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对两岸三地的流行歌坛,都是极具指标意义的一年,特别是大陆和香港。这一年,一直走在时尚前端的香港,“谭梅张”淡出竞争舞台,“四大天王”的时代开始形成,他们的垄断比“谭梅张”更为夸张和扭曲,当时觉得热闹非凡,后来才发现负面影响更甚。
这一年,向来以原创人文为特色的台湾,面对“四大天王”的强势来袭,他们依旧“老神在在”,没有慌张失措,靠着创作的优势,持续为华语乐坛贡献着更多的“养分”。滚石和飞碟,两大唱片公司PK,凭借陈大力、陈秀男等幕后团队的出色表现,飞碟完胜滚石。
这一年,原来被动跟随港台的大陆,不断突破模仿、翻唱的困境,努力走出自己的特色。以陈小奇、李海鹰、韩乘光、吴颂今等广东音乐人表现最为突出,新时代和中唱广州探索签约制“包装歌手”的模式,打造出毛宁、杨钰莹这对“金童玉女”的新偶像,初步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大陆流行音乐市场。
这期的“用眼睛听音乐”系列,我按照“歌曲或专辑首次发布、曾在大陆广泛流行”的原则,按发行时间排序,选出这一年我最喜欢的40首流行歌,和朋友们一起回忆这个“神曲大爆发”的1992年。如有遗漏,也希望朋友们能够留言补充。1、涛声依旧 – 毛宁曲/词:陈小奇 编曲:李海鹰
92年一开春,毛宁的这首“涛声依旧”在内地就成为“爆款”,为大陆歌手和音乐人挣足了面子,我们一样能写出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一流的歌曲,不仅流行,更能传世。“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就是我们大陆音乐人的浪漫。
2、明明白白我的心 – 成龙/陈淑桦曲/词:李宗盛 编曲:鲍比达
由李宗盛包办词曲,不仅好听,也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男女对唱情歌,在KTV更是常年的热点曲目。歌曲恰到好处地照顾了成龙的声线,由男声负责起伏不大的铺陈部分,歌曲旋律的亮点和难度交给了女声,难怪这么多男生都爱点这首歌。
3、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 成龙/苏慧伦曲:李宗盛 词:陈家丽 编曲:鲍比达
也是李宗盛作曲的,旋律路数和“明明白白我的心”相仿,苏慧伦的“小女声”和大哥搭配,一细一粗,虽更显反差,但同样的动听和传情。苏慧伦的声音,真好听,特别是口白的那句。
4、鬼迷心窍 – 李宗盛曲/词:李宗盛 编曲:陈爱珍/周国仪
这首歌就像是第二年“当爱已成往事”的前传,不论是旋律的走向,还是歌词的铺陈,能感觉到老李在为下一首经典积蓄着能量。就像副歌的经典歌词-“是鬼迷了心窍也好,是前世的姻缘也好,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如果你能够重回我怀抱;是命运的安排也好,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愿意随你到天涯海角”,只有他,才能把这么直白的歌词写进每个人的内心最软处。5、十七岁的雨季 – 林志颖曲/词:潘方烈 编曲:屠颖
除“四大天王”,92年最红的应该就算林志颖了,第一年出道,就连发了《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今年夏天》、《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3张专辑,张张热卖,成为了当年最出彩的新人。除这首歌以外,还有“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野菊花”、“今年夏天”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都成为了当年的热门金曲。
6、青青河边草 – 高胜美曲:左宏元 词:琼瑶 编曲:陈进兴
这是琼瑶“六个梦”系列,岳翎、马景涛、金铭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主题歌,高胜美的歌声和电视剧一样,当时都火遍了两岸,成为很多同时代人们的共同回忆。尽管一向都不看这类言情小说或电视剧,但高胜美的这首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许是当年太火了,虽然不看电视剧,但能通过很多渠道听到它,被洗过脑了。
7、飘雪 – 陈慧娴曲:桑田佳佑 词:简宁 编曲:赵增熹
改编自日本歌手原由子的“花咲く旅路(花开的旅途)”。从“千千阙歌”后离开歌坛到美国留学,一别近3年,对这张“归来之作”,唱片公司和陈慧娴都极其重视,倾尽了全力。从效果和成绩看,唱片销量、歌曲的流行和获奖,都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陆的非粤语地区,这首“飘雪”的熟悉和传唱度,可以和“千千阙歌”相提并论。
8、红茶馆 – 陈慧娴曲:村越英文/铃木稔 词:周礼茂 编曲:赵增熹
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这首歌,是因为里面的那段口白,起码我是一个。我喜欢“红茶馆”甚于“飘雪”,口白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首歌是唱给她自己的,虽然是她在劝人,但其实劝的也是她自己,坐在茶馆里的这个“小女子”,劝了别人,却一样也没等来她期待的人。这种自嘲的凄美和无奈的意境,才是真正打动我的。
9、水手 – 郑智化曲/词:郑智化 编曲:陈志远
从可登转投飞碟,郑智化在自我和商业之间做了选择,就是在流行的道路上,唱自己想唱的。有喜欢“水手”的,也有喜欢“单身逃亡”的,不管了,只要他唱得开心就好了。不过,飞碟的“药效”还是很明显的,旋律流畅,朗朗上口,唱作精良,热门歌不断,歌迷也越来越多,但对于我这些从《老幺的故事》开始听郑智化的老歌迷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种说不出来的无奈。
10、爱与哀愁 – 童安格曲:童安格 词:黄庆元 编曲:李正帆
虽然早已习惯这样的“童式”套路,但还是忍不住每次都被他打动,这也许就是很多歌迷喜欢童安格的原因吧。童安格的旋律依旧迷人,黄庆元的歌词也没让人失望,虽然没有萨克斯的点缀,李正帆的编曲仍然很出彩,简简单单地直抒心事,简简单单地就把你迷倒了,这就是童安格。
11、分手总在雨天 – 张学友曲:片山圭司 词:陈少琪 编曲:卢东尼
改编自日本歌手前田亘辉的“泣けない君へのラブソング”,收录的《真情流露》专辑,是张学友的“封神之作”,创造了90年代香港单张专辑销售最多的纪录,有10首上了各大音乐排行榜,5首冠军歌,“暗恋你”和“分手总在雨天”分别拿下当年两个“十大”的“金曲金奖”。也就是在“十大劲歌金曲”给“分手总在雨天”颁发“金曲金奖”的时候,著名主持人余铮第一次为他喊出了“90年代歌神接班人”的称号。
12、相思风雨中 – 张学友/汤宝如曲/编曲:徐日勤 词:简宁
92年,走红了多首男女对唱的情歌。他和汤宝如的“相思风雨中”,是当年粤语对唱歌曲的“出头鸟”,其流行程度,在香港少人能出其右,时至今日,依然是KTV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之一。作为一首传唱至今、最多人唱过的对唱情歌,我们不仅要记住张学友和汤宝如,更不应该忘了创作词曲的徐日勤和简宁。
13、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 孟庭苇曲:靳铁章 词:李子恒/吴若权 编曲:陈进兴
“月亮公主”孟庭苇的第二首“大热金曲”,评价歌曲流行和影响的指标,我一直都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烂大街”的程度,另一个是电台或KTV的点播率,这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两点都做到了。
14、相思比梦长 – 费玉清曲:靳铁章 词:吴若权 编曲:陈志远
小哥费玉清的这首“相思比梦长”, 虽然当年没有华仔的粤语版“真我的风采”红,但我还是决定选它进来,因为我个人太喜欢了。相较旋律和编曲,吴若权的歌词和小哥的演唱是最大的听点,尤其是小哥的唱,更如“教科书”般经典,何为字正腔圆,何为回味悠长,他的歌声就是示范。
15、我来自北京 – 黎明曲:司徒松 词:刘卓辉 编曲:陈泽忠
当年刚看歌名,以为又是自述歌,其实完全不然,我们把词曲创作者和黎明,都想简单了,点题的“自报家门”,只是为洗你脑的工具,这样的副歌,这样的节奏,不流行,那才怪呢。听歌,有时就是这样,并不需要首首都深刻、共鸣,简单的爽,有时能让你更有快感。
16、何苦 – 谭咏麟曲:殷文琦 词:何启弘 编曲:涂惠源
看到殷文琦、何启弘,我的膝盖就不属于自己了,只能乖乖地交出去。不仅他俩,还有我最喜欢的校长,那就不止膝盖,连高昂的头也要不自觉地磕下去。写到这,忍不住,再听一次“何苦”,和校长一起唱:“我何苦为了你,隐瞒所有哀愁任由飘零,忽东忽西,犹如浮萍;我何苦为了你,流浪在温柔枯萎的荒野,感情的结,今生难解”。
17、快乐Song – 顶尖拍档曲/编曲:李正帆 词:庾澄庆/周秀/祝骊雯
顶尖拍档,是一个音乐人的“临时合体”,除团长庾澄庆外,最出名的就是编曲大师李正帆。强力输出快乐主义的“快乐Song”,最能体现团队的关注点-编曲,哈林和李正帆的合作,不止搞怪这么简单,听过这首“快乐Song”,就知道编曲的重要性,是怎样让一段旋律能够“点石成金”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