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4|回复: 1

[爆料区] 贺岁片电影《人潮汹涌》对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1084

积分

0

听众

3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084
bernice 发表于 2021-7-18 0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贺岁片电影《人潮汹涌》对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原生成于香港的贺岁片,近年来在中国内地却开辟了发展的新领域,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贺岁档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完善、竞争最激烈、票房实力最强、消费能力最高的电影档期。《人潮汹涌》电影是2021年春节上映的贺岁片,虽然该片在上映初期市场力表现不佳,与同期《唐人街探案3》与《你好,李焕英》等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随着主创团队的宣传,排片的扩大,口碑的增加,影片逐渐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获得了票房与市场。

客观的说,从原作基础、主创实力、明星影响、价值呈现等综合方面考量,《人潮汹涌》已呈现出了新类型贺岁片的特色,为贺岁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一方面,《人潮汹涌》同其他贺岁片一样在贺岁档用幽默的表现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贺岁片,《人潮汹涌》从叙事、创作与价值呈现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具有创新价值,使之成为了现象级的贺岁片。

在延续中创作:具有意义的经典二次翻拍

在电影市场商业片化发展大背景下,翻拍已成为常见现象。《人潮汹涌》是根据2012年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Key of Life)的改编翻拍,故事起源于顶级杀手周全与落魄龙套陈小萌因一次意外互换身份,进而发生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幽默而荒诞的故事。以两个角色在经历中的不断重新审视自我,推动电影剧情与内容的延续,进而重塑爱情、生活、乃至人生。

“本土化”语境的二次创作

《人潮汹涌》原作是典型的日本黑色喜剧类型,影片在格局和效果上都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宏大场面,但是叙事结构精巧,表演风格严谨而夸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该片之所以经典,除了身份互换的核心创意,更在于影片里面大量细致入微、前后呼应的细节,系统性建构了影片人物的性格,支撑故事发展走向的合理性,观赏效果颇富趣味:在极具创意的黑色喜剧框架下,集中、纯粹、精巧、完整的细节支撑整部电影,并不断创作戏剧性的冲突和反转。

《人潮汹涌》创作时在保留原作的核心创意和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适用于中国本土化语境的二次创作,以传达生活启悟。客观来说,电影《人潮汹涌》的二次创作颇为用心,在“设置本土化语境”和“增加喜剧感”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重新设计:上海的都市楼宇与市井弄堂、操着川渝方言的大反派、泛滥的信用卡、住在病房过道的病人、身着西装的各类中介、追求“十万+”的自媒体等,环境、人物、剧情逻辑清晰且真实。除此之外,影片中更是进行了人文性的深度挖掘:阶层差异、底层迷失、自我寻找,较充分表达了“戏剧人生”的概念,多条线索进行交织,形成“错位”的荒诞性与“戏中戏”结构。尤其主角刘德华饰演的周全在失忆后自我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审视的“限制性视角”,与观众在观看时全然了解的“全知视角”,交叉个性地构建了电影创作的“无悬念的悬念感”,一层层将电影推向高潮。

变装复制的“环保主义”

从全球市场化的商业运行角度分析,跨国翻拍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剧本的“原创性”,并能通过“借光”原片的故事与价值,在电影故事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利用中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绿色环保”效益。《人潮汹涌》在二次创作中在原作“互换身份”的故事核心设定上,弱化了杀手与龙套间人物反差的极致性,转为通过增加对“底层人士”的聚焦,以传达导演对于“小人物”的生存艰难的关心与焦虑。借“变装复制”将海外经典IP进行本土化改写与创作,在看似荒诞搞笑的喜剧效果中传达人性的温情,以寻求受众场域的心理共振,进而推进本土市场的成功。

事实上,《人潮汹涌》对原剧本并未做太大的改变,无论从故事结构、人物关系到情节走向,都做到了充分利用原作,施行“拿来主义”。然后在通过套用中国背景与语言环境,将原片进行“翻译和复制”,使之成为一部中国的本土影片。翻拍片的主要意义得以真正体现:翻拍不是改编,不是要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以产出新的作品,更不是仅从原作中汲取创作新作的灵感,而是在“复制”原版过程中,依托原版故事与情节,通过二次创作以传达出原版的节奏,并适度增添适应于本国观众认知、理解甚至共鸣的“变装”内容。

在守正中创新:具有特色的典型叙事逻辑

长期以来,贺岁片电影的叙事都有固定的模式,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为春节添彩,增加喜庆。《人潮汹涌》在叙事逻辑上突破了传统的贺岁片叙事结构,影片开头以暗黑犯罪片逻辑为起点,让观众以为是警匪片,从而进行大胆的创新,通过深刻表现各个叙事主体要素之间的关联,以黑色幽默风格的荒诞喜剧元素对人生意义进行了独特的重新诠释。

独具标签的“底层人士+荒诞喜剧”剧情

众所周知,电影如果不能准确抓住影片的叙事视点,就很难真正把握电影叙事的核心。所谓叙事视点,实质上就是“站在什么位置给观众讲故事”。视点的选择,不仅可以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更可以决定导演把自己的理念、认知和情感传达给目标观众的程度。

《人潮汹涌》在“底层人士+荒诞喜剧”的剧情架构中内聚集特定人物角色,以内视角的叙事角度将“无名之辈”汇聚成“人潮汹涌”。在聚焦于底层、反思社会与生存现状的《人潮汹涌》中,一方面,导演借用自己所擅长的荒诞舞台剧,用荒诞效果+舞台剧仪式感的手法呈现电影叙事。影片中随处可见导演对舞台剧仪式感的追求,例如在周全教授陈小萌如何表演挨刀后倒下的情节后,将最终冲突发生场景放在了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话剧《Endgame》(《终局》)的废弃舞台,这呈现的不仅是个性化的勇敢尝试,更体现的是别具风格的舞台剧仪式感。另一方面,导演借周全与陈小萌的意识感知,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从他们的体验与经历入手,形成“叙述者=人物”的内聚焦视角,让观众能够通过剧中周全与陈小萌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所见、所思和所感,观众的视点与其重合,观众与其同神、同体,更能走进其内心,拉近距离并产生自居心理与人物认同。

“私货夹带”,致敬经典

从某种角度上讲,《人潮汹涌》叙事结构具备较极致的作者性的“私货夹带”特征,大量的“致敬经典”桥段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又恰当好处。许多其他致敬电影由于对观众呈现一定程度的“隔离性”,“私货”特征较为隐秘,缺少亲近感,导致观众无法有效地感应到电影导演创作时的诸如元电影意识、戏剧情怀的心理兴奋点,更不用说拥有共情的观影兴趣了,因此大多电影中的“私货夹带”内容数量都不大,以免流失掉该类观众。

但是《人潮汹涌》电影中夹带的“私货”数量较大,对于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群体,他们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契合点”和亲近感。以刘德华为例,他不仅是电影男主角,还担任了电影的监制工作,因此电影中出现多处向他曾主演的《天若有情》《无间道》等经典港片进行致敬的桥段和元素;不仅如此,导演还在电影中多次用戏剧原理、表演理论、以及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名作《终局》等来致敬经典;除此之外,《人潮汹涌》还互文地植入了《喜剧之王》《大上海》《你好,疯子!》《无名之辈》《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多种电影、综艺的元素。其中有“老影迷”的偏好,也有年轻群体的时尚共情,进而在构建影像“家族相似系统”的过程中,打通现实与电影的边界,让电影在创作者夹带的“私货”中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在回味反思中延伸电影的影响。

《人潮汹涌》观影之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电影“通过努力就会改变人生”的励志主题形成不同“侧面”的认知与解读:60后观众感触于“永不会被遗忘的努力”;70后观众有感于“拼”的勇气和信心;80后观众看见的是“对待生活、对待爱的勇敢”;90后观众体会的是“对抗”这一生活“潜台词”,要“以自己的规则来对抗陌生的世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人潮汹涌》都有不同解读,这些具有特色的典型叙事为电影增色不少。

在变革中创造:具有价值的重构产业发展

新时代,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逻辑变革了人们的观影方式,观众逐渐掌握了电影话语权。基于此,传统的电影工业体系得以变革,电影工业的创作与生产需要寻找到适应新媒体语境与技术的发展路径。《人潮汹涌》以其对于电影娱乐属性与艺术属性的充分融合与表现,同时呈现了其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为中国电影贺岁片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4

积分

0

听众

3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084
 楼主| bernice 发表于 2021-7-18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备“互联网+”的观众思维

在过去,虽然文艺作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但由于缺少通畅及时的传播渠道,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民群众即使有表达和反馈意愿也难以实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隐性的和沉默的。互联网时代,电影的观众被“大写”,其力量得到无穷倍的放大,互联网时代的观众拥有极其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热衷于发表自我主张。对于电影,他们不仅热衷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富有热情与能力对影片建立自己的观点,众多观点聚合形成强大的“意见场”,乃至能左右电影命运的力量。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极大地压缩了文学批评四个环节(作品、观众、作者、世界)间的传导过程,消费社会用户至上、资本运营追逐人群,再加之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如今的电影作品已经习惯于在创作中事先考虑目标观众的喜好与感官体验,观众的影子明显在当下的创作作品中得以投射和展现。

伴随互联网与5G技术统摄、连接全球。电影行业在“互联网+”概念的叠加下,许多旧有秩序被打破甚至颠覆,诸如发行、营销的大量传统领域均受到不小的挑战,电影作品的作者与观众间的关系更随着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从来观众的主观意愿都一直存在,而5G技术将意愿具象化并在互联网的平台推助下集点成线、汇线成面,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对创作者形成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出现的全新命题。

因此,一方面,作为大众化文艺作品的电影,由于其产业化程度较高,创作时更需要对观众进行考量,电影需要了解时代和时代下人的渴望,引入观众思维;另一方面,互动时代的电影观众同时也拥有快速敏感捕捉创作者在作品中对他们赋予的考量的能力,进而会立刻产生积极回应,掏钱购票支持票房。二者在相辅相成中获得长足发展。

电影娱乐属性与艺术属性的博弈与优化

客观的说,电影是人民群众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艺术性创作”,因此电影的属性应首先是其“艺术性”,然后才是适应于大众的“娱乐性”。但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大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与内容的唾手可得,人们在及时满足中逐渐丧失思考与探索能力。当下电影世界,电影市场被商业大片所充斥,电影的娱乐属性>艺术属性,电影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娱乐至死”观念影响下形成流水线的生产概念,作品呈现粗俗化、肤浅化、碎片化倾向,难以创作出足以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互联网概念下,在大数据、粉丝、社交化等因素所带来的越来越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能力臣服于资本和数据,一味迎合以青年观众为主的潜在消费人群的叛逆、宣泄和颠覆需求,甚至造成了娱乐无度、伦理无度的偏向。

因此,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消费主要形式的电影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充分体现其娱乐功能、游戏功能和感官刺激功能,更要跳出“快乐至上”的“欲望文化”的束缚,透彻分析和深度思考电影创作的“精品”,将看似两个隶属完全不同范畴的“快乐原则”与直面当下生活、社会矛盾的艺术电影遵循的“现实原则”进行积极的融合,使得观众在充分享受趋乐避苦的“道德假日”的同时,不失理性的“条件反射”,不忘社会的责任、崇高的情感、精神的追求这样生活的真实面貌,在社会娱乐发达过程中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

技术推动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产业重构

新时代,信息技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新方向,成就了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屏幕、观众间的关系被彻底改写,电影产业被重构,观影方式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观众反映的滞后性不复存在,观众逐渐掌握电影的评判标准与话语权,电影工业的创作与生产需要寻找到适应新媒体语境与技术的发展路径。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崛起,电影工业生产体系面临着全方位的转型。传统以产品为导向的思路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互联网语境,电影工业体系的建构转变为以用户为导向,从从“用户思维”角度出发进行电影创作已成为了必然和必须。新媒体语境下,大数据技术逐步应用于中国电影工业的生产逻辑、文本形态和商业模式等层面,大数据的用户思维深刻重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电影的产业链贯穿创意制作、发行放映和后产品开发等流程,产业发展有赖于创意驱动、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在市场扩容和格局提升的内生性需求下,中国电影行业在网络文化、视觉文化、游戏文化、好莱坞电影文化等多元化媒介、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展开了较大幅度的跨界融合和纵向重塑,以强调创作主体性、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和创作思维等方面新特点的多元化理念逐渐形成,改变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理念和产业逻辑。基于此,电影本身的创意内涵和艺术质量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业态”的动态产业体系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了电影强国。

在面对无法抵挡的全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媒介技术与互联网逻辑变革观大众观影方式,电影工业体系被重构,适应新媒体语境与技术发展的电影工业的创作与生产成为必须。贺岁片《人潮汹涌》以其区别于其他传统贺岁电影的独特叙事逻辑实现了极具意义的经典二次翻拍,在延伸原作的同时完成元电影的“变装复制”,成功融入了“本土化”语境,在把握和表现新时代特征的同时,呈现其社会与商业创新价值,激发了中国贺岁电影创作的新可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6 01:47 , Processed in 1.17223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