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7|回复: 0

[娱乐界] 扎根西塘十六年,从60后到10后都会唱他的歌

[复制链接]
8284210 发表于 2021-11-13 0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扎根西塘十六年,从60后到10后都会唱他的歌
2020年,嘉善县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60,是浙江城乡差距最小的县城之一。西塘古镇,在嘉善“共同富裕”文章中书写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生活在西塘的商户、民宿主、非遗传承人,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镇民共建共享的古镇图景正在西塘徐徐展开。

人物名片


韩金梅,嘉善田歌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今年76岁。童年期间,韩金梅从祖母那里接触到嘉善田歌,从此拜师民间田歌艺人、录制民歌唱段、整理唱词曲谱、讲授课程……走上保护和传承嘉善田歌的道路。

我是一位民间田歌爱好者

(以下“我”为韩金梅)

从“老田歌”到“新田歌”

几十年前,在嘉善田间,还能听到嘹亮的田歌声。


田间劳动是非常辛苦的,而最辛苦的是无地农民,靠给东家打工度日。干活干得累了,农民们会扯开嗓子“做长年”;还有年轻人,爱在田野间唱情歌, “姐拉屋里织花布,郎拉田里唱山歌,停织布机细细听,声声句句唱着我……”

童年听到的田歌是没有曲谱和记载的,等我上了中学,学校里有音乐课,我开始注意起民间歌曲来。在我身边,祖母偶然会哼唱一两句,我才知道嘉善田歌的存在。

毕业后,如果我没有打定主意去寻访会唱田歌的民间艺人,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

上世纪80年代,我前往县文化馆工作,带着对音乐的热情,我去田间“蹲点”,和会唱嘉善田歌的农民们聊天,偶然认识了我的师傅,田歌手沈少泉。他是个罕见的民歌爱好者:民歌唱得好、识一些字,还对保护嘉善田歌有兴趣。在他的指点下,我学会了落秧歌、急急歌、滴落声等老田歌曲调;“种田好比长脚老鸭偷水吃/耥苗好比乌龙取水白洋洋/耘苗好比童子拜观音……”这些原来我听不懂的歌词,终于学会了。

老田歌学会了,农民也要有新的歌唱呀。除了我,哪个20多岁的年轻人会去唱老歌?我学过作曲,又会写文章、编歌词,就想着把老田歌里的散板节拍规范化,再配上新的歌词。

我在县文化馆工作之余,就琢磨着怎么给老田歌改拍子、改歌词。不少田歌里,“哒嗒嗒、哒嗒嗒”的语气词,我改成了三拍子,配上二胡特别好听;有的田歌,歌词内容讲长工在东家常年做活,特别苦情。我就改成了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歌词。就这样,歌唱农村大学生的《我们队的大学生回来了》出炉,一首“新田歌”诞生了。



从“新田歌”到“教田歌”

有了新田歌,还要有人唱。1982年,嘉善县文化馆组织举办第一届田歌演唱会暨选拔赛。赛上,我认识了一个好苗子,18岁的嘉善县魏塘镇姑娘高建中。之后,我作为老师,培训高建中唱新田歌。作为嘉善县代表,小姑娘参加了嘉兴地区举办的“南湖之春”音乐会。

那个时候,高建中特别怯场。临到她出场,前奏响了,在后台的她却不愿意上场了,嘴上说着“不要”“不敢”。我急了,伸手一推,把她推上了舞台。

之后,我和高建中合作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1986年,高建中被选送参加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首届音乐舞蹈节。我写了一首《阿拉老公》田歌,让高建中唱。“阿拉老公以前是个懒老公,家里生活不肯动,三根头发乱蓬蓬,烧饭烧到乌焦墨黑臭烘烘……”舞台上,高建中的演绎让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也让“新田歌”这个形式,走进更多专业人士的视野。


从“教田歌”到“唱田歌”

2005年,我从县文化馆退休,继续挖掘嘉善田歌文化和改编创作“新田歌”;2008年,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也被西塘古镇景区返聘为民俗专家,研究西塘古镇景区保护和开发工作。

在古镇,我教西塘古镇景区的导游们唱田歌。导游们还自发组建了一支“田歌兴趣小组”,有新田歌了,我就教导游们演唱。像《南湖的菱花开了》、《牧牛呼声》等田歌,都是导游们的保留节目。走进我工作间旁边的五姑娘主题公园,在五姑娘的雕像旁,时常能听到导游姑娘们甜美的歌声,“东南风吹来嗨,暖洋洋……”


导游队伍里,有个姑娘小顾,1986年生,是嘉善丁栅人,小时候,她还听过我和高建华的田歌课。她有2个孩子,大的16岁,小的才8岁,一家三口都学过我写的田歌。小顾还告诉我,比起自己,她大女儿会的田歌更多。

2014年,我又担任嘉善田歌合唱团艺术指导和指挥,曾带队去过许多省份和地区,登过国际舞台,还拿了不少重量级奖项;但我也喜欢待在嘉善,和嘉善的年轻人打交道。看到他们唱田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嘉善田歌在传承,并且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

经过旅游开发的西塘古镇也越变越美。2005年的西塘古镇,流经市河的河畔两岸还是灰扑扑的老房子;如今的西塘,永宁桥头、送子来凤桥,总能碰上一两个来旅游的外乡人。春天,游船码头上那棵老樱花树下,船夫们忙着招呼客人;秋天夜晚,七老爷庙附近的桂花树香气袭人,商贩们热热闹闹地卖着臭豆腐、卤毛豆……古镇里越来越甜的生活,我写进了《西塘月》、《古弄春呖》等田歌里。


如今,我的工位在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二楼,每个月,我总要去几趟学校和幼儿园,教老师、学生和小朋友们唱田歌、弹/拉田歌曲子。古镇里的工作人员看到我,都会叫我一声“韩老师”。

说起嘉善田歌,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么“老土”的歌不如流行音乐。可在我们这些爱好者眼中,田歌是一块土地,许多音乐形式嫁接在这片土壤上,就能结出新的瓜果。

过去的几十年,我和其他田歌手一起,将田歌成功改编为舞台剧;下一步,我们在畅想交响乐曲版的田歌。一曲曲绚烂的嘉善田歌正在我的故乡土地上谱写,并且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让“精神富裕”成为西塘古镇景区的一抹底色

“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一抹底色,是检验共同富裕程度、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

韩金梅扎根于西塘16年,将许多老旧的嘉善田歌歌词改编为当下年轻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故事,还有嘉善水乡的风物人情。嘉善县人民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的传承与创新。早在2001年,嘉善县文联与教育局就联合录制了100盒新老田歌及伴奏带,分发给全县的中小学,为推广田歌和培养新人打下了基础。

比起民俗专家,韩金梅更愿意称呼自己为“一位民间嘉善田歌爱好者”。在韩金梅的叙述中,过往因田歌获得的荣誉、奖项,没有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嘉善田歌这个任务重要。韩金梅也一直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嘉善田歌的基础研究,建议通过开设嘉善田歌相关专业课程、拓展田歌舞台、录制田歌线上课程等形式,源源不断地将“新田歌”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嘉善田歌的可持续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与传承。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扎根当地传承嘉善田歌,不仅是对韩金梅自己,对于西塘和对嘉善田歌感兴趣的当地年轻人来说,都是一座“精神宝藏”。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4-19 05:25 , Processed in 0.0540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