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16|回复: 3

[歌词创作] 罗大佑歌词创作初探

[复制链接]

99

积分

2

听众

29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9
Putintgels 发表于 2014-10-18 11: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两岸三地、海外华人誉为“台湾流行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是20世纪后20年不可避免的风云人物之一。其歌曲创作源自生活,抒发真性情,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弊端以及深层的民族文化情结,唱出了一代人的普遍心声,对于当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与意义。本文主要以罗大佑歌词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歌词创作中的主要代表作的内容题材与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做一番初步的文学赏析性的研究和探讨。8 s1 @/ v& d4 f: k. f3 J: `

: c% u3 n0 H' k0 Q+ T; o一、罗大佑其人- g2 `6 o' K9 s/ ]$ F; F6 v
   
4 s; [) k0 v7 U' b3 e+ S! f罗大佑,男,1954年生,台湾省苗栗县的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县,毕业于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今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曾先后居住于台湾、纽约、香港等地,是台湾地区的著名创作歌手、音乐家,有“台湾流行音乐教父”之称。曾创作并演唱了《恋曲1980》、《恋曲1990》、《童年》、《光阴的故事》、《鹿港小镇》、《爱人同志》、《亚细亚的孤儿》、《野百合也有春天》、《东方之珠》、《皇后大道东》、《海上花》、《追梦人》等国语、闽南语、粤语脍炙人口的歌曲近200首,出版几十张音乐专辑,获过多种流行音乐奖项。其歌曲对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意义,也是目前许多歌手争相翻唱的对象。
  w/ D4 R8 U6 {3 v( v1 c* H6 `; b4 K+ e, c2 `" r3 j8 E
; N$ b$ n0 E8 b- P) x9 D
罗大佑歌词创作初探 <wbr> <wbr> <wbr>王生宁顶
9 t# n9 _; M& `; h% X5 v4 q% f1( k( P4 Y' l% f. t/ E

. X8 D4 h+ f7 v; s/ T1 l4 E二、罗大佑歌词创作的内容题材
' a8 m& [3 \# `; R4 s! S: E
% C* C$ `) w6 R8 E, G3 ]  n% @(一)     成长
/ e* r# a6 |4 P/ H4 r) h- `6 c% j: }% c. ~- ], c
罗大佑的歌曲最早于大陆流行,是由成方圆翻唱的《童年》。这首以小孩的视角所写的歌曲自传播以来就深入人心,其歌词创作道出了一代人的童年经历与感想,让人每听此歌都陷入深深的童年回忆之中:
  ?3 n. z$ i& s, V9 _8 N4 E9 A1 K: z0 }8 t! K' R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吱吱嗄嗄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童年》)
/ {$ ^# P6 w8 F( s( v5 Z  d1 }
1 u- F4 Z0 D8 d! ]% ?4 i+ i1 ]人的成长,童年是必须经历过的一关,虽然不同个人的童年也是有不同的经历与个性,但是透过这首简洁明快的歌词,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一辈孩子共同的特殊回忆影子,那是淳朴天真、可爱幼稚的童年,所萌芽的好奇与迷茫、幻想与梦想、迷惑与思考。无论是“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还是“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也无论是“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还是“等待着假期等待着明天等待着长大”的童年,都是我们的童年,既有无忧忧虑的单纯,也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既有无边无际的快乐,也有莫名其妙的忧愁;问题很多,答案很少;幻想很多,实现很少,然而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进入了青春时期:
( t$ d: r, S* Q& T. k5 {
& Y0 B6 [1 J8 e  E8 y
! j. g# P9 u/ ~; S$ D! ^# Z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光阴的故事》)
: J' w9 @' j& [
0 Z$ S' c& k0 d2 T3 e! x5 p8 i# q! {& c相比于天真单纯而又孤单幼稚的童年,青春却难免染上一股多愁善感的颜色。而关于处于回忆与遥望之间的青春的描述,罗大佑在《光阴的故事》中用了一种行云流水性的叙述方式来慢慢铺展,似乎是在回忆,却还是在凭吊,似乎是美好的,却还是忧伤的,并在一咏三叹的吟唱中,刻画出一幅幅动人的图像,让人无法抑制流泪的冲动,让人禁不住陷入无限过去回忆之中。) @+ I& W0 f* E
走过童年,走过青春,人生的成长,也开始进入了衰老。生命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历到回忆的过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生,就让我们再回首看看那些《闪亮的日子》:
+ o* n; o) C* E
' n6 N( B! A* m( _- G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闪亮的日子》)
" ?1 \& [8 c9 r5 _! }& K; c- J8 U/ N1 S9 r0 s
      这首《闪亮的日子》是罗大佑1976年首次为同名电影所创作的主题曲,当时他还是医学院在读生。基本上来说,这首歌词写的是经历人生沧桑变幻后所要表达的感想,在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里,我们虽然“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但是“也曾共同欢笑”,经历过的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曾经拥有的闪亮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多愁善感的青春……这一切,虽然都已经成了过往故事,却永远都留在我们的心中。
9 a6 ~0 e2 g8 c0 ]  k4 ~$ m9 R/ u
9 |0 B4 |9 o/ O7 F" a( h(二)     恋曲
5 |0 i5 u6 V4 t. a3 l7 W7 E. ?2 V* |
爱情是歌曲永远的主题,罗大佑的情歌创作也是一把好手,他曾把自己所创作的情歌汇集成一张名叫《情歌罗大佑》的专辑。关于罗大佑的情歌,著名乐评人李皖曾这样评价:“大佑的情歌改变了传统情歌的舞厅脏,也改变了从婉约诗词延续至今的难痴女怨。罗大佑一开口,青楼女子、落拓文人都不见了,而是一个现代青年在唱他自己的心情,那里没有醉生梦死,灯红酒绿,没有自欺欺人的今世、永恒,不虚伪、不造作、不夸饰,没有脂粉、不冒酸气、面对现实,从此,一代新人有了他们自己的声音。” 在这方面,“恋曲三部曲”可谓是最好的代表:3 A' G: i4 E& r2 K6 B

/ p% T1 r7 `2 y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姑娘你别哭泣/我俩还在一起/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创痛的回忆/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也不能忘记/春天刮着风/秋天下着雨/春风秋雨/多少山盟海誓随风远去/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恋曲1980》)
( L8 [1 u4 M, g% X) ^9 `
1 D/ H2 Q3 l4 n/ p这是“恋曲三部曲”的第一部《恋曲1980》。罗大佑在这用一种直接坦白的口吻来叙述一对即将分离的恋人对曾经感情的追顾与祈望。在这里,因为爱即将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双方都无怨无悔地坦然接受,在情感倾诉上,没有套辞,也没有虚伪,而是真诚地“揭去了一切虚与委蛇及其背后的假相”。可以说,这首歌“不仅表达出一代人的爱情,也描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图景,道出发生于当代的人生观念的变迁”。4 Q" D. [4 h1 @4 I* E
' j+ L# ~; n/ K0 ]9 V! H) _6 U
7 {2 w& L$ F% O1 G' t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积分

2

听众

29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9
 楼主| Putintgels 发表于 2014-10-18 11: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飘泊/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白云天/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恋曲1990》)
" o% u% ?2 o. T% Z- n' q: f3 c4 Z# K
如果说《恋曲1980》是恋人彼此离别时的情景表述,还有一份年少的潇洒,那么这首《恋曲1990》就是分离十年后的怀念写照,这时的“年少的潇洒”已经转为将近中年的“中庸之道”,虽然有所淡定,但却难免深深的惆怅,这一些从前半部主歌就可看到,这部分几乎是用梦幻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来描述“你”“我”如今的一切。无论是“你的笑脸”我“难忘记”,还是我“转头回去看看”像你一样的溜走的“旧时光”,也无论是“你的漂泊”我的“长相守”,还是昨夜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清晨梦醒后却只有“我的哀愁”。真情虽然不变,但都已经过去了,流逝的时光,但却不能冲淡曾经的难忘,反而加深对“你”回归的期盼。这首歌曲中的情歌倾诉对象,不仅可以看作是旧情人,而且可以看作是故土家园,曾经最美好的一切。而这一切,再过十年以后又会是啥样呢?
% l( W4 [& i0 t' i7 f0 ?" \  I# B0 J) T2 S2 q; W, I
远攀入云层里的的喜玛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北望孤独冰冷如西伯利亚/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倘若能摸抚你的双手面颊/此生终也不算虚假/久违了千年即将醒的梦/你可愿跟我走吗/蓝色的太平洋隐没的红太阳/是否唤起了你的回答/缠绵的千年以后的时差/你还愿认得我吗/我不能让自己再装聋作哑/沉默的表达代价太傻(《恋曲2000》)
, H2 M( {- A3 f0 k: ^. `( i- V% `+ E
据说这首歌是罗大佑攀上台北的最高的电视塔远望后所写的,也因此这样,整首歌曲的意境极为开阔,情感也升华到更大的广度。基本上来说,《恋曲2000》所写的就是从老年人的视角来再重新诠释“这一段恋情”。按理说,经历了人生沧桑变幻以后,人到老年,也应该更为淡定,不过在这首歌曲中,却似乎满是遗憾,无奈与苍凉充斥着一切,特别是副歌的两段追问,更是直逼人心。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这里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平凡的爱情,而是上升到了历史和民族的高度。而当我们联系台湾的过去与未来,甚至是当时世界的情况来分析,特别是当前的民族隔离、战火纷飞的现况,我们就不难理解罗大佑这种的“回首繁华落尽、放眼未来前程茫茫” 的忧患情绪,这也是当时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困惑的情感表现。0 t& F0 H5 z5 X" ^, M, X
罗大佑的情歌,除了“恋曲三部曲”外,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如《爱人同志》、《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滚滚红尘》等,都表达出别具一样的爱情,限于篇幅,此不多举。
% e# X+ X* ~, ~. T7 S' j1 o  C0 _  p1 O0 h4 Z
(三)     现象
& O5 f, [# n0 F: P7 r* L/ h, n8 `! T) m8 O* I  r( p: c) Q# Z0 i5 U% B
基本上来说,罗大佑是以写批判性歌词而出名的,他所创作的相关系列的关于台湾社会现象的作品,如《之乎者也》、《鹿港小镇》、《超级市民》等,深刻地揭示了台湾社会的种种方面,表现出作为一名台湾人面对台湾社会现代化所产生的深深忧患意识,用歌曲来追顾和探讨台湾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因此,曾有评论家将罗大佑所创作的《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这三首歌曲概括为台湾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部曲”。
& t% U$ X- N1 d# r  {  U% }& ]+ y* `, K7 Q8 i9 w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的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亚细亚的孤儿》)8 ]. y- Q' n2 I5 I
) ]4 ^4 A. J7 G! J
《亚细亚的孤儿》出自罗大佑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当年此歌歌名后有个副标题“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岛难民”。后来两部描写华人孤军在中南半岛艰苦奋斗的电影,都拿这首歌当插曲,让人觉得“亚细亚的孤儿”指的是流落中南半岛的华人难民。不过罗大佑指出,当初所写的“亚细亚孤儿”是指台湾人民。确实,这是一首关于台湾过去遭受屈辱的歌曲。在历史中,台湾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日本的入侵统治,以后又因各种原因导致两岸隔离,至今未能回归祖国怀抱。整首歌曲以孤独苍凉的呐喊来真实地表达民族苦难的漂泊之感,并对民族历史发出了悲切的追问:“这是什么道理。”此首歌曲一推出,就以深刻的社会民族心理内容引起台湾人民的共鸣,深深感动了一代人。" j; {7 T: j! C& H; q: N  ^6 d
台湾在历史中经过屈辱的遭遇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又进行着深刻变革与转型,以西方现代文明代表的新社会猛烈地冲击着旧的传统社会,而此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也令许多台湾的知识分子唏嘘与担忧不已。到了80年代,西方现代文明的“异化”弊端已在台湾社会层层浮现,因此也有后来的《现象七十二变》这样批判台湾社会当代现实的作品,深刻揭示和解剖出台湾社会的软弱的政治、污染的环境、麻木的人性、冷漠的人群、喧嚣的时代等异化弊端:“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而这一切深刻的异化弊端让罗大佑不得不思考起台湾的未来,担忧起台湾的《未来的主人翁》:: X  z& M9 t. u; c/ f7 I' g
' ]4 j1 W4 \- T% q; Z, E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痴痴的等/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象征命运的红绿灯/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的水平线/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近沉默的春天/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我们不要被你们忘怀变成钥匙儿童/我们须要阳光青草泥土开阔的蓝天/我们不要红色的污泥塑成红色的梦魇/……(《未来的主人翁》
9 n5 }3 x. ~' b( `/ N2 H+ H6 Q  O' L/ z" `6 Z) @
歌曲首先展示出一副冷漠异化的现代台湾城市图景,进而进行层层的苦苦思索和追问,“由城市的迷茫——儿时理想的失落——借景生情想到下面的一代” ,从而用自己的声音为未来的孩子发出深深的呐喊与呼唤:“我们不要……”。特别是最后的一句“飘来飘起,就这么飘来飘去”长达7分钟,唱了近50遍,将作者对台湾的命运的近忧远虑的不确定性,表现得淋漓尽致。“50遍‘飘来飘起’展现了罗大佑渴望进入历史的冲动和自诩会载入历史的强烈自信,你听了不可能不感动。在罗大佑写歌的历史上,他曾经不止一次做出类似的预言,十几年前这样,十几年后他依然这样”。而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目前的台湾社会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深思。6 A" E9 w: W' ^3 d+ I

+ ~4 i3 X9 F& A1 x. ~ ( X1 G  X1 H8 B% d
(四)家园
. [# f, }/ y- i# `6 D( O
, V/ \( E/ `  n“乡愁”,是台湾地区特有的文化心理情结,也是台湾地区文艺创作的永远的“母题”。在歌曲方面,较早说起这个话题是罗大佑,他就创作了多首关于“家”的歌曲。不过,在罗大佑的类似歌曲中,“都表现出一个二律背反:一个过去逃离的地方,一个现在想回的方向。” 这在早期的《鹿港小镇》一歌中可见一番,表达着一种深深的矛盾心态:
* \* L5 D  ^2 T# e1 p/ a2 k. K' f7 [  d. H( s* L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 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想当年我离家时她一十八/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子子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 啊——鹿港的小镇(《鹿港小镇》); O& J( W: ~1 h4 H
, F: ?8 V- V' e8 d4 u
在这里,“鹿港小镇”是歌者的家,是一个过去逃离的最初的地方,但是歌者逃离到城市中后,在繁华的都市中苦苦寻求,却只找到失望和沮丧,对城市和自己的理想充满着幻灭感,从而发出痛苦的呐喊:“台北不是我的家”、“台北不是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我当初的梦想”。而这也宣告着歌者即将回归,回到曾经离开的地方,曾经的“鹿港小镇”,曾经的“家”,因为只有那里才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歌者再次回到鹿港小镇,目前的一切却再次将他的梦想击碎:现在的“鹿港小镇”已经不是过去的“鹿港小镇”,现在的鹿港小镇已经被城市化所“过渡”了,曾经淳朴、善良的乡风民风早就不存在,“鹿港小镇”也变成了“台北”一样的工业化城市,歌者此刻又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尴尬境遇。关于这一点,罗大佑在《一样的月光》中一歌中也做过追问:“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其实,这一切所反映的矛盾与尴尬,也是台湾特有“乡愁”的最基本的本质:不是“家”回不了,而是回不到过去的“家”,现在的“家”已经不是过去的“家”了。5 ]0 a7 [  A! b9 h6 W' X  S. T
如果说《鹿港小镇》中的歌者只是一种无意识出走离家去打拼世界,那么到了《家I》、《家II》则是有意识地出走,一种义无反顾地继续找寻新的家园。但是,他们都面对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精神困境:打破了原有的精神家园,却找不到新的家园,只有破坏却没有建树。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多年之前满怀重重的心事我走出一个家,而今何处安抚这疲惫的心灵浪迹在天涯”。(《家II》)其实,这都是当时一代人所面对的普遍精神困惑,罗大佑也一样,创作完这些作品后,罗大佑就出走台湾,远赴美国纽约。到了美国后,罗大佑深刻体会着海外华人如何在乡土的包袱压迫下挣扎,这一些在他后面出版的《罗大佑自选集》文案中就写道:“东方移民在异乡里共通的悲哀与相似的命运,每一张黄色面孔下血脉相连的搏动频率,其实正扣连着整个种族在大时代的归属渴求,无论你来自亚洲的任何地方。”于是,他的关注点也开始转向了民族心理根源的探讨,也就是所谓对个体所普遍认同的文化传统的“文化乡愁”——即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归属渴求。从1985年起,一种强烈的家园归属感促成了罗大佑寻根意识的音乐,1986年的《东方之珠》、1989年的《故乡》以及1991年后的《原乡》、《皇后大道东》、《首都》这三张被称为“中国三部曲”的唱片与单曲,都可看作是罗大佑寻根音乐的轨迹,特别是探讨移民问题的“中国三部曲”,从不同角度观照着华人世界以及最终不能回避的血脉相连的故土——中国。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作品的作词大多都不是罗大佑本人,罗大佑只负责作曲制作方面,但虽然是集体合作性的作品,其中肯定渗透着罗大佑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结。以下笔者举《东方之珠》一例来分析罗大佑歌词中的“文化乡愁”的家园情结:
: @; U$ Z) ?1 s3 Z! r$ L, i7 F3 h5 C2 k) f" X% e- _5 c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东方之珠》)
1 y; B3 `, l# g  d    3 j& ?: h" ^3 D; _0 ?6 N$ ^/ a
这是一首极为亲切优美的抒情歌曲,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写出了香港的那种百年沧桑感,同时也以独特的东方曲调唱出了香港人对血脉相连的中国的深深眷念的家园情结,抚慰着中国人家园宿命的伤痕。香港与台湾一样,都是曾历着台湾所经历的一切,经历过帝国入侵殖民统治以及东西方文明对抗与共融时期,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寻求着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归属,特别是“九七情结”,更是香港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其实,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家园情结的表现,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乡愁”的表现。这首歌中的情感倾诉主体与客体都几乎连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祖国,哪个是香港,香港和祖国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特别是“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更是道尽了中国思乡的宿命情结。
/ x) D% D+ ], M8 y3 G, e基本上来说,罗大佑歌词创作的内容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至少以“三部曲”的方式来解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些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罗大佑的歌词创作在内容题材上深刻地揭示了一代人的普遍心理和民族情结,唱出了一代人普遍的心声,抚慰了一代人的伤痛心灵,也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强烈共鸣。- c8 f/ @4 O7 k; p

' `( _1 {2 [' {$ |3 w& ?: `  F) X' D' R8 u3 e$ e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积分

2

听众

29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9
 楼主| Putintgels 发表于 2014-10-18 1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罗大佑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a! ~7 u: P; K9 R6 W# y
: N" Q! P/ n# ?4 Z+ c$ H5 h. v
据说罗大佑的歌曲大多是旋律先出现,为了填出适合的歌词,总会进行长时间的精雕细磨,特别是《童年》一词,几乎花了近三年时间才完工。正因为如此认真负责,也使得其歌词创作具有浓厚的艺术特色,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P6 B1 j, b7 T1 U/ k
  b3 h+ U! x+ O9 g9 U/ G(一)     深邃优美的意境1 I; m( S: j5 b* A# `
( ]& P7 K8 _9 j7 @, A4 \" t* l
   E.R.库尔提乌斯说:“过去的文学总是活跃在现在的文学之中。” 在罗大佑的一些歌词创作中,就是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散发着浓郁的中华诗词古韵,主要表现在于通过典型的意象通过现代白话文来对比组合,同时运用反复、排比、隐喻、象征、双声、叠韵、回环等语言修辞格,构建出一种深邃优美的意境,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既空灵蕴藉的审美快感,这一切在《恋曲1990》、《海上花》、《光阴的故事》、《东方之珠》、《追梦人》等都有所表现,特别是《追梦人》,更是将词写到了至今人们仍无法逾越的高度:; T1 O; ?4 K0 A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积分

2

听众

29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9
 楼主| Putintgels 发表于 2014-10-18 11: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青春吹动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让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它深藏的红颜/飞来飞去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脸/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采/让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不悔不死永远的爱人/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来飘去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追梦人》)0 `4 V( Y7 l" K4 Q
   
1 g0 W8 a9 P% T8 F3 i这首歌是1991年春罗大佑敬献三毛的亡灵而写的歌,充满了怀念与伤痛意味。作者在这就是主要通过运用典型的意象群和修辞格,从而营造出一种深邃优美意境来表达自己心中悲痛的缅怀之情。歌词主歌前两段八句,基本上就是通过“青春”、“梦”、“笑容”、“春雨”、“花朵”、“红颜”、“飞絮”、“笑脸”、“红尘”、“冰雪”、“寒夜”等一系列充满色彩感而又既有概括性又有形象性的典型意象来通过修辞格组合,构建出一个既梦幻又现实,虚实相交的四季轮回、生命变幻、红尘滚滚的审美境界,从而含蕴地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思和祈求。歌曲进而进入主歌部分:“让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不悔不死永远的爱人”。再接下去同样是用意象来构建一种虚幻的红尘俗世的意境,特别是后两句,既有对三毛博大凄美生命的深切缅怀,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调侃。在此,由深邃凄美的意境所构造的歌词已经上升到普遍生命的高度,上升到中国独特的诗性哲学追问的高度。难怪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这样评价此歌词:“表面听去没有一句是写三毛,细读歌词又没有一句不是确确实实在写三毛,能把歌词写到这么一个高度,悼念一个朋友,字里行间却让你看不出来是谁,后人不会把它认为是专为一个人而写。” 而这一切,只有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空灵蕴藉的意境才做得到。而纵观罗大佑的歌词作品,我们都可以发现他大多作品都是具有深邃优美意境的句子,如“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东方之珠》);“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飘泊/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恋曲1990》;“睡梦成真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残留水纹空留遗恨/愿只愿他生昨日的身影能相随/永生永世不离分”(《海上花》)等等,措词相当古典优美,富有意境,读来韵味四溢。" T) G. s3 a# @9 M
  j- `1 u. p( Y- p9 b2 y& d3 q

8 G9 x7 {" Y+ S) S& H(二)多种多样的风格' F) Y& q* ?# p0 e$ j+ m% o
2 k5 Z6 [# _( I+ W3 M" Q. X
罗大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出版了近几十张专辑,200多首歌曲。
: h$ D  D% @/ v3 M这些歌曲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既有高雅的、也有另类的,当然很多都是多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如《海上花》、《京城夜》。罗大佑的歌曲歌词风格除了以上所举例的具有深邃优美意境的现代性古典抒情作品另外,更多的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西方现代摇滚风格。抨击现代文明的异化弊端,是摇滚乐的基本特色,这在罗大佑早期的《鹿港小镇》已经表现出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而后来的《未来的主人翁》、《现象七十二变》、《超级市民》、《之乎者也》、《盲聋》等,都可以看做是摇滚乐的代表作,其中都表现出极强的现实批判精神。特别是《现象七十二变》,曾入选中国内地大学普及性语文教材——《大学语文》。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高小康曾评价此歌词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文化批判价值,在历史、现实、理想、人情世故等方面,作者都有其批判态度。
+ }  \0 ^; L+ Z; O0 _$ E另外,罗大佑曾先后在台湾香港等地居住,因此也创作了不少闽台语、粤语歌曲,大多是属于当地流行的大众通俗性的民谣,但这些歌曲歌词是由林夕等人所填词,很多是“一曲二用”。不过罗大佑也创作过相关的歌曲歌词,比如讥讽台独势力分子、抨击台独分裂活动的歌曲——《阿辉仔饲着一只狗》,就是地地道道的台湾大众流行民谣:
+ y3 b( T  P! ]& e' u+ w: k0 A$ {8 R7 H
阿辉仔饲着一只狗阿辉仔饲着一只狗/阿辉仔饲狗会咬人阿辉仔饲人会咬狗/阿辉仔饲狗狗舔阿辉仔阿辉仔饲一只阿诚仔狗/阿辉仔欲饲大嘛有一套扈斗无尾溜用开口笑/见高就拜是大弯腰见低就踩免学嘛会晓/宝岛有史伊是第一敖因为先知救主欲出置咱兜/阿辉仔提出起两国论大家乎他舞甲强强滚/停电停甲庙公摺摺震地动摇甲妈祖不教困/妈妈的伊偏偏欲招亡魂两国论翘去天做天国论/阿辉仔果然真正巧阿共仔甲阿督仔拢吃袂消/搁掀出兴票坎搁彩票练阿舍嘛放牛乎吃草/歹空伊走赌好空伊总卯圆的凹落扁嘛乎牵去走(《阿辉仔饲着一只狗》)
( y4 p) T' m, p" W' B
% D* y, }7 M. r- l" V/ [, P这首民谣“不仅针贬时弊、对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而且在形式上,运用了民间文学的乡土性、生动性来拟人状物,比喻夸张,通俗形象;更在语言上采用了台湾的民间乡土的口语方言,质朴无华,平实活泼,即便是不懂其确切原义,也能领悟其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因为民谣很像漫画———夸张而形象” 。从这首《阿辉仔饲着一只狗》也可以看出罗大佑歌曲歌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 }; }. m& ^& u* y+ M1 x  L1 U! J! V% b: j) u1 \
(三)词曲胶合的音乐性) G+ x* w2 X  C$ Z* M1 E

  |8 k3 a. d6 u罗大佑的歌曲大多都是旋律先出现后再填词,为了填出适合的歌词,总会进行长时间的精雕细磨,特别是《童年》一词,自从1976年创作,几乎花了近三年时间才完工,许多时间都花在如何让“词曲胶合”,也就是如何精确地让歌词和旋律密合又无失口语的质感,比如《亚细亚的孤儿》一歌就是既要坚持口语的流畅性,又要充分顾及语言和旋律的精确融合,以诗歌般的语言与民谣般的旋律来表达民族在大时代下的家园归属渴求,它所显示的力量基本上已远远超越了流行歌词和旋律的范畴。也正因为这样,罗大佑的歌曲歌词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罗大佑曾在《原乡》合辑的文案中写道:“歌,是语言的花朵”,从中可看出他是很注重歌词方面的创作,不过罗大佑的歌词创作有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往往具有很多形容词曲折复杂连缀的长句,这些长句往往都是旋律的重复性所形成,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罗大佑在歌词创作中常常运用很多叠词,比如《恋曲1990》,歌词中就运用一连串的叠词:“乌溜溜”、“苍茫茫”、“寻寻觅觅”、“黑漆漆”、“轰隆隆”“孤单单”等,再加上相关修辞格的精确选用配置,从而使整首歌曲歌词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既充满着诗的语言感,也充满着歌唱的口感,一唱起来圆润如珠,朗朗上口。这不能不说是罗大佑歌词创作的独特特色之一。
0 d0 F* d5 ^2 |$ S! y: q
/ v3 N% j+ j( ^四、结语
+ o2 I! `8 t0 s2 f2 |9 M$ Y! [
0 f# f" x$ S  s. e罗大佑是20世纪后20年中国流行音乐的不可避免的人物之一,其歌曲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特别是其歌曲歌词创作更是以深刻多样的内容题材与浓厚的艺术特色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弊端以及深层的民族文化情结,写出了一代人的普遍心理情怀,同时将知识分子式的思辨和社会批判精神开创地融入流行音乐创作领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代流行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一切对于当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影响。当然,人无完人,罗大佑的歌词创作也难免精芜杂陈,既有杰作也会有庸品,这也是很正常的,鉴于篇幅,此处不再展开。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4 10:56 , Processed in 0.15053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