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和声分析这么好,那何不直用和声分析代替四部和声?事情又没这简单!相对于四部和声,目前和声分析特别是作为本科共同课的和声分析的最大缺憾,就是对和声序进中各声部运动方向的组合关系及其所形成的和声音响及其变化关注不够——如果其它项目再又沦落到仅限于对和弦与调性的“乐理式”判别,那更是雪上加霜!——而这也是和声艺术中相当重要、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比较恼人的是,和声分析的这个缺憾恰恰又是被误会为百无一用的四部和声的强项!所谓四部和声,是以圣咏或合唱织体为基础,所构建的一种特定的以四个声部陈述和声的织体。应该说,事实也证明了,四部和声织体既能妥帖地概括、简明地反映传统和声体系音乐作品的和声内涵,又能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并训练和弦序进中各声部的倾向与运动方向及其声部组合!四部和声其实是对实际音乐作品和声艺术的提炼与抽象!而四部和声江河日下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在逐渐“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实际的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实际!!!略举一例为证。坊间不是流言功能和声就是I、IV、V吗?是的,确实可能是的!功能和声的和弦序进的最基本逻辑就是T«S®D«T,当然,它还有不少并不复杂的变化啰——否则实在难当“和声学”美名啊——比如,基本逻辑基础上的T®D或反之,T®S或反之,S®D®T,T®S®D等等。但事实上,这些进行,其结构地位、出现位置、使用频率等等都不尽相同。T®D®T的进行,在功能和声体系中的地位,就远远高于T®S®T。除了作为补充终止,我们在贝多芬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甚至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T®S®T的进行!理由很简单,这种进行不是古典风格和声与音乐的常态特征!我们有些教与学,在选择和弦及其进行时,不考虑前后关系,不顾及序进组合,没想过风格适应,只是依次把每一个旋律音“按”到某一个和弦里去了事,当然,学生还是记得某个老师说过的“D 千万不能不到S啊!”究竟是谁这么说的?!D ®S出现的机会可能比不作为补充终止的T®S®T要多!热爱或被动接受条条框框的同学们,我倒想给你们一个意义重大、值得遵守的“条框”啊!——这也许是功能和声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中特别重要、值得注意的!——在合理、合适的前提下,尽早使用属七和弦!越早越好!若四部和声进行了三小节或者五个和弦甚至三个和弦时还没有出现属功能组和弦,打叉!打比平行五、八度还要鲜红的叉叉!!为什么?贝多芬先生就是这样做的榜样啊!哪一天,我们中国的音乐学生再聊起和声,哪怕是这样的对话——甲方:什么是和声啊?乙方:I-V-I啊!——也让贝多芬多少有些欣慰啊!2 U+ k3 w2 r- x0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