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是创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务和协助! 这样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实用.' O8 Z5 p0 y" [# a" V7 g
5 H7 G+ T4 |. z7 U
我的感觉是天赋和理论都是不能偏废,在创作中,灵感先于理论到达,但是不能说明灵感比理论更有分量。好比你选择一个女朋友,长相是门槛,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终选定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长相符合你的标准的情况下)4 O5 V5 l p& D
! \5 v% j: { _8 U. U/ [6 t
创作也是这样,灵感或者说感性的东西就是一个门槛,没有这个门槛什么也别谈,但是过了这个门槛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这个功力是日积月累的音乐鉴赏,听力和理论各方面的沉淀。有人有很好的动机,很好的感情,很好的灵感,但是没有办法继续完和这个灵感同样出色的余下部分的创作,说明他" q' P4 s* ]8 I( y
0 x" a; E4 \4 C, y还是个业余创作家,理论沉淀还跟不上。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家总是可以抓住一个小小的动机把它发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
& b+ g/ ]$ v+ w: R' w实际上大家对理论有些误解,喜欢把它书本化,其实它恰恰就是发挥听觉的艺术一把利器,把最好听的音符给挖掘了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音符光凭一腔热情是找不到的。所谓的音乐大师哪个不是高深的理论大师,他们是天赋和深厚基础的完美结合。) q6 X' T" T) k5 s8 c- l# x
9 K$ F& h$ y, [1 q过于强调天赋和灵感很容易让人对理论产生排斥,觉得凭自己的小聪明不需要特别用到什么理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实际上仔细听过这些作品以后,发现艺术性还是不够,走的路子比较野(当然有人会说比较自由),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创作生命不够长久。在国内,能谈的上创作生命长久的音乐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都是灵感突发类型的,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而如果有个深厚的音乐沉淀情况就不一样,一个小小的灵感可以充分扩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别的再灵感突发把余下部分完成,否则会是相当累的。
3 E* V9 {/ \. L: V. d
2 W& K g6 N$ s我很欣赏国外的流行乐创作是百花齐放的,既有学院派的(比如很多电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摇滚类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创作者也是有着深厚音乐沉淀的,只是风格不同于学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们通通都是理论的大师,加上他们的音乐创作理念比较受听众的认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张接一张出专辑,这种现象跟国内是两回事。% L6 b2 l) ^; F6 A
/ h9 g6 Z5 l- D# v- h总而言之,感觉国内流行乐还是轻理论,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少,想马上写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学术界一样,浮夸。
9 V# v, H2 n) _7 d8 F- H
9 s5 C" p; E' Q4 g; _2 R- I一家之言,或许有偏颇,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当然我也见过理论基础很深厚的(他扒谱而且是Jazz类作品,只听一遍就直接在白纸上写出和声和根音)但是他写的歌不太好听,确切的说,不难听,但是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你不能说他没天赋,他的吉他弹的非常有味道,配器也很牛b,录音技术很好,家里有一套价格不菲的专业设备,他本人的经历也不能不说很坎坷。但是在创作上,确实感觉少了点什么。由此个案,我觉得创作的天赋和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的天赋还是有所区分的。也就是说,演奏家和创作家还是不同的,不要认为自己演奏的东西又多又好,而创作出的东西就一定好。复制和新建文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功能键。5 e# S4 i$ R$ d- K
9 q5 I2 ~* p* U+ A/ g
另外一点,创作需不需要有亲身体验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写的东西一定要有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但是听过《梁祝》作者陈刚的讲座之后,发现其实是一种没必要的担心。他在创作《梁祝》的以前根本就没谈过恋爱,他在写《苗岭的早晨》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而干》的时候正好是他被关牛棚,人生当中最黑暗的时候。他说他写的就是他心目当中的爱情,心中所幻想的太阳。不一定要去过新疆,才能写新疆的作品。
$ `$ K: }' j7 c" V* y, d' u5 K/ n4 Z
当然去过更好,可以让思路更加广阔。但是写不写的出感人的作品,还是要看作曲者是否本身是个很感性的人,他能不能够天才可以抓住主题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有就是他的音乐沉淀了,包括作曲理论和音乐鉴赏力积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5 C4 n0 H! c0 T
_$ K3 f# l% I4 d" L# w& S! Z其他听的更多的都是欧美的甚至是日韩的流行歌曲。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是国内的创作层次太单一而且比较低,我们国家音乐学院内对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研究实际是个空白。看看学院派这些写歌的,谷建芬,徐沛东等等写的都不是现代感的流行音乐,而是我们所称之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中年人的路线。而真正创作年轻人流行音乐的又基本是土八路出身,街头流浪歌手转身变成了作曲家,仅仅创作了几首歌以后就消声匿迹,让人感觉江郎才尽,最明显的就是李春波,郑钧一类的。& I1 G5 |( s7 v, m
! {9 a* L+ S, M) l! z# x, ]
而真正学院派出身,有着正统音乐沉淀比如汪锋、窦唯类的还算是出成果比较多的,创作生命也相对长久一些,但可惜他们又不是专门学习作曲理论的,只是学习传统音乐的时候业余搞搞摇滚什么的,总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总而言之,中国是学习作曲的不创作流行,创作流行的不是专业作曲家。虽然这么一竿子打死有失偏颇,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说的我们国家音乐学府里面的一个疏漏,让我们的听众不得不去崇洋甚至是哈韩哈日。7 _, p; n P0 ?# {7 q2 V1 x! i. l! z
0 s$ U( b, G, u3 p3 N- i0 H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还是集中在一点,就是希望现在正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朋友们可以认清我们国家流行音乐创作水平不高的现实和原因,从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论着手,走出一条正统的大道来,把我们的流行乐从民间拉回学院,这样我们的音乐就复兴有望了.# Z7 }, Y7 D; F! \
8 y r1 |" i2 X) M7 [# S' m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寻找灵感,这是没错的,但是灵感的得出还是建立在你懂得音乐的前提下。很难想象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可以写歌。如果不懂音乐,还谈什么创作灵感呢。懂的越多,灵感的范围和自由度越大,信手拈来的可能性越大。文学家去体验生活,起码他也懂得写字,懂得修辞,懂得如何去调解文字的节奏和韵律。一个农民,他生活体验多吧,即使是他懂得写字,他写出来的能叫文学吗?! X' g6 L7 m/ v; {4 a
5 a/ c) b- X* v, t* s0 n3 d一个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掌握了这些创作工具的,然后通过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最终在他艺术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两相作用下写出艺术作品的。
- W- _- G5 z& W& |2 g
. L: D W$ s, u% i% {/ L你所举出的例子beyond开始不会写谱,但是他们肯定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模仿什么?当然是模仿他们经常听到的那些音乐,吸取那些音乐元素,这不就是学习理论嘛。千万不要把理论书本化,认为理论就是乐理,就是在表现在文字上的。理论是表现在耳朵里的,和灵感一样表现在骨子里面,这样看来,听着音乐cd也就是学习理论,因为cd上很多类似的套路在你的创作中都会派上用场,它不会限制你的风格,只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你用的技巧是根据你所听到的杂糅而成的.
; k. E( [ P2 y; u6 e, \/ D
3 n9 ]5 s- n; H还有一点,体验生活到底是体验到了什么。我有一些看法,实际上体验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世界观变了。通过体验,你更加的感性,更加容易的进入感性的状态,让自己的情感更细腻,更容易抓住你需要的那种感觉。这正是可以帮助你达到真正的艺术所需要的那种极致,完美。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可以去写关于反战的作品,只要他的体会可以达到厌恶战争的程度。没经历过爱情的人可以写爱情,只要他的对爱情的渴望可以细腻到那个程度.
6 I! R$ x+ X0 {% G
8 L) g: {" ?6 |: n, m1 |音乐中感性和理性哪个占第一位的问题有点象唯心和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的争论。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一个音乐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内形成,在这个框架内有着自己的思想。拿开框架谈思想或者离开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去强调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轻视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对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养,它必将成为创作当中的瓶颈。照理说,我对这两方面的发言应该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理论是基于现在某些普遍现象的考虑。这些现象需要解释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 U9 o3 I" B" M
6 Z! s9 S! u5 S1 H" D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教吉他,教过不少学生,上的大都是初级的内容。大家知道,初级当中学习乐理的重要性和练习弹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双方应该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给定一定时间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是选择练习弹奏吉他,而不是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内功的练习。以至于到了最后,会弹出声音的人多(而且弹的还不难听),会调弦会识谱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惰二字。他们的懒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脑上。学习乐理及听音的基本功显然更象是一种脑力劳动。当他们将时间用来练习弹奏时,实际上是不想动脑筋(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别的强调,或者是同一性的强调双方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说的这种情况,到最后不懂音乐只懂弹奏。于是我每次都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提高到超过练习弹奏的高度上来,要求他们全力重视(当然我不会担心他们不练习弹奏)0 k- I2 |7 }/ X+ m8 f/ c9 @0 @
/ n- ~ z) E; i( ^
实际上大家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弹奏吉他运指如飞,但是却合不上拍子,弹的没有音乐的感觉,所谓的脑子跟不上手就是这样。他们对于技巧的练习并不缺乏,甚至是饶有兴趣。但是他们却厌恶乐理,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改观。这就是我所说的脑子上的懒惰。, W6 v6 {- M/ Y% Z2 j L# n
- h. S4 l9 m8 w T9 f: V
联系到创作音乐上来,很多人自诩为有天赋,有感觉,有经历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强调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辅助的。我看到的却是另一层意思,是他们想避开缺乏理论基础的现实。其实天赋和感觉是摆在那里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体验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沉淀下来的,不需要特别费力的去学习。反而是音乐内功这种东西,不静下心来,没有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就不会进步的东西是最难于突破的。那么我不强调这些动脑的,和毅力有关的东西还能强调什么呢?8 }& A5 `+ H" t8 \8 l
# M' B' l, f4 E( ]$ I- g+ Z, o; h大家不要把音乐看成是简单的发挥自己才华(客观)的工具,它也是你学习精神(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能写的出真正的艺术作品,那不仅是你天赋的体现,更加是你努力学习音乐的结果。音乐不是投机,是踏踏实实的学习。6 O4 f# @7 |% v% A3 @- [
% ]# ~- ^ G" v. z* ? {
最后要说的是,大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叹这样的音乐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动自己。但是请不要忘记作者在写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备工作,他们都是经过辛勤的脑力劳动,听磁带,扒谱,学习,体会等等之后,才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这么一首动人的作品的。有谁见过天赋很高,但是音乐内功差的人写出很动人的作品吗?这不难推理出,音乐创作的水平和音乐修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赋再高,体验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继续补充音乐内功,也很快陨落下去。
. C& k* g1 |* C) t8 @7 B N
2 ~' _2 o. H!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