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三和弦+ {( s) {4 X( V; T6 O% b
1. 三和弦的类别与构成
& D! v& _( Y9 D4 Z0 z) V4 q按照一定规律纵向结合起来的音群,称为和弦。
" k4 y7 u; u/ @" Z1 E在大小调和声中,和弦是按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 S7 v+ h! V+ t5 m
三个音按三度关系叠置,即构成三和弦。这是大小调和声中最常见的和弦形式。
. N5 O3 Q& K" P3 Q: P构成和弦的每一个音,都有相应的名称。1 n5 P. g9 }2 m9 V
根音是和弦的基础,在和弦的原始排列中处于最低位置。5 j \3 {; q# O
三音,根音上叠置的三度音,在三和弦的原始排列中处于中间位置。* R0 o( n4 \! H& O2 ^
五音,在三音上叠置的三度音,与根音呈五度关系,在三和弦的原始排列中处于最高位置。
/ V3 ]/ ]; a$ Q: k) t6 U; z+ K三个音的名称,不会由于和弦排列方式或位置的变化而更改。- r* B- x* s1 f1 |1 e8 y
三和弦,可以根据它所含三度音程的性质、数量以及叠置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四种类型:
8 `$ P7 y5 S7 U大三度上面重叠一个小三度,叫做大三和弦。
7 ^! F" B+ P: J% R; f小三度上面重叠一个大三度,叫做小三和弦。
5 K# l8 v' [' _6 d% Y$ S0 c0 V: e两个大三度相叠,根音与五音相距增五度,叫做增三和弦。
+ N# j6 p1 T# W* G" |两个小三度相叠,根音与五音相距减五度,叫做减三和弦。0 J2 J7 |9 s- g
实际上,每个三和弦都包含有三个音程。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所含的音程都是协和的,属于协和和弦。
) C! @: t. f/ f5 e% Y增三和弦与减三和弦各含有一个不协和的音程,属于不协和和弦。
2 {2 C6 z- B% t' ~2. 三和弦的低音位置
: F1 a( _ P; W) o8 Q* J三和弦有三种不同的低音位置:9 A! I# i6 _+ s& `
根音在低音位置,叫做原位。6 _& U) i' ]* m! u2 ]" Q
因低音与上方两音分别构成三度和五度音程,得名三五和弦,常用数字“5”标记。/ @3 |/ O2 H* B! o
三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一转位。/ u6 R5 M, B2 y
因低音与上方两音分别构成三度和六度音程,得名三六和弦,简称六和弦,以数字“6”标记。$ P2 X* }* P/ p
五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二转位。+ Q) _, P1 R! _4 _" h
因低音与上方两音分别构成四度和六度音程,得名四六和弦,以数字“”标记。: C; k# s- m8 n# Y/ _9 y, A
由于等音关系,增三和弦的原位和转位,8 N4 g& @; }0 t8 W# ~
与在同一低音上构建的其他位置的增三和弦并无音响上的差别。
+ e: y1 I, Y& e( i& v. i! U/ K所以,增三和弦的不同低音位置,一般需要依靠记谱或音乐的调性感觉来加以区分。& x7 d5 U4 E% B/ k3 Q
和弦的转位一般不会使和弦的性质发生改变。
1 Q0 Z' F6 f% k! ?) f三和弦的三种低音位置,会对和声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稳定和弦,原位最稳定,
# f, A) K# N2 V# a, G" b第一转位次之,第二转位最不稳定。
3 d/ I5 u5 f, S8 y4 F$ E大小调和声对四六和弦使用的限制,从来都是十分严格的。
7 Z* O3 v/ E* L& H8 l& e( [" f3. 三和弦的旋律位置( o, o; e* a2 g
三和弦亦有三种不同的旋律位置:
9 V+ V; V: o* _ V- y8 M根音处在最高声部,叫做根音旋律位置。, t6 z1 B6 P' H: E: L
这是三和弦的各种旋律位置中,最能增加和弦的稳定性和完满性的排列。# j' m: i, r: p6 O: ~1 N: G
三音处在最高声部,叫做三音旋律位置。, M0 ~; I0 E* u5 I c8 S
这样的旋律位置会削弱和弦的稳定性,但和声音响饱满,色彩鲜明。& q! N% C2 H+ m0 {- |* [+ w; ]
于结构中(指在音乐进行中)运用,可增加音乐的动力。
" a& z2 z! H* n3 v( j( l1 k五音处在最高声部,叫做五音旋律位置。
0 M# f, f+ ~8 D( Y2 X) `这也是一种影响和声稳定性和完满性的排列,但其性格的鲜明程度不如第二种。! h8 [9 z: D. a2 x
4. 大调与小调中的三和弦
: J( I$ {/ v: l在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各个音级上,都可以构成一个它所属调式的自然音三和弦。
: b x3 h1 W( j+ N7 E2 J" `7 o自然大调的I、IV、V级是大三和弦,II、III、VI级是小三和弦,VII级是减三和弦。
# v1 b1 Z; [5 w和声小调的I、IV级是小三和弦V、VI级是大三和弦,III级是增三和弦,II、VII级是减) J' T `! A6 T8 z- Z0 l
三和弦。 ^7 V; C9 \+ H% _/ @) _/ b
对于这些和声的基本材料的认识,不仅需要从调式音级的角度去鉴别,
2 |7 n3 d9 d$ ], v$ \# x+ y而且也应当以大小调对置的方式加以比较。
0 z8 N8 p. c3 e大调和小调的和弦,只有V、VII两级上的和弦结构相同。
) r2 E I* ^! |/ d$ `其他音级上和弦结构的差异,正是大小调和声材料各自构成特征的表现。2 k0 Z/ U n1 q' J
和声基础训练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和声小调(即第VII级升高半音的小调)?, m4 R0 d# x& T4 k. T. [
这是大小调和声基本风格的要求。+ \ K; A# P7 |6 n
当掌握了大小调和声的基本规律之后,欲转向包括自然小调在内& w0 \; f7 ~! E6 ], `& f
的其他调式和声风格的实践,将是比较容易的。+ z1 M5 a$ [1 _2 x9 b. \
和弦的标记,本教程采用音级标记法,
( Q! D2 F$ t: M# R/ _5 A/ H即根据和弦根音在调式音阶中的级数来标记和弦。罗马数字代表和弦的级数。
8 m8 P" J+ p k; S2 x5 o和弦的低音位置,用阿拉伯数字在音级标记的右下方注明。2 r; q% v, f, c% `& m" S1 D
更严格的要求,应以罗马数字的大写和小写来显示大小调式的区别,- n& [. S; R) @; r5 _/ Y( {0 f
有的还在小写罗马数字的上方加一圆点以便于辩认。
# R& z+ ?9 ]0 u5. 三和弦键盘指法(A)$ _& B! K: `2 G. s" Q. x5 L
本课将开始由浅入深的键盘和声练习, \" Q& O8 U* C* M/ [
而正确的指法则是实现完美演奏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f- U5 f7 @! Q; i- B4 c/ _6 H
学习者必须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0 V& z- g5 _$ S' K4 l. L d/ O现将左、右手演奏密集型三和弦的基本指法归纳如下,+ O) Y2 y# q. M8 T% l: ]
这套指法需要在每一个大调或小调的各级和弦上反复地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 x! F. B; _( L6 v9 K第三章 原位I、IV级三和弦的连接IV级三和弦的性质
' ?+ K1 a; @' E' ]2 f+ _. y一、IV级三和弦即下属三和弦。, D/ u8 Z+ C: L7 ~
下属三和弦是调式中与属和弦相对的、从另一端支持和肯定主和弦的一个重要和弦。$ h' n; Z5 r! A* s7 Z- Q3 Y
下属和弦在大调中是大三和弦,在小调中是小三和弦,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调式色彩作用。
: B$ x: N% j* m& I' y由于IV级三和弦不含导音,它的根音(下属音)又不能直接包含在主和弦之中,
& Z' [% q* |& q; B所以,IV与I的关系不如V与I那样紧密、亲近。
- \; `& ^ L+ a% V" a4 v, t9 g: k& EIV级三和弦以罗马数字IV(IV)标记,“功能”标记符号是“S”或“s”(德语Subdominantfunktion的缩写。
2 c! L* z5 F3 k* V/ v" E, _IV级三和弦在实际应用中,音的重复与省略的原则,与I、V级和弦相同。
! j* `6 p) U+ Z+ H2 |' T- E二、I、IV级三和弦连接的意义
w% ~8 D# ] a0 |( FI、IV级三和弦的连接,习惯上叫做变格进行,是正格进行的一种对比因素和积极的补充。' N( S4 J- \) }9 N6 }- L9 x! L2 x" _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音乐创作中,变格进行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
; \, _. p; |$ _$ N- i2 `0 X# d* Q与I、IV级三和弦连接的情况相似:2 I% r9 v: x8 Z% V/ e4 b
I——IV的连接,和声由稳定转向不稳定,具有结构上的开放性;6 q5 a" D5 M4 @0 I7 \
IV——I的连接,和声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具有结构上的收拢性。- }# x( b' `+ U2 ?
对上述两种变格进行结构功能的不同的效应,需要合理地加以利用。 $ }9 m$ m2 Q- _4 R7 _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 o/ _5 k! {% D$ G$ f
在大调中,I、IV级三和弦的关系,近似于下属调上V与I的关系。: r7 v F' H9 G' g" ~+ n
所以,I、IV级三和弦的连接,一定要掌握好每个和弦的表达分寸。
! B" A3 E" c! T+ N如果不适当地强调了IV级三和弦的稳定性,它就会喧宾夺主,3 M; }% q+ m1 L q( V
而将I变为自己的属,由此会产生调性游移甚至转调的现象。
& o+ X- u2 P/ |( ]" B2 ~这是在I、IV级三和弦连接的习作中需要避免的。7 M; p: n/ N5 ~8 Z/ _, Z
三、I、IV级三和弦连接的两种方法; X3 a0 x. | ]/ ~% {
I、IV级三和弦的根音呈四、五度关系,这两个和弦有一个共同音(I的根音是IV的五间),9 p# u6 \# c- J- r& l
其原位三和弦的连接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 U# ^3 p% p+ R0 n
在和声连接法中,原位I、IV级三和弦连接最自然的声部进行是:! f/ o0 d4 M% c+ ~
共同音保持,低音作四、五度跳进,其他两个声部作三度、六度平行的上行(I——IV)或下行(IV——I)的级进。
8 j" U" T9 k. N" U/ o. e# T* z( O在旋律连接法中,原位I、IV级三和弦连接最自然的声部进行是:
9 {' n, I% v* j5 D6 ~2 w' M; `3 z低音只作向上(I——IV)或向下(IV——I)的四度跳进,其余三个声部与低音呈反向,平稳进行到后面和弦与它相邻的音。
9 d& M; Z9 @" H5 M2 R! Z2 G# F7 ]两种连接法均可使原位I、IV和弦在进行中保持排列法和重复音的一致性。
, H' W, t, H. o; c2 O h旋律连接法回避了I和弦的三音(上中音)与IV和弦的根音(下属音)的直接联系,因而较之I、IV和弦的和声连接法有更强的力度与更多色彩差异。: j, u1 r# z) ~% R$ H0 `
I、IV和弦连接的声部进行模式及键盘指法,与I、V和弦连接的模式反向一致,: U7 a7 C5 C- a
进一步地说 明了一切根音呈四、五度关系的和弦,它们在和声关系上本质是相同的。1 r G7 f. {/ D1 k
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是大、小调和声语言基本语汇的组成部分。
8 O4 |+ Z, U; W! }0 {0 dI、V与I、IV三和弦连接的方法,可以类推到所有根音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之中。
G [ g7 i7 o( y; o5 ^7 z! g6 w四、键盘移调, _+ j5 n# Q" ~1 h/ @$ s5 n
将某一音乐构成,按其原来的音高、节奏等关系,从一个调转移到另外一个调性上去,叫做移调。7 J8 _# h- p* C$ w4 x. Y
这对于键盘乐器的演奏者们,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4 W' J$ {9 u6 e7 \+ V* v当你为不同音高的乐器或人声伴奏同一乐曲时,对移调需求就迫在眉睫了。
4 F7 M9 ]9 {0 U. e移调也是一种熟悉键盘、掌握各种和声材料的有效手段。
5 Z( S. h- H) {所以,我们在和声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加入这个课题。
. h2 Q# x: X7 G. b从最简单的和声语汇开始,逐步地去掌握在键盘上移调的方法,
: T: { t" i- c# }* v也许比学完所有的和声材料之后再去移调要容易一些。
T. O5 k# u. P: e4 h% U键盘上的移调,主要应当依靠对和声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来进行。! J! a0 K& I# `7 @3 M# `
这种和声移调法的基本步骤是:
! r$ W: X; L$ |; V3 S& h(1) 精确地掌握移调原始材料的和声结构。这意味着要理解并记住该和弦系列的根音关系,每个和弦的性质、低音位置、旋律位置、排列法、音的重复与省略等。% Z3 I! ^& `& _3 _! m
(2) 迅速找到新调的调式音阶,以及基本的和弦材料的原始构成。0 c: G A# i* z( w2 w8 ?
(3) 在新调上确定第一个移调和弦的位置。- h0 Z. N8 w' E- A( ^ \
(4) 按原始材料的和声构成,在新调上逐一实现每个和弦的移位,并用听觉随时检验移调结果。 N. L! O. ?9 m* Y- B
移调训练,应始终贯穿于整个键盘和声的学习过程之中。
4 Z$ {8 S9 |' o# f第四章 原位I、V、IV级三和弦的连接. }" T7 G) c* S \* Q' c* y o8 a
一、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意义
/ R! m y3 a2 h6 c6 P) |在调式和弦系列中,V和IV分别与I构成上下五度的和声关系,它们尤如I的“左膀中臂”,共同维护着I的中心地位。
1 l. q* k$ ^3 ?) T' i无论是I、V之间的正格进行,还是I、IV之间的变格进行,都只涉及到大小调式的部分音级。1 z& c0 t( b9 r
唯有I、V、IV三个和弦的配套使用,才能使调式的面貌得到全面的显示。' F5 U: ^+ U4 E4 K+ V4 k% Y
I、V、IV和弦的连接,既综合了属音、下属音对主音的和声倾向,# x; C4 n5 w. S. t- i( S
又综合了导音对主音、下属音对上中音(I级和弦的三音)的旋律倾向。: V& \" B5 b( X( v
对于调性中心的确立,是十分有利的。
3 w0 E, t2 D1 G. ]5 h/ \从和弦关系的角度来看,I、V、IV的连接,还为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和声进行,/ P# ^! }: S* d) c' e# V& M8 j( _% k- A' S
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V、IV级三和弦二度关系的连接。3 B+ S7 B+ K0 }3 p+ U2 l) F
这样的连接,由于其二度的根音关系较之I、V或I、IV的四、五度关系疏远,* ?+ i2 `2 D$ Z
由于和弦之间又没有共同音,色彩差异更大,6 L. L6 ~+ t# ]+ w, g% D
由于在小调中,V与IV还存在着大小三和弦的对比,
4 M' S E. p2 T& m所以,不少和声学教材都把这样的连接称之为“超强进行”。0 b" A' B) H" J9 S! r/ K
从听觉上认真比较下面的和声进行。) _* A/ }1 A* N1 {
“功能和声理论”认为:I、V、IV是大小调和声中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的代表,
1 N/ O) c( m3 k- B0 `3 G- K+ V一切复杂的和声进行都是由这三个和弦的相互关系演变而来的。
$ s3 Z1 Q" j/ R二、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组合形式
9 T: I& @8 u& X7 O" L5 \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存在着六类不同的组合形式:" h) `% N% e! _; q* _6 m
(1)IV——I——V
8 g: l0 H. b; q: \0 @0 e(2)V——I——IV- O+ _9 M7 I- U) @. P
(3)IV——V——I
; y9 p6 @6 O/ x0 V. s0 G(4)I——IV——V) }. c' E% n5 H1 {0 V, T4 ]$ Q7 V
(5)V——IV——I
# S. x3 O1 v( G$ E, z(6)I——V——IV
, w+ c" q2 y, T3 W: O' N这六类组合中,第一、二类属于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正格进行和变格进行的拼接;( C+ M# z8 ?. |8 q7 Y
第三类同于第四类,第五类同于第六类,区别只在于同一组合形式的“收拢性”与“开放性”的不同处理。
* l/ s/ o4 q H: ~' S% n, R6 G所以,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是在正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下属和弦,构成复式正格进行。" b6 U3 p; f# ~, r% S
IV本来就是I的调性支柱,而IV对V也有着一定的自然倾向;0 `, N3 u: N* R' I
现在IV经过V而进行到I,这不仅使和声变得丰富,势必还会因为不稳定性的增涨和过程的延长而加强对I的支持与呼唤。" \* `+ @) g) v9 M" A
IV——V——I的连接,在大小调和声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R. \" R! ^% i' g: C, u6 V
上例的复式正格进行,V采用了七和弦的形式。在音乐文献中,这样的处理最为多见。+ ?: G9 T( G( O4 P* |' J3 c
V——IV——I的连接,是在变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属和弦,构成复式变格进行。
; Z5 Z% e1 G- n9 `+ T* i3 d由于IV的不稳定性稍逊于V,复式变格进行中V——IV的连接有不稳定性缓和的趋势,
" [. ?: V/ C9 i8 r6 n# i6 i故习惯上很少使用,原位V——IV——I的和弦连接就更难见到。
% Z% }' P* V* ?下例是因为六和弦的平行向下,巧妙地掩盖了复式变格进行中的某些不自然成分。 y& b9 r% Q2 m" U; r% i9 l
复式变格进行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和声实践中,逐步获得了较多的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