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2014-2015年辞旧迎新跨年音乐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其中,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应该是最具分量的。2015年元旦之夜,我放弃了一年一度在家收看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前往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聆听结果,不虚此行。$ E; p3 x8 z% B' E/ W u2 ^
4 Z4 f+ L$ S: N6 }6 z$ _1 Q 在这之前,我们欣赏过特米卡诺夫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捷杰耶夫的马林斯基、科岗(著名小提琴大师Leonid-科岗的儿子)的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那都是很典型的俄罗斯乐团,热烈、粗犷、奔放、浓郁,就像喝了伏特加,有时达到巅峰状态时,会有一种醉醺醺毛刺刺的感觉。普雷特涅夫是俄罗斯人中的异类,当年他的钢琴以冷静、理性、细腻、节制著称,现在当起了指挥,同样如此。前几年,他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即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次执棒1990年由他一手创建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其独树一帜的指挥风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z/ j( U {! p) O: z0 v+ X
- _7 x+ d, v3 M+ _ d# v8 L
我坐在东艺的F区,对指挥的表现一览无遗。上半场开篇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俄罗斯复活节序曲》,慢速的引子一开始,木管组奏出庄严的主题,声部的精致细腻即夺人耳目,尤其是长笛的音色,非常漂亮。接着长号、大号等铜管乐器加入,分寸感佳。普雷特涅夫如雕塑般地稳立在指挥台上,动作幅度很小,主要靠双手的十指发出细致微妙的指令,既处处点到,又点到为止,就好像音乐中的“半音”,靠乐手们去发挥出“全音”。不过,有时候因为细致理性而带来的微小休止,是否会影响音乐气息的连贯性和一气呵成?
9 o: k5 n+ }1 ^! s9 `4 i" g5 j p
$ I1 R9 K) ?, `" J, y6 x, X5 \9 z 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是他管弦乐作品的代表作,上演率高,唱片也多。因为曲与曲之间有停顿的间隙,就更加便于普雷特涅夫的步步为营、精雕细琢,事实证明,这个曲目他指挥得最为成功。1 }$ j5 y( Z& S9 v( d- [6 }! m8 K
: z, j2 q; N- c% e( P' g4 ^ r* l 下半场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是乐迷们耳熟能详的,对普雷特涅夫也是如此——上半场他是备谱指挥,“柴五”他是背谱指挥。尽管他上半场的表现已经给人心理准备,但他指挥的“柴五”之另类,仍然超乎人们的想象——更加理性,更加西洋化。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与俄罗斯“强力集团”相比,柴科夫斯基的风格其实更趋向西欧化,他是俄罗斯人中的欧洲人,现在普雷特涅夫也许在还原他本来的面目。
- m1 e, B; m) z; f: o: o& |% I0 y1 C# c
返场安可的也是老柴的曲目:《天鹅湖》中的双人舞、《胡桃夹子》中的欢庆舞曲,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尤其是《天鹅湖》,普雷特涅夫在发出竖琴独奏的指令后,双臂抱胸,收起指挥棒,尽情享受乐手的演奏——小提琴独奏、又转到大提琴独奏,极尽美妙之韵,全场为之陶醉。0 m# l5 n: V4 O8 _) a1 V
; D1 M# ^: ~1 j; c" n6 @+ J
纵观全场,深刻感觉到,普雷特涅夫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与其说是属于俄罗斯,不如说是一个更趋国际化的乐团。它不是喝伏特加,而是品葡萄酒。% n B+ Z7 z# } d5 \0 F5 K0 M
1 u! V5 D+ k: V; M ]9 `2 ^( N2 j1 q" ]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