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民族歌手、通俗歌手、和流行歌手的男女声演唱音域各是如何8 R% }1 F+ t9 u/ w: l
; O @7 L8 @. y' i2 {
这个问题倒没找到答案。给个网上找的各音高歌手的音域做参考:8 ~. F- b* M1 q) P! ]# f
* f$ w* l2 p5 q* T) r: m) G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9 V7 m' D8 V( s$ q2 o# p) n0 K
~: D, ^: Y2 `6 I5 c
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抒情女高音的声音宽广而清朗,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抒发富于诗意的和内在的感情,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就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曲。花腔女高音的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还要高。声音轻巧灵活,色彩丰富,性质与长笛相似,擅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抒发胸中的理想。如意大利作曲家贝内狄克特的声乐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就是由花腔女高音独唱。戏剧女高音的声音坚强有力,能够表现强烈的、激动的、复杂的情绪,擅于演唱戏剧性的喧叙调。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第一幕第一场中的《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女高音独唱曲。
/ h9 G9 K- u# N/ f3 {4 ]3 j
9 l8 \3 X1 F3 ~8 J, Q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是一个放荡、泼辣的吉普赛女郎,运用女中音演唱恰好表现了卡门的野性。 $ u" |4 W; @' ^5 _7 }
7 X' u6 f7 ~& z$ d& H/ N
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就是由女低音独唱。 1 I/ o L, ~, F& J$ _" o2 z' U5 ]
, ?$ t7 C! a5 x6 a0 R$ w9 ~
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 。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抒情男高音也象抒情女高音一样明朗而富于诗意,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戏剧男高音的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 A. O- R1 J' s$ I% G9 Y
4 b( z0 ~' ~; \4 [% ?" _' h2 H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音域通常从大字组的E到小字一组的e 。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马可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男低音,浓重的歌声倾诉出心头的满腔悲愤。
/ v% O U t5 j- u
6 g/ |1 x3 }& f+ n+ M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音域一般从大字组的降A到小字一组的降a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是著名的男中音独唱曲。这首歌以宽厚的曲调,雄浑的气魄,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黄河的壮丽图景,它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5 X5 ]6 A* r3 ]/ w* a& i基本分为:
9 I6 Q" B5 x7 F5 H美声唱法 9 r0 ?: `1 E2 \9 A# T
3 ^* }$ E2 G& S% q- f( a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它要求发音纯净、柔美、明亮,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华彩、辉煌的作用,并积累了一套对高音、假声、轻声等演唱技巧训练的方法。美声唱法对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杰出的歌剧演员卡鲁索(1873-1921),是意大利美声乐派的最重要的奠基者。当今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意大利籍)和多明戈(西班牙籍),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优秀代表者。 2 c* j6 r; H3 |1 V3 u! o
+ n5 {& B7 k; x0 m/ F, W3 ^7 o: R( _
民族唱法 f x, c! R9 {9 F0 Z! N
, ?3 J) [" t. }0 a2 I$ |' ^
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自元、明、清以来,不断有一些系统的唱法论著问世,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 G- c4 e3 L' H+ R8 }- Z$ \
2 I( X- u! \' u: l: I通俗唱法
S0 z2 q& h: Z# ~6 l; R
: k* d( ]/ z4 D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其中用沙哑、干枯的音色"狂唱"和用矫揉、做作的姿态"哆唱",不属于声乐艺术的正道之物,更不为音乐理论界所齿,应予以摒弃。
+ u" e& a5 T' Z0 A3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