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77|回复: 2

[作曲技巧] 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简介及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Fobap 发表于 2014-12-16 16: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
# G: w8 ?# q) s& N2 w, K     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2 x$ o/ U0 [7 Y/ p( X$ J: D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X5 @+ O2 G* x! N" V% u$ D0 x& J
( X; U* ]) p3 n3 w) L: [" H, q3 J
[作品赏析]
5 X% ^6 P; \+ p( p
; B% X. N8 s& z/ c: S1.《魔王》D328(op.1)
' ^, a* ~1 p% w7 K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_1 _5 Q; r/ y# t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h* b' |# ?% _9 o2 A
第一段:叙事者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 Y) e8 f" m! R* s6 P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音乐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t5 g  n4 }9 H! v" y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9 G+ d+ Q) D9 |- s6 N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进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T4 @; y! |& k9 i7 A- M$ z6 v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4 c* P1 g8 Q6 o2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Fobap 发表于 2014-12-16 16: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圣母颂》( P* M0 r/ Z& v$ G3 k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6 C- Q8 N+ z( R( A  k# s/ j
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2 H5 z- O7 X$ M' J* I! N; j
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
& T, s/ z4 f5 n& V! F8 f. p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
6 D. p& h- V" j, O) Y9 e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P; P: Y) s9 F# W7 ?* p9 s3.《小夜曲》
5 ^: Y, W6 C( j8 |4 ?2 j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E( f: k6 m3 C  f; C
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 D! p: A9 E! h0 J. ]1 C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1 a. Y, |  Y# t2 \) [# `1 o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高潮。2 {! ]0 Z2 r' w& T3 A  b% l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 L. d1 U/ w5 j* b6 j

3 H& E% R, a2 i, c门德尔松(F.Mendelssohn 1809─184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3 B! c2 L+ U+ u: `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出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祖父是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多才多艺,娴习钢琴。在四个孩子中,他排行第二,长姐范尼·门德尔松是钢琴家。门德尔松最早的钢琴课由母亲任教,后从卡尔·策尔特学和声。九岁作钢琴公开演奏,十岁为《诗篇19》谱的音乐由柏林歌唱学院演出。十一岁策尔特带他到魏玛拜访歌德,七十二岁高龄的诗人与已是作品累累的十二岁男童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门德尔松十七岁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29年就读于柏林大学。1829年3月在歌唱学院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为复兴巴赫作品作出贡献。1829年访英,演出贝多芬《皇帝》协奏曲;创作出《赫布里底群岛》(即《芬格尔山洞》)序曲。1831年创作交响曲二部;发表第一部《无词歌》集。1833~36年受聘任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指挥。1835~46年任莱比锡布业会堂乐队指挥。1837年结婚后几年创作了几部最优秀的作品,包括《颂赞歌》、《庄严变奏曲》等。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莱比锡音乐学院,亲任院长,并教授钢琴与作曲。他先后曾10次访问英国,1846~47年访英期间,还在伯明翰、伦敦、曼彻斯特等地指挥演出清唱剧《以利亚》等。由于劳累过度,1847年5月又受到胞姐范尼突然去世的沉重打击,作曲家于同年11月在莱比锡逝世。
- ~" A  Q2 @$ ^6 H3 ]. c' \    门德尔松是早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作品曲式严谨明晰,旋律生动流利,和声简洁精练,音乐语言纯朴典雅、清晰自然,作品有:喜歌剧《卡马乔的婚礼》、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等5部;早期交响曲12首,1824年后5首(包括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序曲5首;协奏曲9部;清唱剧《圣保罗》等7部;诗篇谱曲9首;室内乐《无词歌》等29首;钢琴曲20首;人声与钢琴10部;主调合唱曲11部;还有管风琴曲等。
  `6 I8 ~9 o) R- T3 |    门德尔松是位十分幸运的作曲家,在世时就获得很高的声誉。不像贝多芬和舒伯特那样一生同贫困作着顽强的斗争,而是在舒适、平静和愉快的环境中渡过一生,所以在他音乐作品中,处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恬静幽雅、无冲突的气质,给人一种轻松清澈的感觉。
% C' l7 e4 \" z9 A    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以管弦乐为主,他的管弦乐序曲在结构上既保持着与古典奏鸣曲的联系,又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自由处理,开辟了独立的标题性交响序曲的天地。3 n( h9 r) s; B5 o! y
   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47首高雅纯静的钢琴小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亦有描绘优美自然风光的风景画,还有抒发作曲家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的抒情诗。每首小曲都能给人一种新鲜和独特的情趣,就像镶嵌在宝石上的颗颗明珠,五光十色,令人回味无穷。6 d% e2 k; x( ?# f; _

/ e4 B3 o$ x' U[作品赏析]0 n. S8 ~9 w, ?

6 o$ H8 p, x2 S+ v# u* V1.《春之歌》(op.62-6)
. c$ b- Z, C% I' @+ V
0 P" D4 s3 D% R, G乐曲是一首典型的《无词歌》,是《无词歌曲集》中的一首著名的小曲。除了钢琴独奏之外,还被改编为其它器乐独奏曲,流行甚广。
3 D' z9 {: B; s. m* k. s; l乐曲开始是优美的小快板,高声部流畅、欢快,富于歌唱性,表现了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景色。乐曲的中低声部伴奏部分,从头到尾贯穿着琶音音型的和弦,烘托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音乐形象。3 i5 x' F/ m* Z/ H
中段音乐在前面的基础上旋律起伏较大,显得更为热情奔放。伴奏色彩较为柔和,仿佛从春景的描绘进入对春天的热情歌颂。! ?) @) @% g! l+ I# y0 U% a% a; d( X
经过一段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第三段音乐。钢琴很轻地奏出第一段音乐主题,接着,乐曲掀起新的波澜,旋律拉开、力度增强、音量加大,达到全曲的高潮,营造出情绪高涨、朝气蓬勃的氛围。最后响起一连串自低而高清脆悦耳的琶音,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 y% |2 p8 `6 O7 N! r3 ]! y  k* B% C: r5 t; N7 p6 g$ f
2.《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 E/ {" ]4 x) d; Y9 o3 x5 W7 ~' }
    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作为音乐会序曲的新体裁,门德尔松是创立者之一。《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具独创性的优秀之作。这首序曲于1826年夏间写成。当时十七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醉心于阅读新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其中《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于是他根据这一题材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时隔17年后的1843年,门德尔松又重回到《仲夏夜之梦》这一题材,为此剧的上演,创作了12段配乐。至今,人们演出这部喜剧仍离不开这12段配乐。. v$ l2 Y3 {- V. {/ R( r( y
    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一部写作技巧高超、艺术性完美的杰作,用奏鸣曲式写成。; p4 A) G9 ~0 {0 q4 O  @! N! _
    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那漂渺的音响、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令人虚幻,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9 c8 Q+ \9 y+ Q9 d+ z0 O) s
    随后,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乐,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威严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题,代表仙王和仙后的形象,音乐与前面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a: ~2 `% G6 `" I/ A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 T# G8 B/ W. c" S
   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7 P. u/ ]  S; j/ G. C+ G. P
   展开部以小仙灵主题为主,表现迷蒙月夜的寂静林中小仙人跳着轮舞的神奇境界,并使人联想起因小仙灵的捉弄而发生在林中的各种趣事。随后,开始的持续和弦又重响起。, i* g4 h4 }3 j5 {. l; y+ `" p
   再现部中音乐有所减缩,小仙灵的轮舞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t+ @: b7 ~0 d
   结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题再现,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年青人终成眷属之后,返回了神妙的王国,小仙灵们的轮舞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中,人们向奥布朗王国告别,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 ]- n0 N- c2 m& }
% c: Y9 n( z/ m4 g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t& c4 ]# f$ a( C0 f( k
  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一位侨居华沙在一所中学当法文教员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作曲,八岁登台演出。1822年跟华沙音乐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和声、音乐理论。1825年出版《c小调回旋曲》,翌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在这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a: e, x! ~- W3 f' L9 m9 |
   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在那里他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故乡、亲人、挚友的相继离去、逝世,给他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1936年开始患的肺结核症兆在他身上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给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Q4 d8 Y! Q& a  r- g
. x0 E+ Y3 Y: S
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8 n* v6 r9 J6 |( Z6 ]0 i* x
华沙起义时期(1830-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肖邦为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激起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9 _7 Z8 O) w" @% B7 K; h9 A+ X" ]巴黎全盛时期(1832-1845):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M8 l$ ~* r8 m3 x1 A  E+ H8 ~
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洛奈兹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4 l: v: V, P: c1 u  N
[作品赏析]7 R! \; X' X& H6 h+ I  ^& ^9 r
1.《c小调练习曲》(op.10-12)/ d! ?( v* o; u1 \0 r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血腥镇压。当时,正赴西欧途中的肖邦听闻此讯,悲愤万分,于是把全部感情灌注在音乐创作中,写出了这首激动人心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 _- G7 A- ~, T

1 v, g* @+ R* n$ z5 m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来
7 M) b% J6 n3 y0 k. C  N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2 n# L: U, t3 Q( `
接着,高声部弹出一个刚毅、激昂、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
( `: X. q- d3 U& e3 L! F& ~0 M9 Q3 b  k& [! E' r
音乐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音乐,将乐曲推向高潮。随后,音乐转回原调共四小节,它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5 I! H2 |% }4 O+ v

7 H) Q- y% {) d: @再现部再现了前面英雄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尾声的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好像发自肺腑的哭泣,仿佛是作者对祖国的命运的忧虑。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冲击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Fobap 发表于 2014-12-16 16: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bA大调波兰舞曲》(op.53); D! \' q# E' E% P

) M( T! A4 J, Y5 F/ ?这首波兰舞曲约作于19世纪40年代末,1842年修订,1843年12月正式发表。作品表达了流落异国多年的肖邦对蒙受苦难的祖国的悲恸心情和渴望祖国胜利光复的信念。
7 V& _% s/ m! Y$ o《bA大调波兰舞曲》3/4拍子,中速,复三部曲式结构。乐曲开始有十六小节的引子,其前四小节是引子音乐的基本素材。紧接着将音域提高小二度变化重复一次,情绪开始高涨,随之再不断提高音域,并连续出现两次,使情绪十分激昂。
, N" g, b3 @9 y第一部分,三部曲式。第一段十六小节一气呵成,第一乐句前四小节是全段音乐的基本素材,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经提高小二度变化重复后,第二乐句由低向高盘旋发展,在快速自由节奏的上行音节后结束于属七和弦。第一段移高八度变化  h! Y2 P; o$ o! T
重复后结束于主和弦。
0 M. t4 Y% n, b1 m8 d! k5 {7 @2 h4 \( ~第二段f小调,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前四小节音乐的律动性十分强烈,给人以振奋的感受.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 20:46 , Processed in 0.10986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