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49|回复: 0

[其他] 艺术欣赏:不得不听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sina 发表于 2021-5-29 0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o) O* z8 H6 h7 p7 `" W艺术欣赏:不得不听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5 X- n6 M) y) V7 n# V( w' A; m
2 l+ E0 r) E8 b! m4 S% g! w

" ^" A& \; r1 d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
9 w+ k- A& \& z" v2 g" ?* ?9 q
2 m7 ]8 m8 Z" A" g( G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 Q: @  f, S3 g: u9 s, X0 f. V! F. {+ _' {7 K
数千年的音乐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国人
+ l2 d, X" }* |3 ^$ B. H
( U1 S% U) I: y: \8 K/ Z见证着每一个时代的足迹
: W4 r) k7 @2 C
/ N$ d6 H3 n6 ^' k' _( x* b) _ 640.webp (2).jpg
2 ]/ Z4 u! J! _
7 e3 W8 X3 H# o. Q) M中国古典音乐
3 f5 P8 m0 |  r7 E! \/ w: T. v4 v% X
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
3 a% u4 }. X) \' v5 j6 c
- n) e% _  V! }4 E* B& ^- F6 M4 k6 k那古老的传说
; X. s0 b* a5 K1 B0 [: |) c
' I& U: g+ S. G) Z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 m% ?4 \1 |; ^, {  ?8 t3 d+ F8 z% D

/ T5 a: F  {) Y8 x$ m! y# C2 }* J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 N* h$ D! c0 L+ x5 |
: U! o$ R( p# t5 \; u7 m + i5 F. W" D5 \, s2 `! B
" {6 Y6 p+ b1 R! H. |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O3 X- M% j, N  q6 e

% |1 z9 ^( A& d1 Q; t& l《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N! `& B- S- O0 d$ a  H# q

" i. t6 K9 A% E* e1 b$ }4 G0 [
8 ^5 o( [0 s% Q. h' P+ ~2 ]* ^" B1 w0 p
《高山流水》( ^+ m4 t; K6 Q( @

8 v: Z6 X$ t: b/ F. g3 P+ W
- R. h! P$ q7 h$ `# Q9 s ! H) ~0 v# {# u2 \$ E; x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作为一段乐坛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后其音律因绝妙的气势而流传至今,《流水》正如其名,好像奔腾澎湃的湍急水流,滋润着浪漫的花季,珍惜美好的遇见。该曲对自然景物并不流于客观描绘,而是借景抒情,表现一种激昂向上的境界。$ B6 h5 s; \1 D/ a. s% L

# Y+ Q& o' W/ t! O+ s  筝曲《高山流水》同样取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典故,但与古琴曲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诸多古筝流派之中都有对该曲的演绎,流传较广的有山东筝曲、河南筝曲和浙江筝曲。. K; w- b5 U! X; b* G. \

: u0 Y( X) L/ f8 h) G6 W6 D% ?9 `1 D' {% A/ R
《梅花三弄》3 j9 @" R9 ^# u3 R4 j

7 ]* x# B3 Q, ^0 x- t5 ?8 r9 L4 Q1 E9 L! V% b, t; K
. B: H( `+ Y) t8 z& i3 Y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 ]- b" Q7 g4 b* r7 N6 r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0 J) x) S) k# }% G, o( [) G$ b: w/ U0 T7 T* ^% h4 e
6 d! c) T8 D2 c6 s; a% U0 x: R1 v
《汉宫秋月》/ q6 ?" a- ]% X- I; j3 J$ |$ V* S

4 Z1 Y4 i3 Y, G& E% k5 l: S: Y) o( a) }) x, W
; D6 K1 q; }) ?  u9 F
中国传统音乐中,同名异曲、异曲同名的现象很多,乐曲各个版本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往往需要艰苦的考证。比如,《汉宫秋月》就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不同版本。
# |4 v6 ]! `7 E9 f此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1 F0 M, s# i4 j4 d2 @" s
4 H5 h. g% f+ k

8 o2 E( O# K) h0 W9 ~/ G3 B4 O7 |《广陵散》' X: F  V+ j$ K3 }. y

/ j% h* l9 W5 O . n5 `% Y" g( x+ u, j5 x

) d1 ~5 @  q+ y3 j%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古琴曲,它整体给人一种激昂、愤慨的感觉,表现出一种怨恨的情绪,犹如不可遏制的火的撞击,咄咄逼人,令人惊心动魄,好像“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气氛,栩栩如生,跃然眼前,整部作品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放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8 h2 _8 b! c) W* {5 s
/ G. ^1 t$ Z7 E, l

2 s# k9 S- r7 q. B! t% m- \《阳春白雪》
2 q& X/ |% Z0 O
! q9 j2 {/ |& d: I; ?, T& p/ u9 H8 E5 Y% r+ ?

3 I- W; b" u: n- K# @9 |4 { & M# ?' Y; ?. j( z0 Y; W% S% z
" N- i! j2 n6 R. U; M1 o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4 `# _( n. S8 U4 g' f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乐曲产生的年代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说明。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6 q0 d1 y! z8 i) {5 E

# N0 {: G7 Q. d, p( N+ v7 w2 b& o/ T' D) `3 o- r2 A5 I& H
《渔樵问答》/ P4 R: {; }8 R% b  S  P' M, O! H4 t
& {2 m# {8 R- `/ J& c0 G

& T' S) H. {' i) M" C' Z- ~' K+ w9 Q6 J7 \

$ l% u9 v/ S% v0 V6 X3 R《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s9 Q  S9 ?" \- v
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 p1 ?4 H& b+ e" K
$ u# d' S  g8 C6 V6 ?. m& {" ~2 L, B' Y, R
《夕阳箫鼓》
2 I8 [1 a8 U$ M  u' g0 h. e: i. N( p
( [5 u6 @' H, D$ p; n+ b" n0 h8 m8 K$ U( w
% R( ?) T6 G* {

/ T9 z) o% _! I《夕阳箫鼓》又称《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6 A, _( y, O* {/ Y)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 |: X3 v6 L9 Q) M9 A
& h( w, P- B, j9 U, z5 }% l6 ^" ]$ N  m
《平沙落雁》
( r* Y8 z  x2 U
( `$ a( y0 Q. D* K % d; n8 \, ]& L4 o$ ^  Z& m

4 P* V$ n7 Y* O6 t5 Z《平沙落雁》是一首曲调悠扬流畅、清新隽永的古琴名作,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全曲通过对雁鸣时隐时现的描摹,展示了雁群降落前于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乐曲采用模拟手法表现了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生动形象。黄昏、沙岸、雁群,作曲家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你看那天宇澄碧、云卷云舒,脚下的路湮没在幽深的密林,延伸向无尽的远方,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大自然的默契。- c1 ^; R3 [# c7 R6 l3 b

8 ?# G5 F, I6 }2 |7 G3 T# h) Y
- L8 u. P6 S; _. V5 g( o: s9 n8 c《十面埋伏》6 C! A  s/ ^2 ?. ^4 p& [
: b% f$ W9 X1 |3 }6 N& t+ K! i0 Z
0 a( ~3 p5 c3 E( t( y
: Q* X8 B4 e% {0 f

! {2 T- ^+ M3 l* V! x2 X  h. q3 _《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2 @1 M$ N: c6 V2 Q5 Q: Y
; X; a6 H" d) W4 Y% A, J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 i' U6 I3 R1 \% `" o$ z8 W1 Z, J$ V: t4 D
& m. H% J3 F( Q- }: [/ \
《大胡笳》
8 E7 m$ n& g+ g, I& R) _- K, i
$ q$ `/ \9 @' h5 [# Y
9 d; w. m& j. i6 g9 l 8 N% b8 P$ p0 s. {9 O9 D
  Q; p  G& m. [0 n! g, P7 q

$ t( a0 M6 K) W7 s2 C- i3 d9 J' ?3 f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原诗作者一说为蔡文姬,但《后汉书·蔡琰传》中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
/ g, B# g( W6 a* J, r  E) v6 _3 c% I) Y9 J9 K, d: ^5 X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乐曲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 k. x: J; W) m& H/ h) f'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21 15:22 , Processed in 0.322242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