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实的高分红榜上,门悦与门睿这对双胞胎的名字紧相挨。他们都在750分以上,相差三分。采访现场,这对喜欢用“这个人”“那个人”相称的姐弟,坚持不坐在一起,而偶尔的斗嘴,逗乐了现场。 姐姐门悦肤色白净,一身白色校服衬得特别清秀;弟弟门睿,中考高三分,肤色较黑,思维敏捷,经常忍不住抢答,喜欢当“新闻发言人”。当被众人习惯性围观双胞胎长相时,门睿马上表态:“异卵的,怎么会像呢?” 不仅长相不太像,这对双胞胎性格、兴趣都不像,生活中也爱拌嘴,吃饭夹肉也会计较公平。门睿学过钢琴,萨克斯考过十级,是学校管乐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并拿下奖项。平日他还喜欢玩各种电脑游戏,最近还啃下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姐姐门悦是运动场上的健儿,但她坦言自己是“音痴”,学过钢琴和长笛,但最终都放弃了。 “我俩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不一样。”门睿现场爆料,姐弟二人不在同一个班,当老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他觉得不合适时,他会直接说不;姐姐则会表面赞同,但坚决不予执行。举例完毕,门睿马上追加评价:“这招更狠。” 姐弟二人“学习观”出奇地一致,喜欢跟着学校的进度走,保证课堂效率最重要,弱项再自己加强。他们认为,学校的老师本身已经足够优秀,没必要再去上补习班。 记者获悉,门睿在中考前已被省实“南山班”录取,对此他表示“走运”,门悦同样报考省实高中。门睿当即否认会为成绩暗斗,说两人文理各有优势,并不干涉对方学习,“各学各的,但不是竞争关系!” 语录 门睿:“学校的老师本身已经足够优秀,没必要再去上补习班。” 门悦:“参加合唱团的训练,反而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何盈盈 备考阶段坚持练琴还自己作词作曲 (广州41中 中考781分) 何盈盈,如师长预期,在中考中夺得高分,化学满分,英语148,语文144。昨日,她坦白心情仍激动。 781分,如此惊艳的成绩,如何得来?何盈盈很自信,她透露自己酷爱看英文原版小说、追英剧、煲美剧,英语学习不再话下,谈到激动处忍不住跑题:“为什么《神探夏洛克》第四季还没出?我现在只能看《老友记》了!” 语文作文,最考验考生的功底,何盈盈同样有“宝典”——把生活中一些动人的细节记录下来,作文就不愁素材了。这次中考写“广州风格”,她便用上了宝典内容,“虽然在广州长大,但我的祖籍在重庆,我家楼下开早餐店的大叔卖的白粥虽然很香但是很淡,他知道我是重庆人爱吃辣,就特地在我的白粥那里加了一些辣椒,这件事被我写在素材本上,中考作文我用这件事来表现广州人的包容和开放。” 与学霸肖静如出一辙,何盈盈也喜欢做计划,当天要完成的事情,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钩。41中校长陈兆兴评价:“远有理想,中有计划,近有安排。” 生活中的何盈盈还多才多艺,对外国摇滚情有独钟,是校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即使在初中备考阶段,她仍坚持每晚弹半个小时的钢琴。平时还自学作词作曲,如今已经写了三四首歌,昨日在现场,她还特意弹奏自己原创的“得意之作”《时间和告别和你和我》。 依照何盈盈小升初的成绩,她本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为何最后进入广州41中?何妈妈说,自己以前是41中的老师,特别看中学校重视体育锻炼,而事实也证明,女儿在学校度过了快乐的三年初中时光,一样考出了高分。 语录 “把生活中一些动人的细节记录下来,作文就不愁素材了。” 花絮 学霸软肋—— 怎样“编”出好作文 省实“榜眼”康健宁,昨日分享心得时,坦言自己也有学习苦恼。这位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学生,平日特别喜欢看书看报,没想到,语文作文却始终是他的软肋。 “缺乏文学色彩啊!”“你这描述不行啊!”康健宁模拟着老师说话的口气。他还说,当他看报被妈妈发现时,也会被调侃“看报纸无法提高文采的”。 康健宁的经历,也引起另外两个男“学霸”的共鸣。门睿说,自己不如姐姐走心,作文分数总是上不去,而自己说实话的文章,总不如编假话的同学分数高,这可能就是“文学加工”。 “其实就是编嘛!”门睿说自己拿到最高分数的作文,就是彻底靠“编”,而“小状元”胡航也爆料自己的中考作文,就是将三件事情串在了一起,进行了“加工”。 记者观察 大部分学霸 都有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教育记者,每一年追“学霸”免不了,当然比起N年单纯的考分关注,现在媒体也更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 从高考追到中考,见到不同性格的学生,活泼的、内敛的、稳重的、少女心的……但把他们拼凑在一起,就会发现——“学霸”不是“书呆子”了,他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们学得认真,玩得尽兴;他们爱做计划、执行力强。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家庭部分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采访中,有老师说,“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除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好的家庭氛围”。 细细回味,确实如此。比如许源睿,很典型的“乖乖女”,乐观爱笑,爱看书,直言是受父母影响,父亲信佛,父女常谈心,教予她平和。比如去年的华附女孩卢凯悦,收到牛津、哈佛等十几所名校录取通知书(最终去了哈佛),其父透露,常常在假期带女儿骑行,且家中一直坚持订阅报纸书刊,女儿的视野也随之打开,高中阶段就会看《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不同的故事里,父母的陪伴从来不缺位,父母与孩子是良师也是益友。 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环境,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可是“好环境”绝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营造的家庭氛围。 在此也致各位家长,看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学霸”,想想你为孩子,做过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