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千千阙歌》的若干问题之一
! w* O' W) \$ m- |% Z9 N 《千千阙歌》PK《夕阳之歌》
U: ]6 Q0 A/ b) r& t- G 堪称经典的《千千阙歌》原曲(Kohji Makaino所做)几十年来广为传唱,版本林立。由于语言的鸿沟,造成我们对日文原曲欣赏很大的障碍。我们姑且避开原曲不谈,就说说对此一原曲进行倾情演绎的华语诸多版本。- J. [% _* \) i1 I' ?
今天共享这一优美旋律的华语歌曲,均是以此为蓝本,进行艺术的再创作,成就不一。其中以《千千阙歌》与《夕阳之歌》最具代表性。二十年来双方歌迷争执不下,伯仲难分。当然放眼历史,貌似还是千千阙歌影响较大,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说实话,谁的粉丝我都算不上,作为一名爱好音乐喜欢听歌的学生,我更喜欢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去品味一首歌,而不是狂追某个明星。凡入歌坛者,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卫生纸,他们的作品都是优劣并存的局面。梅艳芳也有败笔,周杰伦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听众的我们,只要用心去欣赏美就行了,而又何必厚此薄彼呢?' t; V& ^/ D1 x! e# e! H
本来嘛,不同的歌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为听歌都是要看心境的。但也并不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尤其是同一旋律,均为女声,题材相近“撞了车”的这两首歌,还是可以粗略的一论高下。我个人认为,相对夕阳之歌,还是千千阙歌更完美,更大众化。结合几年来我自己听歌的感受与感悟,今天仔细谈谈这两首歌。
9 |( Z! u0 b0 I5 b3 R 我个人听歌有个习惯,就是非常看重歌词。听歌嘛,不同于听曲,既然人家歌词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那我们就不要自作多情的瞎猜乱猜了。歌词有多重要,大家看看不朽的唐诗宋词就知道了。唐诗宋词,作为今天的经典,也曾在远古的那个时代传唱一时,曲子虽然不在了,但是保留下来的这些歌词还在向我们传达着不为时代遗忘的美。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自古就有以歌唱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传统,所谓“远望可以当归,悲歌可以当泣”。所以古诗词和今天的歌词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今天的歌词同样可以写的像唐诗宋词那样优美,只不过形式稍有不同,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罢了。纵观乐坛迅猛发展的这几十年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歌曲,诸如《涛声依旧》《大海》《再回首》这些经典,哪一首歌不是曲美,词更美??事实上,优雅的歌词是经典的基础,优美的旋律是流行的保证。优雅的歌词给歌曲创造的意境美是恒久的,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流行歌曲的旋律那么的优美,却难免被时代湮没,即出现“各领风骚两三天的现象”?第一遍听感觉很好,但是越听越恶心,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词写得不好,这才是致命伤!8 B8 s) Z5 q4 C m/ f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本来两首歌均为扛鼎之作,但因为诞生于同一个历史时期,而又是两位天后级歌手的PK制作,加之貌似相同的旋律,人们不知不觉的忽略了两首歌的不同点,因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有失公道,流于片面。下面新懿以词为纲,全面解读这两首歌。+ ~6 I, `, |5 m; T% r
《夕阳之歌》作为最初的翻唱版,走了一条比较稳妥的路子,即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原歌的风格,比如歌名,旋律,要表的思想感情。笔者曾经仔细品味过《夕阳之歌》和近藤真彦的原作,真的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要说不同点的话,那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夕阳之歌》比原作要优秀!歌词写的更具有诗意,梅艳芳发挥的也很出色。《夕阳之歌》写的相对深沉,俨然是一位饱经世事历尽沧桑英雄的人生告白。“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词人以夕阳起兴,切入主题,体现了古诗词由景及情的一贯作风。而且瞬间即来了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无奈只一息间灿烂”,奠定了这首歌苍凉的基调。紧接着第二句“随云霞渐散 ,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还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感慨光辉不再,世事无常。词人说道“迟迟年月”,给我们造成了错觉,继续看下文“骤觉光阴退减”,可以读出这么一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之所以说“年月迟迟”,是因为历经了太多的人生变幻,如同浮云一样,飘忽而来飘忽而去。然而回首往昔的快乐时光,总觉得是那么的短暂,同时又埋怨“光阴退减”。这两者并不矛盾,用佛家的话说这都是“无常”之苦。当人生历经浮沉,勘破世情之后,曾经激流勇进年轻的心便会匆匆老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平淡的向往。看过《上海滩》的朋友们都知道许文强躲到香港以后就是这种心态,在谈到上海时他说以前他在上海干过太多太多的荒唐的事,这可以作为这句歌词很好的注脚。“曾遇上几多风雨翻,编织我交错梦幻”这两句写得很有水准,很好的强调了主题。以风雨翻复比作人生际遇,以梦幻一词概括了平生所作所为,沧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很重要得一句出现了:“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看到没有,全歌词唯一的一个“你”字出现了。这个你应该怎么理解呢?是朋友,还是情人?或者还有其他的理解?应该都可以吧。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体现我们中国人含蓄的一面,同时可以引起更多的听众的共鸣。人生就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上了贼船一样,我们一天到晚在接受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折磨,“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一天想,想到归去但已晚”。
% n& E, k1 ]; }, Z 通览全词,可以看到作为流行歌曲的《夕阳之歌》,歌词写得极具艺术,全词唯一一处可以看做是爱情描写的的地方虽然稍显含蓄,但却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歌词的韵脚基本压在仄声上,既与这首歌悲凉的基调相一致,同时也与梅艳芳的嗓音相协调。跟随着旋律的变化,歌词的内容也起伏跌宕,很好的突出了主题,很大的程度上是梅艳芳自身的真实写照。当年梅艳芳发行这一张专辑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了被叶倩文攻占的失地,大师级的作品就是不同凡响。只是,《夕阳之歌》的势头没有维持住,在梅艳芳的专辑推出不久,《永远是你的朋友》面世了,而主打歌便是《千千阙歌》。3 t" X5 e' {. e+ R# ^. O6 |
《千千阙歌》的诞生给听众造成了一种错觉:陈慧娴和梅艳芳在唱同一首歌。表面看来,是这种错觉让历史淹没了夕阳之歌。陈慧娴的音色极好,这一点无可否认,但要真是说这一点就可以盖住梅艳芳的话,那陈慧娴为什么一直没有登上一姐的位置?看来这种说法不大稳妥。
' m+ B9 g: d* t/ w8 j 与《夕阳之歌》的题材不同,《千千阙歌》将主题定位在“伤情离别”上。翻开全唐诗,我们可以数一数哲理诗占多大的篇幅,而伤情离别诗又占有多大的比例?可以说后者拥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因为对于人生的感悟,或深或浅,或有或无,大家都不一样,能对夕阳阳之歌产生强烈共鸣的听众是非常少的,所以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太适合用来占有市场。相反的是,虽然大家对伤情离别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基础:“伤离别”。所以,即使面对《夕阳之歌》大红特红的局势,宝丽金依然从容淡定,他们底气十足的认为《千千阙歌》将会更加出色,事实上,《千千阙歌》一投入市场,已经很受欢迎,卖到中期,各大唱片经销商纷纷向宝丽金追加要货,宝丽金原来只印制了十余万张的货,怎知卖了三四个星期已经“清底”,立即通知工厂加班,加印了几万张补货,谁料不到十日,又见清底,只好重新再印。补货、断货、补货、断货,再补货、再断货……唱片在三个月内,总共卖出35万张,不仅超过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接近二十万张),还令陈慧娴成为香港八十年代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歌手之一。
" w: k+ z' U: F3 O5 s 虽然《夕阳之歌》有着自身的缺陷,但是想要彻底盖住它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梅艳芳是何等人物!而《千千阙歌》办到了。原因有三:一是林振强那一首漂亮的歌词,二是因为有出色的音乐制作,三是陈慧娴完美的音色真正得到了发挥,让大家真正的看到了这位长着洋娃娃脸的姑娘的巨大的潜力。" ]/ Z) {6 a N0 L/ s
我们先看《千千阙歌》的歌词。开篇即用“徐徐回望曾属于彼此的晚上”这么极具诗意的动作和高度的文学性语言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诗人创作的歌词。搭乘原本就很优美的旋律,先声夺人。同样委婉含蓄的风格,将这首歌推向了能听懂汉语的每一寸土地。“红红仍是你赠我的心中艳阳”,用红红的心中艳阳来形容双方的情谊,即使在寒冬,依然温暖我心;“如流傻泪祈望可体恤兼见谅”,临近分别,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担心流泪失态,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非常纯真的情感。“明晨离别你路也许孤单得漫长”,这三句采用递进的表现手法,从诉说双方情谊深重,至不忍分别,再至分别后自己将踏上孤单长路,回环相生,益显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一瞬间太多东西要讲”,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尤其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时候,千言万语要讲却一个字都说不来,人可以面对,但情何以堪?“可惜即将在各一方,只好深深把这刻尽凝望”,简单的几句话,对离别时的氛围和离人的心境做出了非常到位的诠释,真的是大师手笔!6 P3 L" e: t1 Q& l9 C g, U! S/ `
“临行临别才顿感哀伤的漂亮”,词人感悟到离别的忧伤是一种美,是这种哀伤,让我们倍感情谊的珍贵——“原来全是你令我的思忆漫长”,可以算作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吧。刚开始我就说了,这首歌词写得很有诗意,处处散发着古典的味道,紧接着“何年何月才又可今宵一样,停留凝望里让眼睛讲彼此立场”,这也算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吧,古诗词里很多诗句就表达了这么一种心情:离别正在继续,就开始考虑着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这一切,都在紧扣着“伤离别”这个主题,中心突出。1 n2 Y3 p6 k/ L2 l1 z+ q
“当某天雨点轻敲你窗,当风声吹乱你构想”,平淡中体现着诗意,诗意中传达着情感,很有李商隐巴山夜雨的味道。只为担心时光的冲洗,“我”这张旧模样你还记得吗?
/ v, B" M5 ]' Y% q$ ~7 m, I 在这首歌最高潮的部分,词人运用了对仗不太工整的两句:“来日纵使千千阕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这种不对称的美,符合语调的转换,同时也把全歌的感情推向至高处。接下来委婉的转折“都比不起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因你今晚共我唱”,唱出了离人真正的心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N& u: C$ z- `! C/ ?+ F% y
这首歌的歌词写的真的是太美了,韵脚压的也比较合理。和现在乐坛里凡是能号上几嗓子都敢去填词的所谓的“巨星们”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完美的歌词,是《千千阙歌》成功的坚实基础,那么陈慧娴,就是成功的保证。陈慧娴的嗓音与唱功,那真不是盖得,不信你自己拿着话筒去试试,你会发现千千阙歌很难唱!
9 s+ b, k# I, I, B1 l 仔细品味一下歌词,我们会发现“伤而不悲”应该是《千千阙歌》的本色。伤而不悲,就是流泪也是笑着流的那种感觉,那么节奏应该是明快的。音乐制作人很敏锐的嗅到了这一点,所以,千千阙歌的曲子在近藤真彦的原曲上进行了改进,改的更适合《千千阙歌》!这么一改,不仅更适合《千千阙歌》,也就更适合陈慧娴了!陈慧娴早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的学生妹,突然一夜成名,得到宝丽金这样的大公司青睐,但是还不足以和梅艳芳抗衡,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出色的载体去表现最优秀的自己。《千千阙歌》就是陈慧娴最大的机遇,网络上有种说法是说《千千阙歌》成就了陈慧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应是互相成就。就目前看来,还没有谁可以把《千千阙歌》唱得更好。第一次听到《千千阙歌》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陈慧娴“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的声音和这首歌的风格是绝配,就算歌词的韵脚压在仄声上,她也将它的音调非常自然的提了上去,一曲唱完有如行云流水,我们听不出有什么别扭的地方,仅从这一点上,就证明陈慧娴的确实力非凡。
" g! Y! G( L* W' y5 y4 s. e# s 之所以将这两首歌仔细的对比,我的初衷不是要分出高低,只是想弄清楚为何它们诞生20年来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千千阙歌》历久弥新,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夕阳之歌》越来越不为人知,可悲到依附《千千阙歌》而存在的地步。本身两首歌都是成功的,不过一首是大众的,一首是小范围的。窥一斑可知全貌,从这两首经典的对中比可以从看出80年代香港乐坛竞争的激烈程度,虽然其中不乏尔虞我诈,但最重要的还是实力的比拼。无论是梅艳芳还是陈慧娴,都留下了一大批广为传唱的经典,在卫生纸堆成的娱乐圈内,她们是配得上艺术家这个称号的!双方的歌迷没有必要说哪首好或者不好,你爱听哪首就听哪首。以上为新懿对千千阙歌与夕阳之歌的观点,此一节暂告一段落,不过全文并未结束。在夕阳之歌与千千阙歌的时代,台湾歌手李翊君同样翻唱了近藤真彦的原曲,而且今年在大陆有千千阙歌国语版的说法。针对这一事实,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呢 ?请看下文关于《千千阙歌》的若干问题之二:千千阙歌PK《风中的承诺》。* {- q$ d" m, H/ Z6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