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 N" b/ Z$ {3 [/ l多年听音乐的七点感悟: B" _) `* }8 X, r; N2 T4 n
- }% k5 H* @4 ]: H7 Q! w6 F" d
天生五音不全,但并不妨碍我从小喜欢听音乐。9 Q5 J: a. H1 z F3 K! { u- F4 \
9 y. s3 o4 b/ H) N q. U% v- c6 Q+ N3 I+ H从儿时的收音机,到初中时的爱华磁带随身听、高中时的索尼WALKMAN、大学时买的松下CD机,一直到现在惠威音箱、马兰士功放和森海塞尔HD650耳机等;从初中开始买磁带算起,我先后喜欢过张学友、张信哲、迈克尔杰克逊、后街男孩、梁静茹、许巍、理查德克莱德曼、王菲、蔡琴、宋祖英、贝多芬、莫扎特、卡拉扬等等人的歌曲或音乐,喜欢过钢琴曲、小提琴、交响曲。音乐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 l+ }# p j1 ~. [
7 q% o8 Z. c2 @& n
听音乐这么多年,多少也有些心得和感悟。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现在趁着春节放假休息,将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得记录下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W4 \- ^- O" U, k
+ i0 c0 U$ a# Q
. F7 i5 L1 v0 J x9 o2 L7 _7 C! t7 D5 t4 _1 V" L7 l8 ~
一、 音乐类型有高贵和低俗之分吗?- \+ ^' n9 ?) J& m! b9 y! y' w7 |
5 s3 l* D! \6 g6 C' `5 w乍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能够唬到一些人。其实没什么,私下探讨而已。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就是街边、电视和网上常播、常放、常听的流行歌曲。而这些情啊、爱啊的流行歌曲,很是为一些“音乐爱好者”不齿的,他们毫不客气的将之冠以“口水歌”之名。在这些人看来,“艺术的最高形式是音乐”,只有那些高雅的、经典的、不朽的传世名曲才对的起“音乐”这么高贵的词汇。所以,他们言必称勃拉姆斯、李斯特,而绝不会认为凤凰传奇所唱的那些风靡大江南北的“最炫民族风”是音乐。
. v0 t4 n% E: D2 f R% p+ R+ y- b8 K3 d$ }+ I0 }) Y& ?
正如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的题目一样,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领域广泛存在着“傲慢”与“偏见”。比如,大富大贵往往看不起贫苦大众,文化精英通常瞧不上草根俗人。于是,本来应当平等的东西,就被人为的划分为三六九等。' `$ X6 w% M2 A# \4 i3 L0 J. _
. s! O% J s0 `9 j其实,音乐归根到底是一种对人们情感、情绪的记录和抒发宣泄形式,是一条通向真善美的道路,是一种获得快乐、接近幸福的简单方法。流行歌曲直白的抒发情绪、表达感情,往往直接问“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而那些经典名曲,包括“乐圣”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同样是记载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工具而已,凭什么说“阳春白雪”就一定比“下里巴人”高贵?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尊重别人的选择,求同存异,这才是应有的理念和态度。
" S6 H- n! T" J+ n1 B: L
+ X, B, R) u( V, J$ F' R( L& W" i现在看来,我的听音经历,基本上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偏好,而这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欣赏口味和接受风格有所不同,很难说现在就比以前高明。也许,再多一些年,对于现在仍然不喜欢的爵士乐,我也会爱的不亦乐趣呢。9 p1 K: q2 |3 }
' |, T; A' C/ @3 h/ N+ o
谁知道呢?
4 D3 l3 g' U6 t- I9 Z6 h5 R& M5 z, f7 R( x4 ~# l. R
( M. w: a- F% x" E$ D
! P# C$ h# H, s8 ^6 Z9 a* S
二、 音乐没有区别吗?
/ k% D; B: i8 ~# H) B g2 W+ z$ ?' {* P. n: [
如前所说,音乐类型没有高贵和低俗之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音乐个体是有难易、深浅、优劣等区别的,而且差别还很大。流行歌曲往往会通过通俗的歌词、简单动听的旋律或节奏让人很快明白并接受,而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曲则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而交响曲则需要对乐器的种类、作曲家的生平、作曲时的心态、作品的主题乃至指挥者的风格等有所了解才行。“时间是检验精品的最终标准”。能够经过几百年历史检验的古典名曲,几乎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精华,而现在每年数以万级的流行歌曲,能够流传五年以上的百里无一。
- T" _* {3 m9 M, L. u' b+ s5 r6 M2 N# d/ `/ m5 b# V
一般来说,对于音乐的欣赏类型和程度是随着年龄、阅历等的增加而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往往喜欢周杰伦、蔡依林这样的流行时尚歌手,而到了30岁之后,很多人就更偏爱经典老歌,也有一些人开始喜欢上古典音乐。听音乐和人生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强求也不必强求。到了那个阶段,当然就会有那个阶段的事情发生。5 O/ q1 v; O3 I) k, P+ ~
6 a+ I$ I7 Y! T, ^6 K0 G4 B/ K. N. k
$ w8 a, \) ~; r4 g
三、完美的播放设备存在吗?
- r; h/ E9 I/ J5 b
2 R6 G$ N1 h# E- c9 H- e, ?. `5 p; c几乎每个喜欢听音乐的人都曾经更换或升级过播放设备。以我为例,从初中时100多块的爱华磁带机到高中300多块的索尼walkman,再到大学时1000多买的CD机,直到工作后5000多的音箱、3000多的功放、2000多的耳机等等。& C; ]; t. L4 T, L5 `7 P) \
6 Z6 j, [# i5 U& _, V+ G
不用说,升级当然是为了以更好的设备来获得更好的声音。
7 S% `0 [' K. d; M6 V8 ?' L. s; h& m
什么是好设备呢?在我的想象当中,就是体积小、好携带、外形漂亮、音质好的播放器,最好还便宜。什么是好的声音呢?借用《无间道》里梁朝伟和刘德华在听蔡琴时说的话——“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我几次升级随身听和耳机,也曾为了买一套万元左右“性价比最高”的音响而反复对比。最终,我发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9 q) r$ P8 T' k" \
0 I- v. l' W* [7 l- ^9 G$ `先说随身设备。从磁带随身听到CD机,音质有很大的提高,但便携性大大降低,因为cd光盘很大。等到MP3出现之后,我发现它满足了“体积小、好携带、外形漂亮、便宜”四个条件,但音质却远远不如CD机。别的不说,就以音频文件为例,CD歌曲是1411Kbs的,而一般的mp3歌曲只有128Kbs(部分有320kbs),相差十倍以上,音质当然差很多。
2 l% B5 G% f3 ~& Y. w2 [$ U( u7 J; u2 ?5 q# O( A
再说耳机和音箱。耳塞小巧精致,方便携带,但同等价位耳塞的音质尤其是低音要比大耳机要差很多。音箱中,4寸或更小的音箱占地小,但低音机声音的饱满度要比大音箱差很多;而即使是5寸、6.5寸的书架箱,比起大尺寸落地音箱来,声音的差距也不小。
+ a& K7 ~0 M8 ^$ y- m8 J2 w0 a5 y' i" g3 b
然后是不同品牌的差别。根据行内公认的说法,结合我自己的亲身试听,可以说欧洲的音响设备音乐性好、平衡、中高音优美动听,而其中德国品牌又以声音高度保真、严谨而著称。美国的品牌则突出人声和低音,听流行歌曲和摇滚效果特别好。而日本的天龙、索尼、雅马哈等则将音效做的很好,往往突出强调声音中的某部分,美化的感觉明显。: h# y% r; X7 a5 B
2 Z" ^6 c/ W+ \! h
由上面的种种分析可以看出,音质和便携往往是矛盾的,真和美有时候也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说没有完美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在选择设备时,要学会妥协,抛弃求全责备的观念,而选择最合适的。比如,在家中客厅里听,可以用大音箱,音质和效果最好;在书房配电脑,最好选择4寸以下的小音箱;晚上,为了不打扰别人,可以选择耳机;而出外旅行,戴一副耳塞则更为合适。听流行、摇滚多的可以选择美国和日本品牌,而经常听古典音乐的话,还是欧洲品牌好一些。
! } J% A$ P! w7 D5 N- C, \( F" y. ^2 }# t1 V% c7 I
“存在即合理”。每种设备都有它的优势,它的价值,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关键在于根据时间、地点和歌曲类型选择最合适的。
. t8 o/ r, H! r! g9 i1 s5 `. s; N( ]) Y8 ~5 q* e
其实,我们人不也是一样吗?
0 b Y7 q, F; f) o% i6 O' G* d- z( B U6 Q7 z1 c1 t
! K( d9 `) d" I8 c+ I+ v0 Q7 i9 c3 U# p- S- z$ x. ^' @0 C
四、唯真还是唯美?
: T4 O; r0 w& r6 M) o$ `" }/ x8 s
. G& B3 g6 w$ @. g, {. `由于音响设备不可能完美,所以一直有所谓的“唯真派”和“唯美派”的说法。所谓唯真派,就是追求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声音,以再现真实演唱和演奏现场为追求目标。唯真派的理论依据是:真实本身就是最美。而唯美派呢,则追求好听的声音,不太在意有没有失真,哪怕和现场并不相同,只要好听就行。他们不讲理论,只要最终出来的效果。简单来说,前者追求真实还原,后者追求音效美化4 T) V, ^ @& q2 i# P
; Y" K1 m5 X- N% J2 b; @3 O( W可以说,这两派的观点都有很多支持者,在音响和耳机制造商那里也有体现。不少人认为,欧洲品牌的“单拿”、“意力”、“拜亚动力”等监听音箱、耳机就是唯真派的代表,而日本的索尼、天龙、雅马哈和美国JBL、BOSE等是唯美派的代表。我本人曾听过单拿音箱和拜亚动力耳机,相比别的品牌而言,确实直白平衡,声音染色较少。初听确实没什么特色,但比较耐听。而日本和美国品牌则比较强调低音音效,让人初听就喜欢,觉得音质(其实是音效)很好。
+ g2 u; F; I; \5 j8 Z' H; u _! R$ {
还是那句“存在即合理”,可以说唯真派和唯美派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基础。对于我本人来说,说句和稀泥的话,我既爱唯真派的真,又爱唯美派的美。当然,这只是一种希望而已。实际上,如果听一般的流行歌曲,我可能更喜欢音效好些的,此时音质相对而言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好听;但在听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时,我会选择那些能够比较真实还原的器材,因为古典音乐本来就已经很美,只要能够尽量真实的呈现出来就已经足够。如果此时再往里面加“味精”,反而是画蛇添足,纯属多余。9 x1 L$ O! m V
; m1 E% G, [4 }7 v) h* l) I也许做人也是这样吧。在某些时候,对自己进行适当的修饰和美化也是必要的,但更多时候,还是要保持原本的自己。
6 S$ n7 B! X" d7 G4 {- R: O- P
7 t& x* [+ N: ^! U坚持个性,活出真实,才能获得精彩。9 f6 z; h' f! w) V# b
) D, h& z: C8 a, ~& T
( |9 R S; ^# D) ]; V4 w+ s
2 x- Y; O& L- K1 l L7 d4 m' v3 D
五、好音箱和好耳机就能放出好声音吗?1 l( @$ m! W* V) @0 u3 O5 v5 Q
7 x1 w5 m* E5 ]6 ?0 Z0 \: {. G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开始听音乐的时候也以为,只要买一个好的耳机或音箱,就可以放出电视或电影里面描绘的那种“天籁之音”。但是,现实却可能是,本来你用一两百的音箱、几十块钱的耳机听着手机里面的周杰伦,还觉得挺好听,但改用几千块钱的设备放出来时,却觉得声音非但没有变好听,反而更差了,差的似乎难以入耳,这是什么原因呢? Y8 T" \% Q- B. k9 @" m2 ^! e
4 G# C1 l0 A- P1 S& J/ e
这么多年下来,我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一个发声设备而言,最终的声音都是系统化的结果,是遵循“木桶理论”、由最差部分决定的。以随身听为例,我们能够听到一首歌,其实是经过MP3或手机里面的软件、硬件解码,然后由耳机插孔的信号放大而最终从耳机里发出来的,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比较差,最终出来的声音就好不了。所以,即使有人用几千快的耳机来听手机里面的mp3歌曲,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 \1 q" G4 @$ `6 n: `3 {+ W4 p$ W z$ R A4 l
而对于标准的台式音响系统来说,也有一个从CD碟片到DVD/CD播放机——》功放放大输出——》音箱的过程。要想得到好的声音,好的音源是前提,最好是录音和制作俱佳的正版CD碟片;专业的CD播放机和专门的HIFI功放、音箱也必不可少,而中间链接各设备的音频线也不能差,否则效果就出不来。
; W. t( e7 m) K" f4 x5 Q3 ?% a. z9 i7 n% Y- U$ X' v
同时,越好的设备往往还原越真实。如果用上万的音响来听128K的mp3,只会成倍放大歌曲的缺点,而让人觉得非常难听。在用普通音箱、耳机听时,由于解析力不高,缺点反而表现的不明显,还可能会觉得好听些。
9 R" P* F7 T2 j2 B5 F
/ d6 X4 t3 T O6 v; E不但是音响,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有所追求,越是成功和优秀,越应该尽量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弥补不足,这样才能够平衡而长久。' `2 v# G+ E8 a( s+ W3 {3 j, W% H
|8 Z \6 ?1 B9 W& i& H( U* o [ K% i2 i. Y* ]6 u1 U
4 b, N9 N0 `5 C$ L* Y& ^1 L
+ S( K" x, [7 n9 d
" u7 |% r) S E/ d! L4 l, q9 g. g" V1 ]$ r
六、“发烧友”烧的是音乐还是器材2 _" K$ l9 J5 Y2 U4 _/ j6 M1 P
: v+ a( b6 z# C S3 g
人们往往把那些追求极致音质而在音响器材方面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人称为“发烧友”。发烧嘛,自然不是正常的状态了,所以这个说法多少是有一些贬义在里面的。很多不喜欢听音乐的人,是根本无法理解发烧友那些行为的(同样还有摄影发烧友)。. j/ c. a" V3 I* F
; ~( g, g {7 L3 e3 T在发烧友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两毛钱两分货,三块钱三分货。”外人通常很难理解,这些人能够为了一点点若有若无的变化,而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金。1 U( X* g# d; w
# D# c# H5 f& x* S5 a说实话,我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曾经小小的烧过。买了某个音箱和耳机后,总是想象着更贵、更好的能够出来更好的声音,也因此先后升级过几次音箱和耳机。每次升级后,都亟不可待的播放各种试音碟,心想:嗯,不错,高音更清晰了,低音更厚实了等,反而很少好好的听完一张专辑。多了对设备、对音质的追求,而少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和深入理解。而且,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又不满足,会认为设备又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忽略了它那么明显的优点。
6 b' D9 R% e: e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话:“适可而止把,其实最好的声音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感动我们的是音乐,不是器材”,顿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啊,小时候听收音机里放的歌,都经常被深深的吸引,但现在用贵得多的设备,却很难找到以前那份感动。于是,我停止了升级器材,开始沉下心来听音乐。
4 |6 y" \/ ?( J 终于,有一天晚上,当耳机里传来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我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自己应当追求的是音乐,而非播放音乐的设备。
1 t" q/ }# B' @( N2 L1 ]! L 回到我们的人生。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关注别人的好处和优点而少些抱怨和苛求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本身,而去盲目的追逐那些金钱、职位和虚名吗?3 h! M3 Q. I1 N2 E6 T0 {/ l! u" Y
# y. [3 L8 [* P3 M6 H, f! ^$ E
- ?; Q+ U# k; x! h8 a' L8 y
; k: A; r7 G, h9 {! {3 V
七、为什么会不停的收集?
* L! s: o8 s" l
* a: e- H- u) ^. q/ f {从听《命运》的那晚开始,我不停的在网上寻找和下载各类经典名曲的高音质版本,几个月时间就下载了近300G、上万首的无损音乐,并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储存好,里面各类流行精选、歌手专辑、经典老歌、古典名曲应有尽有。有几个月时间,我经常上网看推荐,一听说有好听的歌曲或名曲的哪个版本比较好,就千方百计的寻找,电脑的下载软件几乎没有停过。以《命运》为例,我先后收集了卡拉扬版、小征泽尔版、克莱伯版、莫斯卡版、海廷克版等七、八个版本。
5 n! a* j% j4 y4 c$ t5 x3 o
- K& p+ c* t" ?3 y又是某一个晚上,在查看迅雷的下载清单时,我仿佛愣住了一般,突然意识到自己从一个误区中走出来的同时,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还没有拥有的音乐上,而忽略了已拥有的。其实,我现在储存的那些音乐,如果全部听一遍的话,以每天听2个小时来算,至少可以听100年以上,而我根本不可能每天都听2个小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好好听现在已有的那些音乐呢?于是,我默默的取消了下载。此后,除了个别确实非常喜欢的歌曲,否则我不再花大量时间搜集和储存歌曲了,而是在现有的音乐中寻找自己的最爱。我逐渐发现,其实自己最爱听的也就是那么几十首乐曲,一遍又一遍的重听。) {2 z7 Q$ i5 _% X% V
4 b) K6 p% ^% H0 q' P' O
由此,我想到了某些贪官的报道。他们几乎都意识到了自己搜刮的钱已经够花子了,但由于占有欲作祟,他们往往很难停止继续收钱的举动,哪怕这些钱对他们来说,已经完全变成了数字的增加,成为了一个概念。这就是人性中极难控制的既可怕又可悲的占有欲……& H$ c. A( u/ a8 Y
3 u3 r% z+ T( I1 _0 R( B- l
“即使拥有全世界,每天真正需要的也不过三顿饭、一张床而已。”# \% N. P; N8 K
3 r# G. f ^8 x1 {
5 ?7 q4 m& _7 U( Z" s& E
总结* t4 u0 K* d% |
1 |' b+ h/ A O+ K/ L9 }5 q8 D+ ?
“把握当下、回归本源、适可而止、学会满足”,这才是欣赏音乐之道。2 p7 d7 o* z+ o2 z5 M$ [
' J8 U& N' u' s6 d
这不同样是人生之道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