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奏和句式是诗歌的两种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对诗歌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 g4 D( p. H: W' [# \- s! N5 n) u一 节奏
/ I P. x% n& R5 H: ]. x: H+ |诗歌主要借助声音的节奏来形成艺术美,“而节奏是诗的主要力量,主要能量。”(《》)
+ M1 c( y7 [5 v0 y+ d节奏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声音长短、高低、快慢诸形态的富有规律性的变化。诗的节奏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存在相对应的关系。郭沫若在论节奏中指出:“抒情诗是情绪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他的生命。”古今中外,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因为没有节奏便不成其为诗。5 C7 U& r# ?) ^7 O
一般认为: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共起同源是劳动。把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纽带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人类之所以唱歌、跳舞、奏乐,其目的就是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在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而,把诗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的,便是它们的共同命脉——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都必须有节奏。如原始劳作时的号子(举例,略),还有我们大家熟悉的八音锣鼓,“咚七哐,咚七哐,咚七咚七咚七哐”就是靠简单的节奏,声音的回环来表达音乐美的。又如《诗经》中的《秦风•蒹葭》:
6 X8 {. C* ~' X*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 S# {1 ^" k; p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6 K! e0 o) {- l8 K.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0 Y0 F* e o- [1 I9 H
此诗书写怀人之情,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文字却极为简单。各章只换了六或八个字,意思并没有加深,可是反复咏唱,声音回环,诗中所蕴含的情绪便得到充分的渲染,其优美的音乐性在明快的节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 a: q X. J! x+ Z% M" q后来,随着艺术的分工具体化,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三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领域和风格特点。一般来说音乐追求韵律和谐,舞蹈崇尚造型的优美,诗歌则讲究文字的锻炼,但是,直到今天,三者都保留着重视节奏这一特点。 f( g& E ]& [+ |: @ p
二 句式
$ K) p8 }- Q- t/ R句式的相对整齐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外在的主要标志。诗歌讲究句式的整齐不仅仅是为了形式的美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诗歌凝练的形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客观上要求句式大体整齐,句子长短适宜,只有这样才能使诗的押韵自然流畅,节奏均匀鲜明。反之,如果句式太长,就会影响诗的精炼,读起来气韵难继;太短,又会影响内容的完整和气韵的连贯;过于参差不齐,则会使韵脚散落,节奏不鲜明,读起来不顺口,不容易记忆。
h' p! I/ f8 b4 B/ Y5 P由于诗歌中的句式和节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好连起来讲。本文着重讨论格律诗中的句式与节奏。( K! `, y& A- y" y, |& ]6 ]) b, C
那么节奏的基础是什么呢?闻一多认为:我国的诗歌节奏基础是“音尺”。“音尺”(foot)原是希腊诗节奏元素的术语。希腊诗把一个长音和一个或两个短音结合成一个节奏单位,叫音步。英国诗论家把轻重音结合成节奏单位也称音步。闻一多称节奏单位为“音尺”(即音步)。十分明显,这个词是从西方诗律中借来的,但是他却根据汉诗的特点,赋予其全新的血肉。
. J9 f3 ~. w. W" c& s8 v* U8 |$ A& |) N, h* \古典诗歌的节奏是非常鲜明的,其中四、六言诗句都是两字一顿没有变化,节奏比较平板单调,五、七言诗句的节奏奇偶相同,显得婉转流畅,大概由于这种原因,四言诗逐渐为五、七言诗取代,六言诗也一直未成气候,无法与五言诗并驾齐驱。
9 k, H' q- i/ h格律诗诗句应分为音调节奏、意义节奏和平仄的组合节奏。2 ~4 N' V( g- K- Z+ _1 V$ }
' f& {$ _/ n5 ?% K" \( o# t
5 O9 C2 G6 x) `% [$ y$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