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我国第一代歌唱家的成长,一是得益于国立音专及其他音乐、艺术院校延聘的一批外籍声乐教师如苏石林、梅百器、克雷罗娃、马巽等人按西方美声唱法训练和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国歌唱家如蔡绍序、林俊卿、李志曙等,二是一批有声乐天赋的青年如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葛朝祉等人留学欧美主攻美声唱法。这两类人均成了我国第一代歌唱家。其中,周小燕、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在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被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也是在这个时期,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周碧珍、高芝兰和男高音歌唱家沈湘、魏启贤、朱崇懋等人也开始登上乐坛。在解放区延安,由于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涌现出一批能歌善演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李波、王大化、王昆等人。他们继承了民歌、戏曲传统演唱方法,声音亲切自然、优美动听,很受群众欢迎。 4 y4 d) q9 e0 t+ p6 D) ^# O 五六十年代,由于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日益壮大,大批经过高等音乐院校正规化专业教育的年轻歌唱人才成长起来。音乐界几次关于“土洋之争”和声乐民族化的讨论,直接沟通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吸收,创立“民族声乐学派”已成为中国声乐界几代人的共同美学理想。这个时期,除周小燕等老一代歌唱家依然相当活跃外,又涌现出大批年轻歌唱家。美声唱法方面有女高音郭淑珍、刘淑芳、邹德华、张利娟、孙家馨、梁美珍、张越男、叶佩英等,女中音董爱琳、苏凤娟、罗天婵等,男高音有寇家伦、楼乾贵、李光羲、施鸿鄂、王凯平等,男中音有刘秉义、胡宝善等,男低音有温可铮、杨比得等;在民族唱法方面,女声有郭兰英、黄虹、马玉涛、任桂珍、鞠秀芳、王玉珍、于淑珍、邓玉华、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苗族歌手阿旺、维吾尔族歌手帕夏·依霞等,男声有吕文科、贾世骏、郭颂、胡松华、李双江、吴雁泽、马国光、何纪光等。其中,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民族声乐大师。在她长达35年的歌剧生涯中,曾主演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等歌剧,创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此外,她还主演过故事影片《画中人》,并且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会歌唱家。她的演唱情真意切、深刻感人,声音晶莹剔透、明亮动听,声区宽广,对比鲜明而富有戏剧性张力,行腔委婉自如,润腔手法精妙细腻,常通过些细微的色彩性装饰,准确传神地揭示出音乐中的民族风味和特殊韵致。她的气息悠长,呼吸贯通,吐字、归韵极为清晰而规范,表演真实自然,入情入戏,形体表现力丰富,唱做念舞基本功扎实深厚,在实际运用中潇脱自如、光彩夺目。她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为我国歌剧事业的繁荣和中国声乐学派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N* b \& Q% E' f$ |1 U/ k' M
9 \3 }- f/ Y j% U- i
“文革”初期,我国声乐艺术全面停摆;到了中后期,李双江、李谷一、郭颂等人才获得展示歌喉的机遇。* y. X- z! L9 }! X
在通俗唱法方面,七八十年代以李谷一和朱逢博为代表,崛起一批通俗歌手,其早期风格主要模仿港台歌星抒情轻柔风格。自八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之风的东渐,我国歌坛风格也日趋多样化,许多歌星逐渐摆脱对于港台歌风的模仿,并与创作上的“西北风”和摇滚乐的崛起相呼应,涌现出一批实力派歌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有刘欢、韦唯、崔健、毛阿敏、田震、杭天琪、孙国庆、范琳琳等。这些歌星的演唱风格大多刚劲有力、粗犷豪放。与此同时,一些抒情派、偶像派歌星如李玲玉、蔡国庆等人,风格以轻灵、柔美见长。到了九十年代,除刘欢、韦唯诸人在歌坛依然非常走红之外,一批歌坛新星冉冉升起。李娜、那英、孙悦、叶凡、江涛、毛宁、林依轮、孙浩以自己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雄厚的歌唱实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歌坛的地位。) i9 X- ~" Q: S ^& l3 L( s) t! M
) X/ z$ a |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