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4 i1 ?, J7 c( n" y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S- `0 W% P, `2 L4 | l0 m6 |& |
1 H- J2 r3 ~/ V' J8 s这是古代先民传唱的牧歌。后人像给无题诗加诗题一样,取了前面两个字“沧浪”,名为《沧浪歌》。短短两句,有反复,有对仗,具有了诗歌的元素。更为可喜的是,后人还从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歌词中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
G/ M0 e1 e; [# ], O3 P( I( W% c5 M* {
/ L1 G% @( H% Y* m' n
这歌词具体何人何时所创无据可考,最早的记载是《楚辞·渔夫》,说是一位渔夫唱给屈原听的,后人理解是渔翁对屈原的劝慰,有面对现实随波逐流的用意。后来在《孟子·离娄》中也引用过,说是孔子听一个孩子当童谣唱了出来,便用以告诫弟子:“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意为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也只是浊水,是用来洗帽缨还是洗臭脚,让弟子自己决定。
0 j! P c9 f% O6 L. C4 \( d
" V0 u0 g5 X* `( Y, V7 F4 N- b回归本源,这两句先民歌谣,兴许就和今天的民间俗语谚语一样,都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歌唱吧。除了用歌谣的方式,唱出清水浊水的不同用法外,别无他意?在其初始的意义里,清水浊水同样有用?就像缺水地方的百姓用水一样,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可以饮牛可以浇花一样?% A1 f& ~2 D) Q/ T i$ U& g9 J
1 C0 V/ f8 ?& T. n9 g% X
: p6 ]. ]" g& ^但这两句歌词,妙就妙在其看似无意却又饱含深意之处。
X8 w! D" U* Z9 T# U2 b( [8 f: J
从情感上看,清水洗缨,浊水洗脚,就有喜欢清水而贬低浊水之意。沧浪之水清新明亮,就用来濯洗帽缨,让自己也清新体面;而当沧浪之水浑浊的时候,就用来除却脚上的污垢和臭气。清者“顶在头上”,浊者就“踩在脚下”。
/ f7 m1 a/ l K! G
7 [; [; O. M5 e2 v, w& O( ?5 C- N. U是让人顶在头上还是踩在脚下?或许如后人所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吧?' O, _0 c9 Q) S5 v# I
5 F8 m9 Q# c' i再或许,渔夫唱给屈原的这首《沧浪歌》还有韬光养晦,隐于浊浪之后的劝慰?
2 {( W/ L& m8 ?0 L1 e0 k
& u7 q4 Y2 n' g0 i9 }. u$ q% Q" [, M" r+ P X
水至清则无鱼,至浊则无影?. x, o4 I, Q) K; F* I& m; F u
( R K% \- B) ]- F2 h; ^2 N+ L2 y7 U清水搅浑了就是浊水,浊水沉淀后便是清水?清水浊水,此一时彼一时也。
( ?0 h4 q$ e5 b6 K* v
# Q6 `% s4 V9 E+ o1 F8 o) w& [这首歌词,却是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