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20|回复: 2

[灌水区] 万达花35亿美元,买断了中国电影的未来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zghifi 发表于 2016-1-25 15: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1月,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

  对很多人来讲,这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一个做商业综合体的大鳄,本身也涉及影视产业,收购影视公司也很正常吧。

  唯一比较吸引大家的可能是35亿美元,大家可能会想,哇好贵啊,但是想想传奇影业,也确实值这么多钱。

  这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判断资本市场,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常识,那就是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不是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讲,35亿美元是一项投资,将来是要赚回来的。

  那么万达到底在投资什么?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以万达在国内的地位,以及国内目前的电影制作水平,万达真的有必要去收购一家影视公司吗?答案是根本没必要,那么万达为什么还要购买传奇影业呢?

  这里,不妨直接给出答案吧——万达想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搞定整个国内的电影市场,等他完成自己的布局,电影市场将彻底被万达垄断,甚至可以这样下结论,国内电影市场的乱象在2016年1月12日就已经宣布结束了,几年之后,各个小电影公司就只能做做喜剧和文艺片了。

  理解这个脑洞需要懂电影、故事、叙事技巧、商业模式以及资本运作,现在我们来梳理整条思路吧。

  电影:为什么中国电影虽然赚钱,但却没有什么好故事?

  2015年国产影视打了三针强心剂。

  一个是《捉妖记》通过买票房做到总票房24.3944亿,超速度与激情1300万票房,实现了2015年的票房冠军,这点体现了我们先进的票房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只超你一点点票房拿冠军,而且看你也没有胆量像我一样买票房#

  一个是《大圣归来》通过自来水引发山洪爆发……据说大家为了支持国产都是三番四次地去刷,一点都不介意大部分钱流入资方口袋,这说明认真做电影还是能赚钱的。

  #诚心讲故事也可以赚大钱,事实证明观众对良心作品期待已久#

  最后一个是传说中的《汽车人总动员》这部烂片,不要笑,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正能量,最后它以584万票房结尾,有网友质疑这部电影抄袭《汽车总动员》(这是显然的吧),但是导演表示,你说什么,你居然说我抄袭,你这个‘新时代的汉奸’——这说明什么?着说明我们的原创人具备全球最先进的搞笑能力。

  难道我国喜剧片全面开花是因为我们有搞笑的基因吗?

  #去带爸妈一起看这部儿童动画片吧,因为这片太有深度了#

  虽然总有那么几部烂片莫名其妙地刷走几波票房,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影视水平当然是不断提升的,15年底的《寻龙诀》给了中国商业片新的信心,《夏洛特烦恼》虽然一直被吐槽三观不正,但笑点确实密集,也算是小成本电影不得了的进步,《港囧》导演徐峥打造‘囧系列’作品初见成效,虽然《港囧》的质量需要讨论(我个人还算认可),但是票房得到了保证,徐峥持之以恒的电影理念算是得到了回馈。

  随后在2016年初我们又碰到了《唐人街探案》这样的优秀作品,同样是作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唐人街探案》告诉我们拍电影果然看天赋的,不过,当头一棒的可能是2016年1月的《小门神》,这部号称碾压《大圣归来》的作品最后碾压了《大圣归来》8%不到的票房……实现了自己承诺的8%……

  8%啊,这可是8个梦想婊啊!

  国产电影到底差在哪里是长久以来一直悬在很多人头顶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拷问编剧、导演、观众、发行商、渠道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闭环,在一个能妥善运营的闭环里,一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如果有人抱怨,一定是因为这些人站在环外了,环外的人一定觉得,是整个环都出问题了。

  比如国内电影的‘故事性’太差应该是国内电影观众的共识,这个问题指向编剧了、导演和投资人(假设投资人真的会干涉剧本),但编剧、导演以及投资人普遍会把这个锅扔到广电总局头上,说自己是戴着脚镣跳舞,但实际上这是不合逻辑的,就说纯爱题材,既然《言叶之庭》包括《秒速5厘米》这样的动画电影都可以拍出来,那么有什么理由国内的青春片一直执着于‘黄暴’百倍的堕胎和自杀呢?

  我们再看‘影视背锅竞赛’常年前几名的‘观众’,一个事实是国内并非没有立意不错,剧情也过关的剧情电影,然而很多都得不到观众青睐,这个锅常常被甩到观众的审美问题上,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观众为什么要掏钱买不喜欢的电影,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商业电影本身质量太差,是指向国产电影保护制度的,即引进电影过少,导致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高电影审美。

  观众真正要背的锅是盗版,这个不说了,最近《一拳超人》的版权被优酷土豆买走,刚刚引发了一轮争吵,被盗版饲养了多年的动漫受众普遍表示买版权是一件很没道德的事情,应该把版权让给体验更好的B站(那么B站为什么不掏钱买呢?难道要土豆白送吗?)——所以在盗版问题上国内观众的观念确实还没有成熟。

  B站粉丝喷人技术都炉火纯青,所以这点我就不细说了……

  再来看看投资人的锅。

  因为影响票房的更多是类型、投资、宣传等相关因素,剧情本身反而影响不大,所以投资人关注哪些项目也会影响到最终的票房,所以表面上看着非常影响票房的发行,实际上指向的是投资人的审美和项目判断。

  所以其实这个闭环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我国电影其实是大家共同生产一个病态的产品,然后分享大家共有的负能量,环节里的每一部分——编剧、导演、投资人、发行人、观众、影评人都在一个相对病态的状态下运行,每个人都对这个系统不满意但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现状。


resize.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1-25 15: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闭环的每一部分都指向其他人的问题,但是闭环本身指向的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体系都过度保守。

  创业:打破一个过度保守的闭环本质方法其实是创业

  在淘宝成为BAT之前,大家估计不会想到互联网会对我们的生活改变这么大,甚至现在的外国人到了中国,都会感慨国内的电商和物流真是发达,也已经不止一个国内出国的留学生抱怨,到了国外什么都不方便了,在国内网上下个单就能送来的东西,在国外却做不到。

  淘宝可以在国内大规模地取代传统商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是我国人民的住所比较靠近,平均下来物流成本相对国外较低,而且线上的企业也减少了租金部分,降低了销售压力,其二是国内的日常商业体系体验极差,并且今天都提升不上来。

  是的,国内的传统商业也相对保守,而我们现在电影碰到的问题就是这一点,那就是体验太差——也因此我们可以用创业的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

  用创业思路改变保守局面的思路有两条。

  第一个思路是用资本,引入竞争制度,走一条彻头彻尾的弯路,因为资本本身不具备绝对优越性(指不具备对专业问题的鉴别能力),所以资本会使产品间的竞争加剧,类似于美团和饿了么比赛烧钱,然后在竞争当中,具备微弱优势的产品会取得暂时性胜利,逼迫双方不断进行新技术的探索,直到新技术成长到有足够的高度,或是对方永久性失去资本支持,竞争宣告结束。

  这个思路的演变过程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烂片→其中一些质量相对精良的烂片受到观众青睐→烂片看多了观众腻了,寻找更好的电影→更好的电影产生→不断迭代→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个思路是用技术导向改变电影格局。

  比如淘宝的思路就属于这样,利用更好的物流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改变一个保守的局面,把传统销售无法解决的问题用互联网解决,甚至是批量解决,这样淘宝就会首先产生一批非常忠实的用户(比如根本不想出门的死宅),然后再通过这批用户想外辐射,产生整个系统的影响力。

  在电影行业里,对第二条思路的否定主要来自于编剧这个群体,大家肯定会想,如果技术导向的思路对编剧有好处,那么编剧为什么要拒绝这种成长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淘宝的思路考虑,换一种指代物思考这个问题。

  大家觉得传统的售货员增加用户体验对他们有好处吗?从逻辑上来说肯定是有的吧?体验增加,用户提升,但是为什么传统销售的体验一直很差呢?

  是因为这些人一直领固定工资,然后这种固定工资继续加固了这些人的固化思维,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思维的本质是对财产私有化的拒绝,而私有化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至于私有化到底是什么问题不被这些人接受,相信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

  所以编剧这个群体本身也存在着对‘私有化’的抗拒,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编剧体系目前最主要还是师承制,而师承制是抗拒外部力量加入的,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他们就没有必要改变自己,就像淘宝之前的售货大楼,所以阿里影业提出用写手炼蛊(外部力量加入)时,他们用编剧尊严来回击这一点,这当然是比较荒谬的,也逃避了真实问题(当然炼蛊这点子本身也确实不高明,更加说明阿里影业的负责人实际上不懂故事)。

  第二个问题在于编剧对于整部电影并没有太强的说话权,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编剧自我成长的原始动机。

  那么,我们是不是只有竞争导向这一条思路解决国产电影的问题呢?或者说,编剧是否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自我成长呢?

  其实是可以的,中国的影视行业一直存在着一条专门为叙事人创业而空着的道路。

  严肃故事:故事张力与故事深度怎样结合?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谈万达谈到了这里,感觉哪里不对……其实没什么不对,我现在就能给出这篇文章的结论,万达买传奇影业就是为了堵住最后一条编剧成长路线,彻底垄断市场,但这条路其实是堵不住的,我现在要论述为什么堵不住的观点,然后再告诉大家为什么理论上堵不住的路线,在国内是能堵死的。

  所以没什么好犹疑了,听我讲叙事技巧吧。

  现在小的(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影视作坊只要一拍电影就是喜剧,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喜剧很火,喜剧很火的原因是国内的观众普遍属于被洗脑状态,大家都抱着一个观点——我上班很累,下班了我要放松,看喜剧可以让我放松。

  这是一个洗脑后的结果,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理由指向‘喜剧可以让人放松’这条逻辑,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指向‘不是喜剧就不可以让我放松’这条逻辑,而这两条逻辑之所以从未被质疑过,其实原因和上面一样,因为大家都是比较保守的。

  但‘喜剧是不会让人放松的’这个观点是可以击破的,主要是反驳‘喜剧让人放松的根本原因是“喜”’,两个原因:

  1。放松的原理之一是让读者离开生活,这需要故事具备很强的戏剧张力,而有戏剧张力并不是只有喜剧里才有,甚至可以说,喜剧往往是通过破坏这种张力来造成搞笑效果的;

  2。喜剧往往有个悲剧的内核(虽然这点也值得质疑),换句话说,让观众沉浸的通常是对悲剧内核本身的阐述,而不是笑点。

  所以并不是只有喜剧可以让人从生活上放松,因为强吸引力的电影都可以让观众离开生活,从而沉浸在屏幕上虚构的故事里。

  第二个原因是喜剧需要的成本比较低。

  无论从故事角度还是从财务成本角度上说,都是同样的结论。

  从财务上说,喜剧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很多高成本的拍摄,比如特效和打光,因为是喜剧,观众对制作成本上的要求有所降低,或者说对这方面期待不高,因此制作组就有空间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此缩减成本。

  从叙事角度说,喜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目前看到喜剧其实在一个比较低的叙事层级上。

  目前的喜剧把观众导向了奇怪的地方,比如大家的理解是喜剧的任务就是让人笑,这对喜剧完全是种曲解,如果喜剧的任务就是让人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电影院喊上天才小熊猫念上120分钟段子?如果喜剧就是堆砌段子,我们根本没必要以电影的形式演绎故事,当然很多国内的喜剧电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之所以要用电影去演绎故事,就是为了在一个安静的氛围下,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去,在这种环境下,所有观众的体验都会成倍放大,通过放大的体验,观众可以真正感受到平时无法感受到的内容——如果说平时的生活死气沉沉,电影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为观众带来炽烈生命力。

  如果说所有的电影故事本质都是对戏剧冲突的演绎,那么喜剧的本质是构造出一个张力,然后利用张力将张力的两端彼此错位,形成反差,造成笑点——这不是说喜剧只要堆段子就行了,而是喜剧同样需要架构,需要冲突升级。

  这就是说,原本我们之所以要在电影院里看喜剧电影,是为了可以给观众更好的电影体验,然而因为观众对喜剧的错误理解,反而导致了目前的喜剧在内容上一直无法突破——观众可以得到笑点,影视公司可以赚到钱,发行方可以获得佣金,保守的闭环就形成了。

  事实上喜剧的构架更加难以建立,如果说普通的故事可以通过升级冲突不断让读者走到故事的深处,就像一座内部设施整齐的堡垒,那么喜剧就像是在废墟中搭建的多层弹簧床,你不知道自己会弹向哪个方向,但弹簧床的设置是有逻辑控制的,这意味真正的喜剧作者要更加频繁地经历‘控制设定——失控设定‘的循环。

  而因为喜剧目前的保守的生态,并没有人作更高层次的喜剧探索,事实上,徐峥导演的作品已经逐渐逼近这个高度,但《生活大爆炸》这样的作品,同时保持人物完整度,且能保证喜剧效果和戏剧深度的作品,我们暂时恐怕很难见到。

  我们的喜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在较低水平,而这无疑给一些对剧作钻研不深的影视公司提供了盈利空间,这是影视公司乐于拍喜剧的第二个原因。

  国产喜剧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来自观众体验。

  这是一个体验上的问题,长久以来,受众的体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上的体验,另一个是认知上的体验。

  感觉上的体验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气味来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而认知上的体验通过人们对知识的利用率增加体验,比如故事里前一秒接收的信息后一秒被用于推理,观众就会增加认知上的体验,认知体验看似比感觉体验要枯燥,但实际上能带来更加长久的刺激,并且通过‘心流反应’使观众沉浸在故事里,并且可以增加用户对细节的忍受能力。

  我们的观众普遍不知道‘认知体验’这东西是存在的,即使他们切实地感觉过——这是因为我们长久的教育制度虽然抹平了精英和平民之间的差距,但却伤害了个体的思考能力,而伴随着思考能力消失的就是个体所具备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消失使得个体失去了探索问题的欲望,认知体验就被忽略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提到一部电影,第一个就是提的‘大制作’,然后就是‘群星加盟’,或者‘高科技元素’,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以为自己只有‘感觉体验’了,我们正在不断用一些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元素吸引观众,而观众居然就真的以为自己只有感觉体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呼唤‘要有好故事’,然后很多导演就喊‘我这故事多好啊,多感人啊,你们为什么不觉得这故事好啊’,其实就是因为想要‘感人’,首先需要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想要真正地打动用户,首先就要建立一个踏实的认知体系,而这一块,国内的叙事是缺失的。

  对‘认知体验’的忽视还造成了另外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整个‘认知工系’的恶性循环,首先电影开始缺乏‘认知性内容’,于是有导演或者编剧注意到了,但因为从未经历过类似的故事创作,就会本能地逃避这类故事的创作,这就造成了拿捏上的失衡,很多故事将‘认知体验’的准入门槛设置过高,导致很多观众还未形成第一轮的认知循环就倒在了电影院里(例如《刺客聂隐娘》或《催眠大师》),这个问题经历几部失败的电影,就会演化成——观众从内心里恐惧一部有很多内容的故事,他们会觉得进入一个结构复杂节奏紧凑的故事会让他很累,但其实是不会的,真正的好故事可以让观众的大脑不断地喷发多巴胺,这就不仅不会让他们觉得累,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无聊的生活中突然焕然一新了。

  是的,好故事才可以激发一个观众的活力,可以真正地让一个观众放松。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1-25 15: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体验’的长时间缺失造成了观众对真正的故事有所抗拒,这就反向对渠道,对发行方,对投资人,对电影制作人产生了影响,为了不亏钱,这条链条里的所有人都不愿意设计架构复杂的故事,于是‘认知体验’被彻底抛弃,所有的故事都被设计成很多个‘单个感觉故事’按照影片时间排列总故事,而不是一个有内核支撑,一举一动一细节都有着精妙细节支配的故事。

  就是这三点,导致了国产电影的大范围的低俗喜剧化。

  追求低俗喜剧到底有没有前途呢,肯定会有人说有的,这些人的依据来自于两条,一个是国内喜剧不断夺得高票房,这是事实,另一个依据是,很多国外的电影排行前几名都是喜剧电影。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没有一个坚实逻辑的支撑下绝对不要相信大数据。

  事实上,全球喜剧的根本原因是——好莱坞摧毁了全球的娱乐基础,不仅在叙事上,而且在电影的科技素养上,其他国家都和好莱坞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好莱坞利用过去的时间,在叙事上建立了一套严格体系,这套体系确认了掌握的人可以不断创作出吸引人的故事,事实也是,好莱坞叙事方法一直是所有叙事作家无法逃避的障碍,不管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叙事作者,都必须率先学会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真正地把这种叙事策略融入本能,再谈建设新故事。

  但是,我说了,一直都有那么一条路,是留给创作者的,那就是‘Oneidea’。

  ‘Oneidea‘是日本漫画《食梦者》中提到的概念,是说一个故事完全由一个设定展开,而这个设定最基础的形式必须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类似于‘有些人不会死’——《亚人》,‘在笔记本上写上人的名字那个人就会死’——《死亡笔记》,‘寄生兽占据人的大脑’——《寄生兽》。

  日本因为是一个过度保守的民族,所以他们反而在这种环境下催生了一些极度激进的艺术家,受高科技电影的成本限制,日本作者不断尝试在概念上有所创新,利用充分的‘认知体验’吸引读者和观众——而这条路,本质是属于创作者的,因为只要你肯花时间打磨你的故事,总能让它结构更精致,让故事更吸引人。

  是的,只要你的故事张力和故事深度能完美的匹配,形成一个精致的‘Oneidea’,那么,你根本就不会缺观众的口碑。

  实际上在《海贼王》领跑日漫的今天,日本也在不断卖季番,卖‘Oneidea’,并且卖得不亦乐乎,下面这张图是日漫排名,季番的销量暂时没找到,不过《亚人》这样的高张力漫画突破350万销量绝对是一个值得提的指标。

4.jpg

5.jpg

  那么,为什么存在着‘Oneidea’这种叙事思路,我仍然要说万达其实已经卷走了大部分的票房,以及为什么要说这条路可以堵死呢?

  因为‘Oneidea’这种故事是尊重逻辑的,而尊重逻辑的结果就是,你无法逃避血腥,无法逃避残忍——而这种剧情,你在广电总局那根本审核不过,加上不允许鬼魂和违反实际的东西出现,‘Oneidea’类型的故事就再度受限,固然可以设计出一些温馨的爱情故事,然而失去了对人性最深刻的尊重,这样的故事就无法以最震撼的形式存在,连存在形式都受到制约,编剧又不能熟练这种叙事手法,怎么可能抵抗好莱坞标准叙事呢?

  所以用叙事反制万达的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

  万达35亿美元到底买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很多人会觉得35亿买一家影业公司至于吗?不就是一家制作公司吗?在国内做做喜剧难道就不能赚钱了吗?

  但我倾向于这是万达最精明的一笔投资,这笔投资不仅可以解决万达整个生态最亟需解决的环节,而且非常具备前瞻性,我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电影市场的战争在今年就已经提前结束了,从此电影行业的战争只剩下无聊的小打小闹,下一次影视市场快速崛起恐怕到等到广电总局颁布电影分级制度,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可以使‘Oneidea’变成可以尝试的叙事思路,电影市场才会迎来新的颠覆。

  所有的商业竞争最后都会演化成两种形式的战争,一种是资本的战争,一种是不可替代性的战争,但归根结底资本也是一种不可替代性,所以所有的战争一旦把时间尺度拉长,就是技术的战争,一旦把时间缩短,就是资本的战争。

  而万达在这次收购上,直接收购了两种短期有效的不可替代资源,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你可以这么理解,万达购买了两年后的影视市场的提前入场权——这意味着,很多两年后将要上映的电影,将直接面临好莱坞电影风格的狙击。

  从时间上来看,首先本来国内影视公司很多都贯行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即先依赖喜剧赚一笔钱,再依赖其他的故事模式稳定自己的地位,获得长期的电影市场,现在这条策略提前就受到了万达的狙击,投进的成本打了水漂,未来的市场也变得遥遥无期,很多企业也可能会提前放弃对电影市场的争夺,这样万达就提前争取到了两年后的一部分市场。

  第二叙事制度迟早会从师承制向流水线教育制度转换,能不能把住教育的入口才真正决定了以后的电影市场,因为现在看似演员横行电影市场,但其实只是‘感觉体验’被过度重视产生的现象,一旦人们开始认真地关注体验,开始在意‘认知体验’,剧本的重要性就会不断提升,于是编剧地位提升,编剧的入口就变得重要,而编剧取决于教育制度和培养体系,那么传奇影业将提供给将来的编剧最好的成长空间,而这将是历史一旦拉长,最以逸待劳的一条战线。

  第三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期,而没人知道这段时期会什么时候结束,别误会了,我的意思是,电影行业只有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才会高速发展,这正是因为经济下行,很多贵的东西大家玩不起,只能去看电影。

  但是这段经济下行期没人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激进一点说,第一个节点就是2020年,虽然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但是到2020年,人口死亡率就逐渐提升,经济上的压力就会随着生产力提升减轻,为经济复苏提升喘息,那时电影行业可能就会迎来一个节点。

  也就是说,对一家影视公司来说,如果到2020年还没有比较好的电影出炉,不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和粉丝,那它有可能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2020年很可能成为一个很多影视公司破产的节点,之前大家靠网剧和偶尔拍个院线电影还能苟且度日,但整个电影行业的经济下行将导致他们彻底失去成长的机会。

  而万达这次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实际上就可以不断压缩2020年之前的时间,利用这段充满可能的时间占据整个市场和入口,一旦电影市场的危机爆发,万达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那是这次35亿美元的收购将被载入史册,万达将会成为并列AT的企业,因为技术动荡之后就是文艺复兴,而电影通过增强体验的方式,成为连接文艺和真实世界的唯一入口。

  再谈谈空间上的价值。

  了解2015年创业状况的朋友会发现,2014年之前还一直被提的‘轻’的概念,今年已经在不断颠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以‘轻’打重的年代了——比如用淘宝打百货公司,现在不是这样的时代了,现在是一个以‘重’打‘轻’的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最新崛起的企业,比如‘小米’,比如‘乐视’,现在他们不是从一个概念(例如社交)占据互联网,而是自己造入口,通过硬件设备占据互联网的入口,这是一种以‘重’打‘轻’的思路,而我们现在呼唤‘深度阅读’,呼唤‘方法论’,像我呼唤的‘叙事深度’和‘认知体验’也是一种以‘重’打‘轻’的思路,我们的‘轻’已经被没有技术含量、低成本、毫无素质但却富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占据,而‘重’的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的浮躁和肤浅,以及教育体系对思考的压制,一直空在那里。

  现在在很多行业,已经完全变成了,谁能真正占据‘重’的市场,谁就可以获得胜利——因为‘轻’的市场可以用资本去厮杀,但‘重’的市场是一种企业基因,是一种拉长了时间长河仍然能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不会被替代的。

  影视未来的两大入口,其实已经逐渐被两种系统瓜分,一个是以万达为例子的连锁商业广场,占据了房地产的‘重’,去赚文化的‘轻’;还有一种是以乐视和小米为例子的家庭生态体系,占据了硬件的‘重’,去赚文化的‘轻’。

  纵观整个万达体系的构造,从影院到发行,从发行到制作,就像一个木桶,现在,只要能把木桶的木板补全,万达将成为影视体系最完美的桶结构企业,构建最完美的电影生态,而这件事,非常精妙地发生在这个节点,正好是之前有足够时间探索,之后又有足够时间盈利,是一个风险和利益平衡最完美的节点,而万达在这个节点,非常精妙地切入了这个市场,抢走了文化市场最后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就是35亿美金这样一笔钱,可能很多人意识到万达做了什么——是的,我们提前目睹了影视行业的神来之笔。

  是的,我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万达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标志着中国电影史一个时代的结束。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0 11:53 , Processed in 0.14060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