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5|回复: 0

[原创诗歌] 这个冬天,诗歌正回暖

[复制链接]

668

积分

3

听众

41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新手

积分
668
么么哒 发表于 2015-12-17 2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在寒风中挥舞着诗集,将酒吧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因为没抢到入场券,索性翻墙而入……日前,第四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转场”成都,“追诗族”们用如此热情,宣示了年轻人对诗歌的依然热爱。诗歌,这个在不少人看来已经颇为小众的文学样式,似乎正逐渐回暖。
  升温
  诗歌巴士、展览、朗诵会……参与诗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一辆敞篷双层大巴士行驶在上海的淮海路上。这是一辆诗歌巴士,一群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正在巴士上读诗、谈诗。
  作为“诗歌的魔方——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上海站的活动之一,诗歌巴士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淮海路间往返4次,同时在沿路公交站停靠,每次停靠都有人上车,静静聆听诗人读诗。“体验比较独特,气氛也很好。”参与者小贺说。
  继2009年在香港举办第一届国际诗歌之夜、2013年首次走进广州和深圳之后,今年,第四届国际诗歌之夜把活动延伸到了广州、上海、杭州、成都4个城市。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只想纯粹地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读诗谈诗。”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执行总监、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研究统筹主任宋子江说。
  每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都会邀请20名左右的各国诗人参加,通过讨论会、朗诵会等形式,许多对诗歌感兴趣的民众也有机会走近诗歌。“今年我们做了一场‘香港之夜’朗诵会,邀请10位诗人读诗,结果全场爆满。”宋子江说。强调市民参与一直是国际诗歌之夜的宗旨之一,他注意到,今年的观众席上人更多了,还出现了很多年轻人。
  诗歌,这个在不少人看来已经较为小众的文学样式,似乎正逐渐回暖。
  30岁出头的彭敏是《诗刊》杂志的一名编辑。大学毕业后,热爱诗歌的他如愿进入《诗刊》,如今已有6个年头。“诗歌的发展正在走上坡路,整体质量不错,能够提供更多更优秀、贴近人们情感的好文本。”彭敏说。在他看来,现在爱诗的人增多了,“这与诗歌的传播和口碑相关。《诗刊》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投稿。另外,许多官方和民间资本也在搭建平台,爱诗的人有了更多的发表和参与渠道。”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是国内一个重要的诗歌交流平台。自2007年创办至今,每两年一次的诗歌节已连续举办5届,并和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国际诗歌节等并列为七大国际诗歌节。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创办人。青藏高原是诗歌的海洋,各民族发达的民间诗歌、口头文学令吉狄马加着迷。2006年,初到青海的他萌生了创办诗歌节的念头。“中国是诗的国度,过去是,现在也应该是,我们有这个文化底气。”吉狄马加说。而据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周斌观察,这些年来,参与诗歌节的人一届比一届多,大家热情很高。
  在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联合创始人张炫看来,诗歌的回暖并不令人吃惊。“当下的生活节奏快,人的内心总需要一些停顿。”
  渠道
  160万粉丝、900多期推送……“为你读诗”等新媒体为诗歌提供更多传播机会
  在北京工作的丁兰每晚10点都会准时点开微信订阅栏,收听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推送的有声诗歌。“听诗的这几分钟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丁兰说。
  这几年,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诗歌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专注于诗歌传播的公众号人气颇高。
  创建于2013年6月1日的“为你读诗”目前拥有160万粉丝,其中既有律师、医生,也有餐馆师傅、果园老农。之所以取名“为你读诗”,张炫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歌人人可读,没有门槛,二是强调去技巧化和表达真感情。”900多期推送,每期的阅读量都能在12个小时内突破10万。
  推送的模式很固定:一位嘉宾朗读一首诗歌,加上一幅图画、一首乐曲和一段点评。“每首诗都会考虑合适的声音,在解读的同时还会有对于图画与音乐的鉴赏,甚至还会介绍乐器。”张炫说,希望以综合艺术的方式传递诗意。
  邀请不同领域的名人参与读诗,无形中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公众号曾推送演员夏雨读的诗作《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有粉丝听完后在夏雨微博上留言说,“我以前觉得读诗特别老土,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么有意思。”
  900多期推送中,阅读量最大的是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读的《当你老了》。“一开始,我们推出的是大众相对熟悉的诗歌,后来慢慢引入其他篇目。选择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否打动人,好的诗歌特别戳人,一下就能产生共鸣。”张炫表示,这也是所有受欢迎诗歌的共性。
  张炫觉得,新媒体从技术手段上拉近了人和诗歌的距离,社交属性极强的微信很适合诗歌传播,“读诗强调对象感,而且大部分诗歌作品很适合在手机上进行短阅读。”
  传统诗歌读物也尝到了新媒体带来的甜头。
  2013年7月,彭敏创办《诗刊》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一个人运营至今,并坚持每天推送,已收获17万粉丝。“以前人们想看《诗刊》需要特地跑到邮局订阅或邮购,今年10月起,我们尝试微信征订,花两三分钟就能买到《诗刊》,订阅量增加了几百份,也弥补了传统纸质刊物订阅量的小幅下降,所以《诗刊》的整体订阅量不降反升。”彭敏说。
  生存
  线下活动、衍生品、赞助……诗歌和商业结合,有妥协也有启发
  诗歌再美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诗刊》杂志有国家支持,还有其他活动、合作等经费来源。微信公众号方面只有我一个人在运营,尚未考虑盈利问题。”彭敏说。
  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并不太关心盈利。“赞助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赞助方提的要求我们满足不了,何必勉强。”宋子江表示,诗歌已经走了数千年,生存不是问题,但需要思考诗歌走下去的方式。“诗歌和商业结合,牵涉到各种妥协。”他说。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经费从哪里来?周斌介绍,主要靠政府投入,赞助比例很小。
  吉狄马加说:“如果简单地考虑盈利,诗歌节的严肃性和品牌会被削弱。”因此,重要的诗歌节基本都由政府的文化机构举办。例如,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由哥伦比亚政府和议会支持、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由波兰政府出资筹办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从2012年开始举办“诗歌进入美术馆”活动,邀请中外诗人谈创作、读诗、和观众互动,目前已经举办了30多场。馆长高级助理于晓芹说,“活动都是免费的,盈利空间不大,期待有商家支持。”
  与《诗刊》公众号、诗歌节不同,前期要靠公司其他项目养着的“为你读诗”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除了广告,收入还来自线下活动和衍生品。“办线下的音乐诗会,我们会有意识地开放部分位置出售,同时也尝试推出一系列针对听众的产品,如有声诗歌图书等。”张炫说,“未来考虑推出短视频、杂志书等,同时举办更多类型的线下活动。”现在公众号的运营团队有34人,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
  彭敏觉得,诗歌不应再正襟危坐,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进入百姓家。“爱情类诗歌很受大众欢迎,可以推出一些诗歌偶像,毕竟诗歌已经太久没有向社会输出偶像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歌。四川卫视推出一档“诗歌之王”的节目,让诗人作词,歌手作曲,一起完成一首音乐作品。“让诗歌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构建中,把诗人吸收到词人的队伍里去,本身就是一种商业逻辑。”彭敏说。
  “争议当然会有”,彭敏坦言,为了吸引受众,公众号有时会取一些有噱头的标题。“有些读者直接在后台留言,觉得这样做失去了文学坚守和理想,很恶俗。” 张炫也会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大家担心一些表达方式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度追捧、误导受众等。”
  在吉狄马加看来,出现围绕诗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推广是好事,“共赢嘛,但前提是出发点不能有偏差,诗歌的品质不能受影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6 17:46 , Processed in 0.111484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