戴柳条帽的和戴羊皮帽的人混扎在一起,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创造了包头人的另外一种生活情怀。成千上万的东北产业工人来到包头建设草原钢城,草地和工地阡陌相连,俄国人设计的红房子和牧羊人的白毡包毗邻依偎,奶茶和长调辉映交香,布拉吉和蒙古袍裙角飞扬。于是,包头一夜之间出落得不同于内蒙古草原任何一个地方。

  草原晨曲响彻八方,双翼的神马蹄声天外。它的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市民构成、语言面貌都在古老草原上显得出类拔萃。在青山区,标准的普通话不带丝毫的“老西”口音,军工企业的严谨风范和他们的神情、服饰一样,中规中矩,有条不紊;每逢国庆阅兵,青山区的军工人都自豪地看铁流滚滚,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天安门前走过,只要说起中国坦克,目光就会落到这些退休在街边晒太阳的老人身上。

  到昆都仑区,满耳朵都是东北话的高门大嗓,稍有迟疑,你就会形成时空错觉,草原钢城和鞍钢抚顺就有些混沌不清了。大姑娘小伙子见面就喊:“干哈”;猪肉酸菜炖粉条子家家都好这一口;好客的东北爷们的“烧刀子”毫不留情,稍不留心就会不知今宵酒醒何处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很少有像包头这样的城市之路,在时代力量和政治需要的推动下,基因突变地造就了一城多样的城市,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深圳也不是这样硬生生地组合在一起。可是,这片土地竟然是如此地具有承接、包容的生命力量,三个不同的城市组团竟然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聚合的如此生机勃勃,工农牧商、东西南北,就像一片神奇的土地绽放出让人惊诧的花海绚烂。

  这就是包头,初建的三个城区像三片叶子构成了一朵三角梅花,后来设立的稀土高新区和九原区像两片新叶,把三片叶子丰富成为五角红枫。于是,包头这朵花就更加根基扎实、枝叶芬芳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城市的居住者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都会有自己的结论和评价。我曾经给我的这座城市写过一首歌,时隔久远,只记得是按照三个段落来写的。“有鹿的地方”——如此解读包头增加了厚重的诗情画意,同时也平添了遥远的景致和美丽的氛围。所以,我开篇写下的词语是——“你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你是食野之萍的呦呦鹿鸣,你是大青山下的一颗宝石,你是五千里黄河怀中的一段马头琴声”。多年前写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太多的想法,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觉得对于任何事情只要你从根本上喜欢和亲近它,它就会深藏在你的心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历史上的包头是多民族风云际会的舞台,但是大多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风声水起、来去倏然的历史走廊。包头在近当代的名气是因为它的资源和开发,包头的知名度是和包钢的崛起同步而行的。所以我对于包头的认识就是从包钢开始的。我第二段歌词就抓住“钢城”这个意象开篇,挥笔写下“你是神话中的一颗宝石,你是一片注满希望的土地,你是双翼神马奔驰的草原,你是钢花溅起的满城绚丽。”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我们的前辈就像是双翼的神马一样,奔驰在草原上,当包钢的第一炉铁水奔流的时候,包头也在中国成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明星城市。从现代城市的定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包头,它的诞生应该是在包钢的创建之时。

  可是,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历史和现实都对于包头提出了要求,人民也在新时期的春天看到了渴望的曙光。于是我在第三段里这样写到“你是孩子眼里的一片希望,你是阳光赋予大地的一缕光芒,你是人类正在播种的希望,你是新世纪曙光升起的地方。”

  在我抒写《包头颂歌》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头作为一个城市的名气不再仅仅是因为一个企业而存在,它的丰富和巨大的内涵决定着它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个时候让我再为包头写一首歌的话,我无法再用几个概念来涵盖这样一个鲜活的存在,那就需要一部大书来为其立传了。

  此刻回头看,三十多年与书作伴的我,无论是读书、教书、编书、写书,华夏书香已经浸润我的气质秉性;无论是乡村、草原、大漠、孤烟,草原文化已经再造了我的心性品格。时光之书,微波巨澜,读无字之书是为了格物,读有字之书是为了致知,“阅”的最高境界是“品”,读书如此,做人如此,有立身之地,有愉心之书,这就是生命中的阳光和风!

  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不缺阳光和风,一个中午,地面上的雨迹就被吹走晒干了,亮白地像是一册书再度翻开新页。此时若寻思该题写什么,我会写:“遇一人白首,用一生读书”。用我似水流年作证,时光之书不会虚言妄语,只要你用心,其后便会是至真、至诚、至善、至美……

  作者简介

  杨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鹿鸣》杂志社执行主编。曾在大学任教多年,后转入文学创作、期刊编辑。有三百万文字刊发于各类报刊杂志,有个人专著五部,先后获“星光奖”、“索龙嘎奖”等各类奖项,近年来侧重影视撰稿、文化项目运营、文化产业策划。

  满庭芳·那水那城

  □李迎会

  西口风华,北塞物宝,惊柔天泻沧流。龙堤雁滩,百里嵌银钩。轻裳胜览何处,闲落步,色韵深幽。隆冬锁,独成大观,炮卷凌冰愁。

  激水荡阴山,武雄文杰,绿地红族。莽原广宜居,犹客南州。引溪炼炉蒸锅,钢腾浪,金驼爽喉。驾长河,征途追梦,生机包克图。

  作者简介

  李迎会: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河南嵩县人,大学学历,1976年8月入党,1973年12月参加工作。原包头市委常委,包头军分区政委。

  在玛曲行吟

  □嘎玛丹增

  夏天的时候,我投奔到了甘南玛曲的怀抱。在牧草丰美、河沼密布的阿万仓湿地,好像回到了诗歌和图画的家乡。

  黄河穿行在草原的腹部,向天边蜿蜒,可能,通往一个过去的天堂。太阳一如从前地挂在高空,从蓝的深处洒下古代的光芒,均匀地照耀着山水草木。整个大地都平等地沐浴在光芒带来的恩情中。我知道,已经没有几个这样的远方等待着投靠,更没有几个远方的纯净,可以比这片湿地草原深远广大。黄河上游这片牧草绵密,溪流潺潺、牛羊成群的地方,正是当下日渐浓稠的乡愁,试图投奔靠近的远方。

  贡曲、塞尔曲和道吉曲三条河流,在阿万仓汇入黄河后,掌纹般的水流在泥炭湿地蜿蜒交错,展现出大河最柔情的面孔。它所浸润的若尔盖、尕海、曼扎塘湿地,属于川、甘、青三省交汇地最为丰美的牧场,保留了湿地草原的纯正血统,以草原文化的丰盈和悠远,抚慰着旅行者的乡愁。我们知道,历史上为争夺这片草原,有众多惊动世界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贡塞尔喀木道及周边草场。仅吐蕃时期,藏王赤德松赞留在赛尔霞沟的军事指挥部遗迹,就是对阿万仓复杂往事的低声叙述。行迹于阿万仓,自然听不到“黄河在咆哮”,那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年代,通过声音对精神的造型。要听到河流和大地在说着什么,可能需要俯身静默,像草一样扎进泥土根部,跟河流一起同源脉动。我所知道的阿万仓先民,就一直跟自然保持着和谐相生的亲密关系,不管马蹄和刀剑是如何急促和血腥,部族又是怎样被战争驱来赶去,人心始终坚守着万物平等的恒久信念,紧跟在皇帝般的牛羊身后,年复一年,通过险要的贡赛尔喀木道,游牧于黄河两岸。因为信任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过着独立而尊严的游牧生活。

  天空高蓝,渺远深邃。拉日玛峰和沃特峰耸峙于黄河两岸,牵手白云相偎于高天,也相拥于长河。娘玛寺和散日玛寺,心身相连地矗立在开阔的扎西贡色草滩之上。井然有序的建筑群落,长长的转经回廊,包括刻满经文咒语图符的玛尼堆、经幡阵,与青葱草地亲身相拥,相互依靠,进行着万物平等的古老事业。人可以进去,牛羊也可以进去。唯其鎏金宝顶的藏经大殿,用端严醒目的方式,公示着神明的存在,并成为剽悍牧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像灯盏,温暖并照耀着向善的道路。人们在广袤的旷野见到它,单调寂寞的游牧岁月,就不会像事实上那样孤寒无依。我在贡乃村附近河沼,远远望见它的时候,内心就有被什么触摸的感觉,跟阳光一样灼热。好像我的一言一行,瞬间就纳入了佛的视线。

  在河汊密布的湿地漫游,我没有明确方向。偶尔和埋头工作的牛羊相遇,与满脸笑容的牧人点头示意之后,环绕我的是弯曲舒缓的溪流,辽远深长的寂静。于我,有如梦境。我想象的世界就是这个式样,没有喧嚣、污染、恐惧和焦虑,世界以完全敞开的方式存在,天地有大美而无需叫喊。耳目所及,处处风景。在如此安详如归的地方,我试着改变身份。试着用一只羊的眼睛,与蓝天白云交谈,学一匹马的耳朵,听雪山草原说话,感受并经验“物我一体”的自然圣境。水,在静静地流,草,在青青地长。雪山脚下那些乳白的炊烟,和岁月缠绵了很多年,坚守在时间里,从没被忧伤和苦难剪断。我希望怀揣烈酒,像一个真正的牧人,骑着河曲大马,一生都追随水流和羊的行迹。黄昏降临的时候,赶着牛羊,回到青稞和酥油飘香的石头小屋,坐在家人中间,围着火塘大块吃肉吃茶,享受人生安静祥和的天伦之乐。

  草原像一张棉被,以母性的柔情,让路上的旅人想入非非。这是牧歌的意境。或者说诗歌想回家,就像流离失所的精神想回家一样。如果简单地用这种视听去理解玛曲,可能是一个错误。在阿万仓旅行,你很难辨别,梦境和现实的准确边界。行止于江洲草地,一如你冥思苦想的故乡愿景,被阿万仓打印了出来。

  高原上的阿万仓,比你能够想象的深厚静美,保存了我们对大地和自然最原初的记忆。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一切事物都呈现出真实、原始、安静、质朴和传统的格调。但牧歌时代的风景和桑烟,只是匆匆路过它的游人,容易触摸和感动的部分。有更多的美好和神奇,依然隐藏在大地的内心,既完全离开了你的经验,又充满当然的忧伤和幸福。没有下水道、抽水马桶、暖气和电子眼的阿万仓,距离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还有距离,也更加遥远陌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亲密。

  操说安多方言的阿万仓,还保留着一些旧的事物,暂时不至于因为时事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产生动摇。传统和信仰,就是人们和草原努力捍卫的精神高地。传统是建立在时间基础之上的,信仰在这里深入人心。正是信仰和传统对心灵的关怀和培训,大地上的一切才因缘相生,和谐一体。也是怀揣乡愁的行吟者们,试图靠近精神家园的诗歌殿堂。

  物质科技的君临天下,正在侵蚀脆弱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所有的草场都在退化,玛曲与周边川、青交界的草地沙化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鼠害成为生态安全的强敌。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仅玛曲县就有数千亩的草场被沙化。出现在黄河沿岸的沙丘带,已经长达数百公里。逐水草而栖居的牧歌生活,遭遇着严峻的生态挑战。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大了整治力度。沙化和鼠害,缓慢而有计划地得以控制。

  幸运的是,阿万仓湿地风土依旧,水草如故,为寻找和缅怀留足了空间。于今,牧民大多定居于干净整洁的新建社区,结束了绵延千年的游牧生活,跟我们一样,开始享受现代文明的建设成果。配套完善的牧民新居,也正在逐渐取代过去时代的土掌房和土墙房。无疑,新居的环境和配套,更切合发展和变革需要,也更加适合人居。

  在黄河上游当一个牧人,或者行吟诗人,应该很幸福。

  作者简介

  嘎玛丹增:男,四川富顺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四川作家协会会员。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9-24 00:31 , Processed in 0.10300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