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我” # V8 i( ]: A' H/ Y7 e) e
* s+ } C- k/ r- [; e9 l 关于这首歌,词作者林夕说:“(和Leslie合作)所有的歌词,其实都是我自己很自由地写的,因为没有限制,我才发挥得好。惟一例外的只有一首歌,(之前林夕先按自己的意思写的那一稿)他说那是我的歌,不是表达他自己心声的歌,所以要求我用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对白来打磨。”林夕所说的这个例外就是“我”,张国荣创作这首歌是受什么启发呢,他要求林夕参照的那部电影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以下这首名为“I am what I am"的歌以及名为“La Cage aux Folles”的电影。
( M% _$ S6 @( t$ q' m) V) m , t9 r1 ]# |" q% j; j- ~, v
I Am What I Am
& A6 s" w6 t b1 `) b5 a8 g I am what I am 4 }8 ~1 |) Y: m( G; l" l1 E/ w5 v
I am my own special creation # f0 Q$ f" t m6 \- Q) A8 ^& J
So come take a look ; d# C$ c6 T5 \; H& ]
Give me the hook
' Q! h" n8 @: D: L9 o% u) P Or the ovation - L9 P6 r& J) }& e. \4 F
It's my world That I want to have a little pride
3 S; L2 P. h* c My world And it's not a place I have to hide in ; d6 ^0 ]5 X! Z1 b( d, b/ M
Life's not worth a dam
- c0 Y; v, A; A3 n Till I can say I am what I am " {* b; j- m6 k2 L" f
8 b3 J0 S1 D4 n" x, n ...... 9 G" z: Y, @, d2 Q+ X
2 `9 [: l+ [7 d5 i; F7 p& I y 这首歌是首演于1983年的百老汇首部同志音乐剧"La Cage aux Folles"的选曲。而这部音乐剧脱胎于拍摄于1978年的同名法国同志电影,中文译为假凤虚凰。林夕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参照了“I am what I am"的歌词,比如,“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等。歌词有国粤两种版本,林夕本人是都喜欢的,但张国荣更喜欢国语版本。 ; M, U4 b. z, y
* n" c% H: p- Q6 z 0 i8 G4 x2 P& F6 P
: V: \) i3 y, W# R. @ {. }
不是每个人都将信念建立在执着自我之上, 但这却是张国荣的生命意志和勇气的来源, 是他这个特别的生命的构造逻辑。在这首歌里,他采用两段式曲式,前半部分之前,先写了一个引子,唱出主题,“I am what I am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间奏过后,用较为平静和缓的旋律和宣叙的调子娓娓道来歌曲的前半部分,然后用一句过渡句将旋律整体拉高,进入歌曲的后半部分也即高潮段落,他将激情融于宽阔悠长的旋律设计中,抒发了歌曲意欲表达的磊落坦荡的情怀,然而结尾处音乐的落寞收尾又有一丝苍凉的孤独感。
0 X3 @2 |2 K. n1 A& a- a1 B4 V; L
& V9 ^% U l0 X) b3 N “我”是一首接近完美的作品,音乐语言明白流畅简炼,词作具有诗歌与哲思的双重美感,而编曲又切合歌曲意境,用一种钢琴与管弦乐队的组合,既庄重圣洁又烘托了歌曲抒人生之大意的宏大感,演唱者用凝聚着深厚生命体验的声音表情,令这首歌达到了人歌合一的境界。“我”这首歌也是有鲜明的张国荣作曲标签的作品,一贯的清晰流畅的乐思,一贯的优雅简炼的旋律设计,一贯的他喜欢用的模进技法和半音式的过渡倚音。 0 C% H( g) @8 E% }' E; ?
5 _9 ~/ U, X3 Q( _
“我”,在张国荣所有的音乐作品里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价值,这是他的人生宣言,是走过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之后的肺腑之言,在他的热情演唱会上,张国荣用一种坚定的气概严肃的神情充满激情地诠释了这首歌,象一个用艺术布道的圣徒,张国荣虽然曾经在一所佛教中学就读,也接触过西方宗教,但他自称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信念就存在“我”这首歌里。有了这首歌以后的张国荣,气象已绝对升华了。
+ T- u: k9 v+ g. k" H
" n& z |; v( T+ [6 z. t. x! ^, L 听张国荣唱“我”,仿佛重温他忠于自我的一生,那么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我实现的伟大的完美的个人主义者,他在人间留下“我”这首歌,也留下了他参与和改变这个世界的永恒证据。
& g& @8 p% z n , h. Y% B: y1 u
4 P: t! g+ \5 a$ i5 f; Y
6 d0 u w$ c$ g5 a& z& ?
后记:写这篇文章真不容易,其实并不是真的试图探讨张国荣的作曲技巧之类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是他在吸引我不得不去做这件事,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深深觉得,他最让人倾心最让人动容的是,似乎永无止境竭尽所能地自我要求,终其一生接近个人的完美极限,我们爱他,也已超越了对其实体的迷恋,“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篇文,献给我心中的张国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