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世界音乐(2)马背上的豪迈
' P% j8 O0 S( e& \# L$ {# T' M$ t% O( A* p
目的地:蒙古Mongolia—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ar
$ Q6 u* ^% V7 ^& R6 p$ [
) M6 R2 z) j5 z) L3 n关键词:红色英雄—马奶酒—毡包之城—喇嘛教—蓝天—草原—骏马—骑射—那达慕—白月
a V8 Y# E+ t/ R* B& N5 M/ Z
* r: h( v" ^- \( h! T* }
! X: l: @* F4 J2 w4 t, U, w" l+ e6 r0 t
敕勒歌; S3 y: x. E' A3 x6 P3 y, h3 H$ N
2 K' W/ b( s- u$ d北朝民歌
6 _8 p" ]" p2 ?+ B; e+ M2 W" C# ^' i
# K1 Q8 r% A) P& b
敕勒川,阴山下。/ f( D: Q* F1 i
# u! L6 z# g5 n, x9 h* Q% a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z N9 C7 B. q I9 W& j7 m3 E1 [2 Y. {! J; G/ n&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i: b' |, R! Z7 h+ P# ~' k
: H* g% q* O) y- r. m6 g
' r# d1 K- N, H2 z你想不想体会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的豪迈?你想不想奔跑在毫无拘束的原野当中?你想不想被宽阔的自然之臂所拥抱?如果你都想,请你来到这片纯朴而又富有诗意的国度。因为在那里,伴随着你的将会是毡包、马奶酒、羊群、哈达还有蒙古人的热情。如果你有幸接触到“那达慕”与“白月”这两大节日,那么我相信,你对蒙古的印象绝不会只停留在兴趣上。
- O5 J8 R. J2 V" }" ]
5 p7 \( M# a* S4 t
X9 D- p* f% n* }( i* a& c蒙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充分体现在他们的音乐上,那是一种直爽、朴实的情怀一直延续到今天。你不得不对呼麦的神秘色彩、马头琴对“马”的形象表现、长调的高亢与短调的稳健等表示惊讶与赞叹,但是要想真正的体会到那种豪放的情感真谛,恐怕只有与草原为伴的蒙古人本身才能够解释。
+ I: P6 O2 ]! X- B! _
$ q" T4 p( k6 z' [3 |" c' ~1 ?0 u4 G' v0 }
马头琴morin huur
$ ^4 m8 m% W- q+ \7 Q& V2 Q( ~! z" O9 q2 ~7 l
0 T5 C2 \/ j3 p/ b0 I s9 K2 {7 M! [
两个传说* w3 @3 z8 {4 U2 d; k+ R3 I
; |+ r F# @! K+ d2 k+ n; V3 H. W% ]7 _. b# K% s: K% e
对于马头琴的传说,从小我有一个很模糊的记忆:
2 D- M) f1 V. l( p0 D) f8 P
8 [" b1 ?8 R" D- l& q3 j: `1 P _相传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有一次他在回家的途中拣回了一只小白马,于是他与白马相伴成长,到达小牧童成婚的年龄之际,王爷召开赛马比赛招贤纳婿,苏和带着小白马应约参加并赢得了比赛,可是王爷认为他出身贫贱,就抢了白马而且还把他打成重伤……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可是在他骑上马的时候,小白马发疯似的四处乱揣,摆脱了绳索,飞快的向苏和家中奔跑,王爷下令射箭,小白马最终中箭,并死在了苏和的怀里,小牧童苏和为了纪念这位好朋友,于是以它的身体为材料制成了马头琴……, m& ?: T3 E+ z0 H5 X0 ^5 ^
$ j4 K0 Q. `$ ]8 V1 O( ?# U
) s0 v" z( T) S9 h4 A关于马头琴由来的传说,喀尔喀khalkha民族本身也有一个传说:: B: c" q8 c1 l( N, c8 r
) S2 ?# `% f1 }0 @1 M$ n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常年驻守偏远的阿尔泰山区,由于年轻人想念自己的亲人,于是唱起了忧伤的歌曲。歌声把一位身披绿色长袍的女神仙给打动了,她深深的爱上了这位唱歌的青年。当年轻人要返乡探亲时,女神仙给了年轻人一匹长着双翼的神马,好让他能迅速的飞回来,但是当年轻人回家时,他的妻子看见了神马并起了疑心,残忍的把神马的双翼切去了。年轻人被赶出了家门又踏上了漫漫征途,由于神马不能飞行,他们不能回到天庭,最终神马死在了荒凉的沙漠中,年轻人伤心不已,当他伸手抱住神马的时候,马的身体顷刻间变成了一张琴。于是年轻人拉起了心爱的马头琴,唱着他那优美的歌声,走遍了整个阿尔泰山区,讲述着神马与爱人的凄美故事。
1 Z6 Q/ B" n2 A0 c( t, k) q! Y; _+ a+ _5 b/ ~
! W# E- v! q7 K. o
马头琴又称胡琴,二弦,弦外拉奏,我虽然不知道传说是否准确,但据资料记载,“早期的马头琴其实并非是马头,而是把酸奶勺子加工后蒙上牛皮制成,所以又称‘勺形胡琴’,”而且共鸣箱也比较小,大约只有二尺左右,直到18世纪时才有所改良。(此外还有很多别名,就不一一表述了)
% G9 w- }9 Y7 z/ I' G5 _4 N
+ _" a5 R/ C {: p8 H2 q1 r2 M; _5 d
据说马头琴琴弓的马尾数量也是有讲究的,130根马尾的琴弓被认为是属于男性色彩的,而105根马尾则是女性的。) m1 v. q# x5 Q* t
5 q4 w# k/ r4 h" k# y
4 N7 {5 O# b! Z, F. ]& D由于马头琴特制的材料,因此它的音质也很独特,不但可以演奏优美的旋律,还能清晰的描写马蹄的声音,特别是它的颤音技巧所发出的天籁之声是最适合用于演奏长调的。8 Y. M6 ]% u4 c+ a! Q( w% D* o( _
% P/ X$ e0 R. G! ]/ k2 k- K
% p: k, J/ r2 K1 A6 e, h马头琴的琴弦也很有意思,虽然它只有两根弦,但却是由40(里弦)与60根(外弦)马尾构成,定点音程按照正反4或5度(d-a a-d d-e等)为标准
' r! o" S. U6 D6 M" ?3 V$ E+ F2 ~
9 C w+ o* A& o$ i( G J2 z0 Q, d: v0 {1 V
此外,它的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 N$ d# i& d$ M
# ]/ J/ x2 P6 z1 @7 ^
: R. I; A1 T' X: Q N* Q! S$ v总之,马头琴是蒙古音乐文化的象征,它深沉温厚的音色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大草原的辽阔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同样,马头琴又是模仿大自然之声的最佳乐器之一。
6 R" G0 d6 e0 \4 ]3 V$ H! I. I% I* q) X( u- P/ k* ~( g
# p/ l9 ]7 d* G: P" E呼麦hoomii1 ]5 x7 y+ n/ |# F* M) |1 T. r
4 u9 U1 I7 n, S5 z$ h
8 G8 D+ n* l/ q# B3 j& A第一次接触呼麦是在大学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那时,我校的教授请来了一群研究藏教音乐的喇嘛为我们大家展示他们研究的成果,其中有一项就是呼麦。我还清晰的记得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展示了一个原理:他们拿出了一个化圆用的铜钵,然后用一个铜器在钵口处来回旋转造成了泛音,最后他们带有玩笑的语气笑说“其实呼麦的道理比较简单,你只要赤裸全身在淋浴中发气泡音,你就能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呼麦了!”我不是很清楚他最后的含义,至少我尝试之后觉得自己像一个神经病。但是那种一个人能发出多个声部的技巧却是非常奇妙的。+ a! S6 q4 J1 d/ ^* _( Y% L
$ |9 Z! c5 c4 ^/ @4 q W
1 I0 ^* Z. L: W3 Y' o4 ^2 }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也有资料显示“呼麦的发声方法是源于寺庙里唱经”不管以上哪种说法是准确的,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呼麦与民俗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常作为催眠曲、送嫁歌和狩猎时的歌咏。
1 i b l9 \* X8 x' e4 V, h# ~, W3 r3 Z4 N3 Q! A
9 t% {1 F( V, U- t
发声原理:
' a) B/ ~" F( a$ ~. c. k' W. j7 O; }& X! s& w5 j }3 B
呼麦又称为喉声,简单说它是一种源于喉底的,能够同时发出二声部的特殊声乐技巧,而这种技巧通过唇、舌、腭等口腔各个部位的配合或者共鸣来提取控制所需的泛音,并有意识的用气息对泛音形成冲击或者扩大,技巧高超的呼麦表演者除了表演一般的呼麦(低声部的基音与泛音同时进行),甚至可以表现多声部的技巧,有的还能够自由控制泛音形成另外一种比较鲜明的曲调。而且唱呼麦的时候每一个乐句必须是一口气唱完,以便使曲调表现完整,而且没有歌词。通过这种口哨声或金属声的特殊模仿,我们得到了类似于啸叫声的曲调,而这种曲调在当今音乐界里被光荣的誉为“天籁之声”。
" j2 f V. l- I2 U# U- J O! _: |3 A
; w& V7 L) ]. Y长调urtyn duu- V5 M. i! x9 \4 [! |; Q
3 n/ t2 h7 H) O! G
& M+ q4 F' K% J5 I. O5 r# y说起长调艺术可以说它是蒙古人本身的又一大特色,对于整个蒙古来说,它属于最高成就的艺术。真正意义上的长调其实是代代相传,而且大多是口承心授的。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a% k1 g3 r/ l# e: w$ ^+ z' N) ?8 h
) `4 S) g4 f k1 w( G* V8 |
/ W j! u: ]- C( \9 b' L
说到结构,我们不得不提到它内在的那种节律与起伏不断的波折音。当演唱时,歌者在毫无规律的情况下由低音区延续到高音区,然后又倒转回来,像这样的歌腔可能在整部作品里要持续好几次。一般而言都是一种层层递进的过程,而且歌腔永远保持一种舒展的态度,节奏也非常自如。长调的歌词比较少,一般而言,4句歌词要反复两遍才能唱完。伴随着长长的拖音与颤音,通常描写的是大自然的风景与人们的心情,又或者是一种事物的赞颂。所以有人曾说长碉艺术是人类心灵与心灵的艺术,是最接近大自然的艺术。这点丝毫不为过。; A3 w5 `6 D# p8 H1 |; m6 T
2 Y5 K* W4 |1 I
4 V- l0 r' k( u3 B$ v6 Y+ X短调bogino3 c* A7 L9 q! ~ u' s- @
" l- l5 x+ O2 ?7 b5 \: r
7 m% ?( A% s' k$ `# Z
如果说长调流传于牧区,那么短调就流传于半农半牧区。他们之间是一种情绪的对比。7 b! D% B6 b) f8 H8 x. o
8 i1 T# m. ^; i, B3 U短调不像长调那样正式,它的演唱地点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而且歌词也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即兴。蒙语称它为“宝古尼道”。有些学者曾错误的认为不同于长调的任何其他形式都归类为短调,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是这么认为,我觉得之所以称之为短调就在于它很富有节奏性,而且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通常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在整部作品中,经常与长调相互呼应。按照形式划分,短调分为三种:讽刺歌、对歌和场合歌。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支节歌形式。
9 r% V! r# l4 l- r. ?4 @* ?" S5 U; j: {+ \* Z7 c
6 a t. s: O, q
其他有意思的事
) }1 R+ q/ P1 h3 P3 y, V' s& w+ B ^, @7 m5 Y! G
0 l. u! j6 X& J. N
那达慕:蒙古国庆节,蒙语意为“娱乐,游戏”,原指蒙古民族男子三竞技(摔交、赛马、射箭)现指大型娱乐集体活动。) |: ]' X/ X9 |' |% l
$ {5 L* o" j5 i, R8 |8 z- D* Y1 d* @8 c
白月:蒙古国春节,以前称“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与我国藏历新年相同。
2 n. k* b+ ~+ K
& z5 K0 y* _4 i" M/ K
8 \7 N$ M1 z% C% c4 O雅托噶:蒙古族拨弦乐器,又称“蒙古筝”。分10弦、12弦(多用于民间和宗教仪式)、13弦(古代代表蒙古族13个部落与13位高官的团结,多用于宫廷、王府的宴请等礼仪活动)与14弦(多用于军队)几种。$ n9 ], \/ b K" C; e+ b
# F" k0 c, _+ e; k& t2 ]8 ?2 A7 [7 O9 I* t
火不思:蒙古琵琶
" \7 c4 E% M8 Q! L( q! F& M- y d" G6 }6 y% I, M! s
蒙古四胡:有低音四胡(大四胡、好来宝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小四胡)三种。蒙古弓拉弦鸣乐器。 f5 e7 U0 T f" | t, z b% p1 _0 p
/ E) U9 B' \! K; l! Q! H
0 y, l" ]% u) i
潮尔:蒙古合唱总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