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声及气息训练+ p! l% G. u" H/ ^3 W- _
科学发声及气息训练 一# D* `. ~4 [8 t- j8 [7 s
9 }! b, D4 x. N8 o$ ^, `( C
& w. ?. E1 f) R3 ~% G# h" U- W
! @, U) h, E6 ^) O. r7 Z: ]% T }. x- I
(一)、腹肌的锻炼: , }" p6 U) X2 h) }0 O
6 Y, d3 H) M( A; |# b# M& R
1.腹肌爆发力的锻练 % K+ b% p+ m+ H4 N: A
(1)、仰卧起坐:将双手放在头下,仰卧,抬起上半身、或者仰卧举双腿至胸 % K, ]1 F0 s/ S6 q/ f9 i
前。要求不停歇连续做30-50次。
# c- i- z; v- w: V: l+ f9 ` i (2)、团身起坐: + ?8 p. k' L& `" V, v
第一步:直立,体会骨盆前倾的感觉;
3 u4 R. X/ ]+ M3 j+ ] 第二步:仰卧,把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脚收回,腰部弯屈至90度,骨盆前倾使腰底部平贴于地面,如果手仍能从腰与地面完全平合。 ; w% z, K& K. ]
第三步:团身起坐。保持以上骨盆前倾姿势,5秒钟后,慢慢团身向上,直至肩胛骨离开地板,再稍稍抬高一些,此时呼气,不要完全坐起来。维持此姿10秒钟。然后在5秒钟之内缓慢躺下,恢复预备姿势,同时吸气。注意在用力抬身时(腹肌用力收缩时)呼气,放松腹肌时吸气。每次做5遍,每天做三次。
5 k: p. h! L* g' n 1 P# ] Z. V. \1 a
(3)、侧团身起坐:第一、二步同团身起坐,第三步为了加强腹斜肌的力量,在抬身时可稍变动一下起坐的方法,即双肩不同时离地,而是左、右肩轮流抬起,以左肘与右膝接近或以右肘与左膝接近。抬肩时间与节律同团身起坐。 , H0 I( o8 k7 h% W* I: S% ?! B
1 \% f7 \/ A4 \- G (4)、腹肌弹发练习:用腹肌爆发弹力将气集中成束送到口腔前部,口腔舌位可以用以下四个音来配合:哈(ha)、嘿(hei)、嚯(huo)、呵(he)。开始需一声一声的发,注意腹肌弹发和舌根发h-a时的配合。舌根、下巴均需放松,软腭需上挺,咽壁也需收紧挺直。发出的声音,应该有力度。配合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连续发音。当你能连续稳定在一定力度状态发音后,可以再改变音强、音高、力度强弱等。在发“哈”时,听起来似京剧小生的笑,在发“嘿”时似冷笑。 ) v) X6 I J. m3 @) g$ [. X6 C- W
1 S: F' s7 h% X
/ f9 F7 C& D. x6 f# D' w6 W 2.腹肌各部分灵活配合力量的锻炼。 / F- i8 j0 C# X
(l)、肩肘倒立后,两腿在空中交替屈伸,似“蹬自行车”。
" k* p3 D% S) x: }0 ]! ?1 ` (2)、肩肘倒立之后,两腿伸直左右交叉摆动。 " w" ]6 a# G: k( r
3.腹肌与呼吸、发声主动配合感觉的锻炼。 , B! `. c8 R( b% O Q+ r
有的人腹肌力量不小,但是不会主动与呼吸、发声配合。特别是女同志,由于生理的原因,腹肌参与呼吸的感觉通常不明显。可以做以下练习,体会腹肌与呼吸、发声的配合。 6 H1 K4 u' F r. c' b
- _4 D# }& O3 w& U9 @6 b- P
(l)、仰卧,小腹上放一本较有分量的厚书,体会腹肌随深呼吸的收缩、放松。在自然呼吸状态下,小腹在吸气时是上台的、呼气时是下塌的,即:吸气时腹肌松弛、呼气时腹肌收缩,这种呼吸配合称为顺式呼吸。在有意识采用.“腹壁站定”状态有控制的吸气时,小腹不是明显地上抬,但有一定的绷紧感,不是完全松弛:呼气时仍是渐渐下塌收缩,这种呼吸配合称为道式呼吸,练气功的人常采用逆式呼吸。无论采用顺式呼吸或逆式呼吸,当吸气较满时,小腹始终会稍微上抬(即外凸)的,在吸气时过度地收腹会顶住膈肌,影响膈肌下降、从而影响吸气量,当做此练习、体会到腹肌与呼吸的关联之后,可以练呼吸的基本状态、然后发声;发长声单元音,体会“送气发声”时,腹肌与呼气的关系。当仰卧体会到呼气时腹肌是收缩的、吸气时腹肌有一定的紧张感时则可以采用坐姿或者站姿、体会腹肌与吸气、呼气、发声的关联。
% T* _1 n* Z$ s/ {4 V6 `+ G
$ Y/ f5 o! y' z$ p6 f (2)、坐在硬凳前端,双腿伸直,腰腹放松,上身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旋转,上身后仰吸气时腹肌或放松、或稍稍“绷紧”,上身前倾呼气时,腹肌有意识收缩送气。这个练习的重点在体会呼吸时腹肌的参与感。
2 j8 Y% F" v) o5 Y0 @- ? + {: Y. h! V8 ?. i
(二)控制膈肌能力的锻炼
6 o8 \: q% r Z1 W 1.膈肌弹发:
; U y- P) r# T6 E 在传统膈肌锻炼方法“狗喘气”的基础上改进后的练习。膈肌弹发与“狗喘气”的不同,一是变开口为闭口,这样可以减轻气流对喉部的摩擦;二是变无声为有声,在呼气的同时弹发“hei”音。膈肌弹发具体练法如下:
2 m% v$ ^" Z% w+ }0 K5 y
2 P8 w1 A5 e# C/ H' N: S$ Z/ K1 d 第一步,深吸气后,发出一个扎实的“hei”音。要求喉部、下巴松弛,似没有一样不用力,舌根在发H时,有前送弹动感;而胸前剑突下有明显的向上弹动感。在弹发“hei”时,必须注意膈肌的弹动与发音要协调同步。开始气与声可能会超前、先出气后出声,也可能会落后,出声了、气尚未弹出,还可能气弹出却未用在发声上,气弹了而声音仍用嗓子喊出来……等等现象,这在初练者是必然的现象.不要着急,可以慢慢地一声一声地找。 ! T' c. T4 O. |1 S, H @
- _2 ?7 c/ T0 x( W
这时需注意三点:
4 O; I3 ], r" W/ a 一是,控制膈肌正确地上弹,既不是上腹部向外努(这样气不是外弹、而是内吞),又不是上腹部向内拙挤(这是送气而非‘弹气’)
0 D% K. R: Y+ Z" w% n/ W 二是,喉头部位一定要松弛,气弹出才可能弹发出 hei音。否则气与声会脱节形成嗓子挤出的声;
* j4 k+ j8 M9 e. V+ T X, h 三是,由于未经训练的人,有意识控制膈肌的能力较弱,在开始练膈肌弹发时,发出的 ) L5 i) C! Q2 B: \4 b+ E( I% d: v& U
hei音并不强,但弹发正确的hei音,是音高稍低、圆润集中、松弛宽厚的声音。在开始练膈肌弹发时,首先要注意膈肌弹发与发音的配合要正确,不必贪多、贪快、贪连续发音,只有一声、一声练得有力了,才能连续发音。 6 X- o% ? v+ X* }1 k
: M$ C m5 R6 e: a 第二步,在膈肌单声弹发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增加连续弹发hei音的次数,连发2个、3个、4个、5个、···直至可连续发7-8个hei音。连续弹发时,要注意给气的力量应该均匀,发出的hei音也需要保持一定的音量、音高、音色应始终一致。在连续弹发时,还应注意将膈肌的力量控制集中到弹发的瞬间,而在弹发间隔时、膈肌要迅速放松还原到原位。不会放松,膈肌越弹越紧张,最终会因无气可弹而力竭。只有弹发后的迅速放松才能使气不断地进入、弹出,也有利于膈肌再次积聚力量弹发。 8 G& n, T1 ~3 o6 V& o
: r& r4 O) Z4 u8 n 第三步,坚持第二步连续弹发练习,数日后会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以无限制的连续发出稳定hei音时,就可进行第三步练习:由慢到快、稳劲轻巧地连续弹发hei音。 ' |8 O) X0 P+ r( V
- `, G0 |, x' F" F
第四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做改变音高、音量、音色、音长的隔肌弹发练习。 5 w: t$ s8 s. H2 q- D
类似于京剧老生的大笑状。
; [! T+ {& @4 s, l * E, L- `; g( l; C
科学发声及气息训练 二
- ?1 s1 D! C. C# Y
" `- v. z/ @5 N 2 Y. K- ~0 E( k' a) n
2.随肌弹发喊操口令:
; h0 x# ~2 M; e; W. v E- K- E
3 K* u5 `- x' R, _ 胸腹联合呼吸基本状态的训练 & V8 @" ]/ N+ `) G7 {* R
一、呼吸基本状态练习: 1 ^8 x9 ~9 m" \& ?
吸气:“沿纽扣”练习,沿后背、闻花香、毛细孔扩张、抬重物、半打哈欠
9 U* s2 [ q! Q+ V5 D* i# ~/ V 呼气:叹气、发ai音、吃桌面灰、发“a”音、数数、数葫芦
, E3 I$ ?8 C$ g. { 感情和声音是通过气息来连结的。 + _6 r, J6 L0 l7 [ U
(一)、体会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时,呼吸肌的运动及与配合。 % \' B5 B6 p3 C0 Z2 Q
1、取坐姿,身体重心在臀下当中椅子的前部,需满臀坐。腰直、胸含、肩松;完全自然地象叹气一样,将体内分气全部吐出来,然后从容自然地吸气。注意体会吸气时,小腹自然的外凸、两肋后部及腰两例自然张开、撑起的感觉。吸到正常的程度自然地呼气,注意体会两肋下塌、腹壁渐松复原。 2 L3 s3 x) e1 x1 g
9 Q+ `% b. d& Y- ]1 w# A 2.以慢吸慢呼的方式,在第一练习的基础上,以坐姿体会稍有控制的吸气和呼气。 3 E! L& _9 v! m* r% B2 z' j
在将体内余气全部吐出来之后,吸气时有意识地强调“吸到肿底、两肋打开、腹壁打开、”的感觉进行慢吸慢呼。在吸气的过程中,着重体会两助后部渐张、腹肌渐渐向“丹田”集中。腹壁从松弛状渐渐绷紧“站定”的感觉。当吸气至比日常自然吸气稍多的五、六成满时,调整吸气肌、呼气肌的控制感觉;屏气一瞬间立即慢慢的呼气。 5 o8 f0 O. |+ i V6 O
7 Y* i' P4 u/ p, j# X' J1 T
呼气时要注意两点: ) V. K/ c; z+ }( z4 w: V
一是.尽量保持两助张开支撑感(实际仍会塌下收回一些); 8 Z! t h( g D
二是,着重体会,在这种呼吸肌的配合中、靠腹肌收缩往外送气流的感觉。这一步练习主要体会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中,腹肌参与吸气、呼气控制、特别是收腹呼气的感觉。随着呼吸控制能力及隔肌与腹肌配合能力的增强,吸气量可加大到八、九成满,只需注意呼气时,仍不要有明显地“扼喉”感。 : i2 c. }# ]- Q" ?& T! Q
4 G% [, G) J5 }! R' p @9 ?8 y* K
(二)、以慢吸慢呼方式体会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的基本状态。 * Q" n) Y: R& K9 N6 P. l- |5 [2 S" S! }
1、慢吸慢呼,数数儿,延长呼气控制。
" E( O1 X+ ^1 X* ] 保持正确的基本呼吸状态下、慢吸气至八成满,然后,以大约每秒一个数儿的速度数数儿:l,2,3,4.要吸一口气数数儿,中途不换气、不补气,并保证数字之间语音规整、声音圆润集中、音高一致、力度一致;出声则出气。不出声不漏气;开头的数字、气不冲声不紧,近尾的数字气不憋、声不噎。气竭则声停。注意数数儿时,声带喉头保持正常发声的通畅感,不因吸气较满呼吸肌紧张而扼喉。—般吸一口气数数儿持续时间达到30秒到40秒即完成训练要求。开始练习时,不要单纯追求所数数字的多少,重点应在锻炼呼吸发声的控制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呼吸控制力强了,数儿便会数得多了。
& c( U3 J% S6 T6 m: |! s
. S/ p) i! h# l2 }5 g E 2.慢吸慢呼,数葫芦。
+ P) E. u- F* l# ]5 i7 s 词如下: , i* z2 k) L e, C; `- k
一口气数不了二十个葫芦,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
5 Y V: D1 G8 u! N3 Q 数葫芦的呼吸控制及用声要求,同上一个数数儿的练习。一般达到一口气能数十五个至二十个葫芦即可。由于数葫芦接近说话状态,难度较大。% u5 {8 ?/ B/ H6 s6 U
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练习. p2 U B. I. Z! z; M* Q
8 x- W Z6 Y( B8 |" U! |3 y4 w; F
在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实际运用中,吸气与呼气的配合有四种方式: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的训练一般是初学时采用,为了保证呼吸的基本状态能正确;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有了一定基础后,则可以进行快吸的训练。而在这四种吸与呼的配合方式中,以快吸慢呼的配合方式,更符合说话用声呼吸控制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训练中,应以快吸慢呼的训练为主。 8 b. A# J9 e- _8 z
+ n2 _8 \! E7 U! f (一)、慢吸快呼的训练,
3 g3 |& P" ?7 ^; r; ^1 [9 v+ J7 G 保持慢吸的正确状态吸气之后,用一口气尽量说又多又快的话、可以用简单重复的绕口令来练。
$ E, l" U3 W7 @7 W0 c+ u2 q( D 1、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5 K: Z5 A5 V- { 2.班干部不管班干部。。 , i, a) R( X. o0 o. P; u2 r4 v
(二)、快吸快呼的训练
w; M% l( R `) s1 c2 w 快吸时应注意保持慢吸时“两肋打开、吸到肺底、腹壁站定”的基本状态,只是将慢慢吸气,改为在不经意间一张嘴的一瞬即吸气到位。就象突然在远处发现了你正要找的人、准备喊他的瞬间吸气。
~6 z6 }. x5 ?# j& R / E4 M6 N( ]2 X* J% G- V0 O
快吸慢呼的训练,可选练快板、戏曲、曲艺说白的贯口段子,要求呼吸控制急而不促、快而不乱、长而不喘。 2 v/ ]1 b! C @8 }& K
1.快板儿书: / o4 S5 Q- f/ c: Y$ T
- B" t I _" I: c1 F" I7 Q
- x9 z( U7 u% w" o5 j) W (三)快吸慢呼训练
! t1 M" ]: _* p9 I 选择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的人名,比如:阿毛、阿花、小兰、小安、小刚……等。 , r I6 B; M0 L& u1 Q+ D8 s$ U
假设这个熟识的“小安”在远处,你发现了他,要喊他,迅速地抢吸一口气,然后拖长腔喊他。* z$ J, l4 I+ l4 o7 O& x
免责声明:本栏目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方便更多的人了解音乐常识,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侵犯到您网站的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5 S* E2 U; x# ?, ^3 u0 m# ?/ _
* [# T% X1 b1 a; c& D*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