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仁康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
( y" S3 x1 r0 \0 _& c; ~+ r% J5 C
9 C. e' A" P$ T, q今年四月是钱仁康先生九十华诞,值此纪念之日,令我想起很多往事……。记得还在我刚懂事的孩提之时,就已经听说了钱先生的名字,学习音乐后更是拜读了先生的许多文章,深为其广博浩瀚的知识所倾倒。先生虽以西方音乐分析学、音乐理论研究著名,却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由畅快地游刃于古今中外的音乐史学等极其广阔的领域。其严谨敦实的治学态度在我等后辈中树立了“钱学”的权威形象。自己才疏学浅又疏于律己,而每每触目于先生的著文犹如针锥鞭笞,常常令人坐立不安,带来的却是激励和振奋。自己在国外十年的留学之日总少不了细嚼先生的著作,回顾起来受益之深难于言表。更令人感慨的是九十高寿的先生至今仍严以律己、笔耕不辍,其累累的研究成果使我等后辈实感汗颜无地。钱先生是一个与时间赛跑,博学伟岸的长者,将近一个世纪在我国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值此先生贺寿之际,以作拙文来聊表对先生的仰慕之意。& F0 _1 Q) Y% V
) s3 R& p! ?* k! }3 E9 A 3 s2 \ Q1 q( _4 }& n7 n
/ p5 _0 v0 D. ]+ z8 O# \
从琵琶的历史传承看中日两国对传统文化的接纳方式
7 ~6 Y4 ?% A6 i7 I) X0 O3 e' x; G! e6 h! I
赵 维平
9 K2 X) H: h( n- |3 I q3 L2 o' O! M1 Q2 u* G
5 ^* ^0 T+ D+ c7 H8 Y0 v
" f0 s V7 t* Y# p9 _: F: E4 b对于一种外来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在其接纳和传承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源于一种音乐文化,向着不同的地域、民族传播,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反映出文化的传授者与接纳者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同时也呈示出文化接纳层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姿态、能力以及消化的方式等。我国汉代张骞的西征打开了丝绸之路,引进了由波斯和印度传来的琵琶。后来琵琶这件乐器对中国和日本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量,不仅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琵琶乐,还带来了琵琶的记谱法与乐调体系。中国的阮咸是弦鼗吸收了四弦琵琶后逐渐形成的。琵琶乐在隋唐时期的广泛普及反映出琵琶这件乐器由汉经历了两晋南北朝,将近五、六百年才被中国完全接受,进而唐宋以来,琵琶由伴奏为主体的乐器特征向着独立的纯器乐乐器过渡。这种文化接受的方式与隋唐时期琵琶传入日本的琵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在文化传播中所出现的传授者与接纳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想讨论的核心议题。在此,想通过琵琶这件外来乐器,对中国及日本的影响来看两国的文化接纳者是如何接受外来文化的?并呈示出哪些文化触变(acculturation)的现象。+ ^ w( ~8 d1 m& R2 f( F; P
' Q- _3 A7 |) _) v6 e : g2 ]+ p8 V7 f1 z6 Q" q* e1 B
. Q( Z% h9 R$ O- V一, 中国历史上的琵琶及其传承 D3 Y# j3 c1 l2 z
; g! t; [, ]- E( E) J, J+ Q0 D$ Y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里珍藏着1200以前由中国的唐代传入日本保存完好的三种不同的琵琶。它们是: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一面)、螺钿紫檀阮咸(一面)、四弦曲项琵琶(二面)。这些琵琶都在八世纪上半叶玄宗朝的盛唐或在此之前所传入日本的乐器。
! W5 `9 \/ t' a7 b( M! z z( N& c
1 b: M" J. R6 N% S6 Q琵琶和阮咸这几种琵琶类乐器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曾在宫廷俗乐中占具了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民间也广为流行。特别到了唐朝其盛行之广可从许多唐代文学作品和史籍中得以应证。我们知道在上述三类琵琶中除阮咸为中国固有的乐器外,四弦曲项琵琶及五弦直项琵琶均为外来乐器,它们在中国逐渐成熟之后又传到了东亚诸国。奈良的正仓院作为丝绸之路的终点,留下了由西域传到中国又东渐日本的活着的见证。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琵琶究竟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这里首先想通过历史文献及一些考古史料来考察琵琶在中国的历史迹象。
( G4 c# n+ w% P' ~3 U; O7 w9 _- t- |: t4 n! k' Q* T
中唐杜佑的《通典》卷144,乐四,琵琶的条目中可以列出以下几例:. ] S1 G$ J( b0 B0 ~1 i5 |; i
: G, w3 o5 r) ]. e# u+ T : {- t" v) w# H7 W) M
1 a* S. U6 ~+ I7 c
A. 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傅玄云:5 ~# a' i8 u* `0 k* e
1 a9 c) x5 }! o1 e/ S6 m) A
) }. y' @) Y: t, R! a# ]5 a3 B! |# I; ]6 R
“体圆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锐下。; d6 i) H5 e$ ^2 b( K! Y/ t# A
3 j1 i& F6 y N Y5 D/ P 5 f) \# A4 d: B, { t* a! K4 j6 n
- E( d9 Q* D6 s# X
# v; y2 p8 h+ X0 z5 [: X! r. a, U2 h# z
B.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 @$ [: G- _' m( p. v e
# x( r0 |8 \2 s1 b6 N
( V6 q. W( o0 v3 S( p* K: n1 S1 {
/ A1 @4 E9 D, ]: B) f( R( d
用秦、汉之法。1 B) g5 p u( ~9 M; Y5 `$ b1 G5 ^( R
$ F C3 v: L% ~0 b+ {. T* y' X
' C: t5 A* Y. s9 N) b* x
, a1 j2 n( J7 M $ u3 s2 h2 ?$ m; d# c1 `. y1 J
/ ]* ~2 [6 @1 Z: u- p- fC.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1 E- f2 d- Y* K, h0 P$ d5 P7 ]4 E
! o$ f& \- g. P$ U5 C+ h $ O+ Q: `: @& ?" k% }1 k; H
# ]9 z0 {2 ]1 _3 g+ r
9 ~; `/ m* J, w# R
" d% }+ p9 \/ x; p# c0 E6 P1 z: |" |
D.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颈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
& j+ M1 G i4 @: g3 u k$ B ?# Y9 x$ R6 f4 h
% U7 p0 D7 m" W1 C
: B7 t% p2 b, s2 O# e; Q4 a
与此类同,因为谓之阮咸。) ?$ y2 L* |+ O6 u% B6 a! _
& \! L# Q9 O- c i6 g) Y5 c3 e : |/ ^1 c, K+ i4 ?; k+ S- U+ U G
1 ^; k7 z" E! ~, e3 j& t4 G" }0 k
" o+ {. |* N# V) q q6 a
! B( K2 }& K+ a7 i6 s) G
这里A条中的“清乐奏琵琶”为笔误,应为“秦琵琶”,即当时俗称为秦汉子之器。D条,阮咸也称秦琵琶。因此,A和D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同一件乐器,即称作阮咸或秦琵琶。此外B条的曲项琵琶和C条中的五弦琵琶便是传到日本正仓院的三件琵琶的具体记录。在这三件乐器中除阮咸外,五弦直项琵琶和四弦曲项琵琶都是外来乐器,四弦琵琶直接来自波斯,约在公元三世纪前后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尤其是通过天山南麓的于阗(今新疆的和田地区)逐渐进入我国中原地区。而五弦直项琵琶也是一件外来乐器,与四弦琵琶不同,它主要由印度传入我国,经天山北麓的龟兹(现新疆库车地区)逐渐进入中原。琵琶类乐器的阮咸,其形成是由弦鼗(一种拨浪鼓、货郎鼓)吸收四弦琵琶的特点演变为秦琵琶(秦汉子),后由秦琵琶逐渐转化为阮咸的[1]。
* a* F x( C9 f' m" a: t3 |" b& E T* [& A# H6 a9 {( C C
琵琶传入我国后其影响之广不仅在音乐界,对文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隋唐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着它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过琵琶,西晋的文人傅玄作有《琵琶赋》,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唐诗人元慎作有《琵琶歌》之诗等,使琵琶成为具有特殊文化品味的乐器。8 n1 K+ f1 B8 D+ m" o2 b s; M" T0 ^
. O8 m t# |4 J, W: H% x
琵琶从南北朝至隋唐大量胡部乐人进入中原,尤其是龟兹乐人,如曹婆罗门、曹僧奴、曹妙达等曹氏家族;安马驹、安未弱等安氏家族;白智通、白明达等白氏家族以及苏祗婆等人,这些胡乐人大都是琵琶能手,他们的来朝对中国宫廷文化,尤其是隋唐音乐文化的展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k$ y9 P' p2 v0 P. Q
5 o0 w; l; F7 f. E/ }# f& v
唐宋以后琵琶作为一件独立的器乐在中国脱颖而出,逐渐由伴唱、伴奏的功能转向独奏。在《旧唐书》、《通典》中已经出现放弃拨子直接用手弹奏琵琶的“搊琵琶”。在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将一些弦乐演奏家直呼为“搊弹家”。“搊”即直接用手指来弹奏之意。在白居易《琵琶行》中:- p3 i y: d' z( u1 A% D0 `
; q: W- ]4 D. }6 b' ~轻拢慢然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 x' f" `5 N( ?& }- }7 e6 T& M/ U6 S! ^+ Q. W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Y- u+ H! a. m
) ^+ }( p$ p& ?1 o6 F7 S* D
嘈嘈切切磋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Q: G$ N) `- H: Q6 q4 {
5 n; w Q" Z9 N: H ) @- `+ p9 P, h0 [: c
- n3 g$ X, x! }9 i的描述,反映了琵琶演奏上的独立倾向。但宋元以后琵琶有着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以标题性,描绘故事情节的琵琶独奏作品。流行于元朝独奏曲《海青拿天鹅》就是一例。元朝诗人杨允孚的诗《滦京杂咏》曰:, P3 g. h ~; m5 ~9 }$ P& S
" G% d. ^/ C& u- `( F/ u
. w, \4 ~ r( T2 x; N5 x8 O, Z8 [0 G5 d5 b
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
% {$ C0 l9 v. r4 J( u0 w# g& J4 I, ]0 v4 V7 _+ M" p8 }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0 t2 o" ~' }) C. ^' h- |
. K- F" Y6 D. m9 _8 H + b& |8 ^! J8 w0 i- @% F4 Z
& [$ B/ z3 q' S- T: P4 k0 n该诗的原注云:“《海青拿天鹅》,新声也。”海青是一种猎鸟,在我国北方常以海青来猎捕天鹅。该作品以海青抓拿天鹅的情景为叙述对象,全曲为十八个小段可分为三大部分。描绘海青在天空中搜捕猎物、发现天鹅以及与天鹅进行激烈搏斗及胜利归来的场景。这样的独奏作品到了明清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华秋苹的《琵琶谱》(1818)便收录了六部琵琶大曲,其中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至今为琵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 z# W! i/ \3 l! j# `2 Q" J
8 P1 L) ^7 C/ H" j p 随着琵琶乐的发展,为适应其表现功能的扩大琵琶在形制及演奏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域的加宽是中国琵琶发展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曲项四弦琵琶,逐渐加品至十八、二十一品。完成了琵琶具有四、五个八度的表现功能。在演奏上由于放弃了拨子,代之以直接以手指的弹奏方式,同时琵琶也由横抱逐渐趋于竖立起来,使左手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现力。由此,琵琶从一件主要由人声伴奏、乐队合奏的乐器逐渐走向富有个性的独奏器乐。5 p. N' N6 S8 s( {: Y( |; g; J
% H, |) {$ A% |3 ] " m+ q' @9 x6 x' i7 T% ^ `
$ U% b( I1 G9 `2 x: w+ ~2 _ 二,东传日本的琵琶
I& K8 q% E& v! o8 Q& G% v# f# h
以上对琵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状况作了简单的考证。大致对来自中国的琵琶类型及其来源有了一些认识。从汉以来经两晋南北朝,胡乐大量的东渐形成了一股对中原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力,产生了不可抵御的势力范围。从隋唐时期的主流文化来看琵琶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外来乐器,在宫廷与民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因此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琵琶文化发展的一大高潮。这种文化随着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来朝被逐步带到了日本。后来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这里让我们来看看,琵琶从中国大陆进入日本以后它们是怎样被接受的?接受了哪些类型的琵琶、而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演化成怎样的琵琶形态?就此让我们的视线随着琵琶的东渐转向日本,看看琵琶在日本的历史演变。' S. V* h; F* s9 \/ |+ e; D$ i% m
, V. G" I$ `# l( T. m$ R如上所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琵琶有五弦直项琵琶、四弦曲项琵琶和阮咸三类,它们现在依然存放在奈良的正仓院。其中阮咸在仁明天皇的乐制改革后就逐渐被淘汰了。而五弦琵琶进入日本后实际上也在相当短的时间里逐渐失去了她的倩影。在奈良晚期和平安初期曾出现在日本的一些文献中,而九世纪上半叶以后几乎离开了日本的宫廷舞台,并很快地消逝了她的踪影。我们可以从一些记载中去了解五弦琵琶在日本的发展轨迹。6 _( V1 o! W% W
" a5 c( f+ ?6 T& `2 l1.在东大寺的《献物帐》(天平胜宝8年,756年)中明确地记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该乐器至今还留存在奈良的正仓院之中。& d# l, q1 f I9 f
' F/ Z% t- B. M' ~7 m1 h6 _
2.与五弦琵琶相关的《五弦琴谱》即五弦琵琶谱(近卫家所藏,现藏于京都阳明文库)于奈良末期出现在日本。
9 r( S0 n; E) D$ T5 O: K" P" n+ }+ y" v
3.在文献中《三代实录》元庆3年(879)十月又有如下的记载:
- N w8 @ e4 B. X8 s$ v# M- w7 W. y0 i% W5 I: R' g9 }# B
“四日庚申,雅乐寮申请库中乐器,五弦有乘,琵琶有欠。交替之日,还为负累,须以五弦之乘补琵琶之欠。太政官处分,许之。”
* L) L( O8 `$ L/ K) d6 U2 Y% o! N% h# A
这里的记载样式同中国的古籍相同也称作五弦和琵琶,五弦指的是五弦直项琵琶,琵琶指的是曲项四弦琵琶。5 a* {& Y- t, I" B
4 D2 l0 g: ?2 g& w5 N7 s! {
4.在日本的《信西古乐图》中也载有略有变形的五弦琵琶图。: ], O) ~8 y+ m; a/ X4 ~
7 x) b: E' ]# }& F+ t上述史料充分证明了五弦琵琶在日本曾流行一时,但是进入九世纪上半叶以后五弦琵琶就逐渐被四弦琵琶所代替。在《类聚三代格》雅乐寮的唐乐中关于琵琶乐师的记载有以下两条记事值得注意:8 ^# V$ k3 e4 |. U' `6 B: x: g
I! m* D% j. R7 ~2 J. Z
1)大同四年(809)三月,定雅乐寮乐师事中记有唐乐师十二人,其中有琵琶师(卷四)/ S1 {/ Q4 r I6 `5 q& ~- n- M
% }% u7 q$ ` A, D, c' a
2)嘉祥元年(848)九月,太政官府减定雅乐寮杂色生二百五十四人中,由原来的琵琶生减去二人(卷4)
# d9 @/ z, ~, S$ ~
4 E% ?4 ]6 H$ Q2 x! d; R我们看到,上述两条记载的雅乐寮唐乐师中没有设立五弦琵琶师,而只有“琵琶师”;而九世纪中叶的嘉祥元年的条,雅乐寮中所减去的也是琵琶生,而没有五弦琵琶生这样的演奏人员。也就是说四弦曲项琵琶仍然存在于雅乐寮的宫廷乐中,而五弦就没有出现。可能是因为四弦琵琶的功能完全能代替五弦,并且在演奏上比五弦琵琶更为简便之故吧。此后,五弦琵琶就在日本的乐坛中失去了踪影。
: W1 p; O( O7 R; |3 K
! U; ~& E A/ b$ A 阮咸和五弦都没有在日本真正地站住脚,得以传承。而真正传到日本的琵琶实际上只有两种:
/ T" i/ X7 I, l9 H0 p$ B2 R
% h( S" b: O- l( P1)雅乐中所用的雅乐琵琶。
, x5 s# [% O) ]- h. |; m' X# `6 W- O4 R! h2 o, G7 }
2)通过佛教由盲僧为佛教法会伴奏所用的盲僧琵琶。这两种琵琶后来又发展成多种不同体系的琵琶类型。但是它们都是以曲项四弦琵琶为主体,在弦的数量配置上多少有些不等的差别,具体尺寸、关系见表(一)。( v! h* W5 W$ j6 C0 o
2 `/ m; r6 a9 t8 w2 j. c- q( ]表(一),日本琵琶的种类及尺寸、弦数、音位
7 q8 z" e; K' T& z+ s
9 }: m$ ]4 H; \# w1 V& k. O3 u. z+ V + G; L4 c! D9 ]/ \# L1 _7 z3 M. a
# ?6 u. h/ }1 R2 O6 ^3 G4 Y* n名称) i4 P4 o! `: B8 H1 c" n. H
全长
: I0 Q, K) U) A2 k# G7 r 弦数
; j0 R( F; _6 N8 W: I* W 柱数
; J1 h6 M; `; b, g# j# r. c6 M 柱间音程
! b4 q/ K* ^2 e& _9 w' B/ o/ G - x7 H% z; D8 M O" s
雅乐琵琶
8 C0 X+ k/ \" y# O* o( V 3尺5寸! T0 b# ]5 q, g7 o+ J: n
4弦
* @; d0 K$ ?( H, r2 k8 P+ v5 t 4柱
6 q$ Z0 g& T( D g 大2、小2、小2、小2
% |: p0 m; d$ P$ _
- E# W+ C4 ?/ w9 _# B. S4 t萨摩琵琶
4 b, x, ?4 c8 S5 Z# i3 c 3尺# y1 J0 K7 r2 U9 @- H: n4 _- O
4弦% h% {1 p- ?* v# D& Y
4柱7 y7 \! \, l! L" c- @
大2、小3、大2、大25 u0 u8 |, j) j! s, s- h
; z2 `+ c1 d/ h4 L, [" D5 p
锦琵琶
; O+ s/ L L) f7 }3 A3 T+ j 3尺
, I c: t U$ E2 F/ H0 s 5弦(4、5复弦)
& ^9 m, G+ y/ `" C# u3 s. s 5柱$ ]! c& w# f; R- Y8 G6 M2 C6 y' w( ^
小2、大2、大2、大2、小3- E; v2 s3 n9 q, ^
9 O4 z. f" G, P& H4 M+ j
筑前四弦琵琶
9 z4 t9 N1 R& J, @ @3 K0 J 2尺7寸8 \) n5 r ~8 H3 Y
4弦(3、4复弦)
8 q M# a8 ]# J 5柱
, h9 }- W( r; a7 s 大2、小2、大2、大2、小3- ]3 f' Z. r/ Y7 a3 C+ H. T: f
: _1 s3 n! f4 n7 A) }) F; p
筑前五弦琵琶
7 c' B7 h8 G+ G) \( l 不定
! W3 O" x/ X) `& O5 d4 S0 L# x 5弦
7 ~7 U* X A" y 5柱
B }/ Y: s4 z+ H 大2、小2、大2、大2、小37 j4 I( D$ E+ V( z0 l. u" c
k# P4 n, \$ L; z萨摩盲僧琵琶/ z) F1 ~3 p2 o6 D3 |" j1 @, C
不定
. B4 X# m; k" Z+ d- s 4弦
- w7 O' y& A7 N8 [ 4柱- t& y' J* Z8 C) a
纯4、大2、小3( K [5 ~) C Z' O7 @; |! v$ b
) j) L) H4 T$ F% S% X, O: x- U筑前盲僧琵琶
! n& Y( R% H. G9 ]) l 不定. M% g$ y" B$ H
4弦(3、4复弦): k9 U" h4 F. |$ u4 s' }
5柱
( i" a+ L# f2 `, G7 o e 大2、小2、大2、大2、小3$ z0 [* e1 B' j" g2 ]# |
, K$ K! r, A8 c平家琵琶
- L; G/ ?0 T8 J/ b* w 2尺2寸
* i1 e. `; \! E# L 4弦$ l6 m J# H& Z+ \0 y1 I4 ?8 b
5柱
& @) l, p1 S1 o9 O8 B u 大2、小2、大2、大2
+ G5 k: E" s9 d% T
: T; f' S. _7 l8 E: T) }9 O0 z; S
6 a( @( }( S9 \" B$ R
6 X F. S5 S3 ~# u
' m( P$ O9 K5 I2 ]' |
$ [5 j2 n& r, P# s% {- N
% j( E3 z; n8 ~! p4 r, W5 H' i7 `4 T$ d Q+ q$ } w: q
( t- E Z- ]5 ~6 }! @# [, i8 v% }1 }
) h2 @ ^. F; I) Q! Z0 f/ X
/ M' b/ {# E- T. Y; P
& ~% N! ]$ ^: A
. r9 V6 e8 d \: L! V+ k6 E" C5 Y: P! n$ o7 Q+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